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由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规划、开发、建设,由南京钧和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负责对外运营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区,规划总面积49.37平方公里,以“补天阙、修圣道、藏地宫、现双塔、兴佛寺、弘文化”为核心设计理念,全面保护牛首山历史文化遗存,修复牛首山自然生态景观。
牛首山又名天阙山,是金陵四大名胜之一,因山顶东西双峰形似牛头双角而得名。一座牛首山,半部南京史。牛首山风光秀美,素有“春牛首”之美誉,古有牛首烟岚、献花清兴、祖堂振锡等金陵美景,还遗存了很多历史古迹,如岳飞抗金故垒、摩崖石刻、弘觉寺塔、郑和文化园等,吸引无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在此修身养性、品茗作赋,留下诗词400多首。
近年,世界佛教界至高圣物——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于南京盛世重光,经宗教界、文化界、文物界研究同意,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牛首山文化旅游区,长期供奉佛顶骨舍利。牛首山文化旅游区以“补天阙、藏地宫、修圣道、现双塔、兴佛寺、弘文化”为核心设计理念,全面保护牛首山历史文化遗存,修复牛首山自然生态景观,利用原有矿坑建地宫,长期供奉佛顶骨舍利。整个文化旅游区涵盖佛顶圣境、宝相献花、隐龙禅谷、谧境禅林、天阙小镇五大功能区,致力于打造融佛禅文化、金陵文化、生态景观为一体的生态胜景、文化圣境、休闲胜地。
【历史沿革】
晋建武元年(317年),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初建东晋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欲在正南门宣阳门(今中华门)外监理双阙,以示皇权至尊。丞相王导深知东晋草创,不宜大兴土木,于是请晋元帝乘兴出宣阳门,南眺牛首,两峰对峙,趁机劝喻元帝:“此天阙也,岂烦改作。”元帝欣然打消兴建双阙的念头,称牛首山为天阙
南朝和平二年(461年),牛首山西峰南坡山洞里,曾住过高僧辟支和尚,他在此洞中“立地成佛,上天为仙”,因此住过的山洞称辟支佛洞,又称佛窟洞,牛首山一度亦称仙窟山。
梁天监二年(503年)初,司空徐度于佛窟寺(今宏觉寺),位于牛首山南。唐代,牛首山“与西北之清凉、西南之峨眉并为圣道场地”,是最负盛名的三大佛教名山之一。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被誉为“东夏之达摩”的法融禅师受禅宗四祖道信的点拨,在幽栖寺北岩创立茅茨禅室,授徒传法,创立牛头禅宗。
唐大历九年(774年),添建宏觉寺塔,民间称为唐塔。相传是唐代宗李豫感梦“修峰顶七级浮屠”而建。
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初建辟支塔,建于牛首山西峰原佛窟寺处,因辟支和尚而得名。
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航海家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明正统年间(1436一1449年),佛窟寺更名为弘觉寺,属金陵次大刹,归大报恩寺所统,为明代南京的八大国寺之一。
明崇祯九年至民国三十七年(1636一1948年),弘觉寺因避乾隆名讳(弘历),改名宏觉寺,民国时期宏觉寺又更名为普觉寺。
1993年,高僧宏成法师决心重建宏觉寺,新寺地址选在祖堂山原幽栖寺遗址旁,寺名仍为宏觉寺。
2008年7月,装有佛顶骨舍利的铁函,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长干寺地宫出土。
2010年6月12日上午9时15分,佛顶骨舍利在南京栖霞寺展示。
2010年,经宗教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佛教和文物界研究同意,确定在牛首山遗址公园里建地宫安奉佛顶骨舍利的意向。
2011年9月,江宁区政府完成了《天阙藏地宫,双塔出五禅—牛首胜境》创意策划概念方案。确定佛顶骨舍利安奉的地点与方式。
2015年10月27日,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供奉大典在南京牛首山举行,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同期落成开园。
【历史文化】
古金陵四十八景中,牛首山独占三景,分别是牛首烟岚、献花清兴和祖堂振锡。
祖堂振锡
明代以前,祖堂山也属于牛首山脉。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祖堂振锡就发生在那里,祖堂山原名幽栖山,因为山上建有幽栖寺而得名,唐代法融禅师就是在那里得道,并且开创了牛头禅宗,成为牛头禅的第一祖师,因此幽栖山更名为祖堂山。振锡的意思是僧人持锡杖出行,锡杖头有装饰环,拄杖行动时装饰环振动有声,所以叫振锡。祖堂振锡所描绘的是当时佛教盛行,僧人众多的场景。
献花清兴
祖堂山上的黄色建筑所在的那片区域叫献花岩。传说唐代贞观年间,法融禅师在献花岩下讲《法华经》,冰天雪地中竟然生长出灿如金色的鲜花,天空中突然出现百鸟翔集,衔花来献,这就是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献花清兴”。2008年,这个传说被江宁区政府列入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牛首烟岚
在牛首山的东峰西峰之间可以看到“牛首烟岚”。“牛首烟岚”描绘的是山间云雾缭绕、山谷幽深的美丽景象。民间对形成牛首烟岚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与牛首山的气候有关,牛首山常年多雨,特别是春季和秋季,雨量不大,烟雨朦胧,弥漫着山谷,烟岚在山峰间飘来荡去,形成了幽静深邃的景象,好比人间仙境(两个山峰极象两个久别重逢的恋人,相拥而立);另一种是说当时牛首山寺庙繁多,香火旺盛,“牛首烟岚”其实是青烟袅袅升起的奇妙景象,刚好与牛首山的佛禅意趣相融合。
【主要景点】
佛顶宫
作为佛顶圣境区的核心之一,佛顶宫坐落于牛首山西峰之处,建基于历史遗留矿坑之上,总建筑面积约13.6万平方米,与佛顶塔共同构成牛首西峰新景象,与牛首东峰遥相呼应,再现牛首“双峰双阙”并峙的宏伟盛景。整个佛顶宫以佛祖顶骨舍利供奉为主题,外部分为大穹顶和小穹顶两个部分,寓意外供养和内供养。大穹顶形如佛祖袈裟覆盖在小穹顶之上,象征着佛祖的无量加持;小穹顶下部为莲花宝座造型,上部为摩尼宝珠造型,上下结合形成“莲花托珍宝”的神圣意象。
佛顶宫内部由地上部分的禅境大观和地下部分的地宫构成,其中地宫分为舍利大殿和舍利藏宫两个空间。整个佛顶宫不仅是珍藏佛祖顶骨舍利、接受信众瞻礼参拜的主要场所,还是将舍利文化、世界佛禅文化以各种艺术手法集中呈现的文化展陈场所,其中汇集了全国宗教界、艺术界、建筑界的一流专家团队,旨在实现“世界佛教文化新遗产,当代建筑艺术新景观”的宏伟目标。
禅境大观
禅境大观,南北长112米,东西宽62米,内部净高约41.2米,涵盖了地上三层。整个空间面积超过6000㎡,呈椭圆形,以黄、白、灰三色为基调,布置出人间山水,从而让人们在行走之际领略禅意。由佛陀出生、成道的禅境花园及中间的如莲剧场三个部分组成,展现了佛祖一生的行迹。
禅境大观的顶部是娑罗穹顶,图案来源于佛陀涅槃时的娑罗树杈。穹顶采用了全覆盖的透光膜和灯光,可以营造出清晨的第一缕晨曦、正午热烈的日光、傍晚的彩霞和入夜的月光。
中心为全铜铸造的释迦牟尼卧像,全长7.5米,表面仿以汉白玉材质,能360度缓慢地旋转,表现了佛祖宁静、安详的涅槃境界。
剧场的南北两侧是两个禅境花园。南侧是象征佛陀出生的禅境花园,整体造型像一朵莲花,中间是一棵生生不息的无忧树。北侧是表现佛陀成道的禅境花园,中间是一棵永不凋零的菩提树,地上用黑白两色的砂石暗喻人世的混沌和佛光的纯洁。
佛顶前苑
佛顶前苑,牛首山2018年全新景点,以10万方自然山水和小品景观展现了牛首山深邃的多元文化。佛顶前苑作为通向佛顶寺、佛顶宫的重要通道,设置了天阙揽胜文化景墙、集贤桥、十牛图塑石假山、心铭墙、法融广场、心莲广场、停心湖、趣牛园以及晚红小径等15处观景节点。整体通过三个层次的景致——前景“蜓戏红莲水映天”,中景“雾起白虹飘玉带”,远景“寺宇山色有无中” 构成一幅静谧秀丽的山林水墨画卷,尽显牛首山“隐秀”的环境气质。
佛顶塔
佛顶塔是佛顶圣境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高度约88米,建筑面积5065平方米,九级四面,与明代弘觉寺塔相为呼应,重现历史上牛首山“双塔”的恢弘格局。塔内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坐像,置有一口仿唐式全铜铸金刚钟,还有各种经藏展示。整个佛顶塔造型宏伟,尽显唐风古韵,登塔望远,可尽收牛首山四季美景。
佛顶寺
佛顶寺位于牛首山主峰西南侧,坐西朝东,占地面积35.6亩,总建筑面积10549平方米。整体建筑群依山造势,寺院佛殿建筑以中轴线贯穿对称布局。佛顶寺建筑群沿袭古代宗教建筑礼制——佛院的伽蓝七堂之制,秉承唐代建筑风格,按功能划分为礼佛、弘法、斋堂、僧寮、茶苑5个区域。
如莲剧场
如莲剧场中心为全铜铸造的释迦牟尼卧像,全长7.5米,表面仿以汉白玉材质,能360度缓慢地旋转,表现了佛祖宁静、安详的涅槃境界。当有演出时,卧佛缓缓降下,舞台、演员、16米高的莲花瓣伴随音乐、灯光、水雾从地下徐徐升起。景区在佛顶宫禅境大观内举行每场约30分钟的“如莲佛颂”佛禅仪式及舞台多媒体秀表演。仪式表演形式中结合燃灯祈福、献花礼佛、大型舞台机械舞美视觉艺术展示。
舍利大殿
舍利大殿又称佛殿层,距离地面33米,在空间上涵括了地宫第1、2、3层,内外又可分为千佛殿与万佛廊,向人们集中呈现了一个神秘、殊胜的佛国世界。舍利大塔通高21.8米,由塔刹、塔身、塔座三部分组成,造型灵感来源于佛教中的须弥山,设计采样于大报恩寺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以及敦煌莫高窟的中心塔柱,象征着清净庄严的华藏世界。大塔塔刹的核心为水晶牟尼宝珠,象征着大日如来的三昧耶。宝珠下方是头顶宝珠、口衔璎珞的大鹏金翅鸟,象征着长寿和忠心。塔身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倒锥形的十三重相轮,象征佛教中的十三天;下部为景泰蓝覆钵,覆钵四周安放着四尊玉雕菩萨像。塔座也分为两个部分,上方塔厅呈四方八角形,上面雕刻着金刚杵、法轮、妙音鸟、狮子、圣象、莲花、卷草、山花蕉叶等佛教吉祥图案;塔厅四角供奉着四大天王青铜造像。塔座下方是由84片莲花瓣构成的圆形莲台,象征佛教的84000法门。
舍利藏宫
舍利藏宫又称佛宝层,整体以暗色调为主,营造出庄重的氛围。由三厅一廊、藏宫大殿(舍利宝幢、拼画、四大菩萨)、参拜环廊三部分组成。这里既是珍藏佛祖顶骨舍利的神圣之地,又是信众礼佛参拜、静坐禅修的神秘空间。长廊长66米,根据六波罗密的供养内涵,即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局,分别是香供厅、灯供厅、水供厅以及花供长廊。
牛头禅文化园
牛头禅文化园位于牛首山东峰南侧山腰,以传承法融禅师的牛头禅宗文化为核心,保留弘觉寺塔、摩崖石刻等历史遗存。采用传统江南园林风格木结构建筑,单体建筑以榫卯结构显唐风古建风格。其景观载体通过文字、光影、石头、花木等艺术表现形式,传达“空”“本”“幽”“简”的禅意内涵。弘觉寺塔位于牛首山东峰南坡,塔高38.49米,七级八面,是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仿木结构的砖塔。始建于唐大历九年(774年),相传是唐代宗李豫为“感梦而筑”后毁,现塔身为明初重建。1956年弘觉寺塔的地宫里出土了鎏金喇嘛塔(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玉瓶、金睡佛、青瓷罐等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在塔的第三至第七层,有70多条题记,最早的是明正统五年(1440年)题。此塔历经兵燹,明代重修,为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砖塔。1997年按原有风貌修复,千年古塔得意重现雄姿。2002年弘觉寺塔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摩崖石刻,位于牛首山东峰兜率岩北崖,距离弘觉寺塔约一百米,旁边是罗汉泉。石刻整体呈“几”字形,三面岩石南北长11.5m,东西宽5.8-8m,中间围合成约77平方米的平地空间。崖壁上共开凿5个佛龛,北壁3个,东壁2个,共有133尊雕像。
郑和文化园
郑和文化园,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的墓冢。郑和本名马和、小名三保,出生于云南一个穆斯林家庭,洪武十四年跟随明朝云南征讨大军副统帅蓝玉来到南京,进入朱棣燕王府,后跟随朱棣在“靖难之变”中立下卓著战功,升任内宫监太监,明成祖朱棣御书“郑”字赐姓马和,史称郑和。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郑和七下西洋,历尽艰险,与沿岸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缔结邦交,促进友谊,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
岳飞抗金故垒
南宋建炎四年(1130)四月,金兀术率金军逼近建康,岳飞在牛首山设伏,构筑石垒,大败金兀术大军。岳飞抗金故垒,就是岳飞大战于牛首山时用赤褐色石块垒成的围墙,围墙底宽0.5米,高约1.5米,蜿蜒起伏,高低错落。目前只保留下一段200米长的石垒遗址。
隐龙湖
隐龙湖原名八亩塘。在民间,隐龙湖还是自然的天气预报员,据说每当湖面上起雾,就预示着要下雨。隐龙湖的周围修建了一条环湖路,游客可以在这条路上环湖步行。广场周围种植了黑麦草和果岭草,交替生长、四季常青。
禅林路景观区
禅林路全长3.7公里,是一条生态游线,涵盖多个生态景观区,景色优美,是游客们体验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的天然氧吧。
南唐二陵
南唐二陵位于牛首山南麓,为五代南唐先主李昪及其妻宋氏的“钦陵”和中主李璟及其妻钟氏的“顺陵”,是五代十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
钦陵规模较为宏大,陵墓上部有一圆形土墩,长约21.5米,宽10.5米,高5.3米。墓道长19米,墓室分前、中、后三个主室和十个侧室。前室和中室为砖筑,后室为石砌,均为仿木结构。墓门和墓室的壁面上砌凿有柱、枋和斗拱,其上有彩绘图案。后室的顶部绘有天象,铺地的青石板上雕凿山岳江河,象征地理。顺陵全长21.9米,宽10.1米,高5.4米,也分前、中、后三个主室和八个侧室,全部为砖结构,其建筑形制与钦陵大致相仿,但规模略小。
南唐二陵共出土遗物近600件,其中以刻字填金的玉质“哀册”最为珍贵,它记录了封建帝后的祭文,也是判定墓主身份的主要依据。南唐二陵的发现,为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帝王丧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摩崖石刻
明代摩崖石刻,位于牛首山东峰兜率岩北崖,距弘觉寺塔约一百米。崖壁上共开凿5个佛龛,北壁3个,东壁2个,共有133尊雕像。石刻整体呈“几”字形,三面岩石南北长11.5米,东西宽5.8一8米,中间围合成约77平方米的平地空间,正窟面对祖堂山主峰献花岩。石刻包括佛像、题刻。5座佛龛内每座佛龛所雕数目不等。在石壁正中一龛里,仅雕释迦牟尼像,高1.78米,结跏趺垒,施禅定印,下为高0.39米仰覆莲须弥座,雕刻较为粗糙。在龛外左右两壁上刻有记载牛首山“敕赐弘觉禅寺”所属范围的文字。距该龛东西两侧约3米处各有一龛,东龛上下九层共75尊,最下层为环立武僧。上面皆为盘膝打坐的修士,但绝大多数已有损毁。西龛则雕凿在“几”字形的侧壁上,其内容、风格与东龛相同。在西龛的下部相距高约0.39米处,另有一小龛,内凿高0.45米的弥勒像一尊,艺术造诣较高于其他诸像,且龛外石壁右侧刻有“大明成化元年岁次乙酉五月五日口口真定成造弥勒佛一尊永远供养”的题记。佛龛两侧尚刻有四处梵文,其东壁南侧的岩石上,镌一行梵文,宽约1.6米,另有《题感应泉诗》一首,诗系刻在石壁上,长0.5米,宽0.32米,每字约4厘米,有11行,满行8字,共83字,除去4字已剥蚀外,其余79字清晰可辨。
李瑞清墓
李瑞清墓,位于牛首山雪梅岭东侧。李瑞清墓为块石和混凝土砌筑,周长20米,墓底径2.1米、高1.3米。
【历史文化】
岳飞抗金
抗金故垒位于牛首山东侧至将军山、韩府山一带。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兀术兵分二路渡江,连破建康等重镇,在遭到江南人民英勇抵抗后于宋建炎四年(1130年)北撤,途经镇江复遭南宋名将韩世忠的水军阻击,金兀术率兵逃往黄天荡,退路被封,只好取道建康,岳飞在牛首山到韩府山一带筑垒伏兵,大战金兀术,逼使金兀术退回黄天荡。后来,太平天国与清军作战时也曾加以利用。
岳飞大战牛首山,已有860多年,故垒遗存,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春游牛首,人们在饱览群山秀色的同时,既可以观赏弘觉寺等佛教文化瑰宝,又可以亲临古战场,凭吊当年岳飞抗金故垒,缅怀民族英雄,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李瑞清
李瑞清(1867—1920年)字仲麟,号梅庵,一号梅痴,入民国后别号清道人。他是中国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和字画鉴赏家,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李瑞清原籍江西临川,光绪年间中进士,并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年后任江宁提学兼两江师范学堂(原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前身)监督(校长),并代理江南布政使。清亡民初,晚年以卖字鬻画为生。他对书法艺术源流有独到见解,真、草、隶、篆诸字体皆精,还善画山水人物,尤擅长古画鉴赏,一时清道人名声大作,甚至远扬海外。李瑞清一生育人不讳,门下桃李芬芳,有名学者秉忠、胡小石,国画大师张大千,美术教育家吕凤子以及抚州书法家李仲乾、何砚青、黄鸿图等,均出其门下。1920年8月初,李瑞清逝世,享年54岁。康有为曾致挽联,弟子胡小石、张大千等治丧,将他葬于牛首山东麓现址。2002年4月,值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由该校和江宁区文化局共同对墓园进行修整,在墓包周围加砌回廊,墓前竖立《李瑞清生平记》花岗岩碑。南京大学领导、江宁区人民政府和区文化局领导、南大校友及李瑞清后裔在此举行了揭碑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