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周县,为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下辖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区。地处西藏中部、拉萨市东北部、拉萨河上游澎波河流域。总面积4464.4平方千米。林周县常住人口为50596人。藏族人口为47542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418人,汉族人口为2636人。
“林周”藏语意为“天然形成的沃土”。1959年,林周、旁多两宗合并成立林周县。截至2023年,林周县下辖1个镇、9个乡。林周县人民政府驻甘丹曲果镇。2017年12月,林周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行政区划】
林周县辖1个镇、9个乡:
镇:甘丹曲果镇
乡:春堆乡、松盘乡、强嘎乡、卡孜乡、边觉林乡、江热夏乡、阿朗乡、唐古乡、旁多乡
【建置沿革】
距今3千年~4千年前,当地藏族先民在林周活动。 6世纪前,藏民族部落经历了兴衰和不同程度的吞并,形成了各自为政的12邦和40小邦。在今林周县境内,有“额布查松”邦和耶热宇西、龙若若亚松两个小邦。三个邦的辖境包括今林周县、达孜县部分地区及城关区蔡公堂乡。 5~6世纪之交,额布查松邦的森布杰独断专横,导致邦内矛盾加剧,最终在叛离大臣娘、韦、农次绷等氏族的内应下,雅砻地区的悉补野王囊日伦赞率领军队打败了森布杰,森布杰的统治被颠覆。其属地和吉曲河上游地区归悉补野王管辖,原森布杰辖地被改名为彭域,沿用至今。 7世纪初,吐蕃政权松赞干布将全境划分为地方机构,其中今林周县境内属于卫茹管辖。卫茹设有10个东迪和18个域参,其中彭域境内有4个东迪和3个域参。这些东迪和域参的管辖范围在今林周县境内。 在9世纪后叶,以萨凯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形成,由卓、玛两氏族统治。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藏历第一绕迥火鸡年)和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藏历第三绕迥铁鼠年),在今林周县境内先后建立了热振寺和达龙寺,逐渐成为彭域北部地区很有影响的政教合一力量。 元朝时期,林周县北部大部分地区归达隆寺管辖,其余地区基本上由“直贡万户”统治。 14世纪中叶,帕木竹巴政权时期,伦珠宗(今译林周)成为当时新建的西藏13个大宗之一,管理今林周县南部地区。而北部地区则由达龙寺控制的旁多宗管理。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藏历第十一绕迥水马年),第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后,旁多宗、伦珠宗的地方行政权力收归于西藏地方政府。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藏历第十一绕迥土羊年),西藏地方政府在彭域设立伦珠、萨拉、卡孜、朗塘、旁多、达孜6个宗,管理彭域全境,直至20世纪50年代。其中,伦珠宗管辖范围最大。清咸丰七年(1857年)成立林周宗,属地方政府管辖。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中所明确的“对西藏现行政治制度,中央不予变革”的规定,保持西藏地方在林周境内原有的宗及谿卡的政治体制。 1954年,西藏地方政府设立“卫区”,今林周县境内设有撒拉谿、朗塘谿、卡孜谿、林周宗。 1956年8月,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设立拉萨基巧办事处,林周县境内的林周宗、旁多谿、撒拉谿、朗塘谿、卡孜谿,均由拉萨基巧办事处管辖。 1958年,噶厦政府在今林周境内设基巧(总管)一职,派一名5品俗官出任基巧,今林周县辖境分属于伦珠、萨拉、卡孜、朗塘、旁多、达孜6个宗谿。 1959年10月,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撤销拉萨基巧办事处,设立拉萨市,林周宗、旁多谿、撒拉谿、朗塘谿、卡孜谿划归拉萨市管辖。 1959年,林周、旁多两宗合并成立林周县。
【地理环境】
位置 林周县隶属西藏拉萨市,地处西藏中部、拉萨市东北部、拉萨河上游及澎波河流域,县驻地距拉萨市65千米。南北狭长,跨度达180千米。南抵拉萨市的城关区和达孜区、西接堆龙德庆区、北临当雄县,东连墨竹工卡县和那曲市的嘉黎县,总面积4464.4平方千米。
地貌 林周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属中~高山地貌。南北狭长,跨度达180千米。念青唐古拉山支脉卡拉山横贯林周县,将林周县分为南北两部分。
气候 林周县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干湿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年无霜期120天左右。林周县北部属拉萨河上游及其源流区域年均气温2.9℃,平均海拔4200米。 林周县年平均气温7.5℃,最高月气温出现在6月份,约14C°比南部明显偏低,最低月均温出现在1月,约-5.4C°极端最低气温可达-22C°以下。 林周县年降水量为491毫米。降雨多集中在6~9月,降雨量占92.4%,是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时段。
水文 林周县有热振河、达龙河、乌如龙河、拉萨河等河流。河流总长度577千米,主要包括拉萨河、拉曲河、热振河、玉年曲河、乌鲁龙曲河等,其中热振河境内流长130千米,拉曲河境内流长22千米。拉萨河、玉年曲河、乌鲁龙曲河等20多条为季节性河流。 念青唐古拉山支脉卡拉山横贯县境,将林周县分割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属拉萨河上游及其源流区。南部属澎波曲流域,属山涧河谷区。
【交通运输】
林周县紧邻青藏铁路拉萨站,可乘火车前往全国各地。 林周县公路有G561国道。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林周县有普通中学1所,小学10所,幼儿园40所,专任教师690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81人、小学专任教师338人;幼儿园专任教师171人。在校学生6857人,其中:中学1940人、小学4917人。在园幼儿2446人。小学适龄入学率100%,初中适龄入学率103.1%。
文化事业 林周县有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 林周县有广播电视单收(收转)站122座,广播覆盖人口44500人,覆盖率为81%,电视覆盖人口为49434人,覆盖率为89%。林周县有线电视台已开通22个频道,无线台1座,文化馆1个,书店1个,乡级文化站9座。林周县共有电影放映队6个,5个乡放映点,一辆流动放映车。公共图书馆1个,档案室1个,共有9个乡级电视单收站,7个乡级电视发射站。
医疗卫生 林周县共有卫生机构49个,其中:二级乙等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9个、疾控中心1个、村级卫生室36个、诊所2个。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32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5人,医疗机构床位数65个。
【风景名胜】
热振寺
热振寺,热振寺坐落于拉萨北部林周县唐古乡的普央岗钦山麓,距离拉萨240千米。是西藏噶当派的第一座寺庙,于宋至和三年(1056年)由阿底峡弟子、噶当派创始人仲敦巴创建。
夏寺
夏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林周县强嘎乡郭吉村旦马山山坳处,距县城25千米,距拉萨90千米,是西藏朝佛圣地,距今700多年历史。"强嘎"系藏语译音,意为"北面",位于县境西南部。郭吉村原有一座寺庙,传说有三位女孩来该寺拜佛,因晚上无居住地,所以三位女孩就念咒语把寺庙变为尼姑庙,该寺也因此而得名。后为了纪念这三位拜佛者,就兴建了三座佛塔。1985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
黑颈鹤自然保护区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林周段,于1993年正式建立,2003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热振国家森林公园
热振国家森林公园旅游风景区,占地面积7463公顷,具有独特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已被自治区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区。其中有一股泉水被称为“热振圣水”,久负盛名。因此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及民俗风情吸引着大量旅游观光者,并深受国内外游客青睐。
【民俗民情】
服饰 林周县的服装特点以藏袍为主,男性服装以黑色、白色氆氇为主要材料,腰部镶上彩色布料或绸缎,夏季只穿左袖,冬季两袖均穿上。女性服装以印花绸布、呢子作料,腰部束上不同颜色的腰带或围裙。 帮典是藏族妇女的标志之一,制作原料为羊毛、染料,品种很多,有上等和穿戴比较普遍的围裙等。藏鞋多为靴子,硬底软帮,有松巴鞋、噶隆鞋、雪孜日松等品种,底厚寸许,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用红绿色相间的毛呢装饰。 饰品多由金、银、铜等制作而成,佩戴部位有头顶的“巴珠”,发辫的银圆,耳朵的大环,脖子上的项链、噶乌等。 藏腰刀是藏族人防身和吃肉的习惯用品,妇女喜欢把工艺讲究的小刀佩戴在腰间装饰自己。藏刀以钢材锻制而成,加工精细,刀面净光,刀刃锋利。刀把以牛角或木料制作,并缠有银丝、铜丝或铁丝。高档的刀把顶端包铜皮或铁皮,有的还镶银饰。刀鞘包银或包铜,有的还刻有花卉和动物图案,有的甚至镶嵌珠宝、镀金等,显得格外华丽考究。
民居 林周县的民居以碉房为主,这些房屋具有坚固的结构和防风、防寒、防盗的特点。它们的外墙向上收缩,内部空间根据功能需要分层,有居住、储藏等功能。 另外,牧区普遍以牛毛帐篷作为住房,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帐房是牧区牧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居住形式。这些房屋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地方特产】
林周县有氆氇、卡垫、火盆、花盆、油壶、酒壶等。
【荣誉称号】
2017年2月,林周县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7年12月,农业部认定林周县为全国第二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9年8月,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林周县在列。 2020年11月,林周县入选水利部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市、区)名单。 2021年11月,林周县被表彰为西藏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县)。 2021年12月,林周县被评为第五届西藏自治区文明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