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隶属四川省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全县幅员面积2235平方公里,耕地91万亩;辖78个乡镇(办事处),1053个行政村,总人口130万。县境东接仪陇、蓬安,西邻盐亭、梓潼,南靠西充、顺庆,北连阆中、剑阁。县城地处国道212线、省道101线、204线及嘉陵江交汇处,与成都、重庆均相距280公里,三地连线呈等边三角形;即将动工的兰(兰州)渝(重庆)铁路在此建有中型客(货)运站。
行政区划
南部县辖6个办事处、31个镇、41个乡:
办事处:东城办事处、南城办事处、西城办事处、北城办事处、金星办事处、枣儿办事处
镇:南隆镇、河东镇、老鸦镇、谢河镇、楠木镇、永定镇、碑院镇、长坪镇、盘龙镇、石河镇、铁佛塘镇、东坝镇、河坝镇、王家镇、富利镇、定水镇、黄金镇、建兴镇、三官镇、流马镇、大河镇、大桥镇、万年镇、伏虎镇、双佛镇、花罐镇、升钟镇、升水镇、神坝镇、大坪镇、大王镇
乡:火烽乡、碾盘乡、中心乡、三清乡、五灵乡、群龙乡、平桥乡、窑场乡、大堰乡、马王乡、龙庙乡、梅家乡、大富乡、碧龙乡、光华乡、兴盛乡、太华乡、寒坡乡、肖家乡、四龙乡、碾垭乡、石泉乡、永庆乡、宏观乡、雄狮乡、千秋乡、玉镇乡、柳驿乡、小元乡、永红乡、柳树乡、保城乡、双峰乡、皂角乡、铁鞭乡、丘垭乡、太霞乡、西河乡、店垭乡、桐坪乡、光中乡
建制沿革
南部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内就已有人垦植。其上古属梁洲地,春秋战国时期属巴国,后秦灭卫国,置巴郡。西汉初(公元前205年)置充国县,南朝宋元嘉八年(公元433年)改为南国县,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因地处巴郡(阆中)以南而得名南部县,后经多次分合更复,至明太祖洪武13年(1380年)复置南部县至今。
地理位置
南部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地跨北纬31°04′—31°40′,东经105°27′—106°24′。县境东邻仪陇县、蓬安县,西连盐亭县、梓潼县,南界顺庆区、西充县,北达剑阁县、阆中。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西分布着大巴山余脉和剑门山余脉。地貌多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298—826米。主要河流嘉陵江由正北向东南贯穿境内,流长78公里;其支流西河由西北流向东南,流长202公里。
气候特点
南部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秦岭、大巴山脉形成天然屏障,北方冷空气不易入境,所以境内冬无严寒,气候温和,季风显著,雨量充沛;虽日照偏少,但四季分明。一般特征是:春早,回暖不稳,少雨,常有春旱;夏热,雨水集中,分布不均,常是旱涝交替,旱多于涝;秋短,降温快,绵雨显著;冬干,少雨,气候较温。县内四季起止时间大致为:春季3月1日至5月20日81天,夏季5月21日至9月15日共118天,秋季9月16日至11月25日共71天,冬季11月26日至2月28日共95天。由于各地位置和地形不同,四季起止时间也有差异,境内西北与东南相距较远,季节一般相差10-15天。
区域面积
全县幅员面积2235平方公里,东西相距89.7公里,南北相距59.5公里。其中县城面积10余平方公里,有耕地60118公顷,其中水田19523公顷、旱地40595公顷。
人口状况
南部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但旧时代,由于战争频繁,早期史志无人口统计,自明朝始有记载,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全县有15448人,明末清初境内几乎荒无人烟,康熙年间(1662-1722年),遂有湖广填四川,境内人口剧增,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增至614889人。民国时期,人口逐年增长,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全县人口为753519人。2005年,全县人口为12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6.69万人,非农业人口18.44万人,其中男65.77万人、女59.36万人,男性比女性为110:100。

文化资源
南部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流先贤代不乏人。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名流都曾流寓于此。先后出过骁将张巍、成都王谯纵、工部尚书李先复、大学士蒲宗孟等历史名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里曾是李先念、徐向前领导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南部县山川秀丽,名胜众多。如四川十大立佛之一的北宋禹迹山大佛、杜甫题咏的晓霞观、元代古刹李封观、皇娘坟、陈氏三状元故里等古迹和有“西南第一湖”之誉的升钟水库、红岩子风景区等自然人文景观早己蜚声省内外,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全县森林覆盖率为41.3%,嘉陵江流经境内78公里,水能蕴藏量28万千瓦。
水利资源
南部县水利资源丰富。有西南最大的人工湖、库容13.39亿立方米的升钟水库。南部境内河流属嘉陵江水系。嘉陵江经苍溪、阆中流入南部县老鸦镇,纳曲水;中经火峰乡、南隆镇纳清水河、状元溪,经河东镇纳安溪,经泸溪场纳泸溪,经柴井乡纳大回溪、小回溪,过报本寺入仪陇县新镇至环山乡复入南部境,在王家镇纳西河后流入蓬安县。境内流长78公里,落差33米,平均流量774立方米/秒,水力理论蕴藏量256334.7千瓦。全县水电装机2.78万千瓦,到1996年止,嘉陵江境内干流及其支流,水电装机共12处27台,装机总容量为19260千瓦。南部水力开发潜力巨大。1997年,在县城嘉陵江红岩子古渡口,已修建红岩子电站,装机9万千瓦。嘉陵江一级支流西河,古称西水。西河一源出自剑阁县五指山南麓,一源出自江油县皇堂垭,二源在江油邓家坝合流,流经剑阁入南部境。南部境内流长202公里,中经西河、太霞、铁鞭、保城、双峰、升水等乡镇,在升水镇碑垭庙处建起拦河大坝,是为西南最大水库---升钟水库。西河加上沿途所纳溪流,几乎流经南部各乡镇,其升钟水库和盘龙电站给南部人民的水电之利,善莫大焉,可以说西河是南部人民的母亲河。 南部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水电局采用径流模数法求得全县地下水储量为6266.06万立方米。南部全县有井万余口,每口出水量一般为10-60立方米/昼夜,水质为软水-微硬水,水温10-27℃,无色,无臭,无味,适宜工业、农业和人畜饮用。其出水量大,水质较好的名泉有老鸦镇碾垭村二组的一口井,井深18米,出水量1200立方米/昼夜;县城南门桥大井,水量丰富,终年不竭,曾是城内居民主要饮用井水,今犹竖碑保护。
农业产品
南部物产丰富,粮食作物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油料主产油菜,经济作物主产棉花。解放前,由于反动统治者的剥削压迫,加之南部地处丘陵,土地瘦薄,生产条件差,耕作粗放,所以产量极低。那时主要农作物年均单产水稻150公斤左右,小麦70多公斤,玉米不到100公斤,红苕50-75公斤(五折一)油菜60来公斤,棉花仅5.5公斤。 解放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方针政策,兴修水利,推广良种,农业生产得以飞跃发展,单产大幅度增长。现水稻亩产达549公斤,小麦216公斤,玉米262公斤,红苕182公斤(五折一),油菜100公斤,棉花75公斤。1983年,南部县结束了吃返销粮的历史,1990年被列为国家优质棉基地县,1996年被列为四川省商品粮基地县。南部养殖业历史悠久,在农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生猪是农民饲养的主要家畜,为家庭副业收入的大宗。解放前,畜禽发展缓慢,品种老化,生猪年出栏数只5万多头。解放后,国家扶持农民发展养殖业,1987年南部被国家列为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1996年出栏生猪超过100万头。南部盛产水果,桃、李、桔、柚,品种多样,味道纯正,尤其是在马王乡培育的“脆香甜柚”被评为 国优果品,更是享誉省内外。南部县的气候、土壤适宜发展蚕桑生产。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有先民栽桑养蚕。1995年产茧高达500万公斤,南部被四川省列为发展蚕桑生产的基地县。
经济发展
南部县在西部经济百强县中排名64位。农业基础较好,工业经济整体实力较强。先后被列为国家初级电气化县、优质棉基地县、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全国绿化百佳县、省劳务输出基地县、优质蚕茧基地县,选育的脆香甜柚被评为国优果品。基本形成能源、化工、食品、机械、丝棉纺织、建筑建材等六大支柱行业,水泵、汽车配件、铝塑管材、丝绸、啤酒、炸药等名优产品畅销国内外。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初步核算,2007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87.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简称增长,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2亿元,增长23.4%;第三产业增加值22.6亿元,增长14.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GDP9393元人民币,按现行平均汇率(1美元对人民币7.2293元)折算为1299美元。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各类公路601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24公里,村通公路97.6%。装机9万千瓦的红岩子电站并入国网发电。南部县工业集中区共规划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首期已征用土地1100亩,其中净用土地约800亩。河东科技园占地2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32家。
基础建设
南部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幅员面积2235平方公里,人口125万人,辖84个乡镇(办事处)1千多个村。全县公路里程达6051公里,其中通车里程达1460公里,等级公路达到705公里;河道运输116公里。全县乡镇通车率达到100%。县境东界仪陇、蓬安,南接顺庆、西充,西连盐亭、梓潼,北邻剑阁、阆中。国道212线和省道成南线。南渠线共178.05公里穿越其境,县道207.14公里和乡道600公里密布全县,村道2300余公里延伸到千家万户,17条出境公路与相邻县、市、区相通;境内大河小溪纵横交错,嘉陵江纵贯县城106公里,北通川北门户广元,南下西南重镇重庆,西河环绕县内213公里汇入嘉陵江,南部历来被视为四川的“北道孔衢,东西要害”,是川北地区交通枢扭和物资集散地。
公交线路
1路:一小--西门桥--状元桥--金都大酒店--一环路北口--看守所--三中--蜀北市场
2路:一小--西门桥--状元桥--金都大酒店--二中--交管所--蜀北车站---蜀北市场--棉纺厂--县城新区
3路:一小--南街--三元街--草市街--交警队--蜀北车站---蜀北市场--三中--新区管委会--德仁中学
4路:中医院--西门桥--车站--福利院--化工厂--五里子
5路:滨江路--一小--金都大酒店--益民广场--交管所--蜀北车站---蜀北市场--棉纺厂--新区--德仁中学--大垭--金星场
6路:西门桥--52队车站--草市街--交警队--蜀北车站---蜀北市场--枣儿场--龙王村
8路:广电中心--52队车站--新南花园--二桥--河东工业园区--河东镇
专线:城区——老鸦
各个镇到南部的车大多都停在52队车站,另有部分长途和乡镇的客运车在蜀北汽车站
在南部县城打出租车 一般都是4.5元起价。
城镇建设
经过建国后50年的发展,南部县的城镇建设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崛起在嘉陵江畔的南部县城,象一颗晶莹的明珠,闪烁在川北大地。 具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南隆古镇,自古以来都是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它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城东火峰山,城北炮台山,像两位忠实的哨兵,长年守卫着这座不断壮大的城市。自北向东绕城而过的嘉陵江,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她那长长的手臂拥抱着建筑高大、街道宽敞的南部城。 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作为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县城,更是有着鲜明独特的现代魅力。在城市改造方面,自一九九二年以来,县城累计投入资金7.5亿元,新建城市干道8条、9000余米,新建、改建一般街道20余条、20000余米。开发改造居民小区7个,统拆旧房24.2万平方米,开发商品房98万平方米,并大规模地进行了绿化美化等配套设施建设,使城市框架初具规模,城市功能日趋完善。而今,城市街道已发展到153条,城市人口已愈20万,城市面积也已达24平方公里。城区内高楼鳞次栉比,街道宽阔平直,道旁绿树成荫,入夜华灯通明。那由五十米宽、四公里长的蜀北大道和四十米宽的振兴街、金华街、二环路所构成的县城新区骨架,充分显示出了南部县城的豪迈大气;那以金都、陵江、银峰、蓝天、白云、天一园等为代表的大酒店所提供的全方位星级服务,则又衬托和展示出了南部县城的现代化都市风貌;还有那宽阔的新世纪广场,则在闹市中为市民提供了另一片天空。同时,近两年来,县城还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大了城市管理力度,并先后建成了南充市第一个省级卫生县城和市级文明县城。
旅游规划
一个支撑中心,一个亚中心,六个节点,三个片区,三条主线,两条环线
1、一个支撑中心:南部县城南隆镇
2、一个亚中心:升水镇
3、六个节点:双峰、保城、铁鞭、碑院,大堰
4、三大片区
(1)以升钟湖为主体的西部片区,定位为“度假和水上运动旅游区”。
(2)以禹迹山为主体的东部片区,定名为“禹迹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包括现在的禹迹山、火峰山、红岩子、凌云山、晓霞观等,定位为“宗教文化观光与休闲游乐旅游区”。
(3)以八尔滩为主体的南部片区,范围包括八尔滩、观音山石刻、马王乡民居大院、皮影等,定位为“生态观光旅游与会议度假旅游”。
5、三条主线
南部--大桥--升钟;南部--东坝--大堰;南部--碑院
6、二条环线
1)川东北小环线:成都--绵阳--梓潼--阆中--遂宁--成都:历史文化观光与度假旅游线。
2)川东北大环线:成都--乐至--遂宁--南充--广安--南部--仪隆--巴中--南江--广元--剑阁--绵阳--成都:革命老区与将帅故里旅游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