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之乡
曲阳县是河北省历史最悠久的县之一,素有中国“雕刻之乡”美誉。 曲阳雕刻始于汉、兴于唐,而盛于元。得天独厚的大理石资源,根深叶茂的雕刻文化,两千年传承不衰的雕刻技艺,数以万计的从业人员队伍,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以石雕为龙头的当代曲阳雕刻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目前,全县已拥有世界级雕刻大师3名,省级以上雕刻大师100余名,雕刻企业摊点2260个,从业人员达24000余人,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开采、设计、加工、销售、运输、安装一体化。雕刻门类也从单纯的石雕拓展到木雕、牙雕、玉雕、铜雕、不锈钢雕等领域。雕刻技法日臻精进,圆雕、透雕、镂雕、浮雕等不一而足。雕刻产品种类繁多,既有传统古建筑饰品,又有现代人物雕像;既有园林雕塑,又有家庭装饰;既有上百米的巨作,又有长不盈寸的精品,曲阳艺人将自己的匠心智慧毫无保留地倾注在灵光四溢的雕刀之上,璞赋生命,雕刻精神。
曲阳之享有盛名,更因他创造了灿烂的石雕文化。了《雕刻天书》,才有人在黄山上创习石木雕刻。到西汉(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5 年)时期雕刻已盛,被汉武帝盛赞为“雕刻之乡”。从此,曲阳石雕步入辉煌,技艺日趋精湛,雕刻艺人辈出。元朝时期著名雕刻大师杨琼雕刻的“一狮一鼎”被元世祖忽必烈称为绝艺。清(公元 1644 – 1911 年)末艺人的雕刻“仙鹤”、“干枝梅”一举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更使曲阳石雕声名鹊起。从云冈石窟、乐山大佛、敦煌石窟、五台山佛像至阿房宫、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及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到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处处都留下了曲阳人的雕刻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雕刻艺术焕发出了新的光彩。艺人把浮雕、镂雕、圆雕的技法和现代解剖学、透视学、美学融入雕刻技艺中,使仿古作品古朴典雅,栩栩如生,现代作品清新自然,意境幽深。艺人中的代表人物、当代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卢进桥的“卧观音”、“三大仕”等八件作品,被国家视为珍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国际工艺美术大师甄彦苍,开创了崭新的“西洋派”雕刻技法,其雕品更神采具备。 曲阳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仰韶文化时期,曲阳就出现了陶器,至商周时期制陶已获很大发展。到隋朝(公元 581 年 – 618 年)曲阳开始烧制粗瓷,至唐代(公元 618 年 – 907 年)便有白瓷生产,到北宋(公元 969 年 – 1127 年)时期达到鼎盛,是著名的宋代五大官窑之一——定窑所在地。定窑的瓷器在海内外有极大的影响。尤以白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匀净,薄而坚硬名列陶瓷之冠。定窑的花瓷更以装饰题材丰富多彩,刻花手法多种多样而著称。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著“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赞美定瓷的风采。当时的定瓷,除供朝廷御用外,还大量出口到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印度、波斯、土耳其和非洲。至今在大英博物馆里,古定瓷还被作为艺术收藏品收藏。现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定瓷的珍宝“孩儿枕”等。定瓷在元代毁于战乱,大部分工匠南下谋生,为后来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 世纪 70 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定窑又恢复了新生。
1986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曲阳,为该县题词“雕刻之乡”;1991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视察曲阳,为工艺美术大师卢进桥建筑艺术公司题名;1993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田纪云视察曲阳时题名“东方石雕城”。1995年,国务院正式命名曲阳为“中国雕刻之乡”。
经济发展
2005年,曲阳县生产总值完成2910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13000万元,工业增加值完成16777万元,财政收入完成14289万元,引进省外资金32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545元,被保定市委、市政府评为社会稳定工作先进县、优化环境工作先进县、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先进县。
城乡建设
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在完成曲阳县城规划修编的基础上,先后开通了建设街、嘉禾街和庙前街,完成了西街拓宽改造和正阳大街北沿工程,实施了京获路县城段拓宽改造工程,治理了北岳庙周边环境、孟良河县城段、护城河,县城面貌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曲阳县境内有火力、水力发电厂(站)6座,年发电量1亿多度,11万伏和3.5万伏变电站8座,电力供应充足。通信方面,新建移动数字基站14个,固定电话用户达到50925户,移动电话用户超过16500户。建有电视台、电视差转台9座,功率覆盖全县,有线电视正在实现由县城到农村的延伸。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启动。
文教科技事业欣欣向荣,曲阳县现有中小学251所,教师4661名。科技推广和应用步伐加快,实用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卫生、土地、环保、体育、统计、民兵、档案、老龄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