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蓬江区,广东省江门市市辖区,江门的中心城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西翼,毗邻港澳,北连广州、佛山,东接中山、珠海,南向南海 。辖区面积324平方公里,下辖3个镇和6个街道,总人口80万人(2012年),约有30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
【行政区划】
蓬江区辖6个街道、3个镇:
街道:环市街道、潮连街道、北街街道、堤东街道、仓后街道、白沙街道
镇:棠下镇、荷塘镇、杜阮镇
【历史沿革】
元末明初之间(1363年左右)蓬江区境内已形成圩集。江门墟原在蓬莱山西山坡上,旧称“墟顶”。至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已初具规模。清康熙元年、三年(1662年、1664年),清政府颁布两次“迁界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50华里,江门划为界外,江门居民被迫徙迁。清康熙八年(1669年),“迁界令”废除,江门居民回归复业。鸦片战争以后,根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将江门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925年8月6日,当时的广东省政府决定将江门埠定为广东省直辖市,当年11月26日,江门市政厅(即后来的市政府)正式成立。1931年撤消江门市建制,改为镇复归新会县辖。先后编为新会县第二区、第十二区。1933年改为镇。设保甲制,有29个保,345个甲。
1949年10月23日江门解放,25日江会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在江门成立,会址设在江门,代行江会区一切行政职权,后因地点不适中,新会四乡难以照顾,于1950年5月,将原江会军管会迁至新会会城,江门便成立“江门办事处”,代行江门区内行政职权,当时只按区级镇建制,各部门设股,江门自解放日起属粤中专区领导。1950年前,江门未设郊区行政建制。1974年7月1日经上级同意江门市重为省属市,受省和佛山地区双重领导。1977年江门市区域再次扩大,新会县原辖外海、潮连并入江门市郊区(蓬江区)。1994年8月10日,城区更名为江海区,郊区更名为蓬江区。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蓬江区公安户籍总人口47.35万人,人口出生率9.43‰,人口死亡率5.57‰,人口自然增长率3.86‰,人口密度1499人/平方公里。
民族 2004年,蓬江区仍然有30个民族居住。汉族人口有43.57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8.67%;少数民族有29个,共3565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81%。按数量多少依次是:壮族1292人,土家族625人,瑶族441人,苗族418人,蒙古族136人,回族87人,侗族79人,土族77人,布依族71人,满族60人,彝族57人,朝鲜族40人,藏族38人,维吾尔族33人,黎族25人,仫佬族21人,畲族19人,仡佬族11人,白族8人,鄂温克族6人,佤族4人,毛南族4人,撒拉族3人,水族2人,达斡尔族2人,羌族2人,哈尼族2人,景颇族1人,拉祜族1人。另外,外国人加入中国籍10人,其他未识别民族6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2002年6月,新会的荷塘、棠下、杜阮3镇划入蓬江区辖后,地理位置扩展至北纬22°05′~22°48′,东经112°47′~113°15′。土地面积增至324平方公里。辖区东南隔西江江门段分别与佛山市的南海、顺德两区和中山市古镇相望;南与江海区隔河为邻,陆地与新会区接壤;西北与鹤山市的沙坪、雅瑶镇接壤。
地形地貌 蓬江区为半围田、半丘陵地带,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由西北向东南呈波浪起状,逐渐倾斜。西北部多为丘陵和山地。山地海拔标高小于500米或切割深度小于200米,山岳多分布于西江流域,山顶浑圆“V”字形谷不发育,多为“U”字形谷。最高峰为位于杜阮镇的叱石山,海拔457.4米。东南多平原和河流阶地。区内以一级阶地为主,广泛分布于各河谷中,由近代冲积物组成。下部为基岩接触的砾石或砂层,向上颗粒变细,一般厚数米,最厚达20米。分布宽0.2公里~6公里,形成宽阔的冲积平原,多为上叠或内叠阶地,高出正常水面1米~3米。在宽阔的阶地上,河曲发育。在西江江门段,有荷塘、潮连和古猿洲3个江中岛。
气候特征 蓬江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短夏长,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在360天以上,全年无雪。1984~2004年平均气温21.8℃。
【经济概况】
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30.85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48.34亿元,同比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173.04亿元,同比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为2.2:57.64:40.16。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21.2%,住宿和餐饮业增长6.2%,金融业下降0.9%,房地产业下降1.9%,其他服务业增长15.1%。人均GDP 59749元,增长9.3%。
2011年,蓬江区农业总产值17.56亿元,增长0.9%。其中种植业产值21148.30万元,增长3.4%;林业产值1742.15万元,增长138.1%;牧业产值106892.79 万元,增长0.4%;渔业产值44494.61万元,下降1.8%。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6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043亩,蔬菜种植面积39416亩。全年粮食产量4600吨,下降17.12%;油料产量429吨,增长0.02%;蔬菜产量65814吨,增长0.05%;水果产量1166吨,下降15.63%;水产品产量19653吨,增长0.02%;肉类产量43488吨,上升0.01%,其中猪肉产量34599吨,下降0.01% 。
2011年,蓬江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57.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轻工业增加值156.09亿元,增长11.7%;重工业增加值101.75亿元,增长15.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7.4%,集体企业增长0.1%,股份合作企业下降28.9%,股份制企业增长22.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6.8%,民营企业增长21%。分行业看,食品制造业增长11.5%,纺织业增长20.2%,服装鞋帽制造业增长17.8%,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增长17%,家具制造业增长8.3%,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7.9%,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增长20.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9%,塑料制品业增长10.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6.7%,金属制品业增长20.9%,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0.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7.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0.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6%,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增长3.6%。
2011年,蓬江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8.0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34.61亿元,增长19.0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3.11亿元,增长8.54%。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126.56亿元,增长16.77%;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21.16亿元,增长26.3%。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52.64%,日用品类下降12.12%,化妆品类下降15.5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3.78%,金银珠宝类增长28.3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7.12%,家具类下降33.51%,中西药品类增长7.98%,汽车类增长25.47%。
【社会事业】
教育 2011年,蓬江区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478人,在校学生1133人,毕业生1881人。普通高中招生1337人,在校学生3762人,毕业生1314人。初中招生6499人,在校学生19260人,毕业生6211人。小学招生8583人,在校学生48958人,毕业生8037人。幼儿园入园儿童5736人,在园幼儿1758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学率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100%,初中升学率100%,普通高中升学率82.01%。
医疗卫生 2011年末,蓬江区卫生机构(含各类门诊,下同)89个,其中医院2个,卫生机构床位745张。卫生机构人员130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25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300人,执业助理医师118 人,执业护士463人,药剂人员74人,检验人员25人。
【交通运输】
江中高速、江珠高速、江肇高速先后建成通车,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江顺大桥动工建设,江番高速、江珠高速北延线、江门大道即将动工建设,坐拥西江黄金航道,有高沙港、荷塘口岸码头。
【文化古迹】
蓬江区内保留有众多古代建筑、古墓、遗址以及碑刻等文化古迹。江门墟、三桁瓦埗头等遗址最早出现于元末明初时期(1341~1368年),建筑物多建于明清时期。祠堂是区内古建筑一大特色。陈白沙祠在设计、建筑结构、规模等,既有独到之处,又具有代表性。荷塘祠堂居多,仍保留40余座。潮连洪圣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经历次修缮,至今保留完好。区内文物古迹在各个朝代得到修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辖区多处文物单位得到省、市政府保护。1979年,陈白沙祠被批准为江门市首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钓台故址为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区属共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