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定西市,通称“陇中”,是甘肃省辖地级市,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确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重要节点城市、陇中地区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19600平方千米,辖1个区、6个县。定西市常住人口250.58万人。
定西市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中部,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气候差异大。素有“兰州门户、甘肃咽喉”之称,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和“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
定西市历史悠久,自战国秦置陇西郡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马家窑文化命名地,李氏寻根祭祖地,齐家,寺洼、辛店等史前文化交汇地,全国重要的书画作品集散地,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全国首批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境内还有以国家4A级景区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渭河源大景区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以红军长征通渭“榜罗会议”、岷县“岷州会议”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景点,“陇西堂”为代表的人文历史景观。
【行政区划】
定西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
安定区 面积3638平方千米,人口42.03万,政府驻公园路1号,下辖3个街道、12个镇、7个乡
通渭县 面积2908.5平方千米,人口32.11万,政府驻平襄镇西街64号,下辖14个镇、4个乡
临洮县 面积2851平方千米,人口47.79万,政府驻洮阳镇文峰西路,下辖12个镇、6个乡
漳县 面积2164.4平方千米,人口167309,政府驻武阳镇,下辖10个镇、3个乡
岷县 面积3578平方千米,人口49.03万,政府驻岷阳镇,下辖15个镇、3个乡
渭源县 面积2065平方千米,人口27.39万,政府驻清源镇新街1号,下辖12个镇、4个乡
陇西县 面积2407平方千米,人口42.47万,政府驻巩昌镇县门街1号,下辖12个镇、5个乡
【历史沿革】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陇西郡,郡治狄道(今临洮),辖今定西全境,因其郡治位于陇水之西,故名“陇西”。此后定西长时间属陇西、秦州。
五胡十六国时期战事频繁,定西地先后属前凉、后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等政权。
南北朝定西分属秦州、河州二州。北魏建明元年(530年),置渭州,后屡有更迭。
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改临洮郡置岷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岷州为和政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置岷州。上元二年(761年),吐蕃攻陷岷州,后临州、渭州相继陷于吐蕃。吐蕃统治今定西地区长达300多年。
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宋军收复西夏故地,宋神宗赐名“定相城”(今定西城区),为“定西”得名之始。
金贞祐四年(1216年),升定西县为定西州。
元代,定西属陕西行省。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地震,改定西州为安定州。
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
清代,定西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巩昌府。
民国三年(1914年),改安定县为定西县,属甘肃省兰山道。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属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原会宁分区更名定西分区,专署由会宁移驻定西。
解放后,1949年,设定西专区,专署驻定西县,辖定西、会宁、榆中、静宁、靖远、海原、西吉等7县。1950年,将静宁、海原、西吉3县划归平凉专区;原属临夏专区的临洮、洮沙2县和原岷县专区所属会川、渭源2县划入定西专区,撤销洮沙县并入临洮县;定西专区辖7县。
1956年,原由省直辖的皋兰县及原属张掖专区的永登、景泰2县,原属天水专区的陇西、通渭2县划入定西专区。
1958年,由皋兰、靖远2县部分地区合并设白银市,原由省直辖,后委托定西专区代管。撤销景泰、皋兰、永登3县,先将景泰县并入皋兰县,又将皋兰县并入兰州、白银2市;将永登县并入兰州市。撤销会川、渭源2县,将会川县并入武山、渭源2县,渭源县并入陇西、临洮2县。原属天水专区的岷县划入定西专区。辖1市、8县。
1960年,靖远县划归白银市领导。1961年,白银市改由省直辖;恢复皋兰、景泰2县,由白银市领导;将临洮、岷县2县划归临洮专区;定西专区辖5县。1963年原属白银市领导的靖远、皋兰2县和原临洮专区所属临洮、渭源2县划入定西专区;定西专区辖9县。
1970年,定西专区改称定西地区;将榆中、皋兰2县划归兰州市领导;定西地区辖定西、靖远、会宁、通渭、陇西、渭源、临洮等7县。
2003年4月4日,撤销定西地区,设立地级定西市,定西市辖原定西地区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和新设立的安定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古称“陇中”,东接天水市,西靠兰州市,北邻白银市,南连陇南市,并与甘南州、临夏州接壤。全市总面积1.96万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定西市受秦岭、祁连褶皱、六盘山支脉及黄土高原等影响,地貌比较复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山、岭、梁、峰、岘、墩、嘴、顶、尖、坡、坪、台、崖、埂、塄、沟、岔、湾、屲、滩、坑、川、河谷等多类地形交错。定西地处黄土高原和西秦岭山地交汇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脉纵横,形态各异。在北部的定西、陇西、通渭、临洮、渭源5县,由于自然地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其间穿插分布有石质、半石质低、中山山带。岭、梁为较大的山脉,山脊高低起伏,坡度时陡时缓。定西河谷川地、台地包括其境内分属黄河、长江两个流域、4个水系及其主要支流的各级阶地。
气候
定西市地处内陆腹地,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中北部干旱少雨,南部高寒阴湿,其气候类型属北温带半湿润-中温带半干旱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总的特点是光能较丰富,热量资源不足,雨热同季,降水稀少且变率大,气候干燥,气象灾害频繁。年均气温5.7~7.7℃,无霜期122~160天,年均降雨量350~6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而蒸发量高达1400毫米以上。以渭河为界大致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区两种自然类型。前者包括安定区和通渭、陇西、临洮三县和渭源。北部占全区总面积的60%,为中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温差较大;后者包括漳县、岷县两县和渭源南部,占全市总面积的40%,为暖温带半湿润区海拔高气温低。极端最高气温33.0℃~36.1℃,极端最低气温-29.7℃~-22.6℃;年平均日照时数2114小时~2433小时。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定西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890所。其中:成人高校1所,高级中学22所,完全中学11所,初中102所,九年制学校117所,小学511所,幼儿园1108所,职业学校12所,特教学校6所。
定西市在校(册)学生48.56万人。其中成人高校在校生6553人,高中在校生52677人,初中在校生86596人,小学在校生215195人,在园幼儿107308人,中职在校生16569人,特殊教育在校生679人。全市共有教职工42126人,其中专任教师39538人。
文化事业
定西市共有国有转企改制演艺企业6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22个,农家书屋1887个,城市智慧书屋16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终端接收站点1766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1887个,城市数字影院14个。全市有广播电视台8个,有线电视用户9.18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2%。
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3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创建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4个。
医疗卫生
定西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734个。其中,医院60个,乡镇卫生院12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2个,村卫生室1985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6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卫生监督所(中心)8个,采供血机构4个,健康教育所1个,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及其他卫生计生机构36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9659张。其中,医院14553张,乡镇卫生院4145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含站)471张,妇幼保健院(所、站)473张。卫生技术人员1779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727人,注册护士7606人。
【交通运输】
定西市处在兰西城市群、关天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的战略腹地,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贯通“一带”与“一路”。特别是兰渝铁路和宝兰客专建成通车后,定西至兰州仅半小时、至西安3小时、至成都6小时,至北、上、广8小时左右。2018年通渭到定西、定西到临洮、陇西到漳县3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定西民用机场正在谋划实施,“座中联七、八通十六达”的区位交通优势更加凸显。
【风景名胜】
贵清山
贵清山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南72千米处,是陇中黄土高原最为奇秀的自然风景区,现为国家AAAA级森林公园,被誉为陇中的“小华山”、“贵清仙境”。因其绵延长达18个村社,故有“贵清十八村”之说。贵清山为石灰岩地带,群峰林立,怪石如云,森林公园林地面积3.2万亩,原始森林遍布,有药用植物和观赏植物500余种,被誉为天然植物园。
秦长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
秦长城实际是在原先战国时期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
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共筑万余里,故史称:“万里长城”。
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秦长城。
红军长征三十里铺纪念馆
红军长征三十里铺纪念馆坐北朝南,原为三十里铺村村民葛生德家的“四合院”,有北主房五间,东厢房三间木楼,西厢房三间瓦房,南面为大门和三间瓦房。随着年代的推移,除朱德、张国焘、何长工、刘伯承住过的北房完整地保存下来外,西厢房与南面大门房屋在五十年代倒塌,东厢房小楼在六十年代改为一檐水瓦房。
李家龙宫遗址
李家龙宫(李氏祠堂)始建于唐初,是唐代宫廷式古建筑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李家龙宫”而闻名。李家龙宫(李氏祠堂)毁于唐末,明朝万历年间陇西知县李汝相倡导集资重建,以后数度遭毁,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进行部分增建,解放后改为学校,2002年对尚存的十一座古建筑群进行了恢复原貌的维修保护, 2003年9月正式向游人开放。
马家窑遗址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城西南10千米洮河西岸马家窑村南面的麻峪沟口,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遗址。遗址地处洮河西岸的一级阶地上。1924年首次发现并进行考古挖掘,遗址南北宽280米、东西长350米,约9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包含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的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其中以马家窑类型最为丰富,马家窑文化或马家窑类型由此得名。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定西市取“安定西边”之意而得名,通称“陇中”。
非遗
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有岷县花儿、二郎山花儿会、洮砚制作技艺、岷县巴当舞、通渭小曲戏、临洮貂蝉传说、渭源县麻家集高石崖花儿会、陇西民歌、陇西云阳板、渭源羌蕃鼓舞、通渭皮影戏、临洮皮影戏、渭源皮影戏、安定区陇中小曲、通渭木雕技艺、通渭砖雕技艺、岷县点心加工技艺、陇西腊肉制作技艺、岷县铜铝铸造技艺、岷县传统织麻布技艺、临洮脊兽制作技艺、首阳山伯夷叔齐祭祀、定西剪纸、通渭剪纸、岷县宝卷、临洮花儿、临洮傩舞、岷县巴当舞、马营小曲、临洮水陆画、木板窗花年画、通渭马营脊兽、通渭草编技艺、洮砚制作技艺、岷县十八位湫神祭典、岷县二郎山庙会花儿会、岷县青苗会、岷县九宫八卦灯会、临洮拉扎节等。
除此之外,定西人民在劳动实践中,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生产习俗。
定西市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郎山花儿会、洮砚制作技艺、岷县巴当舞、通渭小曲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2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5项;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0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17名;岷县花儿被联合国社教文卫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名优特产】
洮砚
洮砚以产于中国西北部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而得名,砚材主要产地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境内,因卓尼县古为洮州辖区,故称洮河绿石砚。洮河石属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色泽典雅,结构细密、且含多种金属粒子,石质细腻、莹润如玉,叩之无声,呵之即出水珠,用以制砚,贮水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且硬度适中,具有发墨快,研墨细,不损笔,挥洒自如,浓淡相宜等优点。
通渭荞圈圈
通渭荞圈圈以开水烫荞麦面,拌小苏打,调成糊状,旋入特制的木勺,再浸入沸油锅炸制而成。其形如镯环,色如蟹肉,味带天然之香甜,清香可口,让人垂涎,咀嚼时别有风味。
烧鸡粉
烧鸡粉是具有传统特色的地方吃食,以鸡肉、鸡蛋、淀粉、菠菜汁及多种调料加工而成,褐汤绿粉、肉蛋兼备。盛夏酷暑,可以凉食,清爽可口,消暑解热,为上乘清凉饮食;隆冬寒天,则可热食,鲜香味厚;春秋之季,可视自己口味而食。佐酒极佳,特别是病愈初起,以烧鸡粉滋补,故南北皆宜,老幼喜食。
【荣誉称号】
2017年,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奖。
2021年,连续四个季度被省政府授予“进步奖”。
2019年11月,“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排名TOP100”发布,定西排名第43。
2020年,定西市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
2020年10月,定西市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2020年12月,定西市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2021年,定西市连续四个季度被省政府授予“进步奖”。
2021年4月,定西市被国家禁毒委命名为首批“全国禁毒示范城市”。
2021年12月,定西市被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第三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
2022年4月,定西市入选甘肃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