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黑龙江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西宁市 | 海东市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果洛藏族自治州
互助土族故土园的风景图片
互助土族故土园
互助土族故土园
互助土族故土园
互助土族故土园
互助土族故土园
互助土族故土园
互助土族故土园
互助土族故土园
互助土族故土园
互助土族故土园
互助土族故土园
互助土族故土园
互助土族故土园
互助土族故土园
 
互助土族故土园旅游相关
注意事项
青海的情歌“花儿”在家时不能唱的,多在田野歌唱得,如夜宿土族人家,切忌不要邀请土族人唱花儿,或听花儿磁带等音像制品。
土族人禁忌众多,主要有,忌吃圆蹄牲畜(马、骡、驴)肉;忌在畜圈内大小便,认为这会影响牲畜的生长;忌讳用有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不能问客人“吃饭没有”或“吃不吃饭”等话;在客人面前吵、打孩子是最大失礼,会被认为是下逐客令;进土族人家,必须先在院外打招呼,待有人应后,才能入院内;年轻妇女的卧室不得随意进入,不能同未婚姑娘开玩笑;忌客人数他们的羊只;在佛堂、大殿内忌吸烟、吐痰、乱翻乱摸和大声喧哗;忌从僧侣的跪垫和其他物品上跨过;忌对酥油灯打喷嚏和咳嗽;在佛堂里转经轮时,必须从左向右,不可逆转;寺院附近禁止打猎和随地大小便。
首页 >> 青海旅游景点 >> 互助土族故土园
互助土族故土园联系方式
地址: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威远镇
电话:0972-8318818

互助土族故土园获得荣誉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互助土族故土园门票价格
120元
 
互助土族故土园开放时间
08:30-18:00

占地面积
3.25平方公里

著名景点
彩虹部落土族园、纳顿庄园、小庄土族民俗文化村

互助土族故土园导游图
互助土族故土园导游图

 

  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境内,距青海省会西宁市31公里,总规划面积6.8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游览区达3.25平方公里。

  景区包括天佑德中国青稞酒之源、彩虹部落土族园、纳顿庄园和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小庄土族民俗文化村5个核心景点,分别展现了土族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青稞酒文化、弥久沉香的酩馏酒文化、古老纯真的建筑文化、别具一格的民居文化、古朴神秘的宗教文化,是世界上最全面、最纯正、最真实的以“土族文化”为主题,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宗教朝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景区特点】

  国家5A级景区,位于青海省东北部,距西宁飞机场50公里,青藏铁路、兰西高速公路穿越高寨镇而过,平大公路、威北公路、宁互公路连接境内主要景点。距青海省会西宁市31公里,是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民俗、宗教朝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逐步发展起来 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以土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被称为”“土族之乡”,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土族之乡”便是互助县,土族民族风情又是青海省最具吸引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因而将互助的整个旅游景区统称为互助土族故土园。

  景区内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生态环境、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极具特色土族民族文化,发育完好的高原生态系统,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和青稞酒文化构成了互助旅游的四大品牌。土族是世居于青海的古老民族之一,因其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条件,而形成的青海土族文化艺术,又以其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宗教信仰等诸因素的独特而增添几分神秘。同时,以“二月二擂台会”、“六月六花儿会”、“丹麻会”等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和观经会、庙会等吸引着大量游客。

  【景区服务】

  景区游客中心

  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游客中心位于县城威远镇天佑德大道和南大街路口交汇处,毗邻中国最大的青稞酒生产基地—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中心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停车场占地800平方米,是集景点售票、宣传推介、导游服务、集散换乘、咨询投诉、医疗救助、特色购物、监控监管等于一体的综合型服务机构,配有专职中文和英、日等语种导游、咨询等服务人员,也是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服务的游客之家。中心具备八大功能,即:

  景点售票功能,以团购、网购等不同方式,出售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通票和单票。

  咨询投诉功能,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和投拆服务,帮助游客解决旅游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导游服务功能,为团队及散客选派优秀导游员上岗服务,并可按照不同语言种类和职称等级自选导游、讲解人员。

  影视服务功能,通过大型LED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等技术手段,展示和推介互助土族故土园及周边景区景点、宾馆饭店、休闲娱乐、资讯信息。

  购物休闲功能,为方便游客休闲、购物,专门设置有青海特产旅游购物区和游客休息区。

  旅游集散功能,游客可换乘旅游电瓶车直达故土园景区各游览景点,也可换乘旅游专线车直通互助其他景区景点参观游览。

  综合服务功能,中心建有1处大型停车场和2处临时停靠点,可停放各类车辆500余辆。除此之外,还提供包裹寄存、医疗救助、特殊人群、免费WIFI等服务。

  监控监管功能,中心配有先进的监控设备,对景区旅游秩序、游客流量及游客中心游客安全、车辆管理进行全天候、无缝隙24小时监控监管。

  【主要景点】

  彩虹部落土族园

  彩虹部落土族园是由彩虹部落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一座大型土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是互助土族故土园国家AAAAA级景区的重要景点之一,也是环夏都西宁旅游圈中的一个重要景点。坐落在威远镇西南部,距省会西宁30公里,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全部以青砖青瓦、生土土坯、砖雕木刻等形式建造的大型土族民俗文化古建筑群。

  景区拥有十八洞沟老油坊、活佛院、安召广场、土司府、庄廓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等大型土族民俗文化古建筑群,集中向游客展示了土族的历史、民俗文化、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古民居建筑群和土族生产生活习俗。开发了一系列土族民俗风情和土乡文化方面的旅游项目。

  纳顿庄园

  纳顿庄园坐落于互助土族故土园核心位置,占地面积近50亩,始建于2005年8月,是AAAAA级土族故土园旅游景点之一,占地面积30000多平米,是土族故土园核心景区之一。庄园以展现土族民俗风情和青稞酒文化为主要内容。内有展现青藏高原千年古酒文化为主的青稞酩馏酒文化博物馆,再现青稞酒1300多年的酿造、传承历史,全方位展现青稞酒鼻祖——酩馏酒的前世今生。展现威远青稞酩馏酒百年埋藏历史的地下埋藏酒窖,场面壮观、文化厚重,再现魅力“酒乡”风韵。以展示土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服饰、土族婚礼、盘绣等为主的金花演艺中心。

  西部民俗文化村

  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是集土族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餐饮文化、歌舞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的大型民族旅游文化景区,距省会西宁市30公里,占地2万平方米反映土族最古老传统宴席文化的“圈圈席”。

  小庄民俗文化村

  威远镇小庄土族民俗文化村是互助县“十大传统村落”之一,全村土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3%,拥有乡村旅游接待户90户,曾被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评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青海省最美乡村、首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原属威远镇古城村的一个自然村,1997年从事旅游经营以来,小庄村民俗旅游得到较快发展,2004年被评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成为典型的以旅游业为支撑的民俗文化旅游接待村。为进一步发展民俗旅游,2007年县上把小庄村从古城村划分出来,设为专门发展民俗旅游的行政村,现有农户157户、596人,其中土族56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9%,全村95%以上的劳动力从事旅游业,现有民俗旅游经营户40户。今年,全村综合收入达266万元,旅游收入达158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达4210元。

  天佑德中国青稞酒之源

  天佑德中国青稞酒之源是全国最大的青稞酒生产基地和青稞酒原产地保护基地。互助青稞酒起源于元代,兴盛于明清,发展于近代,辉煌于今天,互助县人民政府于1952年在“天佑德”、“永庆和”等八大作坊的基础上组建了国营互助县酒厂,2011年12月组建股份公司并在深交所上市,股票简称:青青稞酒。目前,公司注册资本4.5亿元,总资产18亿元,占地面积 30万平方米,在职员工1800余人,年青稞原酒生产能力1.5万吨,公司生产“互助”、“天佑德”、“八大作坊”、“永庆和”四大系列青稞酒产品共100余个品种。

  十八洞沟榨油坊

  十八洞沟油坊,从互助县松多乡的一个土族村落十八洞沟拆迁而来,是互助境内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老油坊。油坊再现了传统的榨油工艺流程,高原人主要食用菜籽油,菜籽油在油坊制作而成。油坊一般建在水磨的旁边或附近的地方,因为榨油前须将油籽在水磨中磨成粉状,再到油坊的锅灶中蒸熟,用马莲和河柳绳子包裹起来,推到粗大的圆木梁下,榨出香喷喷的清油来。榨油剩下的菜籽渣叫麻渣,是喂牲口的上好饲料。油坊中掌握榨油技术的人,称为“油博士”。

  安召广场

  安召广场直径80米,建筑面积2240平方米,在环廊上设有茶座,广场东侧是一个大舞台,具有土族色彩的舞台背景。

  土司府

  土司府是土司老爷的住所,这是一处四进院的府邸,是根据明朝天顺年间青海互助地区曾出现过的李文土司的府邸建筑风格还原而来的。一进院,是土司老爷的办公区。分别陈列着土司老爷正座、兵器架和牢房刑具。

  二进院,东西两边为土司府师爷房、管家房。东房为师爷房,室内筑炕,木质月亮门,有书房、会客室、正厅;西房为管家房,与师爷房的布置格局基本相仿。

  三进院是土司老爷的居所,坐北朝南的二层楼房就是土司楼,整个建筑相当精致美观,豪华贵气,雕刻栩栩如生,不难看出当时土司老爷在辖区内尊贵的社会地位。

  四进院是土司府后花园,北房是来访的地方官员或亲朋好友休息的客房,西房为土司老爷的交通工具以及马具的存放处,现在演化为陈列室。后门侧设有骑马石、拴马桩。

  【民俗项目】

  轮子秋

  土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是土族人民勇敢、智慧、团结的象征。它是由土族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发明产生的一种休闲娱乐的文体活动,是由大板车的车轮上捆绑木梯玩乐演变而来。2008年6月7日,土族轮子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召舞

  是生活舞蹈的一种,是土族人民时代相传承的一种集体歌舞形式,是互助土族自治县广泛流传的舞蹈,土族语称为“千佼日”,意为“弯曲”或“转圈”,是土族人民歌颂人畜两旺,五谷丰登,祝愿吉祥如意的无伴奏圆圈歌舞。参加人数从三两人至数百人不限,男女老少均可参与,通常由一至二位“杜日金”领唱,众人和,按照男前女后的次序结队围成圈,顺时针方向转动,边唱,边舞,边转动,所以也叫“转安召”。

  花儿

  一种民歌,又称“少年”。“花儿”的唱词大多是即兴编成,有对唱和独唱两种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关于“花儿”,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有五个美丽的土族姐妹,各个都有一副银铃般清脆的歌喉。每当她们唱起“花儿”的时候,万物都听得着了迷。许多英俊的小伙子慕名前来与她们对唱,可是整整过了三天三夜,小伙子们相继败下阵来。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五朵彩云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飘过来,带走了五姐妹。后来人们说,五姐妹被封为“花儿仙子”,天天为玉帝唱“花儿”呢。为了纪念她们,人们便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花儿会”。

  【民俗民风】

  传统节日

  土族人民的重要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正月十四日佑宁寺观经会,二月二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四月八庙会,六月十一丹麻戏会,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会,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区的“纳顿”(庆丰收会)等等。其中,擂台会、丹麻戏会和“纳顿节”最具民族特色。届时,除举行赛马、摔跤、武术、拉和唱“花儿”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举行物资交流会。此外,与汉族一样,土族也过春节、端午节等传统佳节。

  风俗习惯

  土族人民特别注重礼节,人们相逢时都相互问候、致安,每逢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亲友间都会携带自家做的馄锅、油饼、盘散等食品拜节,家中遇到打庄廓、盖新房、装大门、孩子满月、姑娘出嫁、迎娶儿媳等喜庆事宜都要邀请亲朋好友来贺喜、添礼,凡是节日里或有客登门拜访时,土族人常说:“客来了,即福来了”,都会以好茶好饭热情招待客人。客人进门前,主人会先向客人敬酒三杯,叫做“进门三杯酒”,然后将客人请至正房炕上按年龄或辈份大小盘腿而坐,主人要敬客人三杯酒,叫做“吉祥如意三杯酒”, 不能喝酒的客人,用无名指蘸酒对空弹三下即可。此时,主妇会恭恭敬敬地把自家做好的饭菜用木盘端上桌来,劝客人享用。客人起程出门时,主人会在大门口向客人再敬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祝客人一路顺风、平平安安。还有,土族人民对朋友忠实守信,有尊长敬老的优良传统,如路遇相识的老人,要下马问候。

  宗教信仰

  土族人民原信奉多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朝以后普遍崇信喇嘛教,但民间信仰仍然存在。土族地区有喇嘛教寺院40余座,著名的有佑宁寺、却藏寺、广惠寺等。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的佑宁寺出了不少名僧,如章嘉、土观、松布活佛等,在整个藏区、蒙区颇有影响。解放前,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全县15所寺院曾占有土地达69200亩。寺院是土族的文化中心,对佛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土族先民吐谷浑在辽东时信奉萨满教,至今在土族人的生活中仍可以看到萨满教的遗俗,其中主要宗教活动有:祭敖包、白虎祭、选神羊等。8世纪末苯教传入土族地区,14世纪趋于没落,如今只有在互助等地区的一些土族村庄中,有少量的苯教神职人员。

  民居建筑

  土族人民往往聚族而居,自成村落。土族村落大多在山脚下,依山傍水,一般每家有一个庭院,土语叫日麻(即庄廓),住房的位置根据大门的方位和阴阳五行等确定,一般围墙内两面或三面建有土木结构的房屋,家境富裕的人家修建的主房是正脊五檩、二架七檩的大房和前后出檩的前厅,房屋木件均为画栋雕梁,庭院正中有一圆棣,用来拴牲口,圆棣中间竖着嘛尼旗杆。土族人喜欢睡热炕或火炕,除夏天不煨火焐炕外,其余季节都在睡前用柴草生火热炕,炕又分为板炕、泥炕。土族血缘关系较近的系属,一般都居住在同一区域。兄弟分家时,旧宅归长子居住,其余儿子另迁新宅,父母一般与最小的儿子居住。

  【服装服饰】

  土族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青壮年男子,戴有绵镶边的毡帽,有时戴“鹰嘴啄食”的毡帽,身穿小领,斜襟、袖口镶有黑边胸前镶一块四寸方块的彩色图案的长袍,还穿绣花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或紫红色的坎肩,腰系绣花长带,穿大裆裤,系两头绣花的长裤带和花围肚,小腿扎黑虎下山(上黑下白)的绑腿带,穿花云子鞋。老年人一般头戴黑色的卷边毡帽,穿小领,斜襟长袍,外套黑色坎肩,系黑色腰带,脚穿白袜黑鞋。据《大通县志》载:妇女戴帽,辫发用红棉绳贯青铜钱,垂于脑后,耳缀大环银铜不一,足穿腰袜,衣服不论绸布杂以五彩,束之大带。穿小领斜长袍、两袖由红、黄、蓝、紫、黑五色彩布圈做成,鲜艳夺目。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长袍上面套有黑色、紫红色或镶边的蓝色坎肩,腰系彩带;彩带两头有花、鸟、蜂、蝶、彩云刺绣或盘线的花纹图案。穿镶有边的绯红百褶裙,裤子膝下部分套着一节裤筒,土语叫帖弯,足穿绣花鞋。老年妇女不穿五彩花袖衫,不系绣花彩带。未婚姑娘两鬃梳小辫子,中间梳一条大辫子,三条辫子合辫在后面,用绯红头绳扎紧,系一海螺圆椭,裤子膝下部分套红色的帖弯。发式和帖弯颜色的不同,是区别已婚妇女和姑娘的标志。民和二川地区土族妇女,头戴缀以珠翠的凤冠,身穿绿色夹袄,腰系红色褶裙,花围肚,脚穿翅尖绣芹鞋。土族妇女称头饰为扭达。过去土族有吐浑扭达(也叫伴伴切扭达,形似圆饼),捺仁扭达(也叫三叉头,形似三肢箭),"适格扭达"他叫簸箕头形似簸箕),加斯扭达(也叫铧尖头),雪古郎扭达(形似漏凹槽),加木扭达,索布斗扭达等八、九种,各地佩戴不一。这些扭达中,据说吐浑扭达最古老,最高贵。土族妇女在脑后抓起高高的发鬃,土语称商图,在商图上面戴着头饰。1938年以后,由于青海军阀马步芳强行改变土族服饰,这种头饰便失传了。从此互助土族妇女常把头发梳成两根长辫子,在背后,末稍相联,头戴饰有丝锦的毡帽或礼帽。

  土族盘绣

  中国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属于丝线绣,有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绣线,绣时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协调,鲜艳夺目。据考古发现,大约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就已发轫。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土族刺绣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绣法多样,形成了土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和民俗学、美学等多种价值。对一名土族女子来说,刺绣是她们一生中的必修功课。土族女子出嫁前,首先要在娘家办一个土族刺绣个人展,将自己绣制的衣服、佩饰、鞋袜等向娘家人一一展示,然后还要在婆家利用新婚庆典之机,给婆家人、庄邻和亲戚朋友们展示自己的绣品,并向婆家亲人赠送自己亲手绣制的物件。土族女子有了儿女后,又会花费十几年的时间,把刺绣技艺悉心传授给女儿,如此岁月历经上千年,形成了土族刺绣特有的“气质”。2006年5月20日,土族盘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俗小吃】

  烫水烙饼:民和三川土族的饮食习惯。平时招待一般客人以烤制的馍、油烙饼、凉面最为普遍。对尊贵客人先以烫水烙饼、肉饭等相待。烫水烙饼俗称“蛇落皮”,做法是用开水烫面,拼成薄片,撒上香豆粉和青油,圈起后又摊平。将锅烧热浇上青油烙成。其次上肉饭。将肉切成块,与其它蔬菜一齐烩炒后加水烧开,把擀薄的面切成方块或长条用手掐到锅里。没有肉时把鸡蛋打在锅里替代肉。

  普什作:土族语,指油炸馍。土族在春节期间的主要面食之一。做法是把发面调和揉匀,把面团揉成弧形长条,表面抹上青油,然后切成一公分左右薄的5 个齿条,中间把齿条均匀掰开,两头一捏齿条凸起放到油锅里炸熟,澄黄香酥,美观别致。

  月饼:中秋节一天,民和三川的土族做月饼。做法有两种:一种是一个大蒸饼里层层夹上蜂蜜、核桃仁、姜黄、香豆粉、青油等料,表面盘绕着两条揉面制作的花蛇,并用花椒籽点其双眼,蛇鳞凸起,形象逼真,周围空间贴各种揉面精致的花卉图样,蒸熟出笼时月饼里的各种香料从裂缝中露出来,宛如鲜花怒放,香溢四周。另一种做法是在面里加青油、蛋清揉匀,里层夹上核桃仁、蜂蜜、青油调成的馅,然后装在雕刻各种花卉图案的木制模子里压平,取出后放入烧锅里烙成,熟时呈金黄色。在中秋节之夜,待月出来后,家家户户将月饼及其它果品之类一齐端到房顶上祭月。祭过月后才拿回来自己享用。月饼也是这里群众招待宾客、馈送亲友的上等礼品。

  油花:互助、三川土族群众用豆面、大麦面等粗粮做出来的面食。将大麦面或豆面的发面调匀后,卷上香豆粉或炒胡麻粉,蒸熟后食用,叫油花。

  锅蹋:将大麦面或豆面的发面里卷上香豆粉或胡麻粉,做成椭圆形团团后,贴在锅的周围,锅底倒上少许水用锅布闷住锅盖,以旺火烧开,再用文火烧烘,不翻烤,使锅蹋底部呈焦黄色,其面软,吃起来酥脆可口。

  米面团子:用开水调包谷面,切成大块煮熟后捞在碗里,用筷子捣破浇上熟油和盐,边搅边吃。

  米面窝窝:用开水把米面烫匀,待凉后底部做成凹形圆窝上蒸笼,先以文火蒸热后取笼冷却,一夜后糖化。第二天又以旺火蒸熟,松软甘甜。

  麦思如:土族语。将八成熟的青稞穗头摘来,捆成束放在锅里煮熟,趁热放在簸箕里搓揉去皮,用石器捣碎,用肉类或青油炒后加水成粥,别有风味。

  沓乎目:土族语。系互助等土族地区熔制的面食。用青油、盐水和面,拼成圆饼,先在锅内烙,等烙锅的一面稍硬结后,再取出放到灶膛里以文火继续烤,直至熟透。味美可口。

  扁食:以“海流”(油炒面)为馅,封口左右捏合成鱼形即是。在农历十月一日晚,先祭奠供祖先,后全家共飨。

  西买日:土族语。是在彩绘圆形炒面盒内盛满炒面其上用酥油花装饰起来,最顶端塑日月的礼仪供品。取与日月同辉、吉祥圆满之意。 互助地区土族人民在招待宾客、迎接贵人时,为表示尊敬,增加隆重气氛,特在大门口设案供枣盒儿和“西买日”;设家宴时桌上供“西买日”,红白喜事上设大型“圈圈席”都得供“西买日”,系一种尊贵礼仪供品。

  哈力海:土族语意为荨麻。系大通、互助等地用荨麻制制的一种食物。

  海流:土族语。意为油炒面。在适量水中加花椒粉、食盐等佐料,注以青油,然后均匀地撒青稞面或白面于其上,使水、油、面之比例为2:1:4 。再用筷子戳几个眼,文火烧开,慢慢蒸至熟。食时加葱花香料等,翻动拌匀。如加以豌豆面糊糊,则清香可口,油而不腻。

  麻哈方子:土族语。“麻哈”即肉。意思是肉方、肉块。土族人民过年过节或其他隆重吉庆之时,用大块猪肉招待客人。按木盘大小切一整块猪肉,一般约2~5公斤,不加任何佐料,上插一把五寸刀,让客人自己动手割食,因此人们又习惯地称手抓大肉。另外,在婚礼上男家给女家长辈及喜客都要敬送“麻哈方子”,以表示两家圆满结成骨肉至亲。

  搭平伙:一般凑八九个人,买一只羊在一个家里宰杀。

  青稞酒:土族人民常以酒待客,以使客人酩酊大醉为乐。

  碱水:土族语叫“乎尼斯夫祖”。用荞麦杆、蓬篙、核桃皮(外层绿皮)烧成灰,装入底部有一小孔的瓷罐内,用麦草塞住孔口,加水过滤,淌出来的液体呈黄色,调在发面里,起食用碱的作用。

热点城市: 杭州 | 大连 | 青岛 | 南京 | 西安 | 深圳 | 苏州 | 广州 | 拉萨 | 丽江 | 洛阳 | 威海 | 珠海 | 厦门 | 沈阳 | 哈尔滨 | 济南 | 长春 | 无锡 | 桂林
热门景点: 黄山 - 湘西凤凰 - 九寨沟 - 广西漓江 - 天涯海角 - 泰山 - 颐和园 - 杭州西湖 - 山海关 - 圆明园 - 八达岭长城 - 神农架 - 千岛湖 - 五台山 - 北戴河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做中国最好的旅游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