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蕉岭县,旧称镇平县,广东省梅州市下辖的中央苏区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闽粤赣交界处,西与平远县相连,东南与梅州市梅县区接壤,北与福建省武平县、上杭县毗邻。205国道和天汕高速公路(天津-汕尾)贯穿南北,扼闽粤公路交通之咽喉。蕉岭县境四面环山,由北向南倾斜。全县总面积960平方公里,为全国总面积的万分之一,其中有山地113.4 万亩,耕地11.5万亩,河、湖水面及其他面积18.7 万亩,是“全国绿化模范县”,也是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广东省文化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全国首批文明县城。长潭风光是“南粤百景”之一,有“形似巫峡,景似漓江”之称。2015年末户籍人口23.62万人,常住人口20.99万人。
蕉岭是客家民系聚居的地方,是广东的重点台乡之一,约有“三胞”56万人,其中祖籍在蕉岭的台胞46万人。先后涌现出梅州宋代的第一位进士蓝奎,晚清抗日保台爱国志士、诗人、教育家丘逢甲,以及罗福星、林修明、谢晋元、丘成桐、丘应楠等杰出人物。
【行政区划】
蕉岭县辖8个镇:蕉城镇、广福镇、文福镇、新铺镇、三圳镇、南礤镇、蓝坊镇、长潭镇
【历史沿革】
明崇祯六年(1633),设置镇平县。8月,在怀仁里(原平远县属地,今蕉城)建县城。明崇祯七年(1634),接管平远划割的石窟第一图、石窟第二图和程乡(今梅县)划割的龟浆第二图、松源第二图共四图完成镇平县建制,隶属潮州府。民国3年(1914),因河南省已先有镇平县而改称蕉岭县。
1952年8月,蕉岭与平远合县,称蕉平县。1954年3月,蕉平分县,恢复蕉岭县建置。1958年12月,蕉岭县与梅县合并,称梅县。1961年3月,蕉梅分县,恢复蕉岭县建置。
【人口民族】
2015年末常住人口20.9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73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1.12%。全县人口出生率15.42‰,死亡率5.72‰,人口自然增长率9.69‰。年末户籍人口23.62万人,比上年增加1535人,增长0.65%,其中农业人口17.23万人,非农人口6.39万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蕉岭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地跨东经116°01′~22′,北纬24°25′~53′之间。西界梅州市平远县,东南与梅州市梅县区接壤,北与福建省武平县、上杭县相连。全县总面积96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蕉岭县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岩石累主要有砂页岩、侵入岩、石灰岩、变质岩等。这些岩类构成山地、丘陵、盆地等地貌。县境四面环山,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山地、丘陵、盆地的比例为6:3:1。境内山系排列由序,山脉走向有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两类。共有五列山脉,这些山脉是本县众多溪河的分水岭,河谷低地也大致分布在这些山脉中间。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金山笔(1170米,全县最高峰)、铁山嶂(1164米)、皇佑笔(1150米)、大峰嶂(1092米)、小峰嶂(1057米)、樟坑咚(1020米)等6座。
气候特征 县境属亚热带地区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冬短,光照充足,雨季长,雨量充沛,由于南岭山脉的屏障作用,使冷空气影响减弱,所以冬季并不十分寒冷。
水系 蕉岭县境内河流属韩江水系,主要河流韩江二级支流石窟河在县境内长61.4公里,集水面积728.2平方公里。石窟河流域(含其支流高陂河、柚树河、石扇河、广福河、溪峰河)是蕉岭县较大的盆地和主要耕作区。耕地约10万亩,居住人口17余万人。其他河流还有高思河、南河、北河,亦分别冲积成山间小盆谷。
【经济概况】
2016年,蕉岭县实现生产总值728844万元,同比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781万元,增长4.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12.1%;第二产业增加值217436万元,增长7.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39.4%;第三产业增加值385627万元,增长5.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48.5%。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17.3:29.8:52.9。人均生产总值34649元,增长5.6%。全县实现国、地税税收入93870.8万元,同比增长0.4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9950万元,同比增长13.2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3%(上年为100%),上升了2.3个百分点。年末,全县从业人员118189人,同比增长3.05%。年末,城镇登记人口失业人员1342人,登记失业率2.45%,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723人。
2016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11461万元,同比增长4.2%。农作物播种面积33.02万亩,同比增长3.5%。粮食总产量65423吨,同比增长1.4%,其中稻谷60017吨,同比增长1.9% ;烟叶总产量1395吨,同比下降9.65%;茶叶总产量1996吨,同比增长1.22%;花生总产量3203吨,同比增长1.71%;水果总产量44615吨,同比增长4.98%;蔬菜总产量115687吨,同比增长6.24%;果用瓜总产量3456吨,同比增长8%。肉类总产量21580吨,同比下降4.06%,其中:猪肉产量为18054吨,同比下降2.83%;当年猪出栏235687头,同比下降2.79%;牛出栏5861头,同比增长3.53%;羊出栏14369只,同比增长3.39%。年末生猪存栏88452头,同比下降19.4%;牛存栏5101头,同比下降39.4%;羊存栏6912只,同比增长6.18%。渔业水产品产量6827吨,同比增长8.8%。
【社会事业】
2016年全县有普通中学15间,在校学生8637人,同比减少344人,下降3.8%;职业中学1间,在校学生979人;小学12间,在校学生人数12866人,同比增长8.1%。2016年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生升学率100%;初中学生升学率100%;高中学生升学率89%。考入大专以上的人数1388人,比上年减少32人,其中本科708人,比上年增加53人。
【交通运输】
205国道贯穿全县境内,分别连接闽西、赣南,联通省内潮汕沿海和梅州、广州、河源,县城离梅州火车站(梅州站)、梅州客都机场40多公里、半小时的行车距离。全面实现了县到镇公路水泥硬底化、村村通公路目标,全县97个行政村有91个村实现了镇通村水泥硬底化,县城到镇实现了一小时行车距离。此外,随着天汕高速公路蕉岭段和梅河高速公路的建设,蕉岭与珠三角和闽赣的距离进一步拉近,蕉岭作为沿海与内陆过渡地带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现。
【风景名胜】
蕉岭县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镇山公园、镇平八景、丘逢甲故居、长潭旅游区(含闽粤赣释迦文化中心、长潭绿园、逸士山庄、澳洲山庄等景点)、皇佑笔自然保护区等一大批旅游景点。
【文化风俗】
服饰 旧时用自织的织家机布制被和衣着,今已淘汰,清至民国初期,官吏豪绅及儒生穿长袍马挂,平民男女服装为开襟式,女的为在则开襟上衣,称大襟衫,衣长齐膝,20世纪以来,服饰多样,中西服盛行。
鞋帽 旧时有布鞋,俗名阿姆鞋。草鞋和粤俗传统木履,现时的品种多,式样日趋新颖,旧时冬天男人戴毡帽、礼帽和棉帽。妇女冬日戴帽(头裙)蓝布所做。
饮食 一日三餐,米饭为主。旧时早上用锅煮饭,用罩捞把饭捞起,盛于饭甑中,供一天吃,传统名菜、名吃有“蒜头焖猪肉”、“焖狗肉”、“炒鸡酒”、“盐焗鸡”、“扣肉”、“蘸仔鸭”、“酿豆腐”、“鱼生”、“仙人粄”、“猪油粄”、“锅笃粄”、“黄粄”等。
民居 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家民居是“围龙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其所采用的建筑工艺,是中原汉族建筑艺术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其结构一般是“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屋前有一晒禾坪,大门之内,分上、中、下3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以两厢向后延伸,形成马蹄形的后围,其特点是以南北子午为半轴,左右对称,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屋结合成一个大极形整体。
【当地特产】
三圳淮山 三圳淮山,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三圳淮山外观呈黄褐色圆柱状,密生细须根,颁断后,断口呈乳白色,粘稠汁液多。烹煮时具有久煮不散的特点,煮熟后口感为酥、糯。
蕉岭冬笋 蕉岭冬笋,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蕉岭冬笋笋壳呈淡黄色,笋肉白色或乳白色,笋体饱满,壳薄肉厚,外形呈马蹄状,有沉实感。笋香味浓郁,笋肉口感细腻爽脆,清甜鲜美。
桂岭蜂蜜 桂岭蜂蜜,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蜂蜜是一种天然保健品,富含葡萄糖、蛋白质、果糖、有机酸、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清热解毒、静心安神、化痰止咳、润肺生津、润肠通便、美容养颜之功效,常饮延年益寿,男女老少四季皆宜,有“天然食品”、“大众补品”、“老年人的牛奶”等美称。
蕉岭绿茶 蕉岭绿茶,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蕉岭县种植蕉岭绿茶具有悠久的历史,蕉岭绿茶所具有的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润,香气馥郁和特殊的山韵风味,汤色嫩绿略带微黄,滋味浓醇鲜爽,回甘持久”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