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梅江区,广东省梅州市市辖区,中央苏区县,设立于1988年3月,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北纬24度,东经116度附近,东边、北边和西边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环接,南边与广东省丰顺县相邻。梅江区是梅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梅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梅州市的“首善之区”。2012年末梅江区常住人口42.1万人,户籍人口35.34万人,城镇人口比重93.47%。
【行政区划】
梅江区辖3个街道、4个镇:
街道:金山街道、江南街道、西郊街道
镇:长沙镇、三角镇、城北镇、西阳镇
【历史沿革】
梅州市区由梅江区、梅县区两个市辖区所组成,统称梅城。南朝齐析海阳县置程乡县至宋初设梅州500多年间,州、县皆无城。945年(南汉乾和三年)于程乡设敬州,领程乡一县。971年(北宋开宝四年)改称梅州。宋皇祐四年(1052)始在今梅城江北筑土城,周围长450.3丈(约1499米)。明代撤梅州复设程乡县,洪武十八年(1385)拆西城垣,扩辟县城,周围长985丈(约3250米)。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升为嘉应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嘉应州改为梅县后,县城仍辖东街、西街2堡。
1949年5月,梅县解放后设置新政区时,县城仍称梅城,但政区则称城内区。1950年3月,复称梅城镇。1975年8月,梅城镇改为梅州镇(仍隶属梅县)。1978年12月,梅州镇从梅县分出,由区级升格为县级改称梅州市,隶属梅州地区管辖。1983年6月,梅县和梅州市合并,初称梅州市,同年9月改称梅县市。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州地区改为梅州市;3月,梅县市建制撤消,原梅县市的行政区分设为梅县和县级梅江区,梅江区由原梅县市城区和城郊5个乡镇组建而成,为梅州市直辖县级区。2013年10月,国务院同意梅州市撤销梅县,从此结束了县治,设立梅州市梅县区。梅江区与梅县区同属梅州市区(即是梅城)。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梅江区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总面积570.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30.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1%;耕地面积42240亩,其中水旱田29966亩,)农村人均耕地0.575亩。
气候特征 梅江区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且东近太平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山区特定地形影响,具有夏长冬短、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水多且集中等低纬气候特点。雨量充沛,水资源充足,有大小型水库30多座,库容2187.5万立方米。又有冷热悬殊,气流闭塞,易变旱涝灾害地形小气候突出等山区气候特点。
【经济概况】
2012年,全区生产总值比增1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增20.4%,增幅居全市第二;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增58.6%。招商总量有新增长,全年共引进项目319个,计划投资280亿元,已投入资金105.12亿元,分别比增38.7%、86.7%和34.9%;大项目有新增加,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6个,计划投资204.2亿元,分别比增44%和97.7%;项目结构有新优化,共引进能够充分发挥我区区位、资源优势的旅游项目44个,计划投资95.6亿元,分别比增33.3%和132.2%。全区农业总产值比增5.9%;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增19%。
【城市建设】
梅州市是通过一系列提升城市形象的项目,来促进城乡面貌的改善和旅游产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的,已完成了五个重点项目。即:“一江(即梅江)两岸”亮点工程,两个表演场所(白天和晚间为游客表演的场所),三个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和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四条街(鸿都客天下美食一条街、凌风路客家风情一条街、义化路购物步行一条街、梅江大道霓虹灯一条街),城市街道“五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硬底化)和改造新建33间城区旅游厕所等。
梅江区城区市容整洁美观,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梅江河穿城而过,梅江桥、嘉应桥等6座桥梁沟通南北,一江两岸风光旖旎。梅州市区生态优良,市容、市貌美丽秀气。街道一街一树、一街一灯,一街一景。有文化公园、嘉应桥头公园、梅江公园、剑英公园等游乐休憩场所。境内有南宋时期文物千佛塔、客家公园、黄遵宪纪念馆、泮坑旅游度假村等名胜古迹,客天下旅游产业园新的景区景点。
梅州市还投入资金1.6亿元人民币进行以“三路两山一片一点”为重点的城区建设。三路即省道S223线、北环路、凌风东路;两山即百岁山和泮坑高观音市民登山区;一片即东山、芹黄片。加快东山片滨河地段规划建设滨江亲水公园,并建设客家院士广场、院士公园、世界客都标志等,努力将东山片建成东山文化教育基地。
在江北老城区改造建设了新的行政区,并掀起了以金山顶为中心向周边地带辐射的改造江北、建设江北热潮。先后改造了义化路、凌风路、五洲城公共汽车站及周边地区、梅石旅社、梅州电机厂老厂区、金山小学、梅州电影院等,大大改善了江北老城区的面貌。积极配合和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努力提高城市品位。全力配合和支持市委、市政府在梅江区范围内的东山教育基地、客家公园、省道S223线梅州西环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工作,打造集文化、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城市新区,城市品位不断提升。积极参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修缮凌风东路历史文化街区,完善千佛塔、泮坑旅游景区建设,全面推动客天下旅游产业园建设。
【文化教育】
梅江区是“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中心地带,被誉为“客家之都”。梅江区有20多万海外华侨,分布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2001年底,华侨及港澳台同胞捐资兴办文教、卫生和社会各项公共事业累计达1.43亿元。
客家文化艺术创作:山歌小戏《山道弯弯》、《花开并蒂》获中国“群星奖”银奖、铜奖,开创了梅江区文艺作品在全国获奖的先河。
1997年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小康达标。2001年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初级卫生保健达标。辖区内有梅州商业学校等中专学校和嘉应学院本科院校,区属中小学校68间。1990年在全市率先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全辖区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均为全市之首。
梅江区有国家级重点职中1所、省一级学校3所(其中梅州中学是“全国示范性高中”)、市一级学校12所、区一级学校16所。全区小学毛入学率达107.3%、初中毛入学率达114.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8.3%。
【交通运输】
梅江区内有梅州客都机场,直飞广州、香港、北京、上海、长沙、郑州、台中、海口、高雄、雅加达等国内及国际航班;汕高速公路(G205国道)、梅河高速公路(G206国道)、梅大高速公路(S333省道)、梅州西环高速公路、天汕高速公路、梅平高速公路等与梅汕高铁和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设有梅州站连结成沟通闽、粤、赣的交通网络,是泛珠三角区域联系闽、粤、赣的枢纽中心。
【名胜古迹】
梅江区境内名胜古迹有人境庐(黄遵宪故居)、千佛塔、东山书院、梅江桥、梅州学宫、八角亭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和泮坑公王、义孚堂等众多未定级文物;有嘉应学院、东山中学、梅州中学等名校;有中山路、凌风路、仲元路等名街;有席狮舞、五句板、梅城山歌、舞龙、金狮、闹八音、拜“孔圣人”等33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