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东莞市,简称“莞”,广东省辖地级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珠江三角洲东岸中心城市。地处中国华南地区、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西北接广州市,南接深圳市,东北接惠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雨量充沛。东莞市下辖4个街道、28个镇,总面积2542.67平方千米,东莞市常住人口104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62.81万人,城镇化率92.25%。
东晋,立宝安县。唐,更名东莞县。宋,分东莞香山镇立香山县(今中山市)。明,将东莞县守御千户所、编户五十六里立新安县(今深圳市)。1985年9月,东莞县改设为东莞市(县级),仍属惠阳地区。1988年,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是中国4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东莞市是岭南文明、广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重要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有蚝岗贝丘遗址、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筑群、东莞可园、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东莞千角灯、龙舟制作技艺、莞香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粤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的粤剧之乡。
【行政区划】
东莞市辖4个街道、28个镇:
街道: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万江街道、莞城街道
镇:石碣镇、石龙镇、茶山镇、石排镇、企石镇、横沥镇、桥头镇、谢岗镇、东坑镇、常平镇、寮步镇、樟木头镇、大朗镇、黄江镇、清溪镇、塘厦镇、凤岗镇、大岭山镇、长安镇、虎门镇、厚街镇、沙田镇、道滘镇、洪梅镇、麻涌镇、望牛墩镇、中堂镇、高埗镇
【历史沿革】
东莞,因地处广州之东,盛产莞草而得名。
春秋战国,东莞属百粤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二世元年(前209年),东莞属南越国地。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东莞属南海郡,县境西南属番禺县地,东北属博罗县地。东汉顺帝,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
三国吴黄武中,分增城另立东官郡。
晋,废东官郡,其地分属番禺、增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立宝安县,隶属东官郡。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改东官郡为东莞郡。陈祯明二年(588年),复改东莞郡为东官郡。
隋,废东官郡,其地隶属南海郡。开皇十年(590年),废郡置州,宝安县隶广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广州总管府,宝安属之。 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县。乾元元年(758年),南海郡复归广州,东莞属之。咸通三年(862年),分岭南为东、西道,赐岭南东道为清海军节度使。唐末,东莞县隶清海军节度。
五代越乾亨元年(917年),以广州为兴王府,东莞属之。
宋开宝五年(972年),改兴王府为广州中都督府,废东莞县入增城县,隶广州中都督府。六年,复置东莞县。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分东莞香山镇立香山县(今中山市)。
元代,设广州路总管府,东莞属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广州府,东莞隶之。洪武十四年(1381年),于东莞置守御千户所。 [6]万历元年(1573年),将东莞县守御千户所、编户五十六里立新安县(今深圳市)。
清,沿明制,东莞县仍隶广州府。
民国2年(1913年),东莞县隶广东省粤海道。民国14年,东莞县隶粤中行政区。民国21年,东莞县属中区绥靖公署。民国25年,东莞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抗战期间(1938一1945年),东莞县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34年,又归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期间,东莞县先后隶属广东省粤海道、粤中行政区、第一行政区和第四行政区。
1949年10月,东莞县全境解放,属东江行政区管辖。
1950年3月,属珠江专区。
1952年,珠江专区撤销,属粤中行政区。
1956年2月,粤中行政区撤销,属惠阳专区。
1958年11月,东莞县短期隶属广州市。
1959年1月,划归佛山专区。
1963年6月,复属惠阳专区。
1985年9月,东莞县改设为东莞市(县级),仍属惠阳地区。
1988年1月,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东与惠州市惠阳区接壤,西与广州市番禺区、南沙区隔海交界。北与广州市黄埔区、增城区、惠州市博罗县隔江为邻,南与深圳市宝安区相连。东西长70.45千米,南北宽46.8千米,总面积2460.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东莞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丘陵台地占全市陆地面积的44.5%,冲积平原占43.3%,山地占6.2%。东南部多山,尤以东部为最,山体庞大,分割强烈,集中成片,起伏较大,海拔在200~600米,坡度约30°,其中银瓶嘴山主峰高898.2米,为东莞市最高峰;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为丘陵台地区;东北部接近东江河滨,岗地发育,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30~80米,坡度小,地势起伏和缓,多为易于积水的埔用区: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多为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西南部是濒临珠江口的江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而低陷,是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沙咸田地区。
气候特征
东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暖,温度变幅小,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东莞市年总降水量1426.0毫米,年平均气温24℃。年日照时数2052.9小时,全年高温日数(≥35℃)为24天。
水文水系
东莞市,地处东江下游,96%属东江流域,境内较大的河流有东江干流、石马河、寒溪水及东引运河等。东江干流由惠州市惠城区、博罗县流入东莞市桥头镇,再沿北部边境西流至石龙镇石龙头分为北干流和南支流。东江干流从桥头镇至石龙镇石龙头境内长35千米,北干流由石龙头继续西流至麻涌镇大盛口注入狮子洋,境内长42千米;南支流由石龙头经峡口斜向西南,至沙田镇泗盛口注入狮子洋,长39.5千米。北干流与南支流之间,形成以石龙镇为顶点的东江三角沙洲,面积319.5平方千米。
海洋资源
东莞市海域主要分布在狮子洋和伶仃洋,面积78.5平方千米,海岸线长92.95千米,分布在滨海湾新区、麻涌镇、沙田镇、洪梅镇、道滘镇、虎门镇和长安镇。有威远岛、泥洲岛、木棉山岛、涌口沙、虾缯排5个海岛,海岛面积24平方千米,其中涌口沙、虾缯排为无居民海岛。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东莞市共有幼儿园1269所,比上年末增加25所;其中省、市一级幼儿园693所。全市小学341所,在校学生83.27万人;本市户籍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全市初中211所(不含完全中学),在校学生28.31万人;本市户籍适龄少年初中入学率100%。全市普通高中56所,在校生12.10万人;中职学校27所(含技师、技工学校7所),在校生8.63万人。全市普通高等院校8所(含校区),在校学生15.29万人;全年普通高等院校共招收本科、专科学生5.41万人,毕业生3.67万人。
文化事业
东莞市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33个,公共图书馆658个,公共电子阅览室582个,公办博物馆18个,民办博物馆35个,文化广场756个,电影放映单位135个。全市公共广播节目43套,公共电视节目30套。
国家一级图书馆:东莞图书馆
医疗卫生
东莞市医疗卫生机构3696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7个(不含妇幼保健院),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3554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6.46万人,医疗机构实有病床3.51万张。
【交通运输】
公路
东莞市有107国道、广园快速路、东部快速干线、环莞快速路、广深高速公路、广深沿江高速公路、莞佛高速公路、常虎高速公路、莞深高速公路和从莞深高速公路贯穿东西南北,境内4条主干公路和13条联网公路均为一级公路。
铁路
东莞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铁路城市,拥有多条干线铁路和城际铁路,设有国家一类客货口岸常平站。2024年2月,广东城际完成莞惠城际运营交接,东莞市境内的莞惠城际铁路站点将支持羊城通刷卡乘车、广州地铁乘车码。
航运
东莞市位于珠江出海口,虎门历来就是中国南方的重要门户,溯珠江而上,可分别通达粤东、粤北、粤西乃至广西等地。主要港口——虎门港是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每天都有客货轮直达香港,虎门港已建成2000吨级至35000吨级泊位11个,设计能力600万吨,同时,还有莞城港区、石龙港区和中堂、望牛墩、麻涌、新民、洪梅等一批水路进出口货物装卸点。
东莞市境内拥有航道82条,可通航里程798千米。主要航道有东江干流、东莞水道、太平水道、麻涌水道、中堂水道、倒运海水道、大汾北水道和寒溪水水道。其中东莞水道1993年由7级航道改造为4级航道,可通航500吨级以下船舶。拥有河口海岸线53千米,万吨级轮船可沿珠江口狮子洋水道进入虎门、沙田、麻涌三镇。
航空
东莞市的服务机场是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根据远期规划,将完善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国际复合型门户枢纽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及粤西国际机场为区域性枢纽机场,其他支线机场为补充的全省民用机场布局。
【风景名胜】
粤晖园旅游景区
粤晖园旅游景区位于广东省东莞市道滘镇粤晖路1号,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具有浓郁珠江流域水乡风情的东江之畔。以仿明清建筑风格设计建造的,并灵活利用岭南建筑元素,增添江南的婉约和雅致之感,传承古老文化的瑰丽宝库,重现岭南古建筑神韵和恢弘壮阔的历史画卷。
粤晖园旅游景区占地面积50公顷,是古典私家园林,拥有全国最大的砖雕—“百蝠晖春” 照壁;全国最长的长廊—绕翠廊(3200多米),曲径通幽,整体布局精妙,楼馆、亭台、水榭、曲廊、石桥、假山等一百零八个园林景点。景区巧引东江活水,河、湖、溪、澜纵横交错,荡漾在2000多米的榕荫水道,极尽婉约柔美。
粤晖园旅游景区是集观光度假、休闲娱乐、艺术鉴赏、拓展培训、大型会议为一体的旅游避暑胜地。
松山湖
松山湖原本是位于东莞市大朗镇境内的一个大型天然水库,后被政府部门以湖泊为中心,将大岭山、寮步和大朗三镇靠近松山湖的部分边缘地带划分出来与湖泊区域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国家级技术产业开发区。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以下简称松山湖)位于大朗镇、大岭山镇、寮步镇三镇之间,地处东莞市的几何中心,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2004年,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紧紧围绕“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开展工作,坚持“一手抓产业,一手建新城”, 积极招商选资,促进产业聚集;落实工作重点,完善配套设施,促进新城建设。
园区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坐拥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是一个生态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区域。
鸦片战争博物馆
鸦片战争博物馆又名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海战博物馆,坐落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解放路88号,是纪念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管理面积约80万平方米。鸦片战争博物馆始建于1957年,馆名为“林则徐纪念馆”;1958年1月1日,建成了“林则徐公园”和“林则徐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1985年,重新定名为“虎门林则徐纪念馆”,又增加馆名“鸦片战争博物馆”;1999年12月,海战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与鸦片战争博物馆、虎门林则徐纪念馆合为一个单位。
鸦片战争博物馆藏品类别包含石质类、玉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其他金属器、竹木漆器、纺织品、皮质类、牙骨器、林则徐书法、通草画、铜版画、其他类展品。涉及销烟池的木桩、木板;林则徐手书的对联、条幅;抗英时用过的武器;当年缴获英军的洋枪、洋炮等珍贵的实物资料。历史图照1310幅,油画、工笔画等艺术品120幅,鸦片战争博物馆共有藏品数8045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58件/套。
2004年1月,鸦片战争博物馆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2020年12月,鸦片战争博物馆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
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东莞市樟木头境内,东莞观音山是粤港澳地区知名的网红打卡旅游目的地,飞天威亚、龙凤天梯、冰雪乐园、网红山地越野车等网红项目更是成为了年轻人拍照打卡、嗨玩娱乐的热门打卡点;除此以外,东莞观音山还成为了亲子家庭放松休闲、寓教于乐的自然课堂,同时也是情侣约会的姻缘福地和市民游客接福许愿的福山胜境。
东莞观音山景色秀美,森林广袤,森林覆盖率达92%以上,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优良的养生之所。山水相依、森林密布的自然风貌造就了它清凉属性。园内繁衍着近千种野植物和300余种野生动物,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健康养生创造了良好的天然条件。
东江纵队纪念馆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委会大王岭村(厚大公路旁)。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面积占地面积53319平方米,建筑面积3965平方米,展览面积近2000平方米。展馆内设基本陈列展厅、临时展厅、报告厅、贵宾室等,楼顶设观景台。是社会科学类革命史专题纪念馆。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之一)第三大队在东莞创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2005年9月,建成开放。共有馆藏文物779件/套。
2006年5月,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2008年4月,被评为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4月4日,被评为国家级4A旅游景区。2015年8月24日,被国务院公布纳入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20年12月21日,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东莞可园
东莞可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可园路32号,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与清晖园、余荫山房、梁园合称清代“岭南四大园林”。
东莞可园以“小巧玲珑、设计精巧”著称,将住宅、庭院、书斋等艺术地揉合在一起。在三亩三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应俱全。园林布局高低错落,曲折回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是岭南园林之珍品。东莞可园是保存较完整的岭南四大名园之一,具有岭南园林的代表性。东莞可园孕育了一批艺术家和文化名家,对莞邑文化乃至岭南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东莞宝贵的文化资源。园内收藏、展示、研究古典园林建筑、岭南画派文物作品,设有岭南建筑文化和岭南画派艺术的专题性博物馆,陈列展览《岭南传统园林与民居》《居巢、居廉与可园》《莫伯治与岭南建筑艺术》及不定期更新的流动展览。
2001年6月25日,东莞可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银瓶山森林公园
东莞市银瓶山森林公园位于东莞市东部,谢岗镇境内,距莞城64公里,距谢岗镇府14公里,南距深圳市60公里,东距惠州市30公里。东面和东北面与惠州市沥林镇接壤,南面与清溪镇边接,西面和西南面分别与常平镇和樟木头镇相连,北面与桥头镇相邻。自然保护区范围包括南面管理区、窑山管理区和谢岗镇林场,总面积为2518.3公顷。
2021年,入选2021年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名单。
【历史文化】
语言
东莞话属粤语莞宝片,以莞城话为标准。东莞话也是莞宝粤语的代表方言之一。东莞话与广州话在词汇上区别不大,在韵母发音上有差别,且有规律可循。很多广州人听不明白东莞话,而很少接触粤语的东莞老人也很难跟广州人沟通。 莞城话主要是城区与周边镇区,比如高埗、茶山、道滘、洪梅等镇街讲的方言,稍微有不同程度的方音差异,但也不妨碍相互交流。不过很多年轻人交流都用粤语,一讲地道的莞城话会觉得比较困难。
东莞市本土方言包括粤方言和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粤方言区域面积、人口均占全市大部分。在32个镇街中,石龙镇、长安镇、沙田镇、洪梅镇、道滘镇、麻涌镇、万江街道、中堂镇、望牛墩镇、石碣镇、高埗镇、大朗镇、寮步镇、茶山镇、企石镇、石排镇、常平镇、横沥镇、东坑镇、桥头镇等20个镇街纯使用粤方言,莞城街道、东城街道、南城街道、厚街镇、虎门镇、大岭山镇、塘厦镇、黄江镇、谢岗镇等9个镇街大部分或者绝大部分使用粤方言(其中莞城街道只有1个300多人的罗沙社区上岭村使用客家方言),清溪镇和凤岗镇大部分使用客家方言,樟木头镇则纯使用客家方言。
饮食
东莞菜属于粤菜中的广州菜系,是具有浓郁广东地方特色的汉族饮食文化,分丘陵、埔田、水乡、沿海片菜系等,且各有代表美食,如埔田片有大朗榄酱炒饭、水乡片有中堂鱼鲍、沿海片有虎门大宁蟹黄粥、山区片有樟木头客家咸鸡、土特产有荔枝、麻涌香蕉、厚街濑粉、厚街腊肠、白沙油鸭、虎门麻虾、虎门膏蟹、庾家粽子。东莞人爱饮茶,除了喝绿茶等常规茶外,民间喝草本茶的习惯由来已久,如:莞香茶、清明茶、米碎花茶、老耳水等。东莞人饮茶注重“食”,往往是边喝茶边吃点心。
服饰
东莞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不同时代不同区域各有特色。城区片的广府服饰、山区片的客家服饰、水乡片的疍家服饰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已经形成各自独特的地域风格。东莞市文化馆主办的“古风今韵”之传统服饰展集中展出了东莞市多个与服饰相关的非遗项目,包括广府、疍家和客家传统服饰、以及“百岁”、木屐、凉帽等传统制作技艺。
书画
明代东莞茶山人张穆是岭南历史上杰出的画家,少年时倜傥任侠,工诗画,性好养马,曾用百金买名马,取名曰“铜龙”、“鸡冠赤”,饮食坐卧不离马侧,深谙马的生理习性,故擅长画马。他曾多次游衡岳,泛湖湘,入留都,历吴越,所作的纪游诗多奇杰可诵,海内很多名士都曾与他交游。张穆不但擅于画马,还擅于画鹰、画兰、竹、水仙,旁及篆刻。广州美术馆、广东省博物馆均藏有他的画幅,东莞博物馆也藏有他的十二开杂册,皆为传世珍品。明末清初是岭南书坛大放异彩的时期。崇祯年间东莞的王应华,书风独特,于雄肆之中,极抑扬顿错之致,是明代岭南书坛一大家。清代东莞的绘画,受岭南画派先驱居巢和居廉的影响,注重写生,吸收西方素描运用色彩的技法,为岭南画派的奇葩。
曲艺
东莞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曲艺人才层出不穷。主要有粤剧、粤曲、等传统曲艺类型。东莞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以广府方言演唱的粤曲、粤剧在东莞有悠久历史,它是本土民间音乐吸融中原文化,并借鉴西方演奏技巧的产物,现为当地民间流传最广的地方音乐和戏剧,东莞素有粤曲、粤剧之乡的美誉。
戏剧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民间艺术之一。粤剧在东莞同样深受群众的喜爱,著名粤剧大老倌卢启光等广东粤剧名家常到东莞城乡登台演唱和传艺。长安镇业余粤剧团还于2002年赴京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大型粤剧《思源》。作客东莞,可不要错过一睹“南国红豆”风采的机会。
民歌
东莞清溪、樟木头等镇的客家人唱山歌早就有名,每逢节日,经常举行各类山歌表演或比赛,热闹非凡。
咸水歌在东莞又称疍歌、艇歌、蛮歌 [87]。据古籍记载,东莞的咸水歌大致可上溯到明清时期,明末清初屈大均所撰《广东新语》中引述的三首采茶歌,即为明代疍歌,现仍在东莞地区传唱,唱词仅有很少的差异。
东莞咸水歌没有固定的曲谱,基本上是一个调,但可随意加入拉音、震音、叹音、哼音、谐音等等,故不同的人演唱常常有着不同的韵味。因演唱场合不同分为两类,一类叫“歌堂歌”,又称为“坐堂歌”,一般在婚礼酒席中或者宴会喜庆场合演唱;另一类叫“大板歌”,是在劳动生活中或日常闲暇时的娱乐性演唱。目前东莞咸水歌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亟需采取措施进行抢救。
【民俗文化】
传统节日
东莞特色的传统节日比较多,有卖身节(泼水节)、东莞荔枝节、“石龙杯”龙舟竞赛、香港人旅游节,其中卖身节是东莞的第一大节,每年节日期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赶来参加,场面十分热闹。
嫁娶习俗
结婚按照当地的结婚习俗来进行并不是迷信,而是寓意着幸福美满,所以要充分的尊重这些老的结婚习俗。东莞结婚习俗和流程:择偶、定亲、报日、开厨、成婚程式、番面(返面)、回门、满月、探新年。 东莞结婚传统环节:嫁女饼、抢新娘、敬茶。
舞麒麟
舞麒麟是东莞客家人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据说,麒麟与凤凰、龟、龙并称“四灵”,并居四灵之首。它是古代传说中的巨兽,外型奇特,生有龙头、鹿角、马蹄、牛尾、狼额,身上披五彩鳞甲,身长一丈二(约3米多),客家人视麒麟为吉祥物,在客家传说中凡麒麟踩过的地方,就会给那里的人们带来幸运,故有“麒麟吉祥”之说。
东莞醒狮
东莞醒狮始源于明代,每遇喜红庆典、逢年过节,民间必舞狮祈求平安吉祥,但主要分布在东莞市的石排、大朗、长安、虎门等乡镇,尤以石排镇中坑村的醒狮为代表。东莞的狮具造型,特别注重不同色彩的装饰,寄寓不同的象征意义。如早期有黑狮、红狮、银狮,据说分别代表张飞、关公和刘备,并显示三人的不同性格,黑狮威猛,红狮凝重,银狮温和。后来又增添了金狮,也叫太狮,用于迎宾或隆重的交往礼仪以象征祥和。中坑村则以红狮象征喜庆,黄狮象征和谐,银狮象征财富,黑狮象征武术功夫,而且都装饰得十分鲜艳华丽。
东莞狮舞主要采用南拳武功的步法,落地稳固,刚劲有力。动作刻意模仿真狮,走、跑、跳、滚及抖毛、洗须、舔身等,均显得生动逼真;有出洞、下山、过桥、饮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头佛戏狮等多个舞段,其中采青是高潮,分“采高青”和“采地青”,“采地青”又有富于地方色彩的水青、蟹青、桥底青、拆字青等多种。近10多年来,又发展了“高桩狮”、“梅花桩狮”和“狮子走钢丝”等高难度的狮舞表演。
东莞狮舞在石排镇有着最为广泛的群众性,是当地历久不衰的民间艺术活动,而中坑村又最能体现东莞狮舞的特色和传承发展。该村醒狮队在1996年全国第六届“群星奖”广场舞蹈大赛中表演的“踩高桩”,一举获得了唯一的特别大奖。1997年中坑村被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0年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醒狮舞蹈)之乡”。
龙舟
东莞中堂“龙舟景”,指的是龙舟场景,是当地人对重大民俗活动的描述和称谓,也叫“趁景”。中堂镇每年的“龙舟景”民俗文化活动始于农历五月初,收“景”于月底。在“龙舟景”期间,镇内20个村(社区)中,先后已成“景日”的就有9个村(社区)。500年来,扒龙舟这一民俗传承了龙的脉息,龙舟满载着吉祥之愿,在东江上游弋生辉,已成为这里最重要的大型民俗活动。2006年,中堂镇被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中国龙舟之乡”称号。2008年,中堂的龙舟制作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使这项民俗活动更加持久和进一步传承下去,2004年,中堂镇政府一次性投入3000多万元兴建了龙舟广场,2008年又投入近千万元兴建了一个国家级龙舟赛场。
花灯
洪梅广东花灯节入选广东"一城一特"春节文化活动,花灯不是只有东莞才有,但广东省花灯节就永久落户东莞洪梅镇。洪梅镇是中国花灯之乡,有着悠久历史。花灯节着重发动群众参与,大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花灯文化建设和传承,引导人民弘扬和传承花灯文化。广东省花灯文化节创办于2012年,已经是颇具规模的花灯展了,成为东莞市春节最具特色的活动。在东莞洪梅举办的省花灯文化节上,我们可以一次性看到来自全国各地不一样的花灯,活动现场还会有猜灯谜及现场体验制作花灯的乐趣。花灯节是在洪梅镇文化广场举行,一般是农历年正月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喜欢花灯的朋友一定要去看看了。
莞草种植技艺
东莞沙田镇莞草种植与编织工作站入选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作为疍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莞草文化满载疍家人艰苦、质朴、勤俭的生活记忆。为保护传承莞草文化遗产,近年来,沙田镇探索恢复莞草种植,并开展编织手工艺传承工作。除组织具有莞草种植知识的热心爱好者从事专门的种植外,还把莞草破草、晾晒、编织等传统手工艺再次复原,把美术、时尚等元素注入莞草编织工艺中,让有着悠久历史的莞草文化重新焕发活力。与此同时,沙田镇还将莞草种植技艺立项申请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地方特产】
麻涌香蕉
麻涌香蕉,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麻涌香蕉果梳整齐端正,皮色呈黄色或金黄色,有光泽,果肉细滑,口感清甜,香味浓郁。
2016年11月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麻涌香蕉”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东莞荔枝
东莞荔枝,广东省东莞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东莞荔枝产区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以南,面临海洋,常在季风控制下,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差振幅小,夏季高温,年平均气温22.8℃,利于荔枝生长。元代,《元一统志》、《南海志》均有东莞荔枝的记载。东莞荔枝品种繁多,以桂味和糯米糍为主。桂味荔枝,果肉厚且呈乳白色,肉质爽脆,清甜多汁,有桂花香味。糯米糍荔枝果肉软滑多汁,味浓甜微香。
2017年4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东莞荔枝”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莞香
莞香,广东省东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莞香,是以莞香树为载体,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沉香。由于产地主要集中于东莞地区,因此被命名为莞香。据史料记载,莞香树早在东汉时期已有种植,唐代时莞香已成东莞最负盛名的皇家贡品。明万历年间,东莞已形成众多莞香的主要交易市场,是当时广东著名的香市,无数的莞香在这里交易,再从香港出海,分散到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
2015年8月1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莞香”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