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国家风景名胜区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惠州市惠城中心区,由西湖景区和红花湖景区组成,总面积20.9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13平方公里,是以素雅幽深的山水为特征、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休闲和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其山川秀邃、幽胜曲折、浮洲四起、青山似黛,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隐现于树木葱茏之中,景域妙在天成,有“苎萝西子”、“岭南明珠”之美誉,并有“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 的史载。历代以苏东坡、李商隐、杨万里、祝枝山、陈尧佐、白玉蟾、梁鼎芬、丘逢甲为代表的400多位文人墨客曾踏足惠州,为西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近代孙中山、周恩来等领导人在惠州从事过革命运动,在西湖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这些历史古迹和革命胜迹与西湖的青山秀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历史沿革】
惠州西湖面积辽阔,湖岸弯环曲折,湖上洲屿点缀、三面青山环抱。湖泊东西最宽处达4公里,南北最长达6公里,面积最大时有10平方公里,湖区面积约80平方公里。在烟波浩淼的湖面上,堤桥如带,把湖面分割成五大部分,素有“五湖六桥”之称。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赞惠州“山水秀邃”。这里是广东著名的5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和旅游胜地。
据张友仁的《惠州西湖志》说:“东汉时,湖上犹有狼虎居之,无所谓湖也。”那时。湖区一带大概还是一片狼虎出没的草丛洼地。但到公元三一八年东晋元帝时,“兴建龙兴寺于湖上”(《惠州府志》),可见东晋时湖已形成。唐代在惠州筑开元寺,北宋余靖写的《开元寺记》中描写这一带风景:“重山复岭,隐映岩谷,长谿带幡,湖光相照”。从这些历史记载推断,惠州西湖大概成于东汉后、东晋前这一历史时期。
惠州西湖的建设始于北宋时。州守陈偁最早经营西湖,他“引湖灌田,兼鱼、藕、蒲、苇之利”,使西湖“施于民者丰”,被称作丰湖。同时还在湖上筑堤造桥,修建亭榭,使丰湖当时被誉为“广东之胜”,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大文学家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他把丰湖称为西湖,一来湖位于城西,二来也因惠州的这个湖泊的风景与他熟悉的杭州西湖一样美丽。从苏东坡以后,惠州西湖就叫开了。
清代美术家戴熙称惠州西湖“西湖各有妙,此以曲折胜”,确是恰当的评价。此外,清代惠州知府吴骞还作了《惠阳纪胜》诗,将杭州西湖与惠州西湖作了一次对比:“杭之佳以玲珑而惠则旷邈;杭之佳以韶丽而惠则幽森;杭之佳以人事点缀,如华饰靓妆,而惠则天然风韵,如娥眉淡扫。”把惠州西湖比作未入吴宫前在苎萝村浣纱的西施,道出了惠州西湖的特色是:天然美。
宋朝时,惠州西湖就有“五湖六桥八景”之说。 五湖分别是平湖、丰湖、南湖、鳄湖、菱湖。20世纪90年代,政府把红花湖与这五湖贯通,形成一体,增称为六湖。古六桥分别是西新桥、拱北桥、圆通桥、明圣桥、烟霞桥、迎仙桥。新中国建国前后,又建设了众多景观桥,其中九曲桥、枇杷桥、花洲桥以其新姿特色点缀西湖,和古景六桥一起被并称为当代西湖九桥;八景是前人对当地人文地理的一种归纳和彰扬:“丰湖晚唱、半径樵归、山寺岚烟、水帘飞瀑、荔浦风清、桃园日暖、鹤峰返照、雁塔斜晖”称为古八景。其中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随着时境变迁,西湖建设不断完善,后来又有了“十二景”、“十六景”、“二十四景”之说,现有景点28处,其中名景有18处。今天,惠州西湖已有“六湖九桥十八景”之说。
【六湖景点】
六湖景点为平湖、丰湖、鳄湖、菱湖、南湖、红花湖。
平湖
平湖位于西湖景区北部,总面积0.79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0.57平方公里。湖区群山环碧,湖光山色与渚台亭榭交相辉映。东连市区府城,西至菱湖、鳄湖,南至苏堤与丰湖连接,北与东江相通。四周湖岸有孤山苏迹、泗洲塔、元妙观、朝云墓、准提阁、明月湾、丰渚园等景点。湖中有点翠洲、芳华洲、百花洲、红棉岛、鹤屿、鸟岛等洲岛;还有拱北桥、西新桥、迎仙桥、九曲桥、花洲桥、烟霞桥等景桥与堤岛相连。平湖门逶迤延伸至西山。清吴骞游览后留下《苏堤玩月》一诗:“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苏堤千顷边。多少管窥夸见月,可知月在此间圆。”
丰湖
丰湖原是西湖古称。苏东坡寓居惠州,发出“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的诗句赞叹,丰湖遂改名为西湖。现丰湖是指平湖以南,南湖以北的一片水面及其周边区域,总面积1.1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0.335平方公里。湖中有宋太守陈偁所修筑陈公堤和明圣桥,连通市区府城与丰湖书院,东西两岸有丰湖书院、荔浦风清等景点;湖中有披云岛、浮碧洲、湖心岛和琵琶洲等洲岛。在圆通桥上凭眺,湖上洲渚参错,眼前堤桥如带,近旁亭榭掩映,远处象岭横陈,这种富于层次的景色,曾被晚清画家高奇峰誉为“惠湖第一”。
南湖
南湖位于丰湖东南部,总面积0.34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0.208平方公里。湖区东枕长寿路、西衔飞鹅岭、南连市一中、北接丰湖圆通桥。北宋余靖有“重冈复岭,隐映岩谷,长溪带蟠,湖光相照”记述,即写于此处。今日南湖,湖湾深幽曲折,山丘起伏。西岸有飞鹅岭;湖中有南苑岛、学子洲等景点。
菱湖
菱湖位于平湖西北部、犹龙山东麓,因古时盛产菱角而得名。总面积0.694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0.206平方公里,湖岸有横槎小隐景点,湖中有绿茵岛、含书岛等景点。古时,西湖的最大水源横槎溪,由半径、犹龙潭经犹龙山西北注入菱湖,泛舟溯源,湖湾曲折。明代叶维阳有诗赞曰:“横槎一望白云间,曲曲清流曲曲山,纵目长塘悬怪石,快心半径泻澄湾。鹤田拂翠苗初熟,渔艇高歌钓自闲,千顷浮光从此发,扁舟引胜不知还。”
鳄湖
鳄湖位于平湖西南部,因古代多鳄鱼而得名。西南接红花湖景区,总面积1.27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0.187平方公里。丰山、紫薇山等名山与鳄湖交错,有归云洞、永福寺、古榕寺等名迹。湖以其幽深远邃、林木苍郁为特色,故古代多有鳄患。宋时,任惠州太守的陈尧佐,曾用一纸祭杀鳄鱼;苏东坡则在此筑放生池,今人则在鳄鱼岛立鳄鱼群雕以作纪念。
红花湖
惠州西湖红花湖景区位于西湖景区西南部,原为惠州西湖三大水源之一“水帘水”的发源之地,1991年筑坝成湖,以湖区最高峰红花嶂命名红花湖。总面积16.68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62平方公里;因其自然生态环境优异,被誉为惠州城市之肺,环湖18公里绿道被誉为“绿廊花漾”。这里山环水绕、重峦叠嶂,水帘飞瀑、峭壁流泉,挂榜题名、儒风浩荡,卧龙香雪、林幽花艳,犹如一幅动静相生的风光画卷。
【九桥景点】
九桥分别为:拱北桥、西新桥、明圣桥、圆通桥、烟霞桥、迎仙桥、九曲桥、枇杷桥、花洲桥。
拱北桥
拱北桥是西湖六大名桥中的第二桥,位于平湖与东江之间。北宋惠州太守陈称围湖筑堤时创建,后历代均有修筑。原功能为西湖湖水满时通过此桥放水入东江,后桥面上亦通车做交通之用。由于惠州四周群山环绕,城中西湖雨水充沛,加之当时水利甚差,此桥在西湖北岸起着泄洪和拱卫西湖的作用,故称拱北桥。
西新桥
西新桥位于苏堤之上,是西湖六大名桥中的第一桥。苏堤和西新桥都是苏东坡资助建造的,始建于宋昭圣二年(1095年),所以西新桥也被叫做“苏公桥”。当时桥用石盐木(柚木)筑成,坚如铁石,桥上有飞楼九间,十分宏伟壮观。后曾多次重修。现桥是1983年修筑后的面貌。
苏堤,又称苏公堤,从惠州市西湖国家风景名胜区平湖门前往西湖孤山,横于平湖与丰湖之间,长数华里,贯穿西湖东西风景线的绿树成荫大堤,诗云:“苏堤如带五千尺”。是苏东坡看到惠州百姓划船涉水之苦,把皇帝御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在西湖修建了一条长堤,造福为民,惠州市老百姓为纪念苏东坡对西湖与惠州老百姓的恩情,把它命名为“苏堤”。在苏堤的西端建有惠州市苏东坡纪念馆,有苏东坡雕像和苏东坡历史资料展厅。苏堤位于西湖核心景区,放眼湖中,洲渚浮碧,朱楼隐现,波光潋滟,花艇弋游,华灯水影,山色含黛。尤其是每至月半,月明星稀,堤上赏月往往令人心旷神怡。
明圣桥
明圣桥又称黄塘桥,在陈公堤中,是西湖六大名桥中的第五桥,为北宋太守陈称筑堤时同建,当时为石门木桥,明代惠州太守李几嗣改为石桥,民国又将桥孔改高可通游艇。建国后政府两次修建。现为一座上可通车、下可通船水泥平桥。
圆通桥
圆通桥是西湖六大名桥中的第六桥,明正德中惠州知府甘公亮始建,南湖与丰湖以此为界,历代几经兴废。新中国成立后,于1969年和1983年两次修建。现除原旧桥外,在东侧湖面上又建一新桥,与旧桥合为圆通双桥。
烟霞桥
烟霞桥与鳄鱼岛遥遥相对,这里是西湖又一胜景。苏东坡谪居惠州时,曾在鳄湖开辟放生池,并修烟霞堤。当时堤上不曾筑桥。烟霞桥是后人在堤上加筑的,明代中期始见于记载,如今这座桥是1992年重建的。烟霞桥是西湖六桥中的第三桥,是六桥中的美女子,飘逸秀丽,气质不凡,当时曾与永福寺一起构成西湖古八景之一“野寺岚烟”,有“世上黄尘吹不到,烟霞桥外白云封”的意境。如今盛极一时的永福寺早已化作尘埃,唯有寺前的那棵菩提树依旧枝繁叶茂,似乎演化着著名古寺鼎盛的香火。而烟霞桥依旧了然独立,远离闹市,景色清幽秀丽,飘然尘埃之外,桥上可静观湖光山色,看柳色生烟,群鸟飞翔,一派诗情画意。
迎仙桥
迎仙桥是连接芳华洲与元妙观的通道,始建于宋代,清代废,是西湖六大名桥中的第四桥,1986年重建。相传由此赴元妙观接神迎仙,可心遂愿成,故得名迎仙桥。
【主要景点】
高榜山
高榜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惠城区市区的绿肺。是惠城区唯一国家级城市森林公园。位于红花湖和西湖风景区内,为红花湖景区北面最高山,背山面湖,远眺螺山和鳄湖。市民重阳登高,观光揽胜的首选之地。古代时,在通讯落后的科举年代,惠州学子赴京考试放榜后,消息需隔多日才能到达惠州。郡人等不及待,于朝廷放榜之日,齐聚西湖平湖门外,西望此山是否有祥云出现,如有祥云出现,并漂挂此山石壁前,寓意惠州本郡有学子中进士,因此清代有诗:“群峰开翠壁,天半可提名”之句,此山又称为挂榜山。榜山寓意是预祝惠州考生能金榜高中之意。高榜山是西湖十八景之一的“榜岭春霖”所在地,山上有民国雕堡群(电视转播台)和陈九成墓(高榜山凤栖洞)。
泗洲塔
泗洲塔位于广东惠州西湖西山,是湖上最古老建筑物。始建于唐中宗年间,为纪念泗洲大圣僧伽而筑,北宋文学家苏轼谪居惠州时称之为大圣塔。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塔毁,明万历初年改建亭,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复建塔。光绪初年,雷破塔顶一角,长了一株榕树,清代爱国诗人丘逢甲诗云:“行人欲问朝云墓,看取亭亭塔顶榕”。山上绿树成荫,亭廊排映,景色秀丽。苏东坡写的《江月五首》“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著名诗句指的正是此塔。泗洲塔明代后建至今,已有整整403年古老历史,是惠州现保存最完善古老的珍贵建筑物之一。惠州泗洲塔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永福寺
位于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据载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循州(惠州)最早的寺庙之一,是一座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古寺。北宋诗人唐庚作《钟潭行》开首两句:“君不见惠州城之西,永福古寺钟崛奇”。永福寺又称海会院,苏轼是寺庙的座上常客。苏轼在永福寺(海会院)亲作《海会殿上梁文》:“瑶阶肪截,碧瓦鳞差,庶几鹫岭之雄,岂特鹅湖之冠”。清代诗人王文诰称谓“寺俯瞰其下,近岚远翠,上下一碧,皆昔时景象”。“永福寺”历史既悠久,是西湖古八景之一“野寺岚烟”所在处,秀邃的自然景观添注了丰厚的人文内蕴,愈发显得诗情缭绕韵味悠长,风光秀美迷人,成为惠州有名的苏迹与佛教圣地。
准提寺
位于广东惠州,建于明代。是明末清初成为岭南最负盛名的禅林之一。在惠州西湖西岸绿树丛中的准提禅院,创建于明代。明未清初时为瑞开阁,因阁中供奉准提菩萨,后称准提阁。阁中有玉佛,高瞰全湖,是岭南佛教著名禅院,很多高僧大德曾驻锡于此。佛教文化非常丰富,著名文学家诗人苏曼殊曾在这里削发为僧。从准提阁可俯瞰全湖,名曰"准提远眺"。准提阁依山傍湖,环境幽静,登高望远,“江峰远近横”,它是惠州具有民族风格的古代建筑。俯瞰全湖万顷凉。不觉神游到灵隐,对湖观日上韬光"的意境。准提寺是西湖古八大美景之一。
元妙观
位于惠州西湖之平湖北岸。中国二十三间著名道观之一。创始建于唐代贞观七年(633),初名天庆观,天宝七年(742)扩建后改名朝元观,后又改称开元观;宋代苏东坡谪居惠州时,与天庆观(元妙观)道士常有往来,饮酒赋诗,写下不少诗词。宋代紫清真人白玉蟾曾在天庆观修行。元代元贞二年(1296)重修,始称元妙观;元代晚期最为兴旺,“横流重檐,涂饰壮丽,像座威仪”。相传由“六桥”中的迎仙桥赴元妙观接神迎仙,可心想事成。元妙观一度为道教全真派十方丛林。观面对西湖,风景极秀,环境清新,元妙观从唐代贞观七年至今已有1390年,文化历史其厚重,为西湖之中重要的名胜古迹。
苏东坡纪念馆
惠州苏东坡纪念馆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州西湖孤山上。孤山是西山湖东之小山,因四面环水,俨然杭州西湖之孤山而得称。宋时山有栖禅寺,时人称栖禅山,苏东坡妻妾王朝云葬于寺侧松林中。朝云墓、六如亭是孤山名迹,后世游者无不瞻临,广东省文史馆馆长胡希明有诗赞曰:“死士生王论未休,西湖歌哭亦千秋。钱塘苏小浑无迹,输与朝云葬惠州”。为纪念苏东坡在惠州的巨大贡献,以此建造苏东坡纪念馆为纪念。东坡纪念馆一馆由前言、东坡足迹和东坡寓惠事迹组成,陈列有反映东坡生平的图、文、石碑、实物等。东坡纪念馆二馆陈列苏东坡寓惠诗文、书法作品及有关书籍资料。东坡纪念馆共陈列苏东坡寓惠文物、图片资料200余件,较全面地反映了苏东坡在惠期间的创作与生活历程,供游人赏鉴。时人冠以“孤山苏迹”之景誉。
在惠州西湖不远还有苏东坡的宅院:惠州东坡祠,是目前中国唯一可考证的苏轼自己建造的并保留的居所,是苏东坡寓惠重要遗址。
王朝云墓
王朝云墓位于惠州市西湖孤山。朝云墓和六如亭是惠州的重要文物古迹。王朝云(1062—1096年),字子霞,吴郡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宋代女性历史人物,大文豪苏轼的爱妾。早年家境清寒,沦落歌舞班中,成为西湖名伎。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苏东坡因而爱幸,纳为,与苏轼生有一子,名苏遁。在苏东坡的妻妾中,王朝云最为温婉贤淑,善解苏东坡的心意,后跟随苏东坡谪居惠州。绍圣三年(1096年),卒于惠州,时年三十四岁,葬于栖禅寺东南。苏东坡不胜哀伤,亲撰墓志铭,并写下《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和《悼朝云》等诗词,以寄托对朝云的深情和哀思。历史上惠州的老百姓常于农历12月5日朝云生辰日拜祭,亦有用民间做会的形式予以悼念,形成一种有特色的民俗祭奠活动。
丰湖书院
丰湖书院是广东四大著名书院之一(惠州大学前身),在惠州乃至广东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丰湖书院位于惠州西湖国家级名胜区景区内,创建于宋朝宝祐二年(公元1254年),初址在桥西银岗岭,清康熙三十三年(1695)迁书院于此,嘉庆六年,知府伊秉绶重建,仍取名“丰湖书院”。自建后至清末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的近百年时间,是丰湖书院最辉煌时期,期间培养了大量人才。惠州丰湖书院从宋朝创办建立到今已有770余年的历史,是历来是承载精神气质和岭南文化使命的标志及平台。丰湖书院典藏惠州精神,其“邹鲁人文”和“蓬瀛山水”为世人所景仰,其环境幽雅清静、湖光山色,成为惠州西湖之名胜,对惠州岭南文化所起的作用永载史册。
宾兴馆
惠州宾兴馆是广东全省内仅存的一处科举考试的清代古建筑。位于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始建于清道光8年(公元1828年),是清代惠州府乡绅为资助本地生员学生参加乡试、会试而建的会馆,宾兴馆是反映古代科举制度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宾兴馆的建成,促进了清代惠州府属人文蔚起的局面和激发了惠州士子求学、寻求考取功名的报效国家,远大抱负决心。对振兴惠州岭南文教、培育国家栋梁人才均有积极贡献,在科举制度彻底废除后,有将近200年历史的惠州宾兴馆建筑至今仍保留完好,是目前中国乡土建筑中最能反映古代科举制度的古建筑之一。
朝京门
朝京门被称为"惠州天堑”,位于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平湖北,始建于明代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增此门,当年为北门。洪武二十年(1389),惠州设卫,再扩规模,改北门为“朝京门”,始传其名。历史上曾因拥有7座坚固城门楼而被兵家誉为天险要塞的惠州古城,易守难攻,自古以来乃兵家必争之地。其诗句写道:“铁链锁孤舟,飞鹅湖面游,任君天下乱,此地永无忧”。
陈炯明史料馆
陈炯明史料馆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是一座仿民国时期中西结合建筑,作为一项完善文物保护单位配套设施陈列馆,陈炯明,中华民国时期军政领袖代表人物之一,中国致公党首任总理,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中华民国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卒于香港,按陈炯明意愿,将其返葬惠州西湖。其墓园位于惠州西湖边紫薇山,其墓碑正面为章太炎(章炳麟)篆书题写。陈炯明史料馆里为展示致公党教育基地,以历史资料、历史事件为主要等,展出陈炯明家世与早年生活、参与晚晴革命、督粤与反袁、创建致公党等,史料馆其后为陈炯明墓园。
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
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广东省惠州市西湖国家风景名胜区丰山公园内。纪念碑建于1984年12月,为了纪念在东江地区的牺牲的英勇革命烈士英雄以及祭奠阵亡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烈士而建,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名由十大元帅聂荣臻元帅亲手题写。并在1990年7月列入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讲述东江地区人民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对革命的贡献。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是惠州市西湖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保护烈士纪念建筑物,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埔军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
黄埔军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位于广东省惠州市西湖国家风景名胜区北边朝京门旁五眼桥,为纪念黄埔军校东征军在攻克惠州城战斗中牺牲的241名官兵而建。纪念碑正面阴刻“黄埔军官学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楷书大字系林振雄题;碑座四周嵌四块石碑,前面刻黄埔军官学校校长蒋介石亲笔手书“精神不朽”,后面刻黄埔军官学校教育长林振雄题字“气壮西湖”。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为惠州市西湖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氏书室-东江民俗文物馆
黄氏书室位于惠州西湖环城西路,建于清朝道光22年(公元1842年),明清祠堂式建筑,完整保留距今已经有160多年历史。1990年7月由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氏是惠州的大姓,历代人才辈出,据史料统计,明清两代中举290人,其中黄姓中举18人,清末1人中恩进士。还有教育家黄植桢、国军中将黄植楠、中山大学校长黄焕秋等就是惠州黄氏杰出的人才代表。 惠州市博物馆将其整合为“东江民俗文物馆”,对外开放。惠州东江民俗文物馆是展示惠州东江文化和客家民俗的一个窗口,馆内安放着两万余件精品文物,从新石器时代跨越汉、唐明清,直到民国初年。西湖东江民俗文物馆被定为“惠州市涉外参观接待点”,开馆以来,接待外宾、海外游客上千人,成为惠州市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