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那市,藏语为“湖前面”的意思,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直辖县级市,由山南市代管,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东接印占珞隅地区,西邻不丹、南与印度接壤,是西藏自治区的重要边境城市之一。 错那总人口16068人(其中农牧业人口13104人,非农业人口2964人)。错那市辖1个镇、5个乡和4个民族乡,27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55个村民小组。错那市人民政府驻麻麻门巴民族乡。
错那市总面积35120平方千米,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海拔4380米,距拉萨市380千米,距泽当街道220千米。极端最低气温-32.9℃,极端最高气温18.2℃,全年无霜期仅有42天,常年天气寒冷,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以雪、洪、霜灾尤为突出,是典型的高寒城市。
【行政区划】
错那市辖1个镇、9个乡:
镇:错那镇
乡:卡达乡、觉拉乡、浪坡乡、曲卓木乡、库局乡、麻麻门巴民族乡、贡日门巴民族乡、吉巴门巴民族乡、勒门巴民族乡
【建置沿革】
吐蕃王朝时期,错那一带属约茹所辖。 元朝时,属扎由瓦万户府领辖。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年),帕竹地方政权在错那建宗,属错那宗。 民国元年(1912年),西藏地方政府在山南设立基巧又称洛基,驻地泽当,辖13个宗。错那宗属山南基巧。 民主改革前,错那宗属洛喀(山南)基巧管辖,而门隅的大部分地区则在20世纪上半叶中印战争后一直被印度非法侵占。 1952年,属中共江孜分工委。 1956年8月29日,属山南基巧办事处。 1959年5月5日,错那宗、德让宗2宗(县)合并设立错那县,错那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府驻错那镇,属山南专员公署。 1969年3月29日,属山南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10月,属山南地区行政公署。 2016年2月,属地级山南市。 2023年4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撤销错那县,设立县级错那市,以原错那县的行政区域为错那市行政区域。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错那市位于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东接印占珞隅地区,西邻不丹、南与印度接壤,距拉萨市380千米,距泽当街道220千米,总面积3512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错那市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7060米,最低海拔18米,相对高差达7000多米。
气候特征 喜马拉雅山脉横贯错那市,南部印占区属亚热带山地湿润半湿润气候,中北部喜马拉雅山区属于高原性高寒气候。年日照时数2589小时,年无霜期仅42天,年降水量384.3毫米。年平均气温-0.6℃,常年天气寒冷,是典型的高寒地区。错那市的气候大致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南麓亚热带山地湿润半湿润气候和喜马拉雅山北麓高原性高寒气候两类。前一类的特点是湿润多雨,日照时间短,旱雨季不分明;后一类则干旱少雨,日照时间长,终年寒冷,冬春多大风天气且常有雪灾。暖季短促而润凉,多降雨,昼夜温差小,最热月平均气温7.8℃,极端最高气温18℃(2007年9月3日);冷季漫长而酷寒,多风雪,昼夜温差大,最冷月平均气温-10℃,极端最低气温-37℃(1981年12月20日)。
水资源 错那市有大大小小不少的湖泊,拿日雍措是西藏错那市最大的湖泊,总面积58.33平方千米。
【风景名胜】
拿日雍措
拿日雍措是西藏山南市错那市最大的湖泊,位于城北20千米的曲卓木乡,在藏语里拿日雍措为“湖的前面”的意思,湖面海拔4900米,湖水清澈见底,将雪山、蓝天、白云都映入其中。
古沙棘林
错那市曲卓木乡的沙棘王林,每一棵沙棘树都有着上千年的生长历史。这片天然古沙棘林有800多亩,最高约15米左右,树围最粗为4.5米左右,是中国乃至亚洲沙棘之最。而且历史久远,郁郁葱葱,十分壮观。成片的千年古沙棘林像一个个铁骨铮铮的战士,屹立在高寒环境下守护着这一带的风光。千年古沙棘林错综交错的枝条和密密麻麻的纹路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古树的矍铄和沧桑,活力和时间的斗争生成了矍铄的枝干和沧桑的树皮。而当地人称沙棘林为“拉辛”,藏语中为神魂树,也就是魂魄依附的树。
勒布沟
勒布,藏语意为“好的地方”。这里气候宜人、山川秀美、鸟语花香,一年四季常青,盛开着各种各样的花,堪称雪域高原一绝。在古木与竹林相间的神秘的原始森林中沿公路穿行,随处可见峭壁悬崖,嬉闹的猴群和飞鸟。勒布沟,极目远望,天空白云缭绕,翩迁起舞,山顶白雪皑皑,银光闪烁,悬崖峭壁林立其中。山腰娇翠欲滴,云烟袅袅,山下溪流蜿蜒,瀑布飞流。
森木扎(魔女谷)
森木扎景区距勒门巴民族乡约2.5千米路。“森木扎”藏语意为:“魔女谷”,属“勒布四谷”之一,因莲花生大师降妖除魔而得名。相传,有一女妖魔在这里作乱和残害生灵,莲花生大师为解除众生的苦难,大显神通将妖魔降于此处,并在此长期修行。
野狼谷
野狼谷位于麻麻门巴民族乡对面大约5千米处。是勒布谷四大神山之一,相传莲花生师在浪坡乡的东章修行完成后,从浪坡游行到勒布时候看到一群野狼在麻玛辖区生存,为了阻止野狼下山,破坏当地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莲花生大师在此地修行,从而被称为野狼谷。可以看到观音洞、野狼洞、人相石、老狼窝、翼龙窝、洞熊窝、洗心瀑布等景点。
浪坡旅游景区
浪坡旅游景区位于错那市北部浪坡乡,境内有杜鹃花海、东章瀑布等景点,有一地名叫汤吴,传说先前有一个放牧人到山顶时他的帽子不慎被风吹走了,到山底太阳特大他就痛哭,“汤吴”藏语意为在山底痛哭的意思,久而久之该地名为汤吴。每年的6月开始,汤吴周围的山上,野杜鹃花漫山遍野绽放,使得汤吴形成一片花的海洋。
岗亭瀑布
岗亭瀑布,藏语意为“天降神水”,位于麻麻门巴民族乡至勒门巴民族乡途中。相传,有一年藏历4月15日莲花生大师在此处酿制青稞酒,因不慎将酒桶的酒龙口露酒而形成瀑布,有佛缘者饮此瀑布水能喝出青稞酒的味道。在瀑布上层有自然形成的酿制青稞酒的酒桶。
【历史文化】
门巴文化 门巴族的每一个人都是杰出的民族手工艺者,家家飘酒香,户户“吱呀”响,木工人人会,自己做衣裳。在这片深山峡谷之中,造化钟神秀,民间多巧工,门巴族人充分尊重和利用上天赐予的这片自然宝库,在现代文明与民族文化的激流之中,仍然如同世代居住的山峦般巍峨耸立,遗世独立。服饰习俗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有其悠远的历史。门巴族与藏族关系密切,生活习俗方面受藏族影响较大,同时又具有自身特色。在经过长期的历史变化,在原料、色彩、式样、图案、文化内涵等方面,形成鲜明的个性。门巴族的服饰多采用氆氇为原料。氆氇是藏族制作衣服和坐垫的一种羊毛织品,种类多样,色彩艳丽,是门巴族生活中的必需品。
门巴戏 门巴戏是门巴族戏曲剧种,流行于喜马拉雅山东南坡门巴族聚居区,即现在的西藏山南市错那市。因为它直接采用藏戏的藏文剧本,所以民间称之为“门巴拉姆”,即门巴藏戏。相传18世纪末,强巴克龙从拉萨带回一部《诺桑王子》的藏文本剧本,由此门巴戏开始在勒布流传。 门巴戏的表演按开场戏“顿羌”、正戏“雄”和结尾戏“扎西”依次进行,只有六个演员和一个司鼓钹的伴奏员参加,参演者皆为男性。“顿羌”也叫“琼根杂娃松”,意为“三个根本的来源”,指借藏戏开场仪式中的三个人物温巴、甲鲁、拉姆,这三个人物化成了门巴戏开场仪式中的渔翁(老温巴)、渔夫(小温巴)、甲鲁、仙翁、仙女(拉姆)、龙女等六个角色。仪式由这六个角色先后出场舞跳、歌唱、表演,还穿插祭祀太阳神、香獐神、大象神、牦牛神、鹿子神、石磨神等的表演。正戏开始后,六个演员除分别扮演剧中六个角色外,还要轮流串演其他角色,串演时服装、装扮都不变换。一般戏班除六个演员和一个伴奏员外,还有一个管理人,他也要参加开场演出,穿黑藏装,戴“薄独”帽,举一面保护神“杜嘎日”的旗帜,第一个出来绕场一圈,并引六个演员出场表演。鼓钹师的要求更高,他除司奏小鼓小钹外,还要谙熟全部剧情、戏词及全部唱腔、舞蹈动作和表演,以使鼓钹点与整个戏剧节奏相吻合。门巴戏的表演源自门巴族的民间舞蹈、歌舞和宗教艺术表演,其音乐则源自门巴族民歌“萨玛”(酒歌),此外又吸收了门巴族的说唱音乐、古歌、悲歌和宗教音乐。门巴戏的服装主要以门巴族生活服装为基础,同时又受到藏族服饰的影响。在勒布地区,每年藏历新年期间,规定都要连续演出《诺桑法王》七天,一天演一段。 由于地处西藏偏远的边境地区,勒布的门巴戏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就已停止活动,经过西藏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抢救扶持,已部分恢复,但是门巴戏只有业余演出。
【地方特产】
门隅佛芽·玉罗冈吉,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错那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据《格萨尔王传》中记载,在格萨尔王时期整个西藏的三大名茶(汉茶梅朵央增、藏茶金叶巴扎、门茶玉罗冈吉)中的门茶玉罗冈吉就出自于保护区一带。而现门隅在西藏的历史上均属错那管辖。可见错那勒布是西藏茶叶发祥地之一,对茶的应用可追溯到格萨尔王时期。但由于整个错那建置较晚、开发迟、地势险、文人罕至,文献史料少,茶事记载更少,因此门茶玉罗冈吉(“门隅佛芽·玉罗冈吉”)一直地处深闺人未识。
卡达藏刀为纯手工制作,刀把、刀鞘分银和铜两种,花纹全是手工雕刻,多为生产、生活、装饰和收藏用。卡达藏刀具有悠久的历史,卡达乡地方官泊孔时代,要给当时拉萨的西藏政府上供酥油和肉类。但是由于上供时路途遥远,上供的物品都坏掉了,所以当地的地方官制造一些精美易带的小刀替代上供的酥油和肉。这些小刀得到了当时政府官员的喜爱,一直流传。该刀制作精美、技艺精湛、装饰华丽、花样繁多,是当地群众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主要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进行小规模的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