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区,隶属青海省海东市。是海东市政府所在地,地处青海省东北部湟水中游南北两侧,西与海东市平安区相邻,东与民和县毗连,南接化隆县以青沙山为界,北与互助县隔河相望,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乐都区下辖2个街道,6个镇,12个乡。乐都区常住人口240949人。区政府驻古城大街50号。
【行政区划】
乐都区辖2个街道、6个镇、12个乡:
街道:碾伯街道、岗沟街道
镇:雨润镇、寿乐镇、高庙镇、洪水镇、高店镇、瞿昙镇
乡:共和乡、中岭乡、李家乡、下营乡、芦花乡、马营乡、马厂乡、蒲台乡、中坝乡、峰堆乡、城台乡、达拉乡
【建置沿革】
乐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根据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证明,距今4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 秦汉以前,乐都属羌戎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军进入湟水流域,乐都地区归入汉朝版图。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破羌县,属金城郡。 南北朝时南凉主立国,定都乐都。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乐都郡为鄯州,移西都县于乐都。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西都县为湟水县,隶属鄯州。 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置鄯州都督府,督领鄯、河、兰、廓四州军政事务。开元二年(714年),唐置陇右节度使于鄯州,辖治陇右12州,使乐都成为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宋时称邈川、湟州、乐州。 元时,乐都属西宁州。 明代,先后设碾伯卫、西宁卫碾伯右千户所,清雍正三年改为碾伯县。 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隶属青海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乐都县。 1979年,划海东专区。 2013年,撤销海东地区,乐都县,设立地级海东市、乐都区。
【地理环境】
乐都区,位于青海省东部。西连青海省西宁市中心城区,南与化隆县为邻,北与互助县相望。南北长33.6千米,东西宽23千米,总面积3050平方千米。境内大部分地区为山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湟水河自西向东流经全境,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交通运输】
兰青铁路、兰新高铁、京藏高速公路、109国道穿境区乡公路畅通,区府驻地距西宁机场40公里。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乐都区驻有: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乐都区共有学校142所(辖102个教学点),其中完全小学3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初中4所,高级中学4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特教学校1所:有幼儿园、早教点122所。有中小学生及学前幼儿33235人,其中小学生16772人,初中生9053人,学前幼儿7410人,总计中寄宿生5504人,少数民族学生7014人,教职工2863名。
文体事业 乐都区共有广播电视台转播台12个,“村村通”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0506个,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户户通50415套,调频广播转播台12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6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85%:电视网络公司1个,有线电视31787户。老年福利服务中心4个,区书法家协会2个,区文化馆1个,体校1所,管乐队和民乐队12个、秦腔和眉户剧团4个。
医疗卫生 乐都区共有各类医疗机构440个,其中区直卫生部门2个、乡镇卫生院21个,村卫生室34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9个(为非营利私立机构)、民营医院8个、个体诊所44个。全区住院病床实际开放1097张,其中县级医院实际开放515张,民营医院实际开放278张,乡级卫生院实际开放床位304张。
【风景名胜】
瞿昙寺
瞿昙寺,位于乐都区城南21公里处的马圈沟口,是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古香古色的明代建筑群。明洪武年间创建,已有600多年历史,在中国藏传佛教界拥有很高的地位。因建筑布局仿照明代北京紫禁城的布局,而被称为“小故宫”。 瞿昙寺,汉式建筑风格十分典型,在类型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中独树一帜。寺中珍藏的朱元璋敕赐的“瞿昙寺”匾、象背云鼓、五通御碑、宣德青铜钟,以及御制的金印、象牙印、象牙佛珠、檀香木佛珠等在中国独一无二,瞿昙寺历史上承载青藏高原藏、汉、土、蒙等民族和谐共生的典范。1982年2月23日,瞿昙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湾遗址
柳湾遗址,位于乐都区高庙镇东面两公里处的柳湾村,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墓葬群,地处湟水中游北岸台地,南北450米,东西250米,总面积112500平方米。 柳湾墓地,包括了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是我国黄河流域迄今已知的规模最大且保存完好的一处原始氏族社会公共墓地。2006年5月25日,柳湾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
中国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2002年5月落成,分上下两层,外形酷似在青海出土的舞蹈彩陶盆。占地面积5845平方米,建筑面积2222平方米,可供展览面积1500平方米,总投资450万元。
西来寺
西来寺,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有山门,大殿、东廊房、会景楼、药王殿等组成。殿宇布局合理,雕梁画栋,气势不凡。院内满是松柏、沙枣、垂柳,绿树成荫,环境清幽。但西来寺的看点不在建筑和院内的布局,而在于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栩栩如生的水陆道场画。
羊官寺
羊官寺,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又名“寿乐寺”,藏语全称为“东霞扎西曲林”,意为“北山吉祥丛林”。位于乐都县寿乐镇羊官沟村。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寺内存有唐卡、法器等大量的明代文物。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该寺修建有118柱的经堂,其建筑为七转九、三重檐、九脊顶斗拱合壁、高三层的藏汉式殿堂。经堂前山脚下,有三转五,三重檐的护法殿一座。还有官房、讲经院、吉洼昂等建筑64间:柳家昂两大院七小院共197间。僧舍127院517间,总建筑800余间,面积达69亩。另有宝塔4座,本康10座。寺院内处各设防护闸栏500米,并有哨所6处。
药草台寺
药草台寺,系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位于乐都县瞿昙镇石坡村。《西宁府志》曰:“药台在城南五十里,瞿昙寺下院也,依山临流,多产药草,因为寺名云”。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落成,具有典型的汉藏建筑风格。与瞿昙寺同属一寺,史称瞿昙寺下院。1998年,该寺又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沟寺
石沟寺,位于乐都县姜湾村。为汉族道观,创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殿宇建于山腰之间,坐东朝西,在数丈崖壁之上依山势建有韦陀殿、山门、歇马殿、观音殿、钟亭、百子宫、药王宫等。其中观音殿为主体建筑。所有建筑依山而建,前面半壁为土木结构,红砖青瓦,飞椽斗拱,后面半壁为依山凿就洞窟,殿内两侧留有山石自然状态,从殿外观之,殿与山浑然一体。
【历史文化】
藏族婚宴十八说 藏族婚宴十八说,是流传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藏族聚居地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伴随藏族婚俗而形成,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具体内容有:祭神、梳辫说、梳子说、哭嫁歌、出路歌、父母的教诫、马说、垫子、土地颂、房屋、茶、酒、婚礼宴说、系腰带、衣服、祝福、嘱托、吉祥。还有丰富多彩的歌舞活动和美味佳肴,以及艳丽而华贵的藏族服饰,场面热烈浪漫、庄重华丽。 藏族婚宴十八说,在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语言文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对丰富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008年6月7日,藏族婚宴十八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 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流行于青海省乐都县地方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又称“九曲黄河灯阵”,流传于青海省乐都县岗沟镇的马家台、七里店、李家、水磨湾四个行政村。每三年举办两次,俗称“三年两头”。点灯会期三天,始于农历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结束,每晚七点亮灯,约十一点结束。每逢灯会,十里八乡的群众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向会场,赐福观外游人如织,每天的观灯人数平均在一万以上。 2008年6月7日,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瞿昙寺 瞿昙寺花儿会,因起源、并流传于乐都县瞿昙寺一带而得名。同时,也是当地的庙会,从农历六月十四到十六日,共三天。 瞿昙寺“花儿”会,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对“花儿”会的生成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是研究大型民俗活动与地方文化发展关系的典型个案,在当地发挥着促进民间物资交流、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丰富民众生活等多方面的功能。 2006年5月20日,瞿昙寺“花儿”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方特产】
乐都沙果 乐都沙果,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乐都沙果别称花红、林檎,蔷薇科苹果属的植物,乔木,高4~6米。乐都沙果因产于乐都地区,果实储后肉质疏沙,故而得名“乐都沙果”。 2014年12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乐都沙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乐都藏香猪 乐都藏香猪,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乐都藏香猪是高原放养型猪种,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地区的猪种之一,它能适应恶劣的高寒气候,适宜于以放牧为主,补饲为辅的饲养管理,是青藏高原的濒危物种,肉质香嫩可口,皮薄,瘦肉多,属高寒地区优良瘦肉猪种之一,有很高的保护开发利用价值。 2014年12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乐都藏香猪”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乐都绿萝卜 乐都绿萝卜,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乐都县全年日照总时数2843.3小时,日照率为63%,年平均气温6.9℃,年气温较差25.8℃。生长期的积温可达3000℃,河谷、沟岔面积较大,形成了很多独有的高原特色小气候,灌溉条件好,风速小,气候适宜于乐都绿萝卜生产。乐都绿萝卜肉质根呈长圆筒形,长18厘米,横径8厘米,肉色浅绿,约2/3露出地面,外皮绿色,入土部分外皮白色。细尾根长8.2厘米,粗2毫米,白色,肉质根毛重480-560克,净重380-400克,肉质根基本无裂及分叉现象。 2013年4月1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乐都绿萝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乐都紫皮大蒜 乐都紫皮大蒜,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乐都县位于青海高原东部的温暖灌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多种农作物、蔬菜、果树的生长。种植的乐都紫皮大蒜外皮呈紫红色,蒜瓣紧实、瓣少而肥大,口感好、辣味浓厚,并且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 2010年0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乐都紫皮大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乐都牦牛肉 乐都牦牛肉,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乐都区属典型的大陆型气候,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温度为7.3℃,年平均降雨量为335.4毫米,无霜期144天,适宜养殖牦牛。乐都牦牛具有粗壮坚实的四肢,蹄质坚实而蹄尖狭窄、税利,蹄底有马蹄铁形硬角质,能攀登利用其他牲畜不能利用的高山陡坡的草场。屠宰后牦牛鲜肉颜色深红,肌间脂肪分布均匀,脂肪颜色微黄;肉煮沸后的肉汤清澈透明,脂肪团聚于表面,具特有的香味,味香四溢肉质鲜嫩、无异味,具鲜牛肉特有气味。 2018年7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乐都牦牛肉”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乐都大樱桃 乐都大樱桃,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20世纪90年代,乐都区从山东省引进大果樱桃,经过试验获得成功,此后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乐都大樱桃色泽鲜艳、红如玛瑙、肥厚多汁、酸甜适口、果香浓郁,富含糖、蛋白质、维生素及钙、铁、磷、钾等多种元素。 2010年04月0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乐都大樱桃”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乐都长辣椒 乐都长辣椒,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乐都区辣椒历史悠久,早在解放前就有种植。乐都长辣椒,皮薄肉厚,辣味适中,味香口感好,个体长大,营养丰富。经检测,干物质为9.49%,比山东高4.49%;每100克中辣色素含量为0.05毫克,比山东高0.02毫克;每100克中维生素C含量为109.3毫克,比山东高47.3毫克。 2010年04月0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乐都长辣椒”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乐都洋芋 乐都洋芋,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2011年11月01日,乐都洋芋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荣誉称号】
2018年9月,乐都区入选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2018年10月,乐都区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2019年10月,乐都区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19年11月,乐都区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2021年1月,乐都区入选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 2021年6月,乐都区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1年12月,乐都区入选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2022年4月,乐都区入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