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北距首都108公里,东距天津100公里,西距保定70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雄州镇西南距省会石家庄175公里。东依霸州市,南部、东南部隔大清河与任丘市、文安县相望,西南隔白洋淀与安新县相连,西部与容城县相接,西北与高碑店市毗邻,东北与固安县接壤。东西长26 公里,南北阔25.5 公里,总面积524 平方公里,耕地56万亩,人口33.6万,地势平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县城面积近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万余人。辖5镇,4乡,223个行政村,199个自然村。为河北省保定市辖县。
行政区划
雄县辖3个镇、6个乡:
镇:雄州镇、昝岗镇、大营镇
乡:龙湾乡、朱各庄乡、米家务乡、双堂乡、张岗乡、北沙口乡
历史沿革
雄县历史悠久,秦置县,名易县。南北朝入莫县。唐置归义县。后晋初随涿入辽,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亲征伐辽,取瓦桥关置雄州。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雄州为雄县。1941年6月,雄县、新城、霸县组成第一联合县,后改为第二、第四联合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本县改属保定专区。1958年10月2日雄县、新城、涿县和涞水县东部地区合并,称涿县。县人民委员会(1955年县政府改称)驻地高碑店,属保定专区。1960年5月3日专区与市合并,改属保定市。1961年4月287日析置雄县,同年专区与市分置,属保定专区。1970年4月26日专区改为地区,本县属保定地区。1994年,保定地市合并,本县属保定市至今未变。
地理环境
雄县地处河北省中部,保定市东部,位于京津保三角腹地,南倚“华北明珠”白洋淀,北靠“京南小香港”白沟,东接华北油田,西连容城服装城。宋代地下古战道绵延几十公里,有“历史奇观,地下长城”之称。县域东西长26公里,南北阔25.5公里,总面积524平方公里,人口33万,辖3镇6乡,223个行政村。东部与霸州市交界,南部、东南部隔大清河与任丘市、文安县相望,西南隔白洋淀与安新县相望,西部与容城县相接,西北部与高碑店市毗邻,东北部与固安县接壤。北距北京市108公里,西南距石家庄175公里,东距天津100公里,西距保定市70公里。雄县地处拒马河下游,属低平原区,地势平坦,自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海拔高度8—14米,土壤以砂壤和壤质为主,属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显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1℃,大清河是流经本县的唯一自然河流,境内全长38.75公里。
自然资源
雄县自然资源丰富,为华北油田主产区,全县境内有油井800多眼。地下热水资源具有储量大、埋藏浅、温度高、水质好等特点,号称“华北之冠”。地热田面积300平方公里,储量达100亿立方米,水温在60-100℃,1989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中低温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水产养殖、花卉栽培、洗浴取暖等开发利用已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矿泉水总储量达4亿吨左右,经地质部、卫生部、轻工业部等权威专家联合鉴定,水中含多种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锂、锶、碘、偏硅酸等。矿化度五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指标,是国内唯一五元素达标的优质天然矿泉水。被饮用者誉为“神泉秀水”。
白洋淀为常年蓄水的淡水湖泊,雄县拥有淀区18.3平方公里,已开辟南辛立庄、古庄头、白洋淀温泉城等一批景点。白洋淀温泉城坐落在雄县西南境内,正处地热资源带,紧依白洋淀边,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和经济开发区,是一个集旅游、疗养、度假、商贸、高科技于一体的旅游胜地。远处眺望温泉城,淀水宽阔无边,烟水茫茫。日夜喷吐着地热水的温泉井,可供旅游者沐浴,既能滋润皮肤,消除疲劳,又能疏通经络,治疗疾病。
主要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雄县经济建设发展迅速,进入了河北省30个乡镇企业大县行列。在塑料包装印刷、电器电缆、乳胶气球、人造革等行业形成了稳定的企业群体和产业规模。培育了一批产品新、技术高、规模大、辐射力强的骨干企业,其中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达100余家,100多个产品获部优、省优。精密互感器、地毯、纸箱、氟化物系列化工产品已远销国际市场。包装印刷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全县已有3000余家,年产值近10亿元,被誉为“中国北方塑料包装生产基地”。乳胶气球、家用手套成为新兴的主导行业,生产企业达100余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国际市场,有“南有苏州,北有雄州”之称。
雄县农田水利实现了“两纲化”,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先后被国家授予“全国水利先进县”、“全国科技推广先进县”、“全国农机监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被农业部指定为“绿色食品红小豆生产基地县”。
基础设施
雄县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捷,与京、津、保等大中城市均有公路相通,津保高速公路横穿全县,即将兴建的保霸电气化铁路也从县境穿过,同时津同国道,津保省道贯穿全县,白洋淀温泉城旅游专线为旅游观光提供了方便。电力事业发展迅速,建有110千伏变电站两座,35千伏变电站7座,年供电量1.5亿度。通讯已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电话一步到位,全县电话装机总容量达23000门,传真、移动通讯为雄县经济腾飞插上金翅膀。
文物古迹
雄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阜境优,积淀出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 , 现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宋辽边关古战道大台遗址和祁岗遗址;县保单位13处。
1 、宋辽古地道。雄州瓦桥关至霸州益津关一线是宋辽对峙的边关要塞,杨延昭把守边关16年。在与辽军周旋之中,修筑了一条地下战道。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先后在孤庄头、祁岗挖掘出古战道,在县城东挖掘出古战道及点将台。从初步挖掘的情况看,古战道绵延几十公里,从该县向东北经霸县直至永清。经宋辽史学家考察鉴定,认为古战道所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和物征,应为持久性防御性军事工程,与长城的功能相同,这样巨大的防御性军事工程的发现,填补了史书记载的空白,为我国军事史上的重大发现,被专家誉为“历史奇观,地下长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古石碑。雄县南界碑。于清道光十四年六月(公元1888年)立于南十里甫村南与安新县赵北口村交界处。碑身青石质,上宽71 厘米,下宽66.6厘米,全长153厘米,厚12.5厘米。碑上有三行字,中间为“雄县南界”四个大字,右边小字“光绪拾肆年陆月榖旦”,左边“知府用钜鹿知县署雄县事凌燮应石”。袁宗儒碑。袁宗儒字醇夫,明正德三年进士,雄县半庄头人,曾任大理寺寺丞、都察院御史、户部侍郎等职。袁碑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原在袁宗儒坟地内。碑身青石料,长225 厘米,宽95.5 厘米,厚27 厘米。碑首为盘龙图案,中间四字“万古流芳”;碑阴为“万代题名”四字;碑阳为明赐进士弟通议大夫户部左侍郎赠本部尚书“袁公宗儒”,两旁加刻袁宗儒历任官职;龟式碑座在袁碑现址7米以外,埋于地下,只露出一点龟背。隆兴寺碑。2005年,在我县米家务乡西大村发现了一石碑。石碑质地为汉白玉,碑体表面光滑细腻,碑体长1.8米,宽69厘米,厚19厘米。碑身正反两面分别刻有“隆兴寺碑记”,碑体顶端为祥云图案,中间刻有“万古流芳”字样。碑文是清督察院左督御史沈歧所书,经鉴定此碑为清直隶保定府新城县米家务乡上三社隆兴寺之物,碑体左下角刻有“道光二十有二年岁次寅孟夏乙巳月”字样。
3 、古城墙。雄县古城墙,原是环绕全城的高大土墙,高11.7米,宽5米,全长4525米。城南北各有雄伟的砖砌城楼,现仅存北营村北东西长83米,南北宽14米,面积1082平方米的残墙。据县志记载:宋景德年间雄州知州即在此筑城修关。解放后在城底下挖出过宋代大缸和瓷碗等器物。此城墙可能为宋代所筑,残存的城墙已由温泉招待所保护。
4 、清真寺。西槐清真寺位于雄县西槐村内,建于明永乐二年,1986年重修,此系西槐村的回族民众聚集、诵经、祈祷的地方。该寺为四合院式建筑,坐南朝北大门上高悬黑底金字匾额用汉字忆写“清真寺”三字。寺内有北房三间,东房两间,南房四间和大殿。
5 、古墓群和遗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雄县陆续发掘出孤庄头、艾西楼、北营、东槐等4处汉代遗址,李庄头、邢村、东河岗等3处汉代墓群。
6 、古建筑。雄州古城原有四大古建筑,即瓦桥关、圆通阁、慧光阁、雄文阁。均于民国35年(公元1946年)拆毁,今已无存。瓦桥关,俗称火帝阁,坐落在南关大街中段,门洞跨越街心,南面嵌有“雄关”二个大字,后亦称雄关。上有庙,南向祭文昌,北向祭火神。唐代置,明代邑人郭存谦重修。圆通阁,俗称铃铛阁,坐落在温泉路与铃铛阁大街十字路口西北角,明永乐13年(1415年)云川卫指挥王俊监修。慧光阁,俗称白衣阁,坐落在南关大街南段路西,祭观音,明万历33年(公元1605年)建。雄文阁,俗称文昌阁,坐落在龙宫街中段,祭文昌,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建。
独特风俗
雄县境内双堂村,保留着一独特风俗,“放盒子”明代,将药线烟火编排好后放入盒子里,搭架悬盒,点燃后盒中药线逐层脱落燃烧,可幻演多层形象,俗称“放盒子”,记载明代民间烟火的文字,尚有刘侗、于奕正所撰《帝京景物略》:“烟火施放。烟火则以架以盒,架高且丈,盒层至五,其所藏械:寿带葡萄架、珍珠帘、长明塔等。於斯时也,丝竹肉声不辨拍煞,光影五色照人无妍,烟胄尘笼,月不得明,露不得下。”从以上几处记载中,可以窥见明代烟花大致情况:一是品种多,大型的盒子花、小型的起火等均为普及性品种。民间燃放烟火自宋代已成习俗,并且得到进行的认可,正月十五时常有皇帝“临幸”观灯看烟火,以示与民同乐。帝王的提倡刺激了烟花的生产与创作,燃放烟火的活动也更加普遍。
双堂盒子的的历史由来已久,可追述到明朝中晚期,距今已有500余年,虽经沧桑变幻、时代变迁但其一脉相传,从无间断,盒子在清代最为流行,到了清代,此风愈胜,进行专责内务府营造司经办元宵烟火。近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对于清代历朝施放烟火的事例多有记载,盒子在清代已经广为流传,不但宫内燃放,民间更是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双堂盒子作为一种融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观赏性于一体的艺术,它以其艺多、技绝以及其魔术般的燃放表演,深为民众所喜爱作为一种民间技艺,它是集编扎、造型、剪纸、彩绘、烟花爆竹制作等为一体的技艺。其内容、造型特征,前面已有论及。在“盒子”制作过程中,如“盒子筒”编扎、“故事”选择与个扎、“药线”的捻制与布设、“故事”的安装与施放等,每个具体环节、细节,涉及文学、艺术、数理化科学、工艺技艺,乃至民族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应用,艺匠在操作时,都必须根据上述知识,事先计算和精心设计,寓文学、艺术、科普于“盒子”技艺之中。这不仅集中体现了民间艺匠的社会阅历、个性气质、艺术天赋、文化修养,还体现了艺匠的文艺精神、科学精神、高超智慧和才能。 双堂盒子历史上燃放烟火架都在双堂村中的中心广场,盒子的燃放,从元宵灯会等民族节日活动中燃放,以增添节日氛围,娱悦群众,寓教于乐,凸显民族节日文化特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民间艺术
元宵节是传统的灯节。每到这时,各式花灯高悬街头。胜芳花灯多以亭台禽兽鱼虫花卉的题材制做。雄县以染色纸缀以各色华丽细条制成,鲜艳夺目。
灯节始于西汉,汉武帝每逢正月便在宫中张灯结彩,以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到了唐朝唐玄宗改一夜为三夜。苏味道有“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喷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这十夜是我国最长的元宵灯节。元宵是和花灯结合在一起的,我国花灯的品种很多,现在国内著称的有北京典雅的宫灯,浙江的针刺花纹的灯彩,上海的龙灯,广东奇巧的走马灯,潮州市向以花灯著称海内外,历史颇长,起于何时各说不一,有待查考。潮剧《陈三五娘》取材于潮州民间传说,说的是明朝泉州人陈三欲往广南探亲,途经潮州,适逢元宵佳节,潮州满城花灯,满街游人,热闹非凡,陈三便驻足观灯,不料见到了名门美女黄五娘,两人一见钟情,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对姻缘佳偶,就是花灯盛会为“媒”。陈三五娘的故事背景是明朝,如果据此推算,潮汕花灯就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据蔡泽民著的《潮州风情录》(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书记载:清末宣统二年,花灯艺人杨云楼、杜松制作的“红楼梦”、“白孟玉”两大屏花灯就在参加南京王国花灯比赛中获了奖,这是距今百余年的事了。1926年新加坡华商特聘花灯艺人林乐笙前往制作花灯,迎接英皇太子,他和徒弟制作的“凤仪亭”等十屏花灯上街游行时,受到皇太子赞赏,并提出要带五屏回国,当地醉花村公馆负责人只得又制“长板坡”、“昭君和番”等五屏花灯运往伦敦皇宫内陈列。后还有“狄青取珍珠旗”、“哪叱闹海”、“陈三五娘”等五屏送往加拿大展览。从此,潮州花灯不单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扬名海外。
历史事件
1 、袁绍大败公孙瓒:东汉末年,公孙瓒据幽州,被鲜于辅战败后,徙镇于易(今雄县),掘围堑十重,筑城高十丈,建高楼铁门,号称易京,拥兵固守,袁绍连年来攻,未克。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袁绍再次率兵北攻。两军鏖战于易京之野,南界驻军被袁兵围困,公孙瓒不派援兵,致使各营守将或降或溃。袁军势如破竹。攻至易京。公孙瓒派子向黑山张燕求援, 约以火为号,瓒出城接应。书信被袁军截获,袁按约起火,瓒以为救兵到来,遂出城,被袁之伏兵大败而归。袁即兵部将掘地道穿其楼下,点燃所施之柱,地陷楼倒,城被袁兵攻破,公孙瓒自杀。
2 、建文激战: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 年)七月,燕王朱棣“靖难”之师自北京起兵南下,明遣大将耿炳文讨燕王,先锋九千人驻屯雄县,燕王将张玉进,向导刘泰于八月十五日夜破雄县东门,总师都督杨松败退城南易阳桥被俘,不屈而死,潘忠败退莫州战死。次年四月,明曹国公李景隆都指挥安平来攻,与燕王战于白沟河,明兵败退雄州,监军礼部侍郎陈复初投河自尽。燕王乘胜率兵南进,两年间,境内战事不断,死者无数,尸骨蔽野,人口锐减。
3 、义和团斗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反帝反清的义和团运动兴起,城关、张岗、板家窝等农民在头领张德成(新城县人)、王成德(板家窝人)率领下,开展毁教堂,反洋毛子斗争。是年清驻保副将邢长春奉命赴津,津保线各县义和团沿途阻截,至南关桥口、孤庄头村附近,又遭伏击,清兵开枪打死团民30余人。次年春本县义和团运动再次兴起,占县衙,夺炮台。八月,淮军提督吕本元邀本县清兵合围团民,白沟、板家窝团民九千余人与其激战,双方伤亡几百人,团民缴获驻地炮船四艘,杀死船上官兵。驻保炮船前来支援,被团民阻击。后清兵同八国侵华联军在板家窝一带围剿,义和团团民惨遭杀害。
4 、板家窝战斗:1939年2月,新城县白沟方面侵华日军300余人,伪军500余人向板家窝村进发。驻扎板家窝村的八路军一二O 师独立3支队由余秋里、贺炳炎率100余人隐蔽待命,敌人到村中桥头时,3支队伏兵利用桥头做掩体,猛烈射击,与敌展开拉锯战,至天黑,八路军主动撤离,此次战斗击毙日军78人,击伤日伪军100余人,缴机枪6挺、追击炮一门,长短枪65支,子弹数千发。
5 、侯留惨案:1947年8月,国民党雄县政府从新城县迁至西侯留,设容纳上千人的监狱。他们大肆抓捕中共党员、基层干部和干部家属,举办“匪干训练班。”敌人用枪杀、刀挑、活埋、开膛挖心、碎尸等残暴手段,杀害干部、斗争骨干、共产党员及无辜群众308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万人坑”惨案。
6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十地委和十分区在我县米家务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宣传政策,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发动群众,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斗争,我县成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