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南濒长江,西傍扬州市邗江区,东与泰州市接壤,北与高邮市毗连。全市总人口约1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5.2万人,占总人口的79.6%。境内地势平坦,河湖交织,通扬运河横穿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地面真高1.6~9.9米,倾斜坡度小于6度,南北最长处55.75千米,东西最宽处42.76千米。总面积1 332.54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占85.8%,水域面积占14.2%)。江都交通发达,素有“江淮孔道”、“苏北门户”之称。
行政区划
江都市辖13个镇:仙女镇、小纪镇、武坚镇、樊川镇、真武镇、宜陵镇、丁沟镇、郭村镇、邵伯镇、丁伙镇、大桥镇、吴桥镇、浦头镇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江都先后属吴、越。汉初,称扬州为广陵郡。汉高祖刘邦封侄刘濞为吴王时,曾建都于此,称吴国,后又更名为江都国。公元前153年(汉景帝前元四年),江都始建县,隶属于江都国。“江都”之名,始见于史。称江都者,按郭璞江赋云:“表神委于江都”。大概是以江水都汇于此,故而得名。另一说称江都者,“乃江淮的一大都会”。二说并存,皆与水有关。
江都历史有据可考的当从西汉建县开始,它的治所从隋朝以来直到解放前久一直设在扬州,所以江都的历史沿革与扬州密切相关。公元前106年(汉元封五年),江都和广陵两县各划分部分地域建舆县。502年(梁朝)以后,江都县历北齐、陈、北周,时废时置。北齐、北周复立江都县时,均隶属江阳郡。581年(隋开皇初年)后,江都县属吴州;589(隋开皇九年)直属扬州;605年(隋大业元年),隶属江都郡;620年(唐武德三年)江阳县并入,江都县又划分至兖州;742年(唐天宝元年)后,江都县又先后隶属广陵郡、江都府。1911年底,甘泉县又并入江都县。江都县抗日发主政府成立后,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曾三次以通扬运河为界分县:1942年9月第一次分县,河北称江都县,河南称邗东县,1943年4月两县合并称江都县;1945年4月两县合并称江都县;1948年11月第三次分县,河北称江都县,河南又称邗东县,1949年1月两县合并仍称江都县。
建国后,江都县治所设于仙女镇,当时江都县的辖境包括现在邗江区。1956年设仙女镇以西之地为邗江县。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江都撤县设市,江都从此翻开新的一页。现在江都市的辖境,北与高邮交界,东和东南与泰州市吡邻,西与扬州邗江区接壤,南与扬中隔江相望。
自然地理
江都市河湖交织,黄金水道长江、京杭大运河在江都交汇,世界著名的江都引江水利枢纽工程位于该市市区南郊,拥有东南亚最大的引排能力,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具有灌溉、排涝、排洪、发电、通航以及提供工业、生活用水和沿海垦区洗碱冲淤水源等功能,1982年被评为全国优质工程,曾先后接待过许多中外贵宾的参观考察。
江都市气候属副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9℃,降水量978.7毫米,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
江都资源丰富,经济繁荣。地下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燃气;矿泉水品质好、贮量大、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一百多万亩的耕地适宜种植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是苏北的粮仓之一。农副产品资源丰富,蚕茧、棉花、银杏、无花果、猪鬃、杞柳以及各种花木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同时,20多万亩的湖河水面盛产河鳗、甲鱼、螃蟹、罗氏沼虾和邵伯菱等特种水产品。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动物种类较多,鸟类有154种,鱼类有90余种,还有爬行、哺乳、甲壳、软体等类动物。植物约205种。
经济概况
江都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据初步测算,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6.1亿元,位列苏中苏北第三位,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56亿元,增5.3%;第二产业增加值205.74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103.8亿元,增长15.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9:61.2:30.9,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376元,增长14.3%。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总量和效益实现同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显著,财政金融运行稳健有序,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连续八届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入选“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列第48位。现为扬州地区最强的县(市、区),力争苏中率先崛起,历届江都政府都把张家港作为学习和赶超对象。
2009年上半年,江都市规模工业产值达550多亿元,位列苏中苏北地区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列苏中苏北县市第一位。与靖江、启东、海门并称为“江北四小龙”。再有3—5年,江都将崛起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制造及配套件、机械电子三个年销售超千亿元的产业群,走出一条有江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江都民营经济发达,扬州地区百强民企,江都占三分之一强;江苏省百强民企江都入围两家(占扬州地区一半)。江都是著名的建筑之乡,截止2008年,共获得12次鲁班奖。
面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萎缩等不利影响,江都市开放型经济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对外贸易保持平稳增长,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2%,其中出口总额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4%。在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3.2亿美元,自营生产企业出口额4.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3%和51.3%;贸易进出口企业出口额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机电产品出口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9.4%,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2.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0%,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6.5%。
沿江开发加速形成集聚效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注重功能升级、结构优化,并努力向特色化、专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沿江开发区与大桥镇成功实施“区镇合一”,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9亿元,新拓园区面积近10平方公里,配套完善“五横四纵”工业区路网,建成诚德11万伏变电所和滨江森林公园一期工程,投运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厂一期工程;建成安置房15万平方米,完成拆迁安置1200户,启动建设二期规划的50万平方米安置区工程。新开工海螺水泥等15个亿元以上项目,同昌电子等8个项目竣工投产。沿江船舶工业园升格为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大桥镇被评为中国经济名镇。镇级工业集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5亿元,当年竣工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新增入园项目220个。
2009年度中国科学发展百强县,江都位列47位,2009年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江都列45位。2009年1至10月,江都工业技改投入188亿,同比增长25%,工业技改总量位居全省前六名。1-10月份江都实现财政收入39.6亿元,增长1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4.9亿元,增长22.4%,收入总量位居扬州各县(市、区)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922亿元,位列苏中苏北各县市区第一位。2010年8月15日,在2010年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出炉,江都市连续十届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位列全国第54位,比上届前移一位。
交通区位
公路——横穿东西的宁通高速公路与纵贯南北的京沪高速公路在此交汇,328国道、淮江、沿江、江平等国家级、省级公路在江都穿境而过。江都至南京约1个多小时车程,到上海约2个多小时车程,到北京约8个多小时车程。市内村村通公路,形成了以干线公路为主体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铁路——宁启铁路与规划中的江淮铁路、京沪铁路组成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江都(扬州)火车站拥有直达北京、广州、西安、上海、武汉、成都、深圳、杭州、连云港等多条黄金铁路线,辐射全国东西南北中,客货运输便捷。
港口——长江、淮河与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汇集于江都,形成贯穿东西、连接南北的水路大动脉。江都港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港口,雄居长江之滨,为江都搭起了走向世界的跳板。沿长江逆流而上可直达安徽、江西、湖北等中上游地区,顺流而下可直抵上海,国际航班可直达世界各大港口。江都港拥有3.5万吨件杂货码头、1万吨综合码头、三千吨液化气码头、万吨舾装码头各一座,可常年停靠5万吨以下货轮,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服务机构配套齐全。
大桥——在以江都为中心点的一百多公里的长江之上,六座跨江大桥飞跨南北,将江都与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苏南各大城市连成一体,实现了零距离对接。江都城郊的五峰山过江通道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航空——在300公里范围内,拥有南京禄口机场、上海虹桥机场、浦东国际机场等中国三大国际空港。获国家批准而在建的“苏中江都机场”坐落在江都境内,距市区10多公里。
大力推进城乡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新建农村公路86公里,新都路南延(至夹江大桥,扬州市邗江区)、黄海路(原张正路)、安大公路江都段等工程相继建成,江海高速建设有序推进,新都路与沿江高等级公路实现对接。全年公路货运量4.3万吨(系统内),公路客运量1031万人次,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448万吨。江都港区改造升级为1.5万吨一类开放口岸,投资2亿元的3.5万吨件杂货码头正式投入运行。
旅游文化
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类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文化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大力挖掘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繁荣文艺创作,该市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各类文艺作品有1200多篇幅。大型现代扬剧《陈巧云》在省精品大赛中获奖。图书馆改造扩建后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特色文化普查和“申遗”工作走在扬州市前列。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成绩喜人。2007年,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数23.66万户,城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8.6%,达到苏中领先,全省领先水平,被省广电局等三家单位联合表彰为“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先进单位”。实现广播有线电视“村村通”,并加快向“组组通”目标迈进。广播电视质量不断提高。成功组织了中国花卉节和经贸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现场直播活动。全年累计发行报纸1599.85万份,发行各类杂志97.17万份。该市被省命名为“扬剧之乡”。蝉联三届“全国文化先进市”。
江都物产富庶,盛产粮棉桑麻,有"苏北粮仓"之称。宽阔的江面出产河豚、鲥鱼、刀鱼、鱼回鱼等"长江四鲜"。20多万亩湖河水面成为盛产鱼虾螃蟹、菱藕。江都人擅长烹饪,所制作的维扬菜肴细点,使远方宾朋"闻香下马、知味停车"。江都无愧于"鱼米之乡"的美誉。 江都文化艺术繁荣,这里是风靡全国的《拔根芦柴花》、《茉莉花》、《撒趟子撩在外》等民歌的诞生地,是扬剧、扬州评话重要的发源地。江都的漆器、金属工艺形美工精,名闻遐迩。舞龙灯、赛锣、莲湘花鼓等传统民俗,淳朴丰厚。江都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中国花木之乡"。丁伙、曹王的花卉苗木名扬四海,盆景剪扎巧夺天工;江都境内的鱼类有90多种,渌洋湖自然保护区鸟类逾150种。江都风情淳朴、婚丧喜庆、饮食起居、岁时风俗等各类礼仪习俗代代相承,丰富多彩的民俗世象曾使许多人慕名而来、流连忘返。江都旅游资源十分丰厚,如仙女公园、引江水利枢纽、邵伯湖、邵伯铁牛、开元寺、真如寺、波斯龙骧祭等,均体现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独特魅力。
风土人情
“三月三”庙会是古镇仙女庙的传统“节日”。
据说,此会始于汉代。相传西汉末年,王莽造反,天下大乱,三月初三,汉高祖第九代孙刘秀被王莽追逃到蔡家庄一带,为一渔夫所救。后来,庄民感念刘秀的福泽,特建金龙王庙(乡民以为皇帝是金龙化身)。此后每年三月三,都有四乡八镇的村民前来烧香朝拜,渐而演变成庙会。也有人说这“三月三”与农事有关。农忙开始,乡民总是祈求风调雨顺,所以,这一天先祭奠一下龙王,以求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传说总归是传说,对于身居乡间,辛苦劳作的人们来说,这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庙会的来源并不重要,但这一自娱性的节日倒是令人向往。庙会那天,镇上的居民要事先邀请外地的亲友赴庙会。于是,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云集镇上,甚至扬州、南京一带的都市中人,也有乘车赶来的,场面煞是壮观。
这一日,龙王庙庙场四周,商贩云集,各种小吃遍布,诸种土产杂陈。耍猴的,舞刀枪玩棍棒的,打莲花落唱道情的……吆喝声、叫卖声、锣鼓声,还有孩子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合成了“庙会交响乐”,二三里外也听得见。庙前有一处平地,但见香客摩肩接踵,面容虔诚,烧香的、烧纸锭的,火光熊熊,浓烟升腾。庙堂内灯烛辉煌,香烟缭绕,钟磬悦耳,一片伽蓝香气。
“三月三”龙王庙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精心组织、规模盛大的“三月三”新庙会。届时,各地商贾、群众云集江都镇大街上,有来卖货的,有来买物的,有来看热闹的,有来采风的,还有来谈对象相亲的,万头攒动,车水马龙,热闹非凡。集市上各种货物应有尽有。许多部门、单位借此机会,纷纷走上街头,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农民在集市上不仅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还能在无形之中受到文明的熏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