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隆回族自治县,隶属于青海省海东市。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海东市南部。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共有回、汉、藏、撒拉等12个民族。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化隆回族自治县全县共有17个乡镇(其中6个镇、7个乡及4个藏族乡),两个管委会,共有362个行政村,1126个生产合作社。化隆回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200474人。县人民政府驻巴燕镇。
化隆回族自治县地处黄河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黄河流经县境西南部和南部,属青藏高原东部干旱区,年均温2.2℃,年降水量470毫米。临平公路、乐化公路、阿赛公路、扎哈公路、平阿高速公路、燕官公路贯穿县境。
【行政区划】
化隆回族自治县辖6个镇、11个乡:
镇:巴燕镇、甘都镇、群科镇、扎巴镇、牙什尕镇、昂思多镇
乡:二塘乡、谢家滩乡、德恒隆乡、沙连堡乡、阿什努乡、石大仓乡、初麻乡、雄先藏族乡、查甫藏族乡、金源藏族乡、塔加藏族乡
【建置沿革】
先秦时,化隆县为羌人牧地。 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省民和县下川口),今化隆县地属金城郡辖地。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汉护羌校尉侯霸在东西邯(今化隆甘都)屯田5部。 晋咸康元年(公元335年),前凉王张骏在今化隆县境内置湟河郡,筑湟河城(今群科镇日兰古城)。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前凉亡,湟河郡地归前秦氏族政权,沿旧制,仍置湟河郡。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吕光在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建后凉王国,湟河郡归附后凉。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河西鲜卑秃发乌孤占领青海东部,建南凉王国,仍沿旧制,置湟河郡,郡治黄河城,并在今甘都设邯川护军。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沮渠蒙逊的北凉占领今化隆等地,分原湟河郡东西地区为湟河、湟川两郡。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鲜卑乞伏氏的西秦军队攻陷北凉湟河、湟川两郡,仍置湟河郡,今化隆即属之。 南北朝时,元嘉六年(429年),北凉再次攻占湟河郡,沿旧制仍置湟河郡。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北凉国亡,北魏占领湟河郡及其以西地区,置洮河郡,改邯川护军为邯川戎,隶鄯善镇(今西宁市)。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置石城县(治今群科古城)。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在邯川戍置广威县。是年鄯善镇废,洮河郡隶鄯州(治今乐都),石城、广威两县均属洮河郡辖地。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因境内有化隆谷,改石城县为化隆县。此为化隆县名之始。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黄河以南之廓州,改置浇河郡(治今贵德县河阴镇),化隆县属浇河郡辖地,后又划归西平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世民收复河湟地区。武德二年(619年),改浇河郡为廓州,州治今群科古城。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唐移黄河以南之米川县于今化隆甘都,隶廓州。先天元年(712年),为避李隆基名讳,改化隆县为化成县。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广威县。天宝十三年(754年),改廓州为宁塞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廓州,辖今化隆县等地。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吐蕃进攻廓州。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攻陷广威、米川,化隆县地归吐蕃鄯州节度使辖。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沙州人张义潮起义,推翻了吐蕃地方政权,廓州复归于唐。唐末,今化隆地区又归吐蕃地方势力统治。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后,今化隆地区被唃厮啰政权控制近百年。北来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北宋占领河湟地区后,改廓州为宁塞城,属鄯州。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宋军退出青海东部,鄯州交唃厮啰自保。崇宁三年(1104年),宋军再次进入青海,改宁塞城为廓州。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金将奔睹(昂)率兵占领廓州。绍兴七年(1137年),西夏占领今化隆等地,仍沿旧制置廓州。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以后,蒙古兵进入青海,今化隆等地属元西宁州辖。 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西宁卫(治今西宁市),今化隆地区属西宁卫。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府,化隆地区分别属西宁府西宁、碾伯二县辖。乾隆九年(1744年),置巴燕戎格抚番厅(治今巴燕镇),隶西宁府。 民国二年(1913年),改巴燕戎格厅为巴戎县,隶甘肃省西宁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巴戎县为巴燕县。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巴燕县为化隆县。 1953年,改设化隆回族自治区。 1955年,改称自治县。 1978年,划归海东地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化隆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东西长98.5公里,南北宽48.5公里,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在青海省东部,距西宁市110公里,东与民和县接连;南与循化、尖扎县隔河相望;西与贵德、湟中区接壤;北与平安、乐都毗邻。
地形地貌 化隆回族自治县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其地势北高南低,呈现阶梯状,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全境东西长98.5公里,南北宽48.5公里,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最低海拔1884米,最高达4484米,一般在2600—2800米之间,自治县首府驻巴燕镇,海拔2873米。
气候 化隆回族自治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2℃,无霜期89天,年平均降水量470毫米,无霜期89天,境内冬季多风,干旱、冰雹自然灾害频繁。
水文 黄河沿化隆回族自治县境南缘自西向东流过,流程达168公里。黄河水量充沛,水流湍急,河床窄,落差大。
【风景名胜】
夏琼寺
夏琼寺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化隆县查甫乡,距省会西宁95公里,临平公路南侧15公里处,是化隆县风景区中较著名的宗教文化游览胜地,始建于1394年,为青海最古老的藏佛寺之一,夏琼寺总面积为27万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1788年乾隆皇帝赐名“法静寺”,并敕赐汉、藏、蒙、满四种文匾一幅,上题“大乘兴盛地”金字。 夏琼寺自创建以来,现后修建了妙音菩萨殿、弥勒殿、金顶殿、阿底峡殿、金刚佛殿、支扎佛殿、煨桑殿、地藏菩萨殿、监河弥勒殿、山佛殿、护法神殿等十一个殿堂,构成了一处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古建筑群,整体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布局井然,气势磅礴。
马步芳公馆
马步芳公馆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牙路乎村,属县级保护单位,先后分两次建成。1925年,马步芳任团长驻防化隆前城台时,在此修建了公馆一座,占地30多亩,以中式前后两院四合院配以角楼建筑为主体,后称东院,1946年在原公馆的基础上,向西扩大80多亩,总占地110多亩,于1948年建成。以高墙围院,形同古堡,新建西式二层蝴蝶楼、鸳鸯楼两幢及平房数排,分前后两院,其风格古朴、典雅,造型别具特色,室内陈设华丽,庭院内方砖铺地、以卵石拼铺通道。西侧为花园,栽有牡丹、芍药、迎春等花草。
丹斗寺
丹斗寺位于青海省的东部的丹霞如火的小积石山中,背靠湟水南山,面朝黄河,经过九曲九峡的黄河在丹斗寺的凝视中奔下青藏高原。丹斗寺所在地属于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这里是藏族人民生活的最东部地域了。化隆县虽然是回族聚集的地方,但最东部的高山深谷里都是藏族乡。无论是从黄河南岸的循化积石镇过黄河上山,还是从北方的化隆巴燕镇翻山越岭,到丹斗寺都不容易。丹斗寺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之间。从实际距离来说,丹斗寺距离北面的下科巴村仅八公里,距离南面的黄河仅十五公里,但都需要攀登大山才能到达。也许正因为如此,丹斗寺才能存在至今,才成了后宏期的发祥地。
李家峡北岸生态园
李家峡北岸生态园位于青海省化隆县李家峡管委西北部,南边同尖扎县隔河相望,是黄河上游第三个梯级电站,现已高峡平湖,风光宜人,是旅游避暑胜地。阿赛公路可直达。距省会西宁120公里,是集生态,旅游,餐饮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区。李家峡北岸生态园占地面积5600余亩,其中核心面积500亩。造林2700亩,以经济林、观赏林为主,修建宾馆,娱乐室各一座,农家小院20个,旅游船15只,铺建了宽敞停车厂。该生态园东临“佛教圣地夏琼寺”,南依李家峡水电站,乘船可游览风景优美的“松巴峡”和坎布拉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园内还有“乌龟山平湖”、“如来佛看景”、“大坝风光”、“昆仑仙菊基地”等诸多景点。
公伯峡景区
公伯峡,又叫古什群峡,因黄河上游南岸悬崖处建有一座“拱北”而得名。距省城西宁市145公里,属于旅游地景,这个峡从宗吾桥到赞卜乎村,全长15公里,是黄河自尖扎进入循化的必经之地。古什群峡两山对峙,崇山峻岭,高耸入云,陡壁如削,荫天蔽日,形势十分险要。黄河入峡后,因河道狭窄,河中礁石暗伏,滚滚河水飞湍造漩,咆哮而下,登顶观景,蔚为壮观,十分险绝。循化古八景中有“什群急湍”之称。
【历史文化】
化隆县是青海的回族之乡,这里的回族男子多穿对襟白衬衣,外套青坎肩,戴白色或黑色的圆顶帽。妇女一般都戴“盖头”,只露面部。他们的饮食,在制作上特别考究。婚姻上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婚期一般选在主麻日(星期五),由阿訇证婚。一般只在本民族内通婚,如娶嫁外民族,前提条件是对方要遵循回族风俗。丧葬实行土葬,而且死后一两天内就要安葬完毕,不用棺木寿衣,只用两丈多白布缝制成尸衣,紧裹洗净的尸体。这里的回族节令主要是小“尔的节”(开斋节)、“大尔的节”(又称古尔邦节,即宰牲节)等,具有浓烈的伊斯兰宗教色彩。
【荣誉称号】
2020年,化隆回族自治县入选2019年度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2021年7月,化隆回族自治县入选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2021年9月,化隆回族自治县入选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2021年12月,被国家民委评选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