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化州市,广东省茂名市代管的县级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鉴江中游,介于东经110°21′至 110°45′、北纬21°29′至22°13′之间,北与广西北流县交界,南与广东省吴川市接壤,东与高州市和茂名市茂南区相连,西与广西陆川县及广东省廉江市毗邻。境内主要语言有粤语次方言化州话和客家语次方言涯话两种。化州是中国著名的南菜北运基地之一,有“中国化橘红之乡”的美誉。
化州北有浮梁山。东北有龙王山,又叫来安山。北界茂名水于东北,即窦江。另一支东北陵水,源出广西北流,入境后,屈西南到合江墟,罗水亦自陆水入,合称罗江,或者陵罗水。屈东南,过州治北合鉴江,又东南流,入吴川至南海。
【行政区划】
化州市辖5个街道、17个镇:
街道:河西街道、东山街道、下郭街道、南盛街道、石湾街道
镇:长岐镇、同庆镇、杨梅镇、良光镇、笪桥镇、丽岗镇、新安镇、官桥镇、林尘镇、合江镇、那务镇、 播扬镇、宝圩镇、平定镇、文楼镇、江湖镇、中垌镇
【历史沿革】
(远古、唐尧、虞舜、夏、商、周至秦,约公元前26世纪初至公元前214年)今化州境域属南越。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今化州境属象郡。秦亡后,南海郡尉赵佗取桂林、象郡,称南越武王,及至西汉前期,今化州境属南越国。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灭南越国,分其地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今化州境属合浦郡高凉县。建和元年(147年)合浦郡分立高兴郡,今化州境属交趾刺史部高兴郡。贞观元年(627年),省慈廉、罗肥2县(此两县在今化州境)入石龙县。开宝五年(972年)废罗州入辩州,以吴川来属,省陵罗入石龙,辩州领石龙、吴川两县。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化州路,领石龙、吴川、石城三县,属湖广行中书省。洪武元年(1368年)改化州路为化州府,隶属广东行省。沿明制,化州领吴川、石城二县,属高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撤高州府,化州改化县,广东省派出高州绥靖处,化县属高州绥靖处。
1950年2月,广东省南路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化县属南路专区。1950年9月南路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公设设钦廉区专员公署并改为高雷区专员公署,化县属高雷专区。1961年,分县后兰石、龙首、高栈划归吴川县,南盛划归化州县。化州县政府驻化州城原化县政府驻地。1968年4月湛江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1978年9月湛江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化州县属湛江地区。1983年9月,撤销湛江地区建制,实行地市合并、市领县体制,化州县从湛江地方行政区析出,归茂名市管辖。1994年7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同意撤销化州县,设立化州市(县级),以原化州县的行政区域为化州市的行政区域。同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化州市委托茂名市代管。同年8月18日,化州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正式启用新印章,使用化州市称谓。自此,化州为市(县级)建制。
【人口特征】
人口 2016年,化州市户籍人口174.75万人。按性别分,男性人口93.93万人,占53.8%;女性人口80.82万人,占46.2%。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18‰,死亡率5.12‰,自然增长率8.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5.75万人。
民族 全市汉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99.5%,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0.5%。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仫佬族、羌族、毛南族、维吾尔族、白族、畲族、高山族、景颇族、土族、布朗族、撒拉族、门巴族、仡佬族、怒族、俄罗斯族、保安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38个。全市少数民族人口中,以壮族居大多数,其次是瑶族。主要分布在平定、文楼和合江镇。
语言 化州市居民使用的语言主要为化州白话和化州涯话两种汉语方言。化州白话属高雷系粤语,是市内分布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方言,使用该种语言的居民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0%,主要分布在市内的南部、东部和北部各镇村。化州涯话属客家语系统,使用该种语言的居民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0%,集中分布在市内西部的兰山镇、中垌镇和西南部的新安镇。平定镇、文楼镇、合江镇、官桥镇等部分镇的居民则同时使用化州白话、化州涯话两种语言。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化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鉴江中游,介于东经110°21′至 110°45′、北纬21°29′至22°13′之间,北与广西北流县交界,南与广东省吴川市接壤,东与高州市和茂名市茂南区相连,西与广西陆川县及广东省廉江市毗邻。
地形地貌 化州市地形南北长,东西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高南低。地貌类型以丘陵地为主,占全市总面积的75.5%。北部为高丘区,属云开大山支脉,占全市总面积的38.4%,包括平定、文楼、播扬、宝圩、那务、合江6镇。海拔200~400米,铁屎嶂为最高点。地貌为不规则山岭,属震旦系地层变质岩、混合岩风化剥蚀地形。
气候特征 化州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1870.1小时,日照百分率42%。年平均温度在22.2℃~23.9℃之间,历年平均温度为22.9℃。冬季寒潮入侵,偶有严寒。日平均温度大于0℃的活动积温,年平均为8358.5℃。以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5℃作为喜温作物的越冬期,绝大部分地区没有越冬期,仅北部个别地方少数年份有1~2天的越冬期,越冬作物可持续生长。化州市虽然无明显的越冬期,但遇上霜冻年份,喜温作物往往毁于一旦,出现霜冻年份的机率为17%,北部个别地区出现的机率大些。以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2℃,保证率在80%的初日作为早稻的安全播种期,以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22℃,保证率在80%的终日作为晚稻安全齐穗期,加上晚造齐穗期至完熟需35天计,化州市南部水稻的安全期为270天,北部是255天左右。秋季昼夜温差每天平均为8.6℃左右,对晚稻、秋薯等作物的营养物质积累及甘蔗水果的糖份转化均十分有利。
水系 化州市境内河流基本上属鉴江水系,其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9.9%。主要河流有9条,即鉴江、罗江、陵江、清湖河、中垌河、官桥河、石湾河、三丫江、塘 河。鉴江在市内的最大支流罗江,自北向南至化州城区汇入鉴江,罗江在市境内的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5.8%。
【经济概况】
2016年,化州市完成生产总值436.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2.06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36.02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08.43亿元,增长8.1%。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1.1、31.2%和47.7%。人均生产总值34864元,增长6.1%。
2016年,化州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3.79亿元,增长4.2%。其中农业55.12亿元,增长3.9%;林业7.97亿元,增长8.7%;畜牧业24.0亿元,增长4.1%;渔业4.97亿元,增长4.8%;农林牧渔服务业1.73亿元,增长4.2%。
2016年,化州市全部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08.25亿元,其中规上工业完成产值283.27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91.85亿元,增长7.1%。
2016年,化州市完成公路货运量1445万吨,增长9.1%,公路货物周转量22.06亿吨公里,增长13.5%;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181万人,增长6.6%,旅客周转量11.3亿人公里,增长8.5%。
【社会事业】
科技 2016年,化州市专利申请为513件,比2015年增加94件,增长22.4%,其中发明专利为165件,比2015年增加23件,增长79.3%。2016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培育5家,新增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9家,通过网审公示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8家。
教育 2016年,化州市一至六年级应入学141657人,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五年保留率97.7%。七至九年级在校学生数66595人;初中三年保留率98.2%。“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7.1%。高考成绩连创新高。2016年高考全市上重点线1276人,上本科线以上6673人。上重点线、本科线人数在茂名市各县(市、区)排名第二,是茂名市唯一实现上重点及本科两项人数正增长的县(市、区)。
文化 2016年,化州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基本形成了市、镇(区、街道)、村、自然村四级联动,全市23个镇级文化站全部达标,行政村文化室建设全面推开,共建有村级文化室367间,农家书屋398间,所有村级文化室配有电脑、音响和乐器等器材。市、镇(区、街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100%的村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全市所有文化设施都实行免费向市民开放。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我市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跳花棚’代表茂名市参加由省文化厅举办的“2016广东(佛山)非遗暨佛山秋色民俗文化活动”。指导协调举办化橘红文化节暨全域旅游峰会并承办了“化州化橘红文化节暨全域旅游峰会文艺晚会”。以“橘红飘香”为主题,打造“送图书下乡”、“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品牌。送戏下乡230多场,送书下乡10万多册。
卫生 2016年,化州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情况:市直医疗卫生机构6间(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和市茶根医院),乡镇卫生院18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间,农场医院6间,私立医院7间,此外还有村卫生站589间。医院床位2846张,增长36.6%,卫生院床位1581张,增长6.1%。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444人,其中执业医师2088人(包括执业助理医师),增长61.0%,注册护士1902人,增长1.3%。全面深化和完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行药品零差价。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实行复合式付费、定点定额结算方式。职工在一级定点医院住院报销比例由原来的80%提高到90%,城乡居民在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由原来的75%提高到90%,最高可报销18万元,大病保险赔付额达到20万元。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全市使用国家基本药物量占总用药量达60%以上,监管覆盖率达100%。
【交通运输】
化州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鉴江中下游,地处两广(广东、广西)三地市(湛江、茂名、玉林)的交汇中心,处在粤西地区中心位置,扼粤西走廊的咽喉,是粤西对外经济的重道。黎湛铁路、207国道和广湛高速公路横贯化州,成为连结大西南、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海南省的主要通道和交通要塞,是各类物资的大型集散地。属中国沿海开放区范围,所辖19个镇均是广东省重点工业卫星镇。
国家公路G15沈海线广(州)湛(江)高速公路分别横贯南部,国道G207线、省道S284线、S285线、S372线纵贯横穿全境,与县道、乡道连结成网。公路客运交通是化州最主要的客运交通方式,化州市区有河东、河西、北岸三个客运站,客运班车每天数百班车往返省内外各大城市、市县。市内新建有化州市物流配送中心,能及时高效地将货物配送发至全国各地。
黎(塘)湛(江)铁路河(唇)茂(名)段横贯化州南部,境内路段全长39.5公里,有化州站、山底岭站、米山站、新安圩四个铁路站,路线经新安、笪桥、良光等镇和城区、鉴江开发区,年客运吞吐量30万人次。东接三茂铁路可通穗(广州)、(北)京、深(圳)、(香)港、汕(头)、厦(门)等, 西连湘桂线接通西南各省(区),南达湛江港。
化州距离最近的湛江机场约60公里,可提供国内中近距离支线飞行服务;距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约470公里、距香港赤腊角约620公里,可提供国内支线及国际航线服务。
【风景名胜】
到2008年止,化州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7个,其中化州孔庙为茂名市级和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安曲径封诰楼、长岐李氏大宗祠、南安佛子神祠、那务冼太庙、杨梅陈氏大宗祠为茂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生态旅游及度假胜地有广东南亚热带农业科技园、丽山胜景、南山寺、中火嶂、龙王山(六皇山)、名教倒流湾自然风景旅游区、那务时代温泉、星河国际假日酒店、橘州生态公园、下郭游乐园等。
化州古八景:宝山积翠、立石中流、鉴水飞帆、骊珠波光、千秋夜月、龙岗盘石、凤井鸣泉、登高野色为化州古八景。八景有的因景物变迁。已非昔日景点;有的则因建设被毁,不复存在。
【名优特产】
化橘红:化州古时荒凉的地方,瘴气多,民众多患痰饮。相传有罗仙翁,怜悯民众苦困,种橘于“石龙”城内,所产橘红,消痰化饮有神效。明、清间,州人在州城建“华严庵”纪念罗仙翁,庵门楹联云:“韵事忆当年,橘树千株经手植;仙踪留此地,茅庵一所寄身栖”。明万历年间(约于1600)编纂的《高州府志》“药物”目中已有化州橘红的记载。清乾隆、道光版《化州志》对化州橘红的记述,除有传说、药效、价值、辨伪、土壤、气候、种护、采集、加工、上贡、产地及标图外,还有大量歌颂化州橘红的诗文。
榕树茶:又名琉璃茶,因产于古官道榕树圩附近而得名。有说榕树茶条细嫩,叶色绿翠,形态酷似古榕,故名。又榕树茶产地琉璃茶(明崇祯年间州守赵仕锦建),庵旁有口井名琉璃井,井水清澈见甘甜,用琉璃井水泡榕树茶,其味特别清香甘醇,故又名琉璃茶。榕树茶入口甘润,饮之不仅生津止渴、且能驱风化痰,消滞开胃。此茶始种于明末。名士谢桂垣茶罢乘兴作诗云:“峰回路转得茶庵,来试名泉一勺甘;绝似惠山风味好,岭南真不减江南。”名人饮名茶,相得益彰,榕树茶由蜚声。
南盛沙姜:南盛种沙姜有200多年历史,始种地蒲山,当时仅数十亩。以后,沙姜的应用日广。不仅可作调味品,还可作药汉病,种植面积遂不断扩大,清末发展到500多亩。民国期间。南盛沙姜的种植面积由蒲山扩展到谢村、山尾和乐塘一带,年种姜千余亩。每逢沙姜(干姜片)上市季节,南盛圩不少商号一秤收购,运往广西、云南和华中、华北等地销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沙姜生产,总结交流种姜经验,推广沙姜良种。同时,商业部门设点收购,促进了沙姜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全公社年种植沙姜3000亩左右,亩产高达2吨。以后,随着南盛引鉴水利工程的兴修和配套完善,夏季积水田多,不利沙姜的生产,再加上当时出现“重粮轻钱”的倾向,以致沙姜种植面积下降。1988年全区(镇)种姜在200亩左右,总产300多吨。
笪桥黄瓜:笪桥农民种植黄瓜历史悠久,量制成瓜干,则是百多年前的事,笪桥黄瓜(又称化州黄金瓜),以产地得名,始种地是中村、留村,以后陆续发展至附近的山埇、下垌、英笔、禾仓角、尘塘、良埇、低坡、西埇和瑶埇等地。新中国成立后,笪桥黄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除旧产区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外,相邻的良光区(镇)豺岭、龙秀、落底、斋塘坡和出拔等地也有种植。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笪桥每年种植黄瓜100多亩,制成瓜干15吨左右。
尖岗粘米:是晚造品种,因产于丽岗镇尖岗岭(又名丽山)周围的尖岗、赤坎、丽岗、丽册和低坑等一带而得名。相传尖岗粘米始于清初。清末,民国期间种植在2000亩左右,亩产0.14吨。尖岗粘稻产地山清水秀,耕地属沙泥田,过去当地农民惯用骨(猪、牛骨)粉培育身苗,因此所产的粘稻,米粒细长,米质透明,无白肚,煮熟时无粘合,耐煮,味道清香,爽口滑喉,为富豪之家所喜。民国期间,尖岗粘米多销往广州、广州湾(今湛江市)、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等地。
中垌猪:以产于中垌而得名,它是省内良种猪之一,是本县农家养猪的主要品种。相传中垌猪始养于明末。中垌猪具有早熟、肚兜大、粗食、快长、易肥、皮薄、肉嫩、矮脚易圈和母猪产仔多等特点。据1985年编印的《化州县农业生产规划报告集》记述:中垌猪在通常的馒头和管理下,猪苗65天脱奶,重为10公斤。肉猪增重高峰期为7~9月龄,育肥至11~12月龄,体重可达100~120公斤。中垌母猪平均每胎产10.8头,与高州黄塘猪、徐闻细骨猪、海南文昌猪、粤北梅花猪、普宁流沙猪种比较,24月龄母猪产仔数多1~2头,仔猪平均日增重0.1~0.2公斤。中垌圩猪行是中垌猪苗的集散地,每逢圩期,四乡养猪户前往购买猪苗者络绎不绝。中垌猪全市多数地方也有养殖。此外,相邻的高州、茂南、廉江以及广西的陆川等县(区)亦有饲养。1988年县畜牧局下属猪场,以中垌种猪与外地黑白良种猪杂交,繁殖新一代品种,供各地农民饲养。
平定沙司鸡:又名屋角鸡,以清初梁家沙司巡检衙迁建于平定屋角面得名。此鸡是本地的名优鸡种,在粤桂边境素享盛名。清初,梁家沙司巡检衙所管辖的地方,山高森密,河溪交错,虫蚁鱼虾多,野鸡特别多。野鸡经过人工饲养,逐渐驯化为家鸡,取名为沙司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