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觉县,隶属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地处昌都市东部,金沙江西岸,东与四川省白玉县隔江相望,南与芒康县接壤,西与察雅县毗邻,北与卡若区、江达县山水相连。贡觉县属大陆高原季风气候,气候差异大。总面积6244平方千米。贡觉县常住人口为45588人。贡觉县辖1个镇、11个乡, 县人民政府驻莫洛镇。
1950年10月19日,昌都解放。次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贡觉、三岩两宗,曾先后分设了军事代表处、临时或正式宗党委、宗政府、宗人民解放委员会。1959年8月,西藏工委将贡觉、三岩两个宗合并为贡觉县。同年10月1日,贡觉县人民政府成立。2014年11月,昌都撤地设市,贡觉县为昌都市辖县。贡觉县主要景点有三岩民俗风景、塘夏寺、达莫寺、拉妥“六字真言”、相皮乡石棺墓、拉妥草原湿地、阿旺草原自然风光。
【行政区划】
贡觉县辖1个镇、11个乡:
镇:莫洛镇
乡:敏都乡、则巴乡、罗麦乡、沙东乡、克日乡、木协乡、阿旺乡、拉妥乡、雄松乡、哈加乡、相皮乡
【建置沿革】
贡觉藏语意为“贡”活佛在“觉”地方定居。贡觉县在西藏噶厦政府统治时期,以宗为建制。贡觉县原为贡觉、三岩两个宗,分属昌都地区28个宗之一。贡觉宗驻地曲卡村,以“宗本”定治,辖9个本。 三岩宗(原名为“热克宗”,1919年西藏政府更名为“三岩”,沿用至今)驻地雄松村,以“帕措”(指父亲血缘关系为群体)头人行使管辖权。 1950年10月19日,昌都解放。次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贡觉、三岩两宗,曾先后分设了军事代表处、临时或正式宗党委、宗政府、宗人民解放委员会。 1959年8月,西藏工委将贡觉、三岩两个宗合并为贡觉县。同年10月1日,贡觉县人民政府成立。 1966年底,县驻地由莫洛村迁至喀沙。 2014年11月,昌都撤地设市,贡觉县为昌都市辖县。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贡觉县地处昌都市东部,金沙江西岸,东与四川省白玉县隔江相望,南与芒康县接壤,西与察雅县毗邻,北与卡若区、江达县山水相连,北接江达县和川藏公路(国道317线)79千米,西至昌都254千米,至拉萨1374千米,东越金沙江、康定到成都1196千米。总面积624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贡觉县境内山高谷深,整个地势由东向西北倾斜,最高海拔5443米,最低海拔2570米,县城海拔3640米。地形大体分为三类区:一是东南高山峡谷区,包括则巴、罗麦等八个乡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4.4%;二是西部河谷区,是贡觉县的腹心地带,包括莫洛、相皮、哈加三乡全部地区和则巴乡的部分地区,占全县总面积的37.7%;三是西南草原区,包括拉妥、阿旺的大部分地区,占全县总面积的28.9%。
气候 贡觉县属大陆高原季风气候,气候差异大。年平均气温6.3℃。年降雨量48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时,年无霜期约为80天。
水文 贡觉县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水系发达。有马曲、纳曲、热曲三条主要河流流经境内。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贡觉县有普通初级中学1所,小学15所,教学点10个,幼儿园12所,初中教师83名,小学教师334名,幼教14名。小学在校生总人数4577人,入学率达到98.29%,其中:县小学学生达到1402人;中学学生人数1196人,入学率达到49.94%;学前教育在园人数606人,教师32人,其中:县幼儿园学生达到331人,教师18人。
医疗卫生 贡觉县共有卫生机构20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5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个体诊所4所。实有病床床位89张,卫生技术人员93人,医师51人,每千人病床数达到2.3张,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2.4人。
【风景名胜】
塘夏寺
塘夏寺距县城35千米,贡青公路沿线,相皮乡境内,属藏传佛教萨迦派,又称花教,始建于公元653年,于1988年改革开放后重建,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2007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塘夏寺历史悠久,是昌都地区萨迦派的早期寺庙,早期培养的高僧,先后成为达垅噶举派的创建人,高僧有达垅墉巴·扎西贝,桑吉雅君,桑吉温二位高僧,据史料记载,塘夏寺是由后弘期高僧噶顿·普布瓦于1096年扩建的。噶顿·普布瓦,贡觉县人。先后到卫藏和印度学经,拜阿底峡为师,后到阿里,卫藏传法,53岁时返回贡觉,扩建了塘夏寺。唐夏寺造型独特分三层殿堂,称为玛堆殿,第一层为藏式,第二层为印度式,第三层为汉式建筑,尾顶为单檐歇山式,上盖琉璃瓦。据说,此殿为文成公主为镇压女魔四肢关节而修建的镇女魔掌心寺。塘夏寺最初奉噶当派为主派,未过多久改宗萨迦派,元朝国师八思巴回元朝大都时曾路经塘夏寺,并且出资维修了文成公主时所建的四大镇翼寺之中的马堆殿。寺内有许多珍贵文物,有元朝国师八思巴馈赠的神像,大明永乐年间的宗教法器,用羊毛丝编织的唐卡,还有格萨尔王使用过的宝剑、马鞍等文物。
拉妥湿地
贡觉拉妥湿地是澜沧江支流、马曲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总面积约3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300米,是昌都市最好的湿地之一。有黑颈鹤、黑天鹅、赤麻鸭、胡秃鹫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水禽;还有盘羊、白唇鹿、藏原羚、猞猁、狐狸、獐等国家级保护动物。
【历史文化】
三岩,清代汉文史籍有“萨安”、“三暗”、“三崖”、“三艾”、“三芟”之称,历史上分为:上三岩、中三岩、下三岩,总其名曰“三岩”。今属贡觉县。贡觉县从地理位置、民俗民风、房屋建筑以及文化习俗上都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贡觉片,含莫洛镇、相皮乡、哈加乡、阿旺乡、拉妥乡和则巴乡,1959年前为贡觉县宗辖区;二是三岩片,含敏都乡、木协乡、雄松乡、沙东乡、罗麦乡、克日乡,1959年前为三岩宗辖区。民主改革时将其合并为贡觉县,虽然行政区划上将其合并,但文化生活、民风民俗等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 清末四川总督赵尔丰进军西藏,分兵从四川省德格、巴塘两地同时进军,从南北两面向三岩进发,占据三岩,并建立“武城县”,实行县制,设县官和驻军。而藏政府始终未在三岩驻军。赵尔丰撤军后,藏政府借机占据三岩,设立三岩宗,设宗本(但宗本终究未能到任)。
帕措社会 帕措(父系氏族)系藏语,“帕”意为父亲,“措”意为集团或群体。“帕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下,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延续而自然形成的一种父系制宗族群体,是三岩父系社会组织的基础,他们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组成一个个父系血统家族群体。 “帕措”父系制的来源很早。据史料记载和调查,三岩地方的“帕措”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三岩民居 三岩的民居是较有特色的,房屋坚固而实用。房屋外墙均为土质围墙,先把地基挖好,在地基上砌石头,再在地基上打土墙。底层厚达1.5—2米,土墙一般高约10—15米,根据家庭大小,内分三至四层,外墙均为当地土墙。其分部:底层高约3米,多为牛羊卷,一根独木梯子通向二层;二层又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一般存放饲草、木柴,后部分是三岩人家的主居室,层高一般5—8米间。火灶、水缸、家具全在这间屋里,这间屋没有对外的窗户。因此,房间内光线很差,只有一个通向三楼的梯间作为白天取光的通道,也是排烟的通道。这间屋靠南面墙(火堂的左边)一应是男主人或尊贵客人的坐位、火堂、堆放炊具的架子、水缸。这间主居室地面铺有木板。通向三楼的独木梯子是分两层,一个是从二层通向二层半的一个5平方米左右的平台上(位于一层通向二层的梯子上方),再从这个平台通向三楼,这也就有了两个独木梯子。三楼是粮库、杂物和厕所,现在也用圆木做成一、两个木笼屋,一般是经堂或家中男主人的卧室,门外是二楼前半部分的屋面。从这个屋面又是一个独木梯子通向四楼,四层是一个只有三面墙和屋顶的房屋,是用来堆放未打粮食或饲料的,也是整个建筑物的最高层。所以,三岩人房屋内的独木梯子一般有4个之多。三岩由于地形陡峭,坡度一般在15—25度,所有房屋都是顺坡建造,面向坡下。 三岩社会以帕措组织来维系的,所以这些房屋也是遵循这一原则而修建的,一个帕措或一个父系的亲戚房屋是建在一起的,如果分家后子女并不走远,就在自己父辈的房旁借着一墙开始修建自己的房子,有的房屋甚至借用了亲戚的两面到三面墙修建自己的房屋。房连房,屋接屋,有三四家的,也有五六家的,从这家房顶可走好几家,就像一个城堡群。所有房屋的外墙面上每层都有不少的小洞,这都是为向外窥视的射击用的。
【荣誉称号】
贡觉县是2020中国净水百佳县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