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位于湖南省北陲,岳阳市西境,北倚长江,南滨洞庭。全县集雨面积1642平方公里,人口71万,耕地面积81万亩。华容位于扬子滩地台江南地轴上,属具有强烈挤压褶皱升降的江南右陆。县境地处洞庭湖凹陷背缘,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丘岗隆起,东西低平开阔,微向东洞庭湖倾斜。地貌分区特征明显:工北部为低山丘陵区,间有溪谷平原,中南部为丘岗区,其余为平原。平均海拔在35米以上,海拔最高点为382.9米,最低点为东湖湖底21米,高差为361.9米。全境山地总面积328.2平方公里,占17.8%,平原1028.66平方公里,占56%。
华容县水上公园
华容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期遗址4处,公元280年始设县治,迄今已有1700多年。几千年来,华容人民在这块肥沃土地上耕耘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大禹曾在这里登山治水,杜甫曾在这里把酒赋诗,岳飞曾在这里插旗操军,明朝诞生了刘大厦、孙瑴等历史人物;在现代更是诞生了革命家何长工、史学家刘大年等一批革命先驱和仁人志士。
行政区划
华容县辖12个镇、8个乡:
镇:城关镇、洪山头镇、三封寺镇、治河渡镇、北景港镇、鲇鱼须镇、宋家嘴镇、万庾镇、操军镇、梅田湖镇、插旗镇、注滋口镇、东山镇
乡:胜峰乡、新河乡、护城乡、新建乡、南山乡、终南乡、幸福乡、团洲乡
历史沿革
古华容县县治在今天湖北省监利县境内,是春秋时的容邑,以“华丽的容城”得名,后世复设华容县,只有南半部了。春秋时为楚国境域,战国时属楚黔中地。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置黔中郡,县境为秦黔中郡地。
中华民国2年(1913),华容县属湖南省岳常澧道,3年,废府存道、县,岳常澧道改名为武陵道,华容属之。5年,裁撤武陵道,华容划归湘江道。11年,废道,县境直隶湖南省。26年,全省设立9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置,华容属第2督察区。29年4月,全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华容属第4区。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全省分设10个专员公置(专区),华容划属常德专区。1962年12月,恢复益阳专员公置,华容改属益阳专区。1964年9月,设立岳阳专员公置,华容划归岳阳地区。1986年1月,撤销岳阳地区行政公置,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华容属岳阳市。
自然地理
华容县境内东西最大横距6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0公里。其特定的地理位置是长江沟通沿海与内地、联结洞庭湖平原与江汉平原的中心交汇点,经济组合、辐射效力大,具有得天独厚、得水独优的综合区域优势。
地质、地貌:华容位于扬子滩地台江南地轴上,属具有强烈挤压褶皱升降的江南右陆。县境地处洞庭湖凹陷背缘,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丘岗隆起,东西低平开阔,微向东洞庭湖倾斜。地貌分区特征明显:工北部为低山丘陵区,间有溪谷平原,中南部为丘岗区,其余为平原。平均海拔在35米以上,海拔最高点为382.9米,最低点为东湖湖底21米,高差为361.9米。全境山地总面积328.2平方公里,占17.8%,平原1028.66平方公里,占56%。
桃花山是一独立山脉,最高峰雷打岩主峰高384米,是华容县最高山峰。桃花山四周为平原,平均海拔高为50米,与桃花山的相对高差为334米。
华容河发源于长江调弦口,流域面积1679.8平方公里,其中湖南省1128.8平方公里。 华容河,又叫“沱江” “沱水” ,位于湖南省华容境内,北接湖北石首东部之调弦河[荆江四水(长江入洞庭湖之支流)之一],南经湖南华容之洋河渡、万庾、县城、潘家渡,于旗杆咀(现属岳阳市君山区)注入洞庭湖。水路蜿蜒60.5千米,华容占35.5千米,湖南省内流域面积1128.8平方公里。
华容县桃花山
气候特征
华容地属北亚热带,为湿润气候型,属长江中游气候大区,光照充足,雨量适度,温暖温润。全年平均降水量1232.2毫米,年平均气温17.8℃,变幅在14.7℃~22.0℃,全年日照时数为1733.7小时,全境灾害性气候主要为寒潮、暴雨、高温、大风、冰冻,冰雹。
资源优势
华容农业独具风采。是历史上有名的“鱼米之乡”、“棉麻之乡”,是全国的粮、棉、油、鱼商品生产基地县。棉花、油料、水产品及农业生产总值均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粮、棉、油、水产品、蔬菜、苎麻、茶叶、柑桔、湘莲、辣椒、生猪、家禽等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
全县工业初具规模。目前已形成纺织、服装、化工、建材、食品、轻工、机械、矿产等八大支柱产业,先 后有牛皮箱板纸、多用童床、花岗石圆弧板等30多种产品评为省优产品,花岗岩系列产品、羽绒制品、棉麻纱、粮油食品等产品远销日本、欧美和东南亚地区。县内矿产资源品种较多,花岗岩储量64亿立方米,优质天然矿泉水、高岭土、独居石等矿产正在逐步开发。
经济概况
县域经济全面进步,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初步核算,全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大关,达到11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96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9.34亿元,同比增长26.1%;第三产业增加值30.05亿元,增长12.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生产总值16700元,比上年增加3689元,增长15.3%。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强优势农业,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县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0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32亿元,比上年增长5.3%。农业优势更加明显,农业总产值24.80亿元,增长0.5%;养殖(畜牧渔业)总产值29.41亿元,增长10.6%。粮、棉、油、菜面积分别达到127.7万亩、48万亩、68万亩和30万亩,继续稳居全国或全省前列。全年粮食总产量54.2万吨,增长14.9%;油料总产量6.14万吨,增长18.3%。棉花总产量2.78万吨,比上年降低13.4%。蔬菜总产43.31万吨,增长12.7%,水果总产9.13万吨,增长53.7%。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高速增长。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22978万元,比上年增长29.3%;工业增加值448149万元,比上年增长28.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16916万元,增长34.5%,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华容晚霞
招商引资
华容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政策优惠。近年来,华容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全县累计批准引进外资项目23个,总投资3220万美元,引进外资1983万美元,累计引进内资项目800多个,总投资10亿元,引进内资6亿元。引进国内外资金建立华威棉产品、华建石材、同兴石材、加盛实业、金庆染织、华奥纺织、华阳综合批发城、光华木制品、乐华液化汽、兴华啤酒等一批重点项目。外来投资企业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重点扶持保护外商投资企业,县政府成立了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特别委员会,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发证、挂牌,予以特别保护,并制定了对外招商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特别是对来华容开发高新技术项目的投资者,实行"厂区用地全送,申办与建厂规费全免,所有申办手续由县政府全部代办"的特优政策。按现代化城区标准建设的马鞍山新区已具规模。2000年,县委、县政府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并开始建设马鞍山新区,该区占地6.1平方公里,将高新技术工业区和高效农业示范区(含农副产品加工)建设纳入新区建设总体规划。目前,新区“八路”已完成路面硬化和管道安装,电力和通讯主干线路已铺设到位。到该区投资办厂将享受新区建设的特别优惠。此外,县城内所有工业企业通过推行"两个买断,两个置换",已全部完成改制工作。改制后,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生机焕发,然而也有原造纸厂、针织厂等十来个企业约7000多万元的资产、9万m2的厂房及30m2厂区占地面积闲置未用,这些闲置资产均可优惠租赁或转让使用。目前,华容急需招商的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纺织印染、矿产建材、食品加工及林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基础设施
华容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八五”以来,全县共投入城市建设资金30多亿元,新建、改造街道50多条,县城面积扩大了1倍,被评为省文明卫生县城。乡村集镇建设步伐加快,近两年启动村镇建设项目120多个,集镇功能日渐凸现。
华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县有22万伏变电站1座,11万伏变电站3座,3.5万伏变电站8座,工农业生产、生活用电可充分满足。县城建设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6万吨。全县开通程控电话10万门,移动电话8万门,电话传真可直达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华容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省道S306、1869干线横贯全境,县城至岳阳、常德、益阳及湖北荆州仅需1小时左右,特别是通过S306线可直通京广铁路、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至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只需3小时。紧靠华容的长江、洞庭湖黄金水道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东至东海。
科技教育
奋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全年共申请获得国家专利51件,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9个,其中申报列为国家级的项目3个,省级4个,市级1个,争取国家科技补助经费86万元。其中,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个,星火计划项目2个,成果推广计划项目1个,社会发展计划项目5个,高新工业计划项目4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及农村民生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强力推进;农村科技救灾及农村民生科普服务并举,科技富民强县取得明显成效。
健全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有新提高。该县深入践行“教育造就大华容”理念,大力推进建设教育强县进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加强队伍建设,教育事业显露新的发展格局。全县学校153所,其中:普通中学36所,普通小学108所,职业中学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特、幼教学校2所;教职员工共6281人,其中专任教师5841人;在校学生77491人,新增1661人,比去年增长2.2%。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巩固率达100%,初中生入学率达99.6%,巩固率98%以上。全面化解普九债务。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改造工程,完成明德项目2个。启动了万庾中学、鲇市中学、三封中学等10所义务教育阶段省级合格学校建设,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优化城区学校资源配置,重点加强了实验初中、实验小学的维修改造。全县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合格率100%,违法犯罪率为零。坚持科研兴教,全县自创课题研究24个,市级课题14个。高考、中考质量稳中有升。2008年高考一、二本上线1567人,上线绝对人数名列全市前列。
文化卫生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全年该县艺术团在全县乡、村场、社区共演出82场;送图书下乡4000册;完成4800场农村公益电影的放映任务,并坚持利用电影对全县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等传统教育,向群众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实现了村民1月看1场电影的目标。全县共有文艺协会、社团14个,各类业余文艺工作者1000多人,其中国家级会员3名,省级会员41名,市级会员近100名。2008年,先后出版诗集1部,散文集2部,纪实文学3部,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和展示各类文艺作品800多件,其中作家阮梅的长篇纪实文学《世纪之痛》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全年共开展大型广场文体活动达20余场次,广场文化已成为提升城市品位、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大亮点。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8年末,全县共有医院、卫生机构54个,病床位1163张,比上年增长4.3%;卫生工作人员1536人,增长2%,卫生技术人员1261人,增长2%,其中注册中、西医师493人,增长1.9%,注册护师、护士321人,增长3.9%。年内共开展6次冷链运转,“五苗”针对疾病发病率控制在部颁标准之内;结核病控制覆盖率100%,年末29989人享受了合作医疗住院补助,补助金额达2671.4万元;门诊就医刷卡88040人次,补助金额达225.4万元。全县共有49.25万人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