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总面积2759平方千米。白朗县城北距日喀则市49千米,南距江孜45千米,日江公路横穿县城。白朗县北距日喀则市49千米,辖11个乡(镇)、111个行政村,平均海拔4200米,县城驻地海拔3890米。白朗县常住人口为44564人。
【行政区划】
白朗县辖2个镇、9个乡:
镇:洛江镇、嘎东镇
乡:巴扎乡、玛乡、旺丹乡、曲奴乡、杜琼乡、强堆乡、嘎普乡、者下乡、东喜乡
【建置沿革】
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置白朗县。 11世纪,白朗县由琼氏、哲氏及杰氏分别统治。 13世纪中叶,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实行“十三万户行政体制”,并在各地建立由万户管理的行政区域。 14世纪后期,帕木竹巴政权取得西藏的统治权,并在西藏地方实施“宗”制。白朗县形成一级的行政单位。 15世纪~16世纪,白朗县先后历经帕竹、仁蚌巴、藏巴第悉政权的统治。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白朗县仍属西藏嘎厦政府管理。 1956年10月,在白朗宗、旺丹宗、杜琼宗分别成立办事处,隶属江孜县基巧办事处。 1959年8月,白朗、旺丹、杜琼三宗精减合并,成立白朗县人民政府,隶属江孜。 2014年7月,日喀则撤地设市,白朗县属日喀则市至今。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白朗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北靠日喀则,南望亚东县,东西毗邻江孜县和萨迦县。南北长约120千米,东西宽约50千米,总面积2759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地形地貌 白朗县受雅鲁藏布江大断裂活动带的影响,白朗县地质总体构造线方向呈近东西向展布,为断裂、褶皱构造发育,地层中主要包括砂页岩、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页岩、凝灰岩等。
气候 白朗县属高原温带季风半干旱季候,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干湿冷暖季节分明,年平均降水量361毫米,降水一般集中在每年5月-10月,而又以夜雨为主,地域上从北向向南逐步减退。白朗县年平均气温5.9℃,气温日差较大,年差较小,最高气温26℃,最低气温-24.6℃,全年日照时数3200小时,无霜期120-140天,风期100天左右,最大风力8级以上。
水文 白朗县境内较大的河流有10条,以年楚河与江嘎雄曲河两大河流为主,流经本县38千米的年楚河,长年不断。6月-9月为丰水期,10月-5月为平水期。最大流量为41.70米3/s,最小流量为11.07立方米/s,年平均流量为25.7立方米/s,是沿河四乡(镇)农田灌溉的主要依托。
【交通运输】
白朗县境内日亚公路纵贯县城。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白朗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7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小学11所、各级各类幼儿园35所;正式教职工568人,其中学前幼儿教师99人,小学教师302人,初中教师157人(不含20名援藏教师),教育局事业编制10人。现有在校学生9233人,其中学前教育2558人,小学教育4729人,初中教育1946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9.5%,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8.9%。
【风景名胜】
江孜宗山抗英遗址
江孜宗山抗英遗址,位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宗山上,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西藏人民英勇抗击入侵英军的地方,历时两个多月的江孜保卫战是西藏近代史上抗击外国侵略者规模最大、最为惨烈悲壮的战斗。 江孜宗山抗英遗址尚有保存较完整的“抗税厅”、“旧政府议事厅”、“抗英炮台遗址”等。炮台构筑在半山前崖,围墙以石块筑成,高5~8米宽4米。宗山顶上屹立着的古城堡便是始建于宋乾德五年(967年)的著名“宗山堡”,江孜宗山抗英遗址上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纪念地,是西藏军民英勇抗击入侵英军的历史见证。其较完整地保存了封建农奴制时代宗政府的原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1961年3月4日,江孜宗山抗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孜古堡
江孜古堡(江孜宗堡):位于西藏江孜县城里,也叫江孜宗山古堡,因古堡所在的石山叫宗山,“宗”,在过去的西藏是行政单位。现有江孜宗山抗英遗址。附近有著名的白居寺。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1300年前,西藏著名的喇嘛译师巴扎·尼玛扎巴和纳朗·多吉登雄两人曾在巴雪(今白朗县嘎东镇白雪村)译过经。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两位德高望重的大师,取二人姓名首字合成“巴朗”,几经人们译音和择字,后定为“白朗”。
民族文化 白朗县境内盛行的传统歌舞与西藏其他地区相似、内容相关劳动、娱乐、庆典、出征、祭祀等有锅庄舞、踢踏舞、神舞、藏戏等众多形式。
【荣誉称号】
2020年7月,白朗县入选2020中国最具安全感百佳县市。 2020年10月,白朗县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 2021年,白朗县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 2021年12月7日,白朗县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2021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