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隶属青海省海东市。位于青海省最东部,东北与永登县、红古区相连,东与永靖县接壤,南隔黄河与积石山县相对,西、西北与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区毗邻,总面积1890平方公里。民和县户籍人口43.93万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共有8个镇、14个乡。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是青海省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主产区,在全省享有"瓜果之乡"的美誉。
【行政区划】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8个镇、14个乡:
镇:川口镇、古鄯镇、马营镇、官亭镇、巴州镇、满坪镇、李二堡镇、峡门镇
乡:马场垣乡、北山乡、松树乡、西沟乡、总堡乡、隆治乡、大庄乡、转导乡、前河乡、甘沟乡、中川乡、杏儿乡、核桃庄乡、新民乡
【建置沿革】
夏、商、周三代,属《禹贡》雍州地,为西北羌戎繁衍生息地之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置郡县,当时民和属陇西郡管辖的西北塞外地。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在今民和县下川口设置允吾县,隶金城郡(治甘肃兰州)。东汉和帝永元年间(89-104年),在今民和古鄯建龙耆城。安帝时(107-125年),在今民和中川设白土县,隶金城郡。 西晋永宁时(301-302年),凉州刺史张轨在今民和设置晋兴郡(治今民和县川口镇史纳一带),辖晋兴、左南二县。晋兴郡、县同治,左南(治今甘肃永靖县境)在黄河以北青海东南地区。 北魏,又在民和古鄯设立北金城县,隶西平郡。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北金城县为龙支县。北周,将龙支县隶枹罕郡(治河州)。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北魏西都县为湟水县,今民和北西部分地区为其辖地,龙支县仍属枹罕郡。 唐初,今民和地区仍属于龙支、湟水、米川三县。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陷为吐蕃地。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又归复唐王朝。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今民和地区又陷为唃厮啰政权辖地。徽宗崇宁二年(1303年),宋朝又收复河湟地区,今民和先后属湟、乐二州。元代民和属西宁州地。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在民和古鄯(今古鄯乡政府所在地)设古鄯千户所,其辖地为今民和全境和化隆县部分地区。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古鄯设驿站,后称古鄯驿,为西宁卫七驿站之一。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在茶马交易中,民和为孳养官马场所。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将古鄯千户所操守官升格为守备,并设立巴暖三川营,统兵1040名,今民和为西宁卫控扼要地。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碾伯千户所为碾伯县(今乐都),今民和为其辖地。 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区,民和亦属之。民国十九年(1930年)4月,从乐都、循化县析置民和县,取“政通人和”之意。 1949年9月,民和解放。 1985年11月,改设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最东部。东北与甘肃省永登县、兰州市红古区相连,东与甘肃省永靖县接壤,南隔黄河与甘肃省积石山县相对,西、西北与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区毗邻。南北长96公里,东西宽32公里,总面积189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民和县,海拔最高4220米,最低1650米,平均海拔高度2100--2500米。为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祁连山系的达坂山和拉脊山余脉,构成县境地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部多为高山。境内沟壑纵横,山峦重迭,地形复杂。
气候 民和地处北温带,属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均温度9℃,年降水量292.2毫米左右,无霜期198天。
水文 湟水、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县境北部和南部,形成湟水、黄河两大谷地。
【交通运输】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京藏高速、109国道、青藏铁路、民小公路、清大高速公路、川大高速 穿境而过。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民和县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0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18%。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5892人;普通高中在校生9186人。初中学校在校生15950人。普通小学在校生32245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3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3871人。
文化事业 国家三级图书馆: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图书馆。 民和县艺术表演活动的团体16个,群众文化机构(含乡镇文化站)24个,其中: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2个。广播电视转播台20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01%。
医疗卫生 民和县共有医疗卫生健康机构535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卫生健康行政执法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各1个,民营医院8个,乡镇卫生院29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9个,村卫生室291个,村级医疗点123个,个体诊所57个,医务室2个。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65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80人,执业护士648人,医护比1:0.95,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为3.77人。
【风景名胜】
喇家遗址
喇家遗址,地处黄河上游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官亭镇,是一处距今4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大型部落遗址。完整保留了被地震、洪水毁灭瞬间的状态,因而被誉为“东方的庞贝古城”。也是中国唯一经科学论证的史前灾难遗址。1986年5月27日,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喇家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2002年喇家遗址荣获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马厂塬遗址
马厂塬遗址,位于湟水南岸的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边墙村,与湟水北岸甘肃红古区海石湾及兰青铁路隔河相望,兰西高速公路由东向西绕遗址北侧穿过。距民和县城约8公里。面积18万平方米左右,文化堆积层达50~150厘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文化并存的古遗址。1956年8月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青海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川黄河水利风景区
三川黄河水利风景区,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地处甘青两省交界处,依托黄河河道及炳灵、积石峡等黄河梯级电站而建。景区属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有滚滚清流的黄河风情、峡口桃花、三川杏雨、山城落日、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观闻名遐迩,独具特色。
峡门水库
峡门水库,位于民和县松树沟峡门河上。主要是解决松树沟开发区2.31万亩农林牧土地的灌溉用水,同时解决沟道0.69万亩地的灌溉用水及人畜用水。是一个以灌溉为主,综合供水的蓄水工程。设计总库容260万立方米,大坝为壤土心墙砂壳坝,水库工程由大坝、导流放水洞、溢洪道三部分组成。大坝从河床清基面起算为60米,从心墙底部起算为84米,坝顶长187米,正常水位为2731米、设计洪水位为2731.59米、校核洪水位为2732.14米、坝顶高程为2734米。批准概算投资3930万元。
【地方特产】
民和旱砂西瓜 民和旱砂西瓜,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民和旱砂西瓜果实椭圆形,个小而匀、果皮淡绿色、上覆深绿色条带,果皮厚1.1厘米,瓜瓤呈鲜红色,籽黑、皮薄、肉嫩,香气浓郁,质地酥脆、风味爽、果汁多、甘甜、瓤沙、味纯,食用品质好,是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 2013年12月30 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民和旱砂西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民和马铃薯 民和马铃薯,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民和马铃薯薯块长圆形,表皮粗糙,黄皮黄肉,薯块整齐,蒸煮后肉质酥散,色味纯正,口感好。 2013年12月30 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民和马铃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民和肉牛 民和肉牛,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民和肉牛体型身宽高大,结构匀称,体质结实,体格粗壮,体驱呈圆筒状,多为红(黄)白花角为蜡白色,四肢健壮有力,具有六白特征。民和肉牛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富含各种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以及对人体有保健功效的钙、磷、硒、铁、镁等矿物质元素。 2013年12月30 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民和肉牛”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民和羊肉 民和羊肉,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民和肉羊背腰平直、后躯丰满、胸宽体长、肢体健壮,体型呈圆桶状,公、母羊有角基,表现出了明显的肉用羊体型特征。肉质细嫩多汁,颜色鲜艳,肉中肌红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较低,富含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达16.4%),属于较好的肉质等级,熟肉率、系水力的指标均较为理想,肉的pH值小于7呈酸性,尤其是富含组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3种提高鲜味的必需氨基酸和谷氨酸(非必需氨基酸),故民和羊肉膻味小、口感好,是生产优质羊肉的理想原料。 2013年4月1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民和羊肉”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荣誉称号】
2020年6月,民和县入选青海省双拥模范城。 2020年11月,民和县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1年1月14日,民和县入选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19日,民和县入选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2021年6月,民和县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1年9月,民和县入选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2021年12月,民和县入选2016—2020年青海省普法先进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