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阿里地区,西藏自治区辖地区,古称“羊同”“纳里”“俄力思”,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部、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北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东临那曲市、东南依日喀则市,西南和西部与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为界;总面积33.717万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阿里地区辖7个县,地区行政公署驻噶尔县狮泉河镇。阿里地区常住人口12.3万人,居住着藏、汉、蒙、回、维等34个民族。
阿里地区是西藏自治区面向南亚开放的桥头堡、国家安全屏障西部战略要地、中国矿产资源储备基地、中国西部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和高原特色牧业生产基地,也是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有“千山之宗,万水之源”之称,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平行排列。冈仁波齐、古格王国遗址、托林寺、札达土林等均为著名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阿里地区辖7个县:
普兰县 面积13190平方千米,人口12242,政府驻普兰镇,下辖1个镇、2个乡
札达县 面积24600平方千米,人口8454,政府驻托林镇,下辖1个镇,6个乡
噶尔县 面积18080平方千米,人口31052,政府驻狮泉河镇,下辖1个镇,4个乡
日土县 面积77120平方千米,人口1.12万,政府驻日土镇,下辖1个镇,4个乡
革吉县 面积45710平方千米,人口18012,政府驻革吉镇,下辖1个镇,4个乡
改则县 面积135580平方千米,人口2.53万,政府驻改则镇,下辖1个镇、6个乡
措勤县 面积22890平方千米,人口17027,政府驻措勤镇,下辖1个镇,4个乡
【历史沿革】
前2—1世纪(内地西汉),象雄部落在今阿里地区兴起,汉族史籍称为“羊同”,为藏族地区早期的“十三小邦”之一。4—5世纪(内地晋代及南北朝),象雄王国成立,鼎盛时将地域划分为内中外三部,内象雄大体为今阿里地区所辖范围。7世纪(内地唐代),象雄王国与吐蕃王朝联姻后,吐蕃赛玛噶公主遭到象雄王国的冷落,吐蕃王松赞干布遂决定攻打象雄王国。644年(内地唐贞观十八年),象雄王国成为吐蕃王朝的藩属国。约950年(内地五代十国时期),吉德尼玛衮建立阿里王国。约990年(内地北宋淳化元年),拉喇嘛益西沃初建古格王国。约1050年(内地北宋皇祐二年),泽德王正式建立古格王国。
元至元二年(1265年),古格王国(即今阿里地区)随西藏一起归属元朝,统属于元朝设立的“乌斯藏宣慰使司”;并成立萨迦政权,处理包括古格王国在内的西藏地方具体事务。约元至正十年(1350年),古格王国兼并普兰、亚泽王国。
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明朝政府设置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管理包括古格王国在内的西藏西部区域(即今阿里地区)。明崇祯三年(1630年),拉达克王国吞并古格王国。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已臣属清朝的西藏地方政府击败拉达克王国,将原古格王国领域(即今阿里地区)纳入清朝版图,设噶尔本管辖。清代,逐渐出现“阿里地区”的称呼,为西藏地方政府(噶厦)的一个行政区域,其最高权力机构是“维阿里噶本”。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印度西北部的森巴部落进犯阿里地区,西藏地方政府(噶厦)组织军队收复失地,成功抵抗了森巴人的侵略(详见词条森巴战争)。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保留阿里地区原最高权力机构堆里嘎本。1954年,设阿里总管,辖仲巴洛强、普兰宗、札布让宗、达巴宗、日土宗、噶大克等宗谿。1956年,成立阿里“基巧”办事处。1960年,设阿里专区,成立专区行政公署,设仲巴县、普兰县、札达县、日土县、噶尔县、革吉县、改则县7县。1962年,仲巴县划归日喀则专区,辖6县。1966年,阿里专署由噶尔县昆莎乡迁驻噶尔县狮泉河镇。1968年,成立阿里专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改阿里专区为阿里地区;阿里地区除行政区划属西藏自治区外,其党、政、军划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管理。1979年2月5日,成立阿里地区行政公署。1979年3月7日,阿里地区党委及行政公署复归西藏自治区管理,军事仍属新疆军区领导。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阿里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部、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东隔大横山、果干加年山、马尔岗木山、各扎山、欠甲纳博山诸山,临那曲市;东南抵冈底斯山脉中段,依日喀则市;北倚昆仑山脉南麓,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南和西部靠喜马拉雅山脉西段,与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为界。东西跨度742千米,南北跨度688千米,面积33.717万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阿里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自南向北次第抬升,大致分为三种形态,一是北部高原湖盆区,包括革吉县、措勤县、改则县和日土县,该区为内流区,由于气候干旱,流水作用弱,高原面保存完整;地貌类型主要为高原湖盆、宽谷和山地。二是中部高山宽谷区,包括普兰县、措勤县、革吉县、日土县和噶尔县,该区西部为外流区,河流流程长,水量大,切割较深。主要分湖盆、河谷和山地三种地貌类型。三是南部高山峡谷区,包括札达县和普兰县,为外流区,切割较深,呈现高山峡谷形态。次一级地貌分河谷和山地两种类型。
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有“千山之宗,万山之祖”之称。地区境内山系众多,自南向北,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平行排列,构成高原的骨架;山脉之间,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带状构造谷地和断陷盆地。在这些巨大的山系之间,又派生出数十条次一级山脉,最为著名的就有喜马拉雅山纳木那尼峰和冈底斯山冈仁波齐峰。南部和西南部为深切的沟、谷及零星的冲击扇地带;东部及西北部地势相对平缓,形成宽谷和一望无际的草原戈壁。总的地势特征是从南到北高原面次第抬升,而各大山脉主脊线逐渐降低,最高点为普兰县境内的纳木那尼峰,海拔高程7694米,最低点在札达县什布奇附近的朗钦藏布河谷,海拔高程2800米,最大相对高差4894米。
气候
阿里地区气压低,空气稀薄、含氧量少;冬季极度寒冷且漫长,季节变化不明显;日照时间长,辐射强;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多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阿里地区属二类风区,年平均风速在每秒3.2米以上,大风频率高达8级以上,年大风日数在149天左右。年平均气温0℃,日平均温度变化幅度极大,真正是“晚穿棉袄,午穿纱”。狮泉河镇冬季终年低温严寒,年平均气温不足零度,狮泉河镇冬季极端最低气温-41℃,夏季极端最高气温21℃,昼夜温差大,年温差小。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气温为10℃以上,而夜间气温则降至0℃以下。
阿里地区全年降水量少,且季节性强。每年10月至第二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至20%,而5月到9月间,雨量十分集中,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
水文
阿里地区有“万水之源”之称。冈仁波齐及其周围的雪峰融化成河流,分别汇成马泉河、孔雀河、象泉河、狮泉河等,从不同的方向流下高原。马泉河是雅鲁藏布江之源;孔雀河流经普兰县,流向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尼泊尔、印度等国,是恒河的源头之一;象泉河、狮泉河分别流经札达县、噶尔县,是印度河的两大源流。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阿里地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5所。其中,幼儿园98所,小学37所(含7个教学点),初中7所,高中2所,职校1所。教职工人数2158人。在校学生25597人。全地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学毛入学率达107.92%。
文化事业
阿里地区共有电影站8个,乡镇电影放映队38个,电视转播台8座,调频转播台7座,广播电视单收站770座,广播中波站3座,新华书店8个,文化馆(中心、站)44座,文工团8个,群众艺术馆1座。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9.19%和99.35%。
医疗卫生
阿里地区共有卫生机构228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1个,其中医院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妇幼保健院(站)1个,乡(镇)卫生院37个,村居卫生院145个,民营医疗机构27家。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860张,与上年持平,其中医院病床606张,卫生院病床254张。卫生技术人员116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35人。每千人病床数7张,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9.4人。
【交通运输】
公路
阿里地区境内主要有216国道、219国道、317国道等公路。
航空
阿里地区建有阿里昆莎机场,位于噶尔县昆莎乡,北距噶尔县县城44千米,于2010年7月1日建成通航,是4D级中国国内支线机场,属高高原机场(4274米)。2023年夏秋航季,阿里昆莎机场开通有飞往拉萨的航班。
【旅游资源】
阿里,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与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全地区面积约30万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共辖七个县,人口仅六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阿里是喜马拉雅兴山脉、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脉和昆仑山脉相汇聚的地方,又是境内外几条著名江河的发源地,故而,阿里又被称为"万山之祖"、"百川之源"。这里,山峦连绵起伏,湖泊星罗棋布,原野辽远无际。因此,阿里的地貌以冰雪、册岩和湖泊为其特征,历史上曾经把这种特征概括为冰雪围绕的"普兰"、岩石围绕的"古格"、湖泊围绕的"玛宇",总称为"阿里三围"。
这是一片像信仰一般神秘的土地。人们将西藏喻为世界屋脊,阿里则是世界屋脊的屋脊;人们视西藏为文化之迷,阿里则是谜中之谜了。追随朝对圣者的足迹,可以去朝"信仰之山"冈仁布钦和"江河之母"玛旁雍措,从皑皑冰雪和冥冥波光的暗示中,从山湖之间的庙宇传出喃喃诵经声中,去领悟山神水灵和哲人智者的启迪,即使你是一个无神论者;在雄浑古朴的古格王朝遗址前,逝去的时间之流似乎在缓缓回流,让人惊叹于前人的业迹和伟大的艺术创造,从而发思古之幽情,即使你并不是一个历史学家;当你在碧波荡漾的班公湖和万鸟岛,看那些飞舞的精灵扇动洁白的翅羽,把大地的灵感带往蓝天,又把蓝天的气息带到大地,你当会在自然的和谐中感受真正的美,即使你不是一个自然主义者;而当你在草原的帐篷里品着酥油茶,听着牧民的歌唱和传奇,随着那粗犷的旋律跳起奔放的舞蹈,会油然生发出一种对古朴民风的仰慕,即使你并不是一位民俗学家……在这些历史之
谜、文化之谜、宗教之谜背后,活动着一位更加伟大的自然之神。
在这里,人们更能理解为什么在如今的世界,片段与环境会成为一种现代信仰。 阿里,因其路路途艰辛而为勇敢者所向往,因其湖光山色而为观光者所梦想,因其丰厚遗迹而为学者所追寻,因其神灵所在而成为朝圣者的极致。阿里之旅,乃是一种精神之旅,信仰之旅。
【风景名胜】
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位于普兰县北部,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海拔6656米,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也是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受到中国西藏人、印度人、尼泊尔人、锡金人、蒙古人的崇拜。冈仁波齐不可攀爬,香客、游客多以转山的方式祭拜参观。
玛旁雍错
玛旁雍错,位于普兰县城东35千米、岗仁波齐之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周围自然风景非常美丽,自古以来佛教信徒和苯教徒都把它看作是圣地“世界中心”,是中国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藏发所称三大“神湖”之一。它也是亚洲四大河流的发源地。
科迦寺
科迦寺,位于普兰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由大译师仁钦桑布建于10世纪,是中国、印度和尼泊尔边境上的一座重要寺庙,三国信徒共同信奉。
扎日南木错
扎日南木错,位于措勤县磁石乡格玛村北部,距县城向东约25千米,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该湖属于阿里地区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湖,也是西藏自治区第三大湖泊。湖面面积为1024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613米,东西长近54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流域面积有16430平方千米。
班公湖
班公湖,位于日土县,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是裂谷湖。东西狭长约为150千米,100千米在中国境内,50千米在印控克什米尔境内。班公湖在中国境内为淡水,水质纯净,水中有无磷鱼和细磷鱼,湖边水草丰美。
托林寺
托林寺,位于札达县托林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是著名的佛教古寺。是古格王子意西沃于11世纪初创建。“托林”意译为飞翔,具有近千年的历史。
古格王国遗址
古格王国遗址,位于扎达县,西距县城约18千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有寺庙拉康共39座,有住寺僧人的寺庙25座,现存房屋洞窟300余间和众多房屋遗迹,是当年奴隶和百姓的住所,山腰上遗存有高大的庙宇和密集的僧房;山顶上是王宫,包括聚会议事大殿、经堂、坛城、神殿和王室人员居住的冬宫和夏宫。从山脚到山顶的王宫,只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暗道可以通达,整座古城设有大量的防御性建筑。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阿里”一词是藏语音译,意为“属地”、“领地”、“领土”等。直到9世纪初,这里仍称“象雄”。在汉文史籍中,不同朝代对其称呼各异。在藏文古籍中,吐蕃王朝赞普之后裔来到这块原属象雄十八部的政治区域后,这块上部区域名副其实地臣服于赞普后裔的统辖之内,故此,才有“阿里”的称谓。
象雄文化
阿里地区文化艺术是古象雄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许多以传说形式诠释大自然的神话。古象雄文明主要活动于今普兰县附近;其王宫称为穹窿银城,位于冈仁波齐附近;其国教苯教,也曾在阿里地区发展流传。象雄文化相信万物有灵,祭山神、转山、拜神湖、插风马旗、插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打卦、算命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及苯教。
文物
阿里地区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其中札达县3处,普兰县、噶尔县各1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里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舞(古格宣舞)、宣舞(札达卡尔玛宣舞)、普兰果尔孜、藏族服饰
阿里地区的传统艺术主要包括音乐舞蹈、曲艺戏剧和工艺美术。除以上国家金非遗项目外,阿里地区还有果谐、雍仲本教羌姆、弦舞等歌舞形式。阿里地区的雕塑、岩画在西藏艺术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古格时期的佛像雕塑不惜重金,雍容大气;古格壁画融高原质朴简约和南亚及波斯开放、夸张于一体,独具特色,开一代画风。
宗教信仰
阿里地区主要流行的宗教为藏传佛教和苯教,其中藏传佛教以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为主,寺庙包括苯教寺庙古入江寺,萨迦派寺庙普兰科迦寺,格鲁派寺庙札达托林寺。7世纪,佛教通过吐蕃王松赞干布的两名妻子——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和大唐的文成公主——传入西藏,与西藏本土的苯教发生激烈的冲突。尊崇佛教的国王纷纷从印度迎请佛学大师进藏弘法,并将阿里地区的冈仁波齐视作神山。藏传佛教逐渐形成,成为阿里地区的主流宗教信仰。10世纪末,仁钦桑布在阿里创立了第一座寺庙。11世纪中叶,应古格王绛曲沃邀请,阿底峡来到古格与仁钦桑布一起传经弘法,是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传之始。相隔20多年后,在托林寺召开大法会,史称“火龙年大法会”。12世纪末,传入竹巴噶举派。13世纪中叶,直贡噶举派传入阿里。15世纪,古格人阿旺扎巴前往后藏拜宗喀巴为师,学成后,返回古格,传播格鲁派,托林寺为该教派传播中心。17世纪上半叶,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经克什米尔到古格扎布让传授基督教。古格灭亡后,西方基督传教士被驱逐出境。
【民族文化】
藏历新年
藏历新年是阿里地区民众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从藏历十二月初,开始准备各种年货;中旬开始,每户准备酥油和面粉,制作“卡朵”(各种油炸食品)和“鲁果”(彩色酥油花塑的羊头或真羊头,意为新年新收成),并在陶罐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藏语称落菩余);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晚,全家围坐欢聚,喝象征团聚的“谷土”(由面团、奶渣、人参果和剁成小块的羊肋骨肉熬制的粥)。藏历初一拂晓时,家庭主妇将煮好的“羌乖”(青稞酒粥),送至家庭成员床前趁热喝完。随后打上新一年的第一桶水。待家人起床后,按辈分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由每人抓上几粒,向天上撒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少量送入口中,互相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大年初一一般闭门欢聚,互不走访;初二开始,亲戚好友们互相拜年,持续3至5天;藏历初三,举行更换房顶或帐篷顶上的经幡。
萨噶达瓦节
藏历四月是“萨噶达瓦节”,此节日是为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辰、成道和圆寂日。人们到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绕大圈,同时参与更换大纛仪轨。
望果节
藏历八月中旬是阿里农区的“望果节”,人们穿着节日盛装,身背佛经,围着农田绕圈;同时,带着酥油茶、青稞酒及各种食品到田地里野炊,载歌载舞,并举行赛马、赛牛、射箭、投石、摔跤等活动。
噶尔恰钦盛会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藏历第十一饶迥水猪年),为纪念驱逐拉达克战争中蒙古族军人及藏军取得的重大胜利,赞美大将甘丹才旺的功绩,在噶尔雅萨的平措央泽(吉祥如意之广阔平坦)举行庆祝活动。后形成惯例至1959年。最初,噶尔恰钦盛会的为每年藏历七月十二日,活动内容主要是赛马和射击等军事演习。随着参会人数的逐步增多,为方便在盛会期间进行广泛的经商活动和征收赋税,后时间改为藏历八月九日,1959年,开幕日期改为每年藏历八月十日至十五日。
【荣誉称号】
2020年10月9日,阿里地区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21年1月19日,阿里地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2021年11月,阿里地区被表彰为西藏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