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乌齐县,隶属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昌都市北部,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余脉伯舒拉岭西部,唐古拉山余脉他念他翁山东端,三河(紫曲河、格曲河、昂曲河)流域。类乌齐县域内属高原气候区,为内陆干燥气候类型。总面积6147平方千米。类乌齐县共有12835户58285人,其中农牧民人口共11133户54457人。类乌齐县辖2个镇、8个乡,县政府驻地桑多镇。
类乌齐,藏语译音意为“大山”。13世纪中叶,元朝实现了中国的大统一,设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区政教事务。类乌齐地方由嘎斯家族管理。1950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类乌齐。1959年5月,类乌齐宗改为类乌齐县,并成立县人民政府。2014年11月,撤销昌都地区和昌都县,设立地级昌都市。类乌齐县属昌都市管辖。类乌齐县主要景区有益吉神山、德青颇章神山、色吉雪山、唐代柏林、伊日温泉、崩勒溶洞、海市蜃楼湖和措嘎玛神湖等自然景观;有类乌齐寺(查杰玛寺)、确雅玛塔林、古墓葬、马鹿场等人文景观。
【行政区划】
类乌齐县辖2个镇、8个乡:
镇:类乌齐镇、桑多镇
乡:伊日乡、卡玛多乡、长毛岭乡、滨达乡、尚卡乡、吉多乡、岗色乡、甲桑卡乡
【建置沿革】
类乌齐,藏语译音意为“大山”。 考古发掘的昌都卡若遗址、小恩达遗址和察雅烟多遗址等表明在5000年前,包括类乌齐在内的康区已有原始先民进入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阶段。其粟类谷物和贝饰的发现,表明同黄河流域原始文化和沿海地区有一定的接触,反映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原始村落形态。据汉文史料记载,公元前4世纪初,秦献公“兵临渭首”,原居于青海黄河河曲赐支一带的羌人,避强秦之威,举众向西南迁徙,进入四川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与当地土著居民相融合,繁衍发展为许多部族、部落,大部分散居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逐水草而居,史称为“西羌”。是为康巴藏族的前身。 汉代,类乌齐一带属“外象雄”。 唐初,属苏毗。7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政权,诸羌部融入吐蕃。吐蕃政权设立“五茹”等行政建置。类乌齐及周边地区属于“苏毗茹”辖地,属“下部多康三岗”的范围。七八世纪之交,吐蕃攻打南诏时,类乌齐等地为前沿地带。 唐末,奴隶贫民大起义摧毁吐蕃政权,其原地域内复分立为各个部落,各据一地,类乌齐一带为游牧部落。 13世纪中叶,元朝实现了中国的大统一,设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区政教事务。宣政院下设3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中“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朵甘思宣慰司”)具体负责包括类乌齐在内的今西藏昌都地区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区军政事务。类乌齐地方由嘎斯家族管理。 明代,先后设朵甘卫指挥使司、朵甘卫宣慰司,管辖类乌齐等广大康区。内部仍由嘎斯家族统治。 明末清初,和硕特蒙古固始汗统治康区,派德巴(营官)驻昌都等地,督率土司,征收赋税。类乌齐为昌都德巴管辖区。 清康熙五年(1666年,藏历第十一绕迥火马年),类乌齐嘎斯家族绝嗣,法台继任实行活佛转世制,开始形成由扬贡喇章夏仲喇章“两个喇章”和吉仲、帕曲,夏仲“三大活佛”治理时期。清雍正元年(1723年,藏历第十二绕迥阴水兔年),雍正皇帝册封第一世帕曲为“协理黄教诺门汗”名号,将类乌齐一带封赐给帕曲活佛。清宣统二年(1910年,藏历第十五绕迥阳铁狗年)六月,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在昌都推行“改土归流”时,在类乌齐新设恩达县,隶属察木多(昌都)府。 民国初,类乌齐仍由“三大活佛”管理。民国七年(1918年,藏历第十五绕迥阳土马年),藏军占领类乌齐后,西藏地方政府设类乌齐宗,派驻“拉尼”(相当于宗本)管理类乌齐政教,属昌都朵麦基巧(总管)管辖,结束了“三大活佛”管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藏历第十六绕迥阳木狗年),民国政府派参谋次长黄慕松赴拉萨致祭十三世达赖喇嘛途经昌都时,在昌都设立蒙藏办事处机构,监管康区地方事务。翌年,民国政府任命类鸟齐寺管家诺那为“西康宣慰使”,并在康定成立“西康宣慰使公署”。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藏历第十六绕迥阴土兔年),西康省正式成立(省会康定),类乌齐隶属其管辖。但实际上西康省未在类乌齐行使有效管理。 1950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类乌齐。 1951年8月,中共昌都分工委通过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派出军事代表到类乌齐开展工作。同年9月,成立类乌齐军事代表处。同年10月,成立类乌齐宗人民解放委员会,隶属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 1951年11月5日,召开类乌齐宗第一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经过协商建立类乌齐宗人民解放委员会(属临时性过渡行政机构),管理统战、民族、宗教和建设、财政、文教、卫生、兽防、邮电等工作。 1959年3月,西藏地方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全面武装叛乱,人民解放军奉命平叛,并进行民主改革,彻底推翻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 1959年5月,类乌齐宗改为类乌齐县,并成立县人民政府,隶属昌都专员公署;同时成立中国共产党类乌齐县委员会。 1968年5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中央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中央给予西藏特殊优惠政策。类乌齐县率先在农区实行土地、牛羊承包责任制,顺利地进行了农牧区经济体制改革。 2014年11月,撤销昌都地区和昌都县,设立地级昌都市。类乌齐县属昌都市管辖。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类乌齐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昌都地区北部,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余脉伯舒拉岭西部,唐古拉山余脉他念他翁山东端,三河(紫曲河、格曲河、昂曲河)流域。北与青海省囊谦县相连,西邻丁青县,南与八宿县、洛隆县接壤,东与卡若区毗邻。东西宽112千米,南北长110千米,总面积614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类乌齐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整个地貌景观呈山原类型,分为高原山原面、高原山原宽谷和高原山原峡谷3部分。全县地貌分别受念青唐古拉山余脉伯舒拉岭和他念他翁山控制,随山脉走向决定河流的流向,造成山间河谷深切、沟壑纵横、峡谷众多、坡向分明的特点。桑多镇、类乌齐镇、岗色乡、伊日乡、卡玛多乡、长毛岭乡基本属于高原山原面,同时伴有高原山原宽谷;吉多乡、尚卡乡、宾达乡、甲桑卡乡基本属于高原山原峡谷,又间有高原山原宽谷。县内两条山脉构成诸峰重叠、山势陡峭的骨架。全县最高处为色吉神山雪峰,海拔约5790米;最低处为尚卡乡的达让村,海拔3439米。
气候 类乌齐县域内属高原气候区,为内陆干燥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为2.6℃(7月份平均气温为12.1℃,日平均气温在5℃以上的天数有120天,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的持续期为250天;昼夜温差大,温差在15℃),全年无霜期只有50天左右(平均日照时数为180.3小时/月),年降雨量在550-650毫米之内;年蒸发量1630毫升,年平均气温在2.6℃,无霜期30天,平均气压660毫帕。
水文 类乌齐县域属澜沧江水系,河流交织,水量充足。主要河流有紫曲、格曲、昂曲3大河流。
【交通运输】
类乌齐县以国道“317”线(黑昌公路)和国道“214”线(康青公路)汇合于县城,形成类乌齐县公路干线贯穿腹心地带,还修建了多条乡村公路,基本形成了树枝状的公路网。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类乌齐县有各级各类学校40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3所、教学点13所、幼儿园13所。教职工422名,在校学生8257名,其中初中在校生2151名,小学在校生5404名,在园幼儿702名。
医疗卫生 类乌齐县有县医院一所,妇幼保健站1所,防疫站1所、类乌齐县人民医院、类乌齐县卫生服务中心第一诊所、吉多乡卫生所、宾达乡卫生院、类乌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治疗甲状腺医保医院等大小十余所医院。
【风景名胜】
类乌齐寺
类乌齐寺位于类乌齐县以北,海拔3850米的类乌齐镇,距县城35千米,是类乌齐县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寺庙,系达隆噶举派主持之一。由达隆噶举派高僧扎巴微色波于1276年创建,后又经历代法台扩建,形成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的著名寺庙。
伊日温泉
伊日温泉位于类乌齐县,四面环山,山脚绿草茵茵,山上则是茂密的森林,整个温泉分布在长约100米的狭长地段。伊日温泉有6处温泉可用,水温在20—40摄氏度之间。
旧密禅寺
旧密禅寺地在昌都地区之类乌齐县境内,位于巴夏北面山坡处,县城距地区驻地105千米,是国家重点旅游区。
乃堂寺
乃堂寺,在昌都地区类乌齐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东南的滨达乡。寺庙背靠丁夏山,面向乃水河,北面是多吉岩,佛教徒称其为如持十六罗汉的圣地,故取名“乃堂寺”。
崩勒溶洞
崩勒溶洞位于类乌齐县桑多镇何日玛行政村下何日玛自然村后山“崩勒”神山山顶处,海拔4300公尺。“崩勒”溶洞亦因地壳地质运动造成岩溶地型而形成,因其位于“崩勒”神山顶部而得名。整个溶洞共分三层,洞深为67.5米、洞最宽处为360余平方米、洞的最高距离为16.8米,洞内有大量溶液景观、乳状溶岩石笋石竹随处可见。
德曲颇章神山
德曲颇章神山在类乌齐镇旁,距县城30千米。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在六月十五日的时候,远近农牧民穿上节日盛装、背上充裕的糌粑、牛肉、青稞酒或藏白酒,扶老携幼,朝拜神山。
长毛岭野鹿驯旅游区
长毛岭野鹿驯旅游区有查杰玛大殿、卡玛多塔林、诺绒沟,民俗之山德青颇章神山,马鹿的乐园长毛岭养鹿场,有伊日温泉和高山草甸等自然与人文景观。
卡玛多塔林
卡玛多塔林位于类乌齐县317国道右侧,距县城25千米。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古木参天、苍松翠柏、四季常青。在葱郁翠柏中有一座别致的小经堂,主供莲花生大师像,左右各竖有几根高大的转经筒。
【历史文化】
康巴英雄结 首先康巴人被称为"高原的吉普赛人",喜欢自由游走,性格是绝对的奔放,豪爽,热情,阳刚,阳刚的另一面就是血性。古时候,西藏一段时期一度部落间混战,长期无法统一,康巴人英勇异常,在骑马厮杀中,为了防止辫子过于飘动而用黑色或红色的绳子将头发绕着额头后脑勺盘在头上,奋力杀敌,这一习俗流传至今。
古镇类乌齐的重大节日——仲确节 仲确节这天,又是祭祀甲日(后山)——“德秋颇昌”(胜乐宫殿)神山的特殊日子。据传佛陀在世时,讲《胜乐金刚本续》时曾预言过北方有个叫玛哈巴尔巴达大神山。即为胜乐本尊之宫殿(德秋颇章)。1282年,桑杰翁正式把类乌齐寺的甲日认定为佛所预言的“德秋颇章”大神山,并于马年对神山进行了开光仪式。1320年,为了修建祖拉查杰玛大殿,类乌齐连续几天举行招财诵《多闻子》经的活动,从此每年藏历六月十五日成为祭祀“德秋颇章神山”日。
【地方特产】
唐卡 唐卡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一种绘画形式。他是刺秀和绘画在布、绸和纸上的彩色画轴,再用彩缎装裱。流传于昌都地区的唐卡画主要分嘎玛嘎赤唐卡、美宁唐卡、美萨唐卡等三个派别。
藏装配饰 藏族服饰文化是藏族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天然石头、珊瑚、动物骨头、白银是制作藏饰的主要原料,就是这些平实的材料,粗糙的外表下却有精致的内涵。细小的花纹、镂刻、镶嵌,都巧妙地形式藏饰的设计风格。所有藏饰均是手工完成,好多藏饰是喇嘛在庙里打造出来的,每一件都与众不同。
康巴藏装 康巴服饰既具有藏民族的共性特征,又别具地方个性特色。其主要服装藏袍的基本特征是大襟、宽腰、长袖、超长、无扣。其腰带举足轻重,式样不拘一格,也是藏装最显著的特征。而宽大超长,日当衣服夜当被,既可遮风避雨保暖,又可装物当坐垫的一衣多用性,又与康巴游牧民族生存环境、高寒的气候和质朴的生活相适应。
【荣誉称号】
2020年2月12日,类乌齐县入选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名单。 2021年7月,类乌齐县入选“西藏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县)”拟表彰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