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区地处南京市城区西北部,濒江依城,是南京建设“融古都特色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现代化江滨城市”的窗口性区域,素有“金陵北大门”之称。全区总面积30.9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4.29平方公里,长江水域面积6.62平方公里,沿江岸线近10公里。全区共有户籍居民103638户,293895人,其中:汉族人口占98.1%,来自回、藏、蒙、水、布依、哈萨克、维吾尔、高山族等20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占1.9%。
区人民政府驻阅江楼街道商埠街17号,邮编:210011。代码:320107。区号:025。
下关区地图
行政区划
下关区辖6个街道:
热河南路街道 办事处驻热河南路92号。面积5.02平方千米,人口48097人。辖12个社区:中山北路、姜家园、热南、姜家圩、晏公庙、白云亭、二板桥、大街、新河村、新河一村、清江花苑、河西。
阅江楼街道 办事处驻建宁路263号。面积3.73平方千米,人口68947人。辖12个社区:唐山路、南通路、水上新村、宝善街、热河路、商埠街、大马路、静海寺、东炮台、多伦路、盐大街、新民门。
建宁路街道 办事处驻新民路142号。面积2.46平方千米,人口46256人。辖8个社区:新民村、城河村、五所村、工农新村、四平路、安乐村、滨江花园、金川花苑。
宝塔桥街道 办事处驻金陵新九村13号。面积7.67平方千米,人口71793人。辖10个社区:方家营、宝塔桥东街、水关桥、燕江路、燕江园、象山、金陵二村、金陵新四村、金陵新六村、幕府西路。
小市街道 办事处驻东门街33号。面积4.83平方千米,人口51274人。辖12个社区:小市街、东门街、黄家圩、东井亭、线路新村、河路道、安怀村、安怀新村、小市新村、小市村、和燕园、东井新村。
幕府山街道 办事处驻幕府东路3号。面积5.37平方千米,人口18913人。辖8个社区:五塘村、白云石矿、张王庙、五百村、白云新寓、五塘新村一段、五塘新村二段、盛世花园。
历史沿革
1995年,将雨花台区江东镇中保村北半部分和栖霞区的小市镇、迈皋桥镇的五塘村归下关区管辖。
2000年,下关区辖6个街道。总人口365433人,各街道人口:中山桥街道42405热河南路街道61877车站街道38024建宁路街道50369宝塔桥街道72761小市街道99997(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2002年底,下关区辖6个街道。
气候特征
在气候区划上,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南京处于西风环流控制之下,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冬季受欧亚大陆气团影响较深,天气晴朗、寒冷、干燥。夏季受欧亚大陆低压区影响,天气炎热,雨水充沛。春秋两季是冬、夏交替过程中的季节,多以干燥凉爽天气为主。
历年平均气温:14.4℃,年均最高气温20.4℃,平均最低气温11.6℃,极端最高温43℃(1934.7.13),极端最低气温-14℃(1955.1.6)。
日最大降水量:198.5毫米(1931.7.24),小时最大降水量68.2毫米,最长连续降水日177.3毫米/12日。
经济概况
丰富的旧城资源使下关成为最具开发潜力的滨江高尚居住区。下关区旧城总面积约占南京旧城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今年房地产开工在100万平方米以上,加上基础设施、综合环境整治等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约35亿元。宝善新区的规划建设已经成为我区乃至全市旧城改造的样板和亮点工程。宝善新区将通过激发沿江滨水活力,建成为南京最适合居住、最具活力的滨江高尚居住区。未来5年我区旧城改造面积将高达300万平方米,随着沿江开发的深入推进,我区必将成为南京最具开发潜力的滨江高尚居住区。
下关区域内集中了南京汽轮电机集团、下关发电厂、长江油运公司、紫金集团等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集团。如金陵船厂年造船能力达10万综合吨,出口创汇名列南京市和中国航运集团之冠,拥有可停泊5艘20000吨级船舶的舾装码头;南京汽轮电机厂电站设备的年生产能力已超过一百万千瓦,发电机与汽机配套生产,市场覆盖面已达全国二十六个省市,并打入东南亚市场。再则,随着南京市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下关区将有大批资源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寻求合作。
近年来,下关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区、加快发展”目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重点实施沿江开发、富民强区、开放立区、科教兴区、依法治区五大战略,突出优势产业的发展和提升,突出城市功能的培育和完善,突出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服务,加快建设市场繁荣、物流集聚的商贸强区,富有古城风韵、滨江特色的旅游名区,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大区,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的滨江新区。全区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004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99亿元,同比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18.1亿元,同比增长6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亿元,同比增长17.3%;全口径财政收入7.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2亿元。
城区建设
市场建设成绩显著。着力打造建宁路市场一条街和南京市第三商圈品牌,先后建成了易初莲花建宁店、家乐福超市、玉桥市场等一批市场,全区现有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专业性市场24家,其中营业额亿元以上的市场17家、大型超市3家,各类市场总经营面积达90万平方米。2004年,新建扩建玉桥市场二期、大方国际家居广场一期、白云亭副食品商城二期等8个市场项目,其中7个市场相继开业,新增营业面积16.4万平方米。全区市场成交额420亿元,同比增长23%。建宁路市场一条街已初具规模,南京“第三商圈”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开放型经济跨越发展。组建了区招商服务中心和外商投诉中心,以优惠政策、优质服务、优良环境,千方百计吸引外商到区内投资兴业。1998至2004年,共计实现合同利用外资2.7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9亿美元。其中,2004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3家,合同利用外资1.09亿美元,同比增长45.8%;实际利用外资5107万美元,同比增长51.4%。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制定并落实了扶持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私营个体经济贷款担保基金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运作范围不断扩大。组建了区私营个体经济咨询投诉中心,着力解决私营个体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生产经营限制,优化投资环境,加快了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2004年,新发展私营个体企业1100家,个体工商户3528户,新增注册资本9.5亿元。
工业经济增长加快。工业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产品结构,2004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9亿元,同比增长55%;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亿元,同比增长25.7%。
楼宇经济起步较好。初步制定了全区楼宇经济发展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形成了一批经济型楼宇。2004年,全区经济型楼宇(园区)增加到23个,新增楼宇面积8.9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12家,注册资本3.6亿元。
基础设施
近年来,该区抢抓沿江开发机遇,紧扣“跨江发展”战略,立足“南京滨江核心发展区,跨江发展中心辐射区”的功能定位,全面推进危旧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区功能日益完善,市容市貌焕然一新,人居品质有效提升。
滨江开发全面启动。抢抓全市“拥江发展”战略机遇,统筹协调,借势借力,滨江开发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下关滨江新城被列入全市重点建设的九大功能板块并全面启动,先后实施了三汊河地区、宝善地区的老城改造拆迁。加快推进区内9.3公里长江黄金岸线的规划建设,三汊河地区开发建设完成规划设计,世茂一期基本建成、二期正式开工,幕燕滨江风光带环境综合整治正在加快推进,下关滨江岸线开发轮廓初步显现。
旧城改造有序推进。先后实施了栅栏门、姜家园、二板桥等22个地块、122万平方米的旧城片区改造工程,累计搬迁居民25566户、工企单位442家。相继建成锋尚国际公寓、侨鸿钻石双星、卢龙山庄等20多个中高档住宅片区。易盛家园经济适用房、江雁依山郡中低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序推进,累计开、竣工面积分别达44万平方米和12万平方米。同步加快推进宝善二期、永宁街等地块重点项目拆迁,有力地推动了下关地区的旧城改造工作。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实施。新建或改造滨江大道河西下关段和幕燕段、察哈尔路西延等22条主次干道和支路,进一步增强了区域交通承载功能;完成10.6公里雨水管网、60.4公里污水管网建设,实施了清江桥泵站改扩建、惠民河箱涵清淤和热河南路片区地下管网改造等一批涉水工程,同步消除一批易淹易涝片段,进一步提升了防洪排涝能力。2011年,纬一路快速化改造加速实施,地铁三号线、纬三路过江通道即将启动,下关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
环境面貌日新月异。全面实施综合整治工程,整治出新4条干道、247条老城街巷、825幢房屋和27个小区,实施了40幢高层楼宇灯光亮化,创成16个市级绿色社区、7个绿色学校和5个餐饮业污染控制示范一条街,新增绿地面积8.39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46万平方米,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区域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社会事业
下关区是南京市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自古水陆交通发达,路网系统较为完善,商业兴盛,旅游资源丰富,自然、人文景观众多,是全国科普示范城区。近年来,以建宁路市场一条街为龙头的南京“第三商圈”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目前,全区正常运营的各类市场有71个,其中国家级大市场4个,全国百强农副产品市场1个,市场总营业面积达95.5万平方米,市场成交额420亿元。下关是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区有省、市文物保护单位14个,著名的渡江胜利纪念碑和纪念馆、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江南水师学堂,以及国家4A级景区阅江楼等均坐落在下关。下关区业余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中国羽毛球协会羽毛球单项学校”,被誉为“羽毛球世界冠军的摇篮”。
旅游风光
大马路:位于下关区江边路与铁路桥之间,长616米,宽11米,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是洋务运动的产物。1899年南京开埠后,英、日、美、法、德诸国列强纷纷在下关江边建造码头,经营客货运输,并沿大马路一带设店经商,当时可谓巨贾云集,商铺林立。至30年代已成为南京城北地区最为繁华的街市,时有“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之称。
静海寺:座落在南京下关的长江岸边,狮子山西南麓,它曾经是明代的十大律寺之一,殿宇恢宏,名扬四海。那是在明代永乐年间,朱棣皇帝派遣三保太监郑和出使西洋,当时郑和率领着两千多艘船只,两万多人,带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淄重物品出使西洋。我们可以想像,在六百多年前,那是一场多么大胆的决策和惊世的壮举。据导游介绍,郑和在先后28年间,曾经七次出使西洋,先后到达印尼、马来西亚、印度、沙特和南非的好望角。至今在印尼还保存着三保井、三保庙,当地的民众将郑和当作神一样地崇拜。
江南水师学堂:开办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九月,是张之洞为与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在刘公岛办的水师学堂相抗衡而建立的,位于下关挹江门内,占地面积45亩,原大门座北朝南,约在今中山北路346号现大门前马路中心处。当时大门两柱,一边柱上写“中流砥柱”,一边柱上写“大雅扶轮”,这8个字当可反映出当时办学者的心态。大门及门后的大厅,1929年因新辟中山北路被拆,遂在二门新建大门一座。
英商南京和记洋行:(现南京肉类联合加工厂),又称英商南京和记有限公司,或称和记蛋厂,是英国威廉·韦思典、爱德蒙霍尔·韦思典兄弟资本集团1912年创办的。
民风民俗
南京话形象生动,又不乏俏皮幽默。南京话带着亲切的“儿化音”韵味儿,让听过它的人都念念不忘,有时还会忍不住学上几句。在南京人的口头禅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乖乖隆的咚”、“烦不了”、“喝是的”、“啊由”、“还是的呀”、“一得儿不假”。只要听到谁说这几句话,立马就可以断定,他(她)准是南京人。另外,南京人说话很喜欢带个“啊”字。例如,问候别人的时候,通常都说“阿吃过啦?”;当征求别人同意时,可以说“阿行啊?”。这个“啊”字在南京话中是“还”字的变音,类似的还有“阿好啦?”、“阿有毛病啊?”等等。而且,南京话里的“n、l”、“sh、s”、“ch、c”、“zh、z”、“ang、an”、“eng、en”等音都是不分的。
“三月二十三,乌龟爬下关”是不少老南京都耳熟能详的一句民谚,描述的就是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因祭祀天妃而自发形成庙会,只是过去人不认识驮天妃宫碑的怪兽赑屃,见它形似乌龟,因此又将“3.23庙会”称为“乌龟会”。后来随着时间推移,龙江天妃宫1937年毁于侵华日军炮火,仅留天妃宫碑,“乌龟会”也就逐渐淡出了。为迎接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南京市、下关区从2004年7月份开始重建天妃宫,采用明代官式建筑的型制和风格,主要由东西两轴线建筑院落组成,西轴线为两进院落形式,设有天妃大殿及两侧配殿,东轴线为单进院落,主要设有观音殿和两侧配殿。为了能恢复一个原汁原味的天妃宫,用妈祖文化重新连接起南京和福建沿海各妈祖庙之间的历史脉络,下关区和妈祖出生地的福建莆田商会合作,在农历三月二十三这天为妈祖过生日,来自福建莆田、闽南、闽侨商会的商人和台湾客商代表们按照传统习俗,共同向妈祖敬香祈福,品尝妈祖的“生日蛋糕”——福建平安糕,把象征吉祥如意的平安带系在阅台周围,还有腰鼓、龙船、舞狮、书画表演,“牡丹亭”、“一个美丽的传说”、等民俗风情演出。
地方特产
桂花糖芋苗是南京一道出名的甜点,做法如下:选用新鲜芋苗,蒸熟后剥皮;加上特制的桂花糖浆,放在大锅里慢慢熬制。
梅花糕源于苏州,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梅花糕其形如梅花色泽诱人,故作品尝,人口甜而不腻,软脆适中,胜过宫廷御点,大加称赞,故流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