【地区概况】
云安区,2014年9月撤县设区,位于广东省西部,云浮市中部,西江中游南岸,介于东经111°43′26″~112°10′17″,北纬22°34′26″~23°08′01″之间。东与云浮市云城区相连,南与新兴县、阳春市毗邻,西与罗定市、郁南县接壤,北临西江与德庆县隔江相望。 2014年9月,云安区下辖7个镇,总面积1172.4平方公里,总人口33.15万人。云安区是广东省首个循环经济试点县和广东省三大水泥生产基地之一, 也是广东省林业生态县。
【行政区划】
云安区辖7个镇:六都镇、高村镇、白石镇、镇安镇、富林镇、石城镇、都杨镇
【历史沿革】
周代,云安境域为百越(粤)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年),秦统一岭南后,云安境域属南海郡,秦末汉初为南越国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开郡置县,云安境域属端溪县(县治在德庆)。唐武德四年(621 年),云安境域西南部设富林县,西部属泷水县,西北部属安遂县。宋开宝五年(972 年),晋康县并入端溪县。云安境域西部属泷水县,北部属端溪县,东南部属新兴县,西南部属阳春县。元朝沿袭宋制。明洪武九年(1376 年),云安境域西北部属德庆州晋康乡,西部仍属泷水县。清朝沿袭明制。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东安县改名为云浮县,云安境域属云浮县,隶属粤海道。
1949年10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27日云浮县解放,隶属西江专区。1957 年11 月,云浮县与新兴县合并称新云县,1959年4月改称新兴县,县境为其所辖。1961年4月1日,恢复云浮县建制。1992 年9 月3 日,撤销云浮县建制,设立云浮市(县级),县境属云浮市。1994 年4 月5 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云浮市,原县级云浮市辖区改设云城区,县境属云城区。1996 年1 月9 日,国务院批准,云城区分设云安县。2014年9月9日,国务院关(国函[2014]120号)批复同意撤销云安县,设立云浮市云安区。
【人口特征】
人口 2014年9月,新成立的云安区户籍人口有33万人。
民族 2000年11 月1 日, 汉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99.73%。少数民族有695 人,其中男337人,女358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0.27%。
语言 云安白话,属粤语的一种,与广州话大同小异。分布在云安县各镇,其中六都镇只操云安白语。2000 年操云安白话人口21.45 万人,占云安总人口的70.8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云安地处粤西、西江中游南岸,位于云浮市中部,东与云城区相连,南与新兴县、阳春市毗邻,西与罗定市、郁南县接壤,北临西江与德庆县隔江相望,是沟通沿海与内地、连接珠江三角洲与大西南的交通要冲。陆路距云浮市区18公里,距广州148公里,水路距香港177海里,距梧州60海里。全区域面积118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云安区地形东、西、南高,北低,93%为丘陵地带,7%为平原地。云雾山呈西北往东南走向;大绀山呈东北往西南走向,山脉南面为云城区,北面为云安县。云雾山和大绀山,海拔高度分别为1140米、1086米。
气候特征 云安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21.5℃,最高达36℃,最低6℃。年均降雨量1610毫米。
水系 云安区境内河流主要有白石河、高村河。
【经济概况】
云安开拓了云浮发展石料建材的先河,石材加工企业主要以国道324线沿线的石城镇、镇安镇和白石镇为主,共有850多间企业。初步形成了石城镇 “白石(大理石)一条街”、“石材家具(云石、猪肝红、木纹黄)一条街”和白石镇“家私薄片(花岗岩聚脂)工业区”、百里通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金瑞石材交易市场等专业石材加工、销售市场,到2007年底,云安天然石板材、人造大理石板材年产能力达到800多万平方米。
云安石灰岩储量20亿吨左右,具有储量大、出露地表、易开采和品质优良等特点,氧化钙含量一般都在50%以上,多为Ⅰ级品,是生产水泥的上乘材料,矿点分布较广。云安加快中材亨达、天山以及广东亨达利等水泥企业的发展,鼓励它们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市场化方式,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延长产业链,力争到2010年,使云安境内的水泥年生产规模达到1500万吨以上,成为粤西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形成水泥产业集聚。县城六都镇是广东省水泥生产专业镇。
云安靠近硫铁矿储量和品位均居世界第一的云浮硫铁矿,利于发展硫酸、钛白粉等下游化工产业。有云浮硫铁矿集团公司40万吨硫酸二期扩建项目、惠沄钛白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金红石型钛白粉和20万吨硫酸项目、黄湾工业园20万吨硫酸项目。
【社会事业】
科技 2008年末云安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共有各类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3715人。其中:事业单位3629人;国有经济企业86人。县内共有各类科技活动机构12个。科技活动机构经费筹集总额567万元,科技活动机构经费使用总额567万元,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1163万元。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个,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476万元。
教育 2008年末云安共有各类中、小学校138所,在校学生52726人,比2007年减少3905人,下降6.9%。其中:普通中学11所,招生8039人,在校学生21592人,毕业生7048人;小学113所,招生2823人,在校学生26457人,毕业生6922人;幼儿园14所,在园幼儿4660人。云安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98.03%,毕业升学率57.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毕业升学率达100%。云安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141人,其中初中956人,高中185人。小学专任教师1385人。
文化 2008年末云安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量4万多册;设立广东流动图书馆1个,配置书量1.2万册;共建成“农家书屋”22家,其中省级示范点3家。2008年累计送戏下乡73场,服务群众3.8万人次;举办大型文化活动13场次,服务群众2.6万人次;送电影下乡223场,服务群众5.02万人次。年末云安有线电视用户3.38万户,入户率41.6%,其中农村用户3.29万户,入户率45.6%。电视综合覆盖人口29万人,覆盖率76.1%,其中农村电视综合覆盖人口26.5万人,覆盖率94.3%。
卫生 2008年末云安共有镇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12个,床位158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71人,比2007年同期增加31人,其中医生148人,护士80人;云安共有农村卫生站220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30人;疾控中心、保健所各1个,防疫及保健卫生技术人员22人。
【交通运输】
经过云安边境的西江航道上溯梧州、贵港,下航穗、港、澳,境内的云浮新港是广东内河第一大港,属国家二类口岸,建设有2000吨级码头泊位7个,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年吞吐量1000万吨。324国道、广梧高速公路、南广高速铁路横贯云安境内。
【风景名胜】
杜鹃花生态观赏园 杜鹃花生态观赏园座落在云安六都镇南面的石山群中。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3公里,总面积1万多亩。该区有石山42座,具有形态各异的峰林、峰业和孤峰,各种独特造型的石洞、石笋等,素有“小桂林”之称。生态园以石山群为载体,集世界各种杜鹃花品种,分布在石山及周边。同时,建设一批亭台楼榭、人工湖、康乐设施及渡假村等,使生态园更具知识性、观赏性、休闲性、娱乐性,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杜鹃花生态观赏园。
魁岩 魁岩,位于云浮六都镇大庆凤楼村。在云安城南面5000米处偏西约500米,即见到魁岩山,魁岩位于该山东北侧,为云安六都镇五大溶洞之首,也是云安六都镇最具文物价值的地方。据《东安县志》载:魁岩“在县东北廉冯执中读书于此,石刻冯诗及都督陈璘诗犹存。”据考,洞名可能来源于明万历甲午科举人冯执中在此洞读书功成名就之缘故,或可称这一带岩穴之最。
云雾山 云雾山具有断块山性质,是数列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地的总称。各列山地都有许多小河造成的深谷和多级瀑布,水力资源丰富。山地高度一般为300~800米,最高峰大田顶位于信宜县南部,海拔1704米。山地中有许多狭长谷地和石灰岩溶蚀盆地。谷地亦沿构造线呈东北—西南向伸延,长10公里左右,宽约0.5~1公里。盆地中有一系列喀斯特残丘地形。云雾山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湿度大。河流水量丰富,多深谷,并多直角拐弯。山上有松、杉、竹林,也产茶叶等。
白石西圳石林风景区 白石西圳石林风景区位于白石镇,包括丹山村、大寨村、枫华村,与白石镇圩镇仅一河之隔,三条自然村依山而建,可谓依山傍水,山青水秀。村中地形属低海拔山(丘陵)区,几座大山多以石灰石为主,如笔架山、青龙山、狮子尾、骆驼山等,大山经受着风雨的侵蚀,千姿百态,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如抱仔石、豆腐磨石、白石岩篷、骆驼石等,白石河蜿蜒曲折流经山脚而过,细诉着世事的变迁,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山青、水秀、石美”的西圳观光区。其实西圳村委还有一奇就是“树奇”,在笔架山脚西圳大桥头旁有一棵当地老百姓都叫不出名的大树,该树的奇就是冬天到时,每当树叶落光则意味着气温下降,寒冬真正到来;每当枝头吐芽,并在两三天内长出嫩叶时,则昭示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距奇树50多米处有一香火极盛的张公庙,该庙为纪念三罗民族英雄张元勋而设。
大云雾漂流度假区 云浮市大云雾漂流度假区以富林镇东路村、山草村的大自然生态环境优势为主线,总规划面积8800亩,项目总投资1.5亿元,包括:1,双龙峡漂流及高排瀑布群:漂道总长2.5公里,其中洞穴漂道占800米;2,富林石林:包括石林巷道,石林漂道,石林迷宫和石林浴池,共30万平方米,观景栈道3公里;3,登峰索道、山游乐场;4,石林酒店:包括会议中心、客房、别墅。度假区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深挖大云雾山独特而深远的文化渊源,以发展低炭经济为理念,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使之成为集富林特色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富林文化中心”,形成富林独特的红色、生态、人文和谐共处的文化品牌。
【文化习俗】
看风水 新中国成立前,县民信“八字”、信鬼神、信风水者多。平时遇到不顺利、不如意的事就去占卦求签、看相算命定凶吉。民间有算命先生根据出生年、月、日、时测算一个人的命运,俗称批“八字”。一些人生男育女请算命先生定“八字”、批“年庚”。建造房屋请择日先生选吉期,殡葬先祖请“地理先生”选择“风水宝地”,遇疾病请巫婆神棍“辟邪驱鬼”,遇天灾人祸请道士“做道场”、抬“菩萨”游乡,祈天神降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化水平逐步提高,科学知识逐步普及,迷信活动大大减少。“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绝迹。80年代后,一些地方此类迷信活动有所恢复。
打醮 新中国成立前,不少村庄习惯“打醮”祭鬼神求安福。他们还成立“醮会”,规定每三年或五年“打醮”一次,每次l至3昼夜。打蘸时,在社坛或村外旷地搭杉棚、竖斑竹、立“山大王”、设醮坛、请道士打斋,做水陆道场。道士扬幡念经,煞有介事舞弄“蹈火炭”、“上刀山”、“打沙”等“法术”,最后头扎红巾手执火把的道士由村人领着挨家挨户至所有房门处撒“火粉”(香粉和松脂粉拌成),谓之“行乡”,每到一处就抓一撮“火粉”向火把撒去,便立即现出一股蓝色火团,即燃即灭,说是可祛邪净煞。经常患病的妇女也要求道士向其身上撒一把火粉以驱走邪魔。同时,从社坛至村庄的路上沿途放“路灯”(用纸包一撮火粉拧成茨菇状放在路上点燃而成),每隔几米放1个,燃起来奇特好看。道士还由群众簇拥着往河中放纸船和两条小活鱼,称“放生”。新中国成立后,此旧俗已废除。富林镇云利醮会始于明、兴于清、盛于民国、衰于“文化大革命”,每十年举行一次(逢丁见醮),由开坛、巡游、行香、散醮四大部分组成。80年代后醮会恢复,并注入新内容,形成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一曲村歌传唱”,“两馆开放(陈济坤纪念馆、云峰书院)”,“五晚大戏欣赏”,“一百幅书画摄影展出”,“一千个双喜大灯笼装饰家家户户村头巷尾”,“一千二百多人十里祈福大巡游”,“一万份二十四版《云利老区》醮会专刊报纸发行”。醮会期间,外出乡亲、外嫁女等全部回村。设盛大“百家宴”,每天开宴60席。搞千人集体朝拜仪式和千人十里祈福大巡游,途经7个村庄,万人观看。
安龙 新中国成立前,乡民迷信“风水龙脉”,遇天灾人祸则认为本村龙气衰弱,便邀请道士“安龙”。其活动是:购长布1幅,模拟制成一条“蛟龙”,或在祠堂、社坛上用米堆成一条“龙”。然后召集全村人于附近山顶,由道士念咒语耍法术,从山顶顺势而下,“舞龙”到社坛或祠堂中。以为安了“龙”,全村人就平安无恙,丁财两旺。新中国成立后,此俗已废。
庙会 县内一些地方有办庙会的习俗。有的于每年(农历)的同一日举行,有的每相隔数年举行一次。每当庙会日,当地百姓家家打米糍、包粽,设宴招待宾客,到寺庙参拜受供奉的神灵。有的地方还抬着寺庙供奉的神像巡游各村,曰“菩萨出游”,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富林镇马塘庙会三年举办一次。村民深信关公(庙内供养的菩萨)巡游能驱邪逐鬼、降福赐瑞、保境安民,来年更加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民间信众都以踊跃参与和主动捐资为荣。马塘庙会由“开坛、出游、烧炮、散坛”内容组成,以“菩萨出游”活动为中心。菩萨出游从农历五月初九晚上十二点钟(子时)准时出发巡游,风雨不改,至第二天晚上巡游完十三甲,约六十个村庄后结束。
烧炮 明朝末期,“烧炮”这一民间习俗由佛山地区传入县境,民国期间十分盛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活动而被破除。进入80年代后,此活动逐渐恢复。烧炮是社坛、庙宇祭祀活动一部分。烧炮时间与当地社、庙祭祀日一致。每当烧炮日,当地百姓聚集在一起参加烧炮活动。烧炮时,用一土制火箭把一铁圈升上高空,铁圈降落时众人争夺铁圈谓之“抢炮”。夺得铁圈者将主办第二年的烧炮活动。当日,家家大摆筵席,招待亲戚朋友。烧炮一般在庙前或社坛边。炮架用竹木构成,高约10米。富林镇民主村委会上坪岗村的炮架,高达3丈6尺(12米多),可谓县境最高的炮架。云利抢花炮,是云利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例俗,每年两次(节),一次是农历二月初二日,又称二月二开耕节。活动地点设在水口社坛,祭祀水口社百公。有句口头禅“上下二云利,烧炮二月二”,即上云利村,下云利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都烧炮。另一个节俗是农历六月初六。这是天气比较炎热,活动地点设在隍岗庙,祭祀三宫大王。建国前,抢花炮是当地最热闹的活动。烧“花炮”前,先用红布包住杯口大的铁圈放在铁炮的顶端,点燃的爆竹临近结束时,“轰”的一声,将铁圈(花炮)升上高空,抢花炮的人全神贯注那块飞在半空中的红布,跟踪它落在何处,一旦抢夺到即到神台前行礼。改革开放后,抢花炮是云利村民的隆重节俗,乡亲们都会提前一天张罗,待亲朋好友到来后大摆筵席。除特邀的锣鼓八音班于当晚开坛外,第二晚还有戏曲演唱,为宁静的乡村增添不少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