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跨长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东邻海安县、东台市,西接泰州市海陵、高港二区及江都市,南北分别与泰兴市、兴化市接壤。全市土地面积921平方千米,人口80万人。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水面总面积约占15%。1994年7月原泰县撤县设市,改称姜堰市。全市设有15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AAAA风景名胜区,36个居民委员会,262个行政村。
行政区划
姜堰市辖15个镇:姜堰镇、溱潼镇、顾高镇、蒋垛镇、大伦镇、白米镇、娄庄镇、沈高镇、俞垛镇、兴泰镇、张甸镇、梁徐镇、桥头镇、淤溪镇、华港镇
历史沿革
姜堰属泰州。崇祯《泰州志》载:“《禹贡》(泰州)淮海为扬州,言北据淮,东距海为扬州之域。周武王封泰伯于吴,其地属吴。元王三年(前473)越灭吴而不能正江淮之地,遂属楚……”这方宝地究竟经历了多少人间沧桑,谁也说不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镇北天目山发现了宋代和汉代墓葬,出土北宋政和铁钱、两汉陶器、铁剑、铜镜、五铢钱等。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地方文物工作者在天目山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获得鬲、豆、罐、箭镞、网坠、铜削等。二十一世纪初年,发现的遗物有陶、铜、石、骨、蚌、牙等质料的人工器物,鹿、獐、犬、鱼、鳖、蚌、鸟等类动物遗骨。考古证实,姜堰这块宝地,至少在6800年左右我们的祖先即在此生息了。
姜堰市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越、楚,秦代属东海郡,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海陵为吴陵,南唐元元年(937)年升为泰州。民国初年废州设县,县治泰州。1940年10月,泰县抗日民主政权于海安建立。1949年5月,泰县人民政府驻姜堰镇西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泰县与县级泰州市两度分合,1962年1月复称泰县,县治姜堰镇。1994年撤县设市,改称姜堰市。1996年隶属新设立的地级泰州市。
自然地理
姜堰市地处亚热带北部,降水丰富,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姜堰市地处江淮平原,姜堰市位于苏中平原,她南接长江,北枕淮河,东近黄海,西临京杭大运河,总面积921平方公里。
姜堰水系发达,东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中干河、姜溱河、东西姜黄河等骨干航道纵横交错。
姜堰市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环流气候影响显著,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较短。常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积温5365.6℃;年平均降水量991.7毫米,年平均雨日11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2059小时;无霜期215天。作物生长季较长,日平均气温高于10℃的作物生长期平均为223天,高于15℃喜温作物生长期172天。全年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农业气候条件优越。
姜堰市矿产资源主要有里下河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粘土以及溱湖风景区的地热矿泉水等。
经济发展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4亿元,可比增长15.3%,三次产业比例12.2:56:31.8,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实现财政总收入14.52亿元,同比增长30.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89亿元,同比增长36.2%。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实现农业增加值16.4亿元,可比增长5.6%。订单农业、特色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良种、水稻直补、农机三项补贴及时足额到位。农产品质量和基地建设成果显著,新增无公害农产品7个、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各11个,新创国家级“放心粮油”品牌4个,建成省级生态农业市。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个。新植树木492万株,绿化造林4.07万亩。
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全部工业实现现价产值316亿元,提前实现翻番目标,实现纳税销售158.4亿元,同比增长27%;列统工业实现现价产值192.4亿元,利税总额16.4亿元,利润总额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7%、45.8%、56.8%。“2211”工程进展顺利,曙光集团产销过10亿元,化肥公司、双登公司利税过亿元,新增亿元企业16家。新品开发和品牌建设力度加大,开发泰州市级以上新产品45项,其中年新增销售3000万元以上的16个;新创省名牌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4个,汇丰羊绒、微特利电机成为全国免检产品。企业资本运作取得突破,双登集团在海外上市,扬动公司、曙光集团股权转让成功。服务业蓬勃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2.8亿元,可比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亿元,同比增长15.5%。
城区商贸日趋繁荣,以步行街为核心的中心商贸区、以华东五金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板块初见雏形。旅游资源开发成效明显,溱湖风景区被命名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溱潼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河横村通过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验收,溱潼会船节、“溱湖八鲜”美食节产生良好社会效应,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00万元。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新开发商品房37.6万平方米。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稳步提升,业务量比上年分别增长5%、9.3%、28.5%、17.5%。大力组织财税收入,确保公共财政和重点支出需要。农村服务业“五个一”工程有效推进。建筑业水平整体提升。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31亿元,同比增长28%。正太集团晋升特级资质,跻身全国大型企业集团500强行列,总承包的武汉怡景花园荣获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3家公司晋升一级资质。外经外贸继续扩大。自营出口、外经营业额分别达1.6亿美元、303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0.8%、29.3%;新增自营出口企业29家,新派出国劳务460人。
基础设施
姜堰围绕“扩张城市规模,拉开建设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对外形象,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发展思路,城市建设步入“大投入、大发展、大跨越”轨道。如今,姜堰城区建成区已扩展到17.41平方公里,建成区常住人口已增加到18.6万人。
姜堰城市规划总面积17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用地面积59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建设用地32平方公里。市区道路规划主要采用“方格网”式布局,主干道呈“七横七纵”。规划道路总面积428.18公顷,人均道路面积14.04平方米。自1994年姜堰设市以来,姜堰市城市道路建设紧紧围绕“七横七纵”的总体规划布局,先后实施完成了市区罗塘路、通阳路、站前路、人民路、振兴路等14条主干道建设,完成道路建设总长76公里。建成后的人民路雍容优雅、通扬路宽广平坦、三水大道绿荫成片。
近十年来,姜堰市旧城改造累计拆迁房屋103.91万平方米,先后投入15亿元,新建规模住宅小区8个、组团74个,房地产开发总面积180万平方米。此外,姜堰市还围绕城市亮化工程,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对城市所有路桥、小区、街道的亮化设施进行了更换,完成道路两侧杆灯、地灯、射灯9964盏,沿河两侧护栏彩管灯2万多米,姜堰也由此赢得了“不夜城”的美称。姜堰市还围绕城市绿化工程,累计投入1亿多元,建成绿地面积79.9万平方米,姜堰城区人均绿地占有率已从10年前的2.7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5平方米。
姜堰市委、市政府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干线公路“三纵三横”、县乡公路联网畅通,铁路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航道港站快速发展,形成了覆盖全市、公路、铁路、水路并驾齐驱的全方位、多功能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从10年前的264公里增加至1085公里。其中国道30.4公里,省道45.2公里,县到102.3公里,乡道94.6公里,村道812.6公里。全市拥有营运车辆5167辆,营运船舶1804艘60多万吨,交通运输量逐年显著增长。
交通邮电
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业增加值5.4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1889万吨,货物周转量136234万吨公里,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679万人;旅客周转量34561万人公里。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7396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收入4662万元;电信业务收入12734万元。公用通信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局用交换机容量31.4万门。其中:市内电话9.9万门,农村电话21.5万门。年末城乡电话用户26.85万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24.99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全市电话普及率44部/百人。宽带网用户年末已达5170户,比上年增加3296户。
全年完成供电量7.62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13.46%。实现安全运行3个百日无事故,累计安全运行1638天无事故。年内投资6000万元建成35千伏兴泰变电站、扬动变电站、红旗农场变电站、110千伏淤溪变电所,扩建110千伏泰宇变电所2号主变压器、35千伏梁徐变电站2号主变压器。投资5500万元改造了城乡电网。2002年11月,市供电公司被国家电力总公司命名为“国电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
社会事业
全年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7项。其中:国家重点火炬计划1项,国家级火炬计划14项,江苏省火炬计划5项;国家级星火计划6项,江苏省星火计划1项。申报并获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7项,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获泰州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6项。其中:省级2项,泰州市14项。全年科技成果鉴定32项,申请专利201件。科技队伍进一步扩大。2003年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39万人,比上年增长2.9%。其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0.17万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1.13万人,初级职称技术人员3.09万人。
全市拥有普通中学45所,其中:高级中学4所,完全中学9所,初级中学3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中学毕业人数16536人,其中:高中3705人,初中12831人。中学在校生人数55752人,其中:高中16900人,初中38852人。在校学生中,女学生25103人,占45.0%。中等职业教育学校8所,毕业人数673人,在校学生数2199人。小学109所,毕业生人数12306人,在校学生数56611人,其中:女学生26197人,占46.3%。幼儿园41所,在园幼儿人数15712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263人。全市共有4944名学生被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录取,中考优秀率和高考万人本科达线人数在泰州市名列前茅。
全市拥有县市级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总量11.20万册;博物馆1个,收藏文物1378件。高二适纪念馆二期工程和南街当铺移建一期工程竣工。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3.60万户。有线广播入户率、通响率明显提高。
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8个,其中:医院2个,卫生院31个。拥有床位数1909张,其中:医院700张,卫生院1159张。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343人,其中:医生1375人。全市平均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人,床位21张。
全年举办市级以上体育运动会17次,其中:省级2次。参加运动会人数2460人,其中:省级400人。全市拥有二级运动员83人,三级运动员116人。女足运动员46人,业余体校运动员57人,专职教练员5人,全年向国家队输送体育人才4人,向省队输送2人。
风土人情
会船,是姜堰里下河特有的民间风俗。《中华全国风俗志》、《泰县风俗谈》及民间流传的《港口竹枝词》均有记载,有“溱潼会船甲天下”之称,被列为国家重点旅游项目,是中国十大民俗风情节之一,专家称赞为“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溱潼会船每年清明节第二天在姜堰溱湖举行。通常分为篙船、划船、花船、贡船、拐妇船五种类型,千舟竞发,百舸争流,溱湖闹春。赛船结束,会船节活动临近尾场时,欢闹的演戏、酒会、送头篙三部曲又凸现高潮。会船节规模一年胜似一年,已蜚声海内外。
演戏:按惯例,赛船前,各大村庄的头面人物,早就张罗着在露天搭台唱戏谢神的事了。扬剧、淮剧、京剧、杂技……各庄花钱请戏班子,在赛船结束的当晚开演。也有不请戏班子的,则由本庄的文娱爱好者组织起来载歌载舞,或请电影队放电影的。一个庄子,这天晚上要是没有演出活动,庄上人就会觉得不痛快,不尽兴。
酒会:赛船结束的当晚,篙手们毫无例外地要举行一场热烈的酒会。各船高手欢聚豪饮,大伙话题再多,也要转到一点上来:“今年的头篙送给谁?”围绕这个题目,七嘴八舌把“头篙”的得主定下来。至于酒会的费用,早有习俗,公吃公摊,概由参加者负担。
送头篙:习俗以送头篙预祝人家生儿子。这对于个别久婚不孕夫妇或新婚夫妇颇有有活力,谁能够得到高手们的青睐,成为头篙的得主,那真是一件喜事。酒会上,头篙的得主一选定,马上就会有热心人向这一家通报喜讯。这一家便立即做好迎接的准备,全家上下,满怀喜悦的心情,恭候篙手们的光临。头篙一进门,灯烛辉煌,鞭炮齐鸣,主人向篙手们奉上糖果、香茶,一一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