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江苏沿江经济开放带的北侧,京沪高速公路和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市南北,运河大桥、湖区漫水公路和高邮、珠湖船闸连接运河东西。因秦王嬴政时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华夏一邮邑,神州无同类”,是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辖20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菱塘回族乡为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有284个行政村、5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83.1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55万人。共有24个民族。总面积1963平方公里, 其中陆地面积1175平方公里、水面788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高邮市辖19个镇、1个民族乡:
镇:高邮镇、龙虬镇、马棚镇、车逻镇、八桥镇、汉留镇、汤庄镇、卸甲镇、三垛镇、甘垛镇、司徒镇、横泾镇、界首镇、周山镇、周巷镇、临泽镇、送桥镇、郭集镇、天山镇
民族乡:菱塘回族乡
建置沿革
高邮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代表江淮地区东部史前文化的龙虬庄遗址,表明7000多年前境内便有人类的璀璨文明。公元前223年,秦王政时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盂城。
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设高邮县,属广陵国。南北朝时曾置广邺郡、神农郡,又析临泽、三归、竹塘三县。隋初郡废,三县并入高邮县。宋代先后筑有二城,名旧城、新城。宋、元时期,因置高邮军、承州、高邮路、高邮府,领辖过高邮、兴化、宝应三县,为淮扬间繁华之地。明代撤县建州,辖兴化、宝应两县。自清代乾隆时起,遂为散州。古代高邮,史称“江左名区、广陵首邑”。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邮、宝应、兴化三县交界地区几经调整。在中国共产党员领导下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高邮县澄子河以南地区曾属江高行政区、江都县,高邮县湖西地区曾先后属天长县、甘泉县、东南县、仪扬县、仪征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高邮县。高邮、宝应、兴化三县交界地区几经调整。1991年高邮撤县设市。199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县级),同年4月1日正式建高邮市,实行计划单列。
历史文化
历代名人辈出。宋至清代,共有进士177人,举人428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婉约派词宗秦观和文学家孙觉、教育家乔竦,明代右丞相汪广洋、散曲家王磐,明清之际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祖籍高邮),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以及一代枭雄吴三桂,为历代著名代表人物。张廷仁、葛耀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烈士。文化部原副部长徐平羽、古生物学家孙云铸、棉花专家孙恩麟、蚕桑专家赵鸿基、黑热病防治专家孙志戎、历史学家王绳祖、教育家沈亦珍、著名作家汪曾祺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自然地理
高邮市境内土地平坦,为水乡平原。富饶的高邮湖为江苏第三大湖,依傍着宽阔的京杭大运河,众多湖滩分布东西,数百条河流交错有致,为扬州市水面最多的县份。
高邮位于北纬32°47′,东经119°25′,地处江淮平原南端,属亚热带温润气候区,常年主导风为东南风,平均风速3.6米/秒;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1030毫米,年平均气压1016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67%,无霜期为217天。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光充足、无霜期长等特点。
高邮石油、天然气、泥炭、优质矿泉水等资源蕴藏丰富。 全市境内河湖交错,资源蕴藏丰富,碧波荡漾的高邮湖是江苏省第三大淡水湖、全国第六大淡水湖,盛产60多种鱼、虾、蟹、贝、莼菜、 芦苇等动植物。具有千年饲养历史的高邮麻鸭为全国三大优良鸭系之一,高邮咸鸭蛋已列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高邮双黄鸭蛋更是享誉海内外。
高邮市政府
经济概况
工业经济发展较快。全市工业企业3000多家,已形成以名牌产品为“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以机械、轻工、纺织、化工、建材、电子等为主、门类齐全的行业体系,摩托车、发动机、水泵、石油机械、环保设备、系列电机、电动工具、电线电缆、新型电光源、电子元器件、医药、化工、服装、棉纱、丝绸、箱、包、 鞋、粮油食品等一大批拳头产品畅销国内外,化肥、水泥、钢材、建材已具备较大的生产能力。
农业生产独具特色。我市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素称“鱼米之乡”。形成了粮、棉、油、猪、兔、禽、鱼、虾、蟹、林、蚕、果、菜等综合发展的格局。近年全市粮食产量62万吨,皮棉产量0.8万吨,油料产量3.8万吨,水产品产量9.5万吨,蚕茧1.7吨,皮棉产量0.8万吨,油料产量3.8万吨,水产品产量9.5万吨,蚕茧1.7吨,林业覆盖率达15%。高邮麻鸭、高邮咸蛋、松花蛋、秦邮董糖、珠光大米、秦邮醉蟹等名优产品闻名遐迩。近年来,高邮相继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水利建设、粮棉生产先进单位。
第三产业发迅速。传统的餐饮服务、商业贸易等三产业不断提升扩大,新兴的电子商务、中介服务、房地产开发、连锁经营、旅游等方兴未艾,目前先后有今日高邮,高邮在线等由政府创办和合作的网络媒体登录高邮,它们将成为重要对外宣传窗口以及最大、最全面的网络媒体平台之一,势必为高邮市发展带来重要贡献。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对外开放日趋加快。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纷纷前来投资合作,全市各类利用外资项目上百家。高邮对外贸易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目前已形成一批出口创汇的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机电、服装、丝绸、轻工、工艺、建材、化工、医药、农副产品等400多种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旅游文化
高邮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高邮秦代即设邮亭,是全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明盂城驿、龙虬庄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山汉墓、唐镇国寺塔、宋文游台、宋城墙及奎楼、清高邮当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湖农林生态旅游度假区的野鸭放飞为全国一绝。高邮湖风景旅游区正在兴建。
水陆交通便捷。京杭大运河、京沪高速公路和省道淮扬公路纵贯南北,澄子河、高兴东公路、邮仪公路横穿东西,镇镇通公路,村村通汽车。乘车至上海、南京、北京仅需2.5小时、2小时、8小时。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24.61部/百人,互联网用户7.51万户。
市内设有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新华书店、扬剧团、高邮日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文化单位;设有普通中、小学校、幼儿学校和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及开办大专班共250余个;设有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395个,在全市城乡形成文化、教育、卫生网络。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风土人情
病者将咽气,儿子依次跪倒磕头送终,同时点亮头灯和脚灯,煮一小碗半生不熟的米饭供于脚边(称为”倒头碗”)。然后买布破孝。死者晚辈一律戴孝:孝子头戴两边系棉球的白布帽,腰缠白布并系草绳(有的还背一双草鞋),鞋蒙一块白布块;孙辈头戴正面钉有一块红布的白布帽,腰系白布,鞋钉红布块;重孙辈头戴红帽,鞋钉红布。现在丧仪从简,改为臂戴黑纱,在黑纱上分别钉白、红白、红布区别辈份。接着,孝子(一般是长子)披麻戴孝、手持哭丧棒或伞,首先到丧主(死者的兄或弟)家,然后再到别的亲友家去,在门口下跪(不得进门)报丧。丧主到来看过死者,便在死者脸上盖一张纸或一方白布,叫”蒙脸布”。亲友来吊丧,进门向死者磕头(现在有的改为鞠躬),孝子在下首陪礼,叫”孝子叩谢”。
旧时用木葬,封棺时由孝子头顶装有棺材钉的筛子(钉子下放一撮孝子头发),跪请丧主封棺。出丧前,西乡一些地方全家人和抬棺脚夫、吹鼓手等带着供品到离家二里地的南方或东方大路口,向空祭拜,并掼碎一只碗,烧掉孝子身上背的草鞋,以驱邪气(此举谓之”盖大庙”),再回去出丧。出丧时(若死者配偶是中青年,以后还准再婚,此时便放鞭炮),长了手持哭丧棒、扛白幡、长孙打红幡走在前,其余孝子各持哭丧棒扶棺而行。遇有亲友路祭,便停棺受祭。祭完,供品由在场抢食。送丧人回来,在门前跨火,进门后吃糕、喝糖茶驱邪。晚上办酒。若死者是70岁以上的老人,晚饭后丧家向来客散”寿碗”。实行殡葬改革后,在农村中除木棺改为骨灰盒、哭丧棒改为花圈外,其余习俗基本保留。出葬后,传说在”头七”内死鬼要”探家”,这天全家人都住出去,俗称”让”。此俗今已基本不见,但”烧七”(每隔七日供祭一次)的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