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滏阳、滹沱河畔,距省会石家庄市143公里。总面积1191平方公里。总人口57万人(2004年)。献县是举世闻名的“金丝小枣之乡”、全国重要的建仪建材生产基地、成语“实事求是”的发源地、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乡、华北大平原上正崛起的一颗新星。隋代经学家刘炫,清代文学家纪昀,冀中回民支队司令马本斋均为县境生人。
行政区划
献县辖4个镇、13个乡、1个民族乡:
镇:乐寿镇、淮镇镇、郭庄镇、河城街镇
乡:韩村乡、陌南乡、陈庄乡、徐留高乡、商林乡、段村乡、张村乡、临河乡、小平王乡、十五级乡、垒头乡、南河头乡、西城乡
民族乡:本斋回族乡
历史沿革
献县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属冀州,春秋时属燕国,战国时属燕、赵、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西汉属河间国乐城县,境内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乐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河间郡,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改河间郡为河间国,自此,河间或为国或郡,前后历时达700年,其治所一直在今献县河城街南,直到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78年),郡(国)治所北徙,“河间”之名迁出县境,献县一直是河间国(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隋改乐寿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乐城为广城,仁寿初(公元601年)改广城县乐寿县。隋末窦建德在此建大夏国。唐宗为乐寿县。金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升格改名寿州,天德三年(1151年)更名献州。据《嘉靖河间府志》载:“以其河间献王封国,献陵在焉,故特名其州曰献。”明洪武八年(1375年)降州为县,始称献县,一直沿用至今。
清沿袭明制,属河间府。抗日战争时期,东部地区(今淮镇、韩村、垒头、高官和今沧县的杜生、崔尔庄一带)划属建国县。南部地区(今陈庄镇的全部、河城街和南河头乡的部分)划属献交县。1949年献交县撤销,南部部分地区划归献县。1945年建国县撤销,东部地区除杜生、崔尔庄一带划给沧县外,其余划归献县。1958年饶阳、武强两县并入献县,仍称献县。1961年又将武强、饶阳划出,献县恢复原建制。今有乡镇18个,辖500个自然村。
民族人口
献县总人口56万人。有26个民族,即汉族、回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傈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土族、达尔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841人,回族占5136人,设有本斋回族乡。县政府驻乐寿镇东门外大街。
地理位置
献县北靠京津,南通中原,西接省会,东临渤海,地处“环京津、环渤海”大经济圈。北距神黄铁路30公里,西距京九铁路25公里。106国道纵穿南北,307国道和石黄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在境内形成“黄金十字”,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从这里驱车,一个半小时可以“上天”——到达首都和石家庄机场,一小时可以“出海”——到达黄骅港。
自然环境
献县地处海河流域、黑龙港地区中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常年降水量560毫米,年日照2800小时,无霜期189天,年日平均气温12.3℃。受阜平、五台、吕梁、燕山、喜马拉雅等剧烈造山运动和四次大的海陆变迁影响,在黄河、滹沱河的多年冲击下形成如今的平原地貌。全境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2米,境内子牙河、子牙新河、滏阳河、滹沱河、黑龙港河五大河流纵横交错,土地平坦,土层深厚,土质为冲积层淤积壤土,除部分盐碱沙地外,均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物产资源
献县现有耕地106万亩,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红枣等。红枣是献县特产,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金丝小枣之乡”。到2003年底,全县枣粮间作面积已达50万亩,红枣年产量2.8亿斤;献县境内石油、天然气、地热储量丰富。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已钻井300多眼,日产原油4000多吨,先后打出地热井8眼,大部分进行了采暖、洗浴、温室、养殖等生产生活综合利用;献县现有人口56万,其中成年劳动力27万,除去16万在当地从事生产、劳动外,有剩余劳动力11万,具有劳务输出和人力资源开发优势;献县工业生产已形成了铸造、轻纺、化工、抽纱、建仪建材、三车(汽车、三马、摩托车)配件、除尘设备、电线电缆和工艺品等二十多个骨干行业,3000多个品种,其中有45项产品获得国家、省、市优质产品称号,120余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汽车工具、抽纱制品、草编、条编、地毯线毯、提花织物、渔具、阀门、球墨铸件、建筑器材、铅笔机械、箭杆织机、拉丝机等成为知名品牌。
经济发展
献县农业形成了以速生杨、红枣、无公害蔬菜、优质棉花和畜牧养殖、加工为主的产业格局,“荟翠”牌蔬菜、“沙龙”牌甜瓜、“乐寿”牌冬枣等农产品走上了京、津市民的餐桌,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工业形成了铸造、三车配件、抽纱、渔具、除尘设备、建仪建材等6大主导产业,成为全国知名的建仪建材生产基地。
献县张庄天主教堂
名胜古迹
献县文化底蕴丰厚,民风淳朴。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汉代墓群、明代石桥、法国哥特式建筑张庄天主教堂、马本斋母子烈士陵园等文物古迹众多。加之现代化的文化娱乐设施和经常开展的多姿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正在努力地营造优美的人文环境。
献县汉墓群,是汉代河间王及其子孙、乐成侯、中水侯等葬于献县境内墓葬的总称。现存37座汉墓。献县汉墓群规模大、级别高、数量多、层次全、时间跨度大,贯穿于汉代的始终,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庄天主教堂,历史久远,建筑宏伟,风格别具,中外驰名,有“华北第一堂”之称。此堂位于县城东张庄村,分东西两个大院,占地共315亩。据历史资料记载,公元1856年(清咸丰六年)5月,罗马教廷决定从法国遣使会管理的北京教区划一部分归法国耶稣会管理,在河北东南部成立一个新教区,叫直隶东南教区,并委任上海教区法国耶稣会会士朗怀仁为第一任代牧主教。1861年3月,朗怀仁主教决定将直隶东南教区首府迁至献县,选定城东一公里处的张家庄(现张庄村)建立总堂,该教区位于东经111度至115度,北纬35度至39度之间,它的北部和东北部是北京教区,西部是直隶西南教区,南部是山东教区,南北约520公里,东西约120公里辖河间、大名、广平三府,深、冀、景、开、磁五州及三十三个县城及属地教务。
地方特产
献县补花工艺:针法繁多,现多采用柳埂、套花、衲针、坝活、扦补、拨花、勒丝等20种左右针法,要求做到紧、齐、浅、匀。紧即扦线扣于花边及底布上,花片应趴而不起;齐即要求扦线针脚长度一致;浅即扦线以扦住花片与底布结合处两根布丝为准,并在花片上不得有明显针迹;匀则要求针距间隔匀而不斜。柳埂针法必须自左至右,再向左出针,针针压过半针,拐弯处针码匀短。每一产品内数种针法并用。
金丝小枣:是献县农村经济的特色产业,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枣粮间作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措施来抓,规划发展面积60万亩。目前,全县枣粮间做面积已达50万亩,其中结果面积已达20万亩,红枣年产量5000万公斤,总产值2.2亿元,全县人均红枣收入440元,占全县农业总收入的30%,金丝小枣已成为献县农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金丝小枣之乡。献县的金丝小枣以其品质优良、营养丰富闻名全国,享誉世界,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在1999年北方六省市农副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