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多,隶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北依积石山支脉布青山,与都兰县相接,东部与兴海县、玛沁县毗邻,南与达日县、石渠县接壤,西靠曲麻莱县,西南以巴颜喀拉山为界,与称多县相连,总面积25253平方公里。总人口14400人,民族单一,藏族是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玛多县下辖2个镇、2个乡,县政府驻西大街22号。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1957年,达日县、甘德县析置玛多县。1962年,复归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人类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黄河发源于此,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中华水塔”的美誉。其中,扎陵湖、鄂陵湖被联合国《湿地公约》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行政区划】
玛多县辖2个镇、2个乡:
镇:玛查理镇、花石峡镇
乡:黄河乡、扎陵湖乡
【建置沿革】
古为羌地。 唐,属羁縻州辖地,后属吐蕃。 明,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明末清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辖地。 清,属上郭罗克百户辖地,隶四川松潘镇漳腊管辖。 民国三十年(1941年),置哈姜设治局。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并入星川设治局。 1950年,解放后分属达日县、甘德县辖。 1957年,达日县、甘德县析置玛多县。 1959年,划归海南藏族自治州管辖。 1962年,复归果洛藏族自治州。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玛多县,地处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北依积石山支脉布青山,与都兰县相接,东部与兴海县、玛沁县毗邻,南与达日县、石渠县接壤,西靠曲麻莱县,西南以巴颜喀拉山为界,与称多县相连。南北宽约207公里,东西长约228公里,总面积2525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玛多县,属高平原地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大部分在4500~5000米之间,地形起伏不大,相对平坦,比高500~1000米,西北高,东南低,山间有平坦地、沙漠地、沼泽地。大地构造单元属巴颜喀拉褶皱带,构造线均作西北至东南走向,地貌轮廓明显地受构造控制。玛多地区占优势的地貌类型是宽谷和河湖盆地,它们多为断陷作用所形成。在海拔4500米以上多为石质山地,表面为黑灰色盖土、黑柁土、沙壤土与沙质覆盖,一般厚度为50毫米,最厚达1米以上。
气候 玛多,属高寒草原气候,一年之中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而通常又把冷暖两季分别称为冬季和夏季。冬季漫长而严寒,干燥多大风,夏季短促而温凉,多雨。年平均气温-4.1℃,除5~9月份,各月平均气温在-3.0℃以下。累年气温≤0.0℃,日数94.8天。无绝对无霜期。大风日数多,从11月至次年4月最为频繁,约占年大风日数的70~85%。年均降水量303.9毫米,但年际变化大。
【交通运输】
214国道、西宁至玉树高速公路穿过玛多县。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玛多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1所,其中:幼儿园6所、小学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县内在校生2597人(其中:学前教育学生数769人、小学1599人、初中229人)。各类学校教职员工310人(其中:专任教师95人,专任教师中初中26人,小学69人,幼儿园83人)。政府临聘幼儿园教师58人,后勤2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适龄少年入学率99%,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0.09%。
文化事业 玛多县共有文化旅游事业单位7个,其中:融媒体中心1个、旅游综合服务中心 1个、文化馆1个、电影放映管理站2个、图书馆1个、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1个。广播覆盖率96.4%,电视覆盖率98.4%。
医疗卫生 玛多县有卫生机构 8个(不含诊所等),其中:县级医院 1 个,乡镇卫生院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1个。卫生职工总人数13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2人(含执业和助理医师14人,注册护士10人,药师1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07人),其他人员5人,共有病床77张。
【风景名胜】
巴颜喀拉山
巴颜喀拉山,位于玛多县西南,蒙古语意为“富饶青(黑)色的山”,藏语叫“茶拉”,意为华丽的山,从昆仑山脉东延780千米,是昆仑山的南支。巴颜喀拉山口位于山脉中部,自古以来是由西宁至玉树的交通要道,有青康公路通过。
星宿海
星宿海,藏语称为“错岔”,意思是“花海子”,位于黄河源头地区,东与扎陵湖相邻,西与约古宗列盆地相接,这个地区海拔4500米左右,是一个狭长盆地,地势平缓,黄河行进至此,河面骤然展宽,流速变缓,水流四处散流,形成大片沼泽草滩和难以计数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湖泊。这些星罗棋布小海子,大的上百立方米,小的仅几立方米,星宿海之名即由此而来。
冬格措纳湖
藏语名为“冬格措纳湖”,蒙语称为“托索湖”,意思均为黑海。坐落在玛多县花石峡镇西北约16公里处,也意为“一千座山围成的湖”。该湖地处海拔4117米的高原之上,东西长45公里,西北宽10公里,面积450平方公里,水深10米,湖水呈深蓝色,淡水,可饮用。
鄂陵湖扎陵湖
扎陵湖与鄂陵湖,位于黄河源区的青海省玛多县境,系高原淡水湖泊,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 鄂陵湖在东,扎陵湖在西。两湖中间,有巴颜朗马山相隔。从山顶远眺,可见黄河分成三股流入扎陵湖中。扎陵湖的湖面东西宽而南北窄,面积52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6米,最浅处仅1米多,蓄水量46亿立方米。由于水浅的地方呈乳白色,因而被称为“白色的长湖”。 黄河从扎陵湖的南岸流出,经过一条长约20公里、宽300多米的黄河峡谷,分九股在西南隅流入鄂陵湖。鄂陵湖南北宽而东西窄,面积为61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6米,最深处达30多米,蓄水量107亿立方米。被称作“蓝色的长湖”。
黄河源国际狩猎场
青海黄河源国际猎场,位于果洛州玛多县境内,猎场总面积37多万公顷,有3个猎点,分别是黑海乡境内的冬格措纳湖猎点,面积14万公顷,冬格措纳湖面积2400公顷;第二个是扎陵湖乡境内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猎点,面积15万公顷,扎陵湖和鄂陵湖面积11.44万公顷;第三个是黑河乡野马滩猎区,面积8万公顷。境内湖泊棋布,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历史文化】
民族禁忌 藏族忌食鱼、狗、驴、马肉。藏族不用污言秽语骂人,更不用秽语骂娘、骂祖宗,玛多的藏语语汇中几乎找不到一句骂人的词语,骂人被视为耻辱,骂人者不但不能在骂声中解恨,反而要受到鄙视和讥笑。
风俗习惯 “哈达”(藏语译音)是藏族馈赠和日常交往礼节中经常使用的物品,一般有白色、淡黄色2种,宽五至六寸,长三至五尺。赠送“哈达”是对于对方或双方最高的敬意或祝贺,是郑重和信用的表示。 玛多藏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每户多为5口人,个别户有10口左右。男子当家,是家庭的家长。如果男人死了,这一户家长由其儿子担任,即使儿子年幼也是家长,其母不当家长,但家庭一切事务均需母亲支配决定。在家庭劳动分工上,男子一般主外事,出外办事、集会、购物、交往等,在家要放牧,缝制衣帽、生产生活用具等。妇女每天除大水烧茶、做饭、拾牛粪、放牧、挤奶、打酥油、看孩子、料理家务外,还要捻线、拧绳,一应家务琐事全由妇女承担,劳动强度比较大。家庭财产支配和处理权方面,虽提倡男女平等,但妇女地位和权力仍较男性低下,一般仍是男子说了算。玛多地区盛行招赘,找女婿不受人歧视。总之,不论招赘或娶嫁,男女婚后数年年一般都要另立家居,独立生活。但大都距父母较近,以便随时有所照应。
婚嫁 玛多地区大多数男女青年到了结婚年龄一般都是自由恋爱,也有父母包办的。但不论是哪一种形式,都得经过媒人说媒才能成婚。男方请的媒人一般由男方父亲亲友中能说会道的人充任,到女方家提亲带茶叶1块、“哈达”一条作为订婚礼。若女方父母无推辞之意,并收了订婚礼,说明双方都很满意未来的婚姻,然后再请阿卡或活佛择日举行婚行。送亲这天,新娘由娘家人送到新郎家,父母不送亲。送亲人和新娘都是盛装艳服,所乘马匹也尽力打扮。新娘必须从正东方向进入男方帐房,帐房门朝东,如果男方家住在女方家西边,新娘自然是从东而来。如果住在东方,新娘一行就得绕一个大圈做出从东面走来的样子。
丧葬 玛多地区丧葬一般有4种形式:火葬、天葬、水葬、土葬。火葬,是对大活佛、较有名望的宗教人士的一种葬仪。天葬,是最普遍的丧葬形式,除孩童和情况特殊的人以外,成人不论男女都进行天葬。水葬,形式比较简单,玛多地区藏族视水葬为最不好的下场。一般水葬的都是自杀、暴病、身后无人者以及被阿卡或活佛指定要进行水葬者,其他人绝对不进行水葬。土葬和水葬一样,都是很少施行的丧葬,只有少数恶疾、刑杀、孩童土葬。
【地方特产】
玛多藏羊 玛多藏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玛多藏羊养殖基地气候寒冷,干燥,光能丰富,常现雪灾,光照充足,太阳辐射量大。玛多藏羊全身被毛纯白,毛辫长,体格大,身躯长,胸深广,前胸发达开阔,背腰平直,整个体形似长方形,玛多藏羊肉色鲜红,有光泽,肌纤维致密,富有韧性。煮沸后肉汤澄清透明,脂肪团聚于表面,无膻味、具羊肉固有的香味。味道鲜美纯正、口感好,肥瘦相间、香味浓郁、风味独特等特点,在羊肉中独具特色。 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玛多藏羊”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果洛蕨麻 果洛蕨麻,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果洛蕨麻颗粒饱满,体圆肉厚,长期食用可健脾益胃、生津止渴、益气补血,对脾虚腹泻,病后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疗效明显。 2014年5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果洛蕨麻”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荣誉称号】
2015年,玛多县荣获青海省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 2019年,玛多县入选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20年,玛多县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 2021年8月,玛多县入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2021年9月,玛多县入选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