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区是淮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交通、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清河区位于淮安市主城区,东与楚州区接壤,南以里运河为界与清浦区毗连,北隔古黄河与淮阴区相邻。全区下辖七个街道办事处,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30万。区号:0517,邮政编码:223001。
清河区行政区划图
行政区划
清河区辖7个街道:
柳树湾街道 辖朝阳社区、富丽花园社区、城西社区、富强村、西安路村、西郊村,总面积7.4平方公里,人口约5.4万人。
府前街道 辖北京北路社区、西园社区、京南社区、京北社区、淮西社区、工农社区、繁荣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人口约6.6万人。
淮海街道 辖向阳社区、交通社区、车站社区、健康路社区、北新村社区、黄河南社区、新村社区、立新社区,总面积3.7平方公里,人口约8万人。
白鹭湖街道 辖清新花苑社区、清隆家园社区、三坝村、老坝村、团汪村、果林场,总面积6.6平方公里,人口约1.1万人。
水渡口街道 辖东方丽景社区、杭州路社区、合肥路社区、沈阳路社区、洪福社区、东郊村、新建村、果园村,总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约3万人。
长东街道 辖兴隆社区、工农兵社区、三门社区、清淮路社区、越河社区,总面积2.9平方公里,人口约2.5万人。
长西街道 辖河堤社区、引河社区、上海路社区、长西社区、人民路社区,总面积2.88平方公里,人口约3.66万人。
历史沿革
古代清河,是江淮流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大约距今六七千年以前,在今钵池乡山前村一带居住着氏族部落。经对遗址出土的炊煮谷物的陶器及大量蚌壳、螺狮壳、兽骨等考证,当时经济活动是以渔猎与采集为主,农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夏商周时期,清河境内是淮夷、徐戎活动范围。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先属吴、越,后归楚国。秦汉时期,其区域属淮阴县。东汉末年战乱时期,刘备、曹操、吕布、袁术等曾在境内有过军事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清河一带地处南北战争对峙的前沿。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在淮阴故城北、泗水入淮口(即古泗口,又称大河口)设置清河县,清河县名自此始。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瑄开凿清江浦河,清江浦人口殷繁,隧兴为重镇。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清河县治移于清江浦。由于清江浦扼河、漕、盐、榷、驿之机杼,官商云集,市场繁荣,城区人口一度达54万人,与当时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是时,清河境内的石码头,南方各省的官员商人和旅客,从水路乘船而来,都要在此舍舟登陆,取道北上;北方客商从陆路乘马车至此,都要于王家营弃车马,到境内石码头扬帆南下。故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盛极一时。
1948年12月,人民解放军解放淮阴城,城区与淮安合并为两淮市,市府驻清江浦。农村为淮阴县。1951年1月,县城从淮阴县划出,单列为清江市,淮阴县政府搬迁至王营镇。1958年8月,清江市与淮阴县再次合并,成立淮阴市。1964年10月,市县再次分置为淮阴县和清江市,均隶属于淮阴专员公署。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淮阴地区专员公署,设立淮阴市,同时以里运河为界析清江市为清河、清浦2区。2001年元月1日,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清河区属之,辖区不变。
人文历史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秦时置县,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鼎盛时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孕育了大军事家韩信、《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鄂、著名京剧大师周信芳、著名电影导演谢铁骊、著名作家陈登科等众多名人。1898年,新中国开国总理、一代伟人周恩来诞生在淮安,并在淮安生活了12个春秋。
自然地理
清河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4℃,年均气温5℃以上时间289天,年均无霜期213天。光照充足,雨水丰沛,年均降水量983.9毫米,雨日104天,年均相对湿度77%。
资源丰富,条件优越。全国著名的绿色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农业开发大有可为。盛产水产、特禽、蔬菜、林果及优质粮油等农副土特产品,形成了蔬菜、家禽、生猪、水产、林木等五大主导产业。非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地下蕴藏着岩盐、芒硝、凹凸棒土等多种非金属矿藏,其中岩盐储量达1300亿吨,居世界首位。凹凸棒土储量占全国的70%。
经济概况
2003年该区围绕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大力弘扬“三苦”精神,积极实施“三产兴区、工业强区、民营为主、外向带动”战略,克服“非典”等不利因素影响,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GDP9.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分别增长18.1%、35.8%。三次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2.4:35.4:62.2调整为1.5:35.4:63.1。
第三产业增势强劲。实现三产增加值6亿元,增长20.1%。完成入库税收1.01亿元,增长42.5%,占全区财政收入的77.6%。市场年成交额达35亿元,增长15.4%,新增市场面积35万平方米。
民营经济充满活力。全年新增私营企业230户、个体工商户2100户,新增注册资金1.4亿元。民营经济占全区GDP比重达90%以上,民营企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79.7%。
工业经济销效同增。实现销售16.5亿元,利税1.2亿元,分别增长15.3% 、6.6%,其中,规模工业实现销售7亿元,利税4000万元,分别增长25.9%、24%,新增列统企业16个。完成技改投入2.2亿元,增长22.2%。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进园企业到位资金2亿元,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建筑业实现产值1.8亿元。
房地产竣工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一批经营性三产项目相继建成营业,繁荣了城区商业。借助美食文化节契机,餐饮娱乐业整体实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业也有了较快发展。
交通状况
清河区内南北向的主干道有淮海北路、承德路、北京路、西安路,东西向的主干道有淮海东西路、漕运路、健康东西路、和平路,东南西北方向的翔宇大道直达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吴承恩故居、刘鹗故居、关天培祠、梁红玉祠等处,有28条公交线路经过区内;位于淮海北路的淮安汽车总站每天发长途班车630次,四通八达,最远的南到深圳、珠海、汕头,北到沈阳,西到西安、武汉等地;与陇海、兰新、京沪、京广、京九、京哈等多条铁路相连的新长铁路从区内通过,境内淮安火车南站以货运为主,为企业的物流提供可靠安全价廉的运输;京沪、宁连、同三、宿淮盐等高速公路交汇于此;清河区距2010年建成的淮安涟水机场18.8公里。
教育资源
目前,全市拥有5所高等院校、14所中专校,年培养各类专业人才3万多人,高校、中专校的数量和在校生分别在苏北和全省名列前茅,培养的大批专业人才受到沿海和苏南等发达地区的青睐。高中入学率达75%以上,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
名胜古迹
名胜古迹众多,明代第一陵——明祖陵、水下泗洲城、周恩来故居、纪念 馆、水上长城——洪泽湖大堤、“江苏九寨沟”——铁山寺自然保护区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和纯朴自然的山水风光吸引了八方游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