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宫(Chaotian Palace)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水西门内,是江南地区现存建筑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官式古建筑群落 ,素有“金陵第一胜迹”之美誉。朝天宫之名,由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御赐,取“朝拜上天”、“朝见天子”之意,是明代皇室贵族焚香祈福的道场和节庆前文武百官演习朝拜天子礼仪的场所,与神乐观同为明朝最高等级的皇家道观。
朝天宫是典型的明清殿宇式建筑,其建筑格局、样式、营造技术等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明清建筑的重要而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朝天宫中为文庙,东为府学,西为卞壸祠。文庙正南有“万仞宫墙”照壁围绕,宫墙内为泮池,东西两侧各有砖砌牌坊,正面为棂星门,门内两厢东为文吏斋、司神库,西为武官斋、司牲亭等,过棂星门向北依次为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敬一亭,大成殿东西两庑和走廊各十二间,敬一亭东有飞云阁、飞霞阁、御碑亭等。
【建筑特点】
格局
朝天宫古建筑群布局中为文庙,东为府学,西为卞壸祠,占地面积约七万平方米,文庙面临运渎,正南端有照壁,东西与宫墙连成一体,照壁正面嵌有“万仞宫墙”四个砖刻大字,“万仞宫墙”语出《论语·子长篇》,颂扬孔子文章道德之高。宫墙东西两侧各有石础砖砌牌坊,三间三拱门,中门较大,上有砖刻横额,东为“德配天地”,西为“道贯古今”,为曾国藩手书,西坊门处有下马碑,上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
宫墙内为泮池,两江总督李鸿章命江宁知府涂宗瀛在朝天宫前建泮池,是文庙的标志性建筑,池壁和护栏都系青石所建,南侧有涵洞,池内终年碧水清波。墙内有按原样恢复的半月形泮池,围以青石栏杆,池内碧水清波。
自南往北,正面是“棂星门”,棂星门是文庙的正南门,是木结构牌坊式建筑,顶上复以黄釉琉璃瓦,大门西侧正反两面有砖雕团龙四对,刻工精细,栩栩如生。4柱南北各有石狮1只,雄雌成对,共8只。牌坊通面阔15.5米。门内两厢东为文吏斋、司神库,西为武官斋、司牲亭等。
进棂星门数十步,正面为大成门,又称戟门。戟门有三,中门是祭孔时皇帝出入的,郡王、亲王走左右两门:一般官只能走戟门两端的“金声”、“玉振”小门。大成门面阔五间29米,进深12.29米,重檐歇山顶,上下檐均用斗拱。
过大成门迎面是大成殿,这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也是是文庙的中心建筑,殿内正中原来曾供奉过孔子的牌位。用材较大,殿前丹墀基本如旧,东西两庑和走廊各十二间。
大成殿后是崇圣殿,亦称先贤祠,歇山顶,檐下斗拱。殿后高处有敬一亭,亭东有飞云阁、飞霞阁等;阁前有御碑亭,碑上刻乾隆六巡江南时为朝天宫景区所题诗文,故名。敬一亭两旁叠石堆山,筑水池,布置庭院,这里是治城的最高点。
特点
朝天宫是典型的明清殿宇式建筑,基本上保留了明代宫殿式体制。南京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和内容的广泛性,它与南京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人文景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南京历史发展的浓缩。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这里建造城墙,并设置冶铸作坊制造兵器,开办冶铸铜器的手工业作坊,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冶铸作坊,并聚集了一定的固定人口,从而形成了原始城邑,后人遂将朝天宫所在的山称作冶山,城墙合围的城市叫冶城,冶城是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
东吴时期,孙权在建业(今南京)冶山设置冶宫,铸造铜铁器。将冶山作为东吴制造铜铁器的重要场所。除制造兵器和用具外,据说也铸造铜钱。
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年),于此建冶城寺。东晋丞相王导将冶山改建为自己的私人别墅,是为“西园”,当时的西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王导常于此召集文人雅集。据《六朝事迹编类》记载,当时冶山仍有冶坊开工,其时王导曾患重病,疾久不愈,方士戴洋进言:“君本命在申,而申地有冶,金火相铄(古代以地支配五行,申属金),于君不利”。因此,王导下令把冶坊迁至清凉山、石头城一带,他所患疾病居然不治而愈了。由于王导采取了保护环境的措施,使得冶山地区从此成为名副其实的风景胜地。冶山西有卞公墓、卞公祠。卞壸为东晋名臣,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历阳(今安徽和县)镇将苏俊起兵攻打建康,卞壸率部抗击大败,父子二人同时遇难。 “苏俊之乱”平定后,朝廷将卞壸葬于冶山西侧。卞壸父子忠心报国,事迹感人,历朝历代对卞壸墓均曾加修葺,因卞壸祠之兴建早于朝天宫,故民间有“先有卞公祠,后有朝天宫”之说。
南朝时期,朝天宫是中国南方最早的科研机构总明观的所在地,是当时中国最高等级的社科研究机构,观内集中了来自南朝时期国内各地的科学精英,在总明观交流、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的成果。总明观分设文、史、儒、道、阴阳五门学科,诏请有名望的学者二十人担任教职,成为一时文苑盛事。后来,文、史、儒、阴阳四门学科逐渐失传,而道家学派又渐与道教合流,在冶山上修建道观。从此冶山开始成为道教胜地,香火连绵不绝。
唐朝时期,治山建太极宫。
杨吴武义二年(920年),改名紫极宫,开建钟阜轩。南唐时,在紫极宫之西又立武烈帝庙。
宋朝时期,在此建文宣王庙,这是冶山建为文庙的的开始。不久改为天庆观。苏轼来此游后挥毫留下一首七律:“春风吹动北风微,归雁亭边送雁归。蜀客南游家最远,吴山寒尽雪先稀。扁舟去后花絮乱,五马归来宾从非。惟有道人应不忘,抱琴无语立斜晖。”苏轼、王安石、陆游等人也都曾游历此处。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战败被俘,在押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曾夜宿于此,留下了慷慨激昂的诗句。
元朝时期,名为玄妙观,后改为“大元兴永寿宫”。
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重建后改名为朝天宫,并建有习仪亭。在明代,朝天宫一直是朝廷举行盛典前练习礼仪的场所,以及官僚子弟袭封前学习朝见天子礼仪的地方。朝天宫前有三清殿,后有大通明殿,另有飞霞阁、景阳阁等。内有习仪亭,为文武官员演习朝贺礼仪之所。明代的朝天宫是当时南京最大、最著名的道观,占地面积300多亩,有各种殿堂房庑数百间,立体建筑有神君殿、三清正殿、大通明宝殿、万岁正殿等。大山门为东向,史书记载,大山门内有南北碑亭各一座,南碑亭的碑碑额题字“奉敕重建朝天宫碑”,在朝天宫大成殿丹墀前,北碑亭碑身已经不存在,仅保留了碑座赑屃。明代的朝天宫,一方面是皇室贵族焚香祈福,礼拜道教诸神的道场。另一方面在三大节(春节、冬至、皇帝诞辰)前作为文武百官演习朝拜礼仪的场所,有时也作为官僚子弟袭封前学习朝观礼仪的地方。 明朝末年,朝天宫部分建筑毁于战火。
清朝初年,这里曾是道观,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随着江南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朝天宫也逐渐得到重修,规模甚大,“宫观犹盛,连房栉比”。康熙南巡时,曾为朝天宫题写匾额,曰:“欣然有得”。乾隆六下江南,先后五次登临游览朝天宫,每次都题诗寄兴。如今刻有五首乾隆亲笔题诗的石碑,仍完整的立在朝天宫后山的御碑亭内,供游人观赏。
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皇太后发帑重修,时为金陵道观之最。
清朝道光年间因朝天宫屡遭火灾,当时风水家把朝天宫大山门由朝正东,改为偏向东南。
清朝咸丰年间,朝天宫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把朝天宫改为制造和储存火药的“红粉衙”。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陷天京打败太平军后,朝天宫内的道观改成了孔庙,原在成贤街的江宁府学也迁到了朝天宫里面,成为清后期南京主要的官办学校。
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为标榜儒家思想,粉饰太平,将后来的道观改为孔庙,并把原在成贤街的江宁府学迁至朝天宫。
清朝末年,朝天宫是江宁府文庙,皇帝从未驾临过,所以戟门形同虚设,也从没有打开过。朝天宫院内四周是长廊,有东西配殿,东殿旁有《重修江宁府学碑记》,这里有清初栽植的银杏一株,已有三百余年的树龄。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南京只有首都地方法院,无高等法院这一级机构。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接收了汪精卫政权成立的司法行政机关“首都高等法院”。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4月1日在南京市成立“首都高等法院”,首任院长为赵琛。首都高等法院,是中华民国时期南京市的省级法院审判机构之一,属于普通法院,行政组织上直属司法行政部之监督;审级上以最高法院为上级审法院,院址在朝天宫。主管首都南京及江宁县的民刑事第二审及日伪汉奸第一审审判工作。
1949年后,朝天宫成为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市博物馆前身)所在地。 [7-8]
1962年,朝天宫古建筑群由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接管。
1978年,南京市博物馆正式挂牌。
【主要建筑】
下马碑
东西牌坊外原各有下马碑一块,仅存西边一块,上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碑高2.8米,宽0.62米,厚0.31米,文字系双钩楷书。现在朝天宫附近的“东止马营”、“西止马营”街巷名称,均因此碑而得名。
照壁
“万仞宫墙”照壁面临运渎,全长近百米。照壁南侧有四个砖刻大字“万仞宫墙”,每个字约1米见方。仞,是度量单位,我国古代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万仞宫墙”出自《论语·子张篇》:“……夫子之墙高数(万)仞,不得其门而入”,意思是赞喻孔子知识渊博,道德文章水平非常之高。
牌坊
宫墙两端各有砖坊一座,三间三拱门,中门较高大,上面有砖刻横额,东为“德配天地”,西为“道贯古今”。这八个大字都是曾国藩所书。
泮池
泮池位于万仞宫墙北侧,水池为半圆形,周围有石栏杆,称为“泮池”,是文庙标志性建筑之一。泮池下部原有两组涵洞与宫墙外的运渎相通,池水终年不竭。抗战期间泮池曾被填平,1970年重新开挖,现与运渎已不再相通。
棂星门
棂星门为文庙大门,四柱三间牌坊,面阔15.5米。“棂星”古代传说是文星,“其状屈曲勾连”,以棂星门称,意思是文庙府学培养的人才,为国家所用。棂星门后是文庙一进院落,东西各有两间厢房,东边为文吏斋、司神库;西侧为武官斋、宰牲亭。文吏斋、武官斋是文武官员参加祭孔典礼时休息、斋沐的地方;司神库、宰牲亭分别为存放孔子神主牌位和制作三牲供品之所。
大成门
大成门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之意。大成门面阔29米,因为旧时门两旁曾陈放綮戟等用作迎接封建帝王或钦差大臣用的仪仗,又称戟门。大成门分左中右三门,中门专供皇帝祭祀时出入,亲王、郡王走左右两门,一般官员只能走戟门两端的“金声”和“玉振”小门。“金声”、“玉振”之名亦出自《孟子》。大成门后为文庙二进院落。
大成殿
大成殿为文庙的主体建筑,重檐歇山顶,五进七间,面阔43.30米,进深18.76米。大殿前后两廊均有巨形木柱,殿前露台宽敞。露台四周有石质雕栏,四角刻有螭首。前后台阶中央,都有浮雕龙陛。红墙黄瓦,气势非凡,飞檐翘角,状如翼启,斗拱陈列,勾心斗角。
崇圣殿
崇圣殿又称先贤祠,歇山顶,三进五间,面阔36.53米,进深16.15米,建筑风格与大成殿略同。殿内原有神龛,陈放历代先贤牌位。
敬一亭
据《明史》记载,明嘉靖五年(1526年)“颁御制《敬一箴》于学宫”。《敬一箴》是嘉靖帝撰写的一篇箴言,要求天下恪守孔子的圣人之道。各地学宫纷纷将这篇箴言刻成石碑,建亭供奉,所建之亭遂称为“敬一亭”,成为文庙标志性建筑。敬一亭为八角亭,设在冶山最高处。
飞云阁
飞云阁高二层,阁正中悬挂清道光年间举人莫有芝的篆书“飞云阁”匾阁。后人曾胜赞此楼,“钟阜群峰,窥窗排闼。朝烟霏青,夕霞酿紫,如置儿席间,诚奇景也”。飞云阁旁还有飞霞阁及御碑亭。
御碑亭
御碑亭为八角攒尖顶,亭内有石碑一通,通高3.28米,宽0.64米,厚0.23米。碑上刻有乾隆帝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五次游朝天宫时所题的诗文。一块碑上分别刻有乾隆五首御诗实属罕见。
奉敕重建朝天宫碑
朝天宫在明代进入了历史发展中最为辉煌的时期。自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太祖赐名以来,朝天宫一直为皇家专用道场。成化年间朝廷对朝天宫进行了大规模重修,竣工后,大学士商辂撰写了《奉敕重建朝天宫碑》。碑高近6米,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为浮雕云龙,刻划精细。碑身两边饰有蜿蜓龙纹。碑座龟趺,昂首瞠目,形态生动。碑文1000余字,记载了明初朝天宫的定位,规模以及成化年间重修的始末,是研究明代朝天宫沿革、规制、布局等的重要史料。
【文化活动】
礼仪表演
朝贺天子礼仪表演是南京市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在中国著名明史专家指导下,按照明朝的程式编排的。共有6场11项程序,即驾幸、进表、传制、进见、乐舞升平、还宫。演员阵容达250人,其中文武舞百戏、丹陛大乐和中和韶乐等,声势浩大,气势磅礴,再现了明初盛世歌舞升平的浩大声势。
古玩市场
朝天宫古玩市场是南京乃至中国收藏品领域的一面旗帜,和北京潘家园同属老字号,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代的中晚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曾经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的古玩市场。
诗词作品
《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期著名人物王羲之和谢安曾同游冶山。谢安“悠然远想,有高世之态”。而王羲之却说:“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好耍,恐非当今所宜”,时人以此为千古名言。
苏轼来朝天宫游后挥毫留下一首七律:“春风吹动北风微,归雁亭边送雁归。蜀客南游家最远,吴山寒尽雪先稀。扁舟去后花絮乱,五马归来宾从非。惟有道人应不忘,抱琴无语立斜晖。”苏轼、王安石、陆游等人也都曾游历此处。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战败被俘,在押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曾夜宿于此,留下了慷慨激昂的诗句。
唐朝时期,李白、刘禹锡等大诗人曾先后至此登临。李白游览冶山时,曾留下了“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公墩,下乡东山姿,缅怀右军言”的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