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州区即原县级淮安市,2001年2月行政区划调整,原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撤市建区为淮安市楚州区。地处京杭大运河与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位于江苏省中部,境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楚州历史悠久,曾诞生了韩信、梁红玉、吴承恩、关天培、周恩来等历史名人。总面积1439平方公里,总人口123万人(2001年)。现在管辖21个镇、6个乡。
区政府驻地:淮城镇。邮编:223200。代码:320803。区号:0517。
行政区划
楚州区辖21个镇、6个乡:
镇:淮城镇、平桥镇、上河镇、马甸镇、朱桥镇、溪河镇、施河镇、车桥镇、泾口镇、流均镇、博里镇、仇桥镇、复兴镇、苏嘴镇、钦工镇、顺河镇、季桥镇、席桥镇、林集镇、南闸镇、范集镇
乡:建淮乡、茭陵乡、宋集乡、城东乡、南马厂乡、三堡乡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越、楚等国。秦统一后建淮阴县。楚汉之际,属项羽西楚。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封韩信为楚王,属楚王国。同年,贬韩信为淮阴侯。十一年,淮阴侯国降为县。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县属临淮郡。王莽称制,改淮阴为嘉信。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广陵、临淮2郡改为临淮、广陵、山阳等5郡,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阳官渎(邗沟)以西300户置寿张县,割直渎(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县之名始见。两县属原先寄治山阳的东平郡。隋开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阴。十二年,移楚州治山阳县,州旋废。大业(605~617年)初,去淮阴县入山阳县,不久复置。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东楚州,治山阳县。八年,裁西楚州,东楚州改称楚州,仍治山阳县。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升楚州为淮安军,改山阳县为淮安县,端平元年(1235年)改淮安军为淮安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淮东安抚司于山阳。次年,改为淮东总管府,时县境设有山阳、淮安、淮阴、新城4县。二十年,改总管府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3县入山阳县。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阳。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淮安府山阳、盐城2县地置阜宁县。民国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3年,山阳县改称淮安县。抗日战争时期,分属两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运西地区属民国29年8月成立的淮宝县抗日民主政府,运东地区属民国29年10月成立的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民国35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县划出,为苏皖等五行政区直辖市;9月,淮城市又并入淮安县。民国37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与清江市合组成立两淮市。1949年3月,裁两淮市,淮城区仍属淮安县。1950年3月,淮宝县裁撤,其部分辖地归淮安,淮安县属盐城专区。1954年8月,淮安县由盐城专区划入淮阴专区。1983年3月,成立省辖淮阴市,淮安县属淮阴市。1988年2月,撤销淮安县,建立淮安市(县级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区,更名为楚州区。
历史文化
楚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远古至今,名人辈出,这块沃土养育了一代代优秀的楚州儿女:文学家有汉赋的创始人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唐代诗人吉中孚、赵嘏,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明代著名传记小说集《剪灯夜话》作者瞿佑,《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武将有“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宋代巾帼英雄梁红玉,明朝抗倭明将沈坤,清代民族英雄关天培;历算家卫朴,“扬州八怪”之一的著名画家边寿民,专治瘟病的医学家吴鞠通等,1898年3月5日,一代伟人周恩来诞生在楚州区驸马巷,并在此度过了12个春秋。 全区名胜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地市级5处,县级3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周恩来故居地处繁华闹市区驸马巷内,举世景仰的周恩来纪念馆坐落在城北桃花垠风景区,楚州是江苏省著名的旅游城市。
楚州区勺湖园
地理位置
楚州北距亚欧大陆东桥头堡连云港市130公里,西南距江苏省会南京市180公里。江苏新沂至浙江长兴铁路、京沪高速公路、宁连高速公路、黑龙江省同江市至海南省三亚市的同三高速公路、淮江公路等国家重点交通干线均穿境而过。到上海、北京、南京行车分别仅需3.5小时、8小时和2小时,辅之以京杭大运河和苏北灌溉总渠的水上运输,楚州素来扼东西南北、水陆交通之要冲,自古乃兵家重地、商贸重埠,其交通枢纽地位和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气候环境
楚州区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4.1℃,年均无霜期220天,全年太阳辐射量115.45千卡/平方厘米。
楚州区地处淮河下游,江淮和黄淮两大平原交界处,地势平坦,由西向东南坡降,大小沟渠纵横成网,全市有运河道13条,大沟226条,大运河、里运河、废黄河、苏北灌溉总渠在境内总长147公里。
楚州区镇淮楼
经济概况
200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列统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0.6亿元、利税3亿元,其中,利润977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16.4%和21%;新增销售过亿元企业2家、新增列统企业20家;完成技改投入11.3亿元,增长20.6%。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建成0.4万公顷无公害蔬菜、30万头优质瘦肉型生猪、2万公顷优质稻米、3333.33公顷标准化稻田养殖、5666.67公顷意杨成片林和370万只蛋(肉)鸡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被农业部列为创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区);劳务输出总量22.6万人,人均劳务收入1276元。服务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8.6%,服务业从业人员15.7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26.7%,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8.4%。财税金融运行良好,财政收入首次突破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7.2亿元和1.8亿元。开放型经济成效显著,合同引资28.9亿元,实际到位10.31亿元,分别增长1.5倍和2.1倍,引进新开工1000万元以上项目71项。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700万美元,增长5.7%;外经营业额1920万美元,增长23.9%;实际利用外资450万美元,增长49%。城市面貌明显改善,投资8亿元实施了56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共撤销降格中小学206所,新建校舍6.3万平方米,小学、初中在校生巩固率、高中入学率分别达100%、97%和75%。农村初保先进县(区)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有5个乡镇通过上级初保先进乡镇验收。新架设有线电视光缆100多公里,区乡联网率89%。新增有线电视行政村26个,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6130户。
楚州区周恩来纪念馆
婚庆风俗
本世纪20年代,淮城少数望族娶亲,用慈幼院的军乐队替吹鼓手。30年代,一些开明富户用马车或汽车代替花轿,将迎娶和回门合并在一天举行。也有男、女家租用旅社联合举办婚礼的。新郎西装革履,头戴礼帽,新娘着披纱礼服,戴茶色眼镜,行鞠躬礼。邀请地方知名人士为证婚人,双方家长为主婚人,保山为介绍人,分别在结婚典礼上致词祝贺。拍结婚照,设筵席招待宾客。此种婚礼,当时仅在军政界和文教界流行。一般民众在40年代仍沿袭旧式婚礼,只是新娘改穿女式便装。在民主根据地,干部结婚须遵照"二八、五、团"的规定,即男人年满28岁,参加革命5年以上,系团级干部,女人亦须经组织审查,才被批准结婚。抗日战争期间,条件艰苦,不举行婚礼,仅开个茶话会。根据地的群众受到革命风尚的影响,新郎新娘只是身穿新衣,放鞭炮行礼,贴张红喜。新娘到婆家,路远的骑驴,路近的步行。在城镇,一般人家婚嫁不用轿,而以人力车代之。50年代,轿子淘汰。结婚前一天,用一辆平车将嫁妆送到男家;婚日上午,男家派自行车迎娶新娘。年轻能干的姑娘充当伴娘,骑自行车背新娘到男家,举行婚礼。当日回门,女家设宴;当日会亲、男家请客。80年代以来,城乡多使用汽车或手扶拖拉机娶亲。婚礼仪式以举办结婚酒宴为主,也有旅行结婚。一对情侣事先商定旅行路线,在办好结婚登记和婚假手续后,即启程旅行。回来时简单宴请亲友。还有举办集体婚礼,由工会、共青团组织主办。主办单位负责人任证婚人。举行简单的仪式,证婚人致贺词,家长代表讲话,新婚夫妇代表讲话。主办单位向新婚夫妇赠送纪念品,最后是文娱活动。淮安各乡镇多举办集体结婚,受到婚龄青年的欢迎。现在淮安青年普遍晚婚,男满25周岁、女满23周岁才申请结婚。农村晚婚的比城镇少,并出现少数"无证夫妻",即未经领取结婚证而同居。其中包括:早婚者、近亲婚配者、换婚者、患有禁止结婚疾病者和强娶强嫁者。
老年婚姻是社会上议论较多的婚姻话题。丧偶离婚的老人,在重新择偶、组织家庭时,多数得不到子女的谅解和支持。男方子女担心晚娘要分去父亲的遗产,女方子女认为母亲再嫁有失"体面"。近年来,在法律和社会舆论的支持下,老年婚姻的障碍开始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