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汉中市,简称“汉”,陕西省辖地级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与宝鸡市、西安市毗连,东与安康市接壤,南与四川省的广元市、巴中市、达州市相连,西与甘肃省陇南市相邻,区域面积27246平方千米,地处内陆东亚季风气候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约14.5℃。汉中市辖2个区、9个县。2022年末,汉中市户籍总人口378.98万人。
汉中市,因“汉水”流经此地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天府之国”之美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行旅通商的要地”;自古被誉为“秦之咽喉”“蜀之门户”;还被誉为“全球汉人老家”。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栖息。夏至西周,先后属梁州、雍州。秦更元十三年(前312年),始置汉中郡。晋太康十年(289年),改设汉国。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设汉中府。1949年12月6日,改设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区汉中分区。1969年1月,改设汉中地区。1996年2月21日,改设汉中市。汉中市交通便捷,已形成由公路、铁路、航空3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汉中市旅游景点众多,主要有午子山景区、华阳景区、紫柏山景区、黎坪景区、朱鹮梨园景区、石门栈道景区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994年1月,汉中市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11月,汉中市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行政区划】
汉中市辖2个区、9个县:
汉台区 面积
556平方千米,人口54万人。辖7个街道、7个镇、2个乡。
南郑区 面积2849平方千米,人口55万人。辖18个镇、12个乡。
勉县 面积2406平方千米,人口42万人。辖17个镇、8个乡。
洋县 面积3206平方千米,人口44万人。辖16个镇,10个乡。
城固县 面积2265平方千米,人口51万人。辖18个镇、6个乡。
西乡县 面积3204平方千米,人口40万人。辖17个镇、6个乡。
宁强县 面积3246平方千米,人口33万人。辖12个镇、14个乡。
略阳县 面积2831平方千米,人口20万人。辖11个镇、10个乡。
镇巴县 面积3437平方千米,人口28万人。辖11个镇、13个乡。
留坝县 面积1970平方千米,人口
5万人。辖5个镇、4个乡。
佛坪县 面积1279平方千米,人口
3万人。辖4个镇、5个乡。
【历史沿革】
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栖息。
夏至西周,境内有褒国。先后属梁州、雍州。
春秋战国时,境内为南郑地,先后分属巴蜀、秦国。秦更元十三年(前312年),始置汉中郡(治在今安康市境内)隶之。
东汉初,郡治迁于南郑(今汉中)。东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改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降张鲁,又改为汉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占据汉中,仍设汉中郡。
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分梁、益二州,梁州领八郡,治于南郑。
晋太康十年(289年),改设汉国,不久即废。
南北朝时,汉中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萧梁、西魏、北周,境内设梁州、兴州(今略阳县)、洋州(今西乡县),并置秦州及70多个侨县。
隋初,境内仍置梁、兴、洋州,后改为汉川郡、顺政郡、洋川郡。
唐,设梁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下设梁、兴、洋、集四州;贞观元年(627年),废府设道,汉中属山南道;开 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汉中属山南西道,道治设于南郑(汉中);天宝元年(742年),设汉中郡、洋川郡、顺政郡,后又改为梁州、洋州(今洋县)、兴州;兴元元年(784年),改梁州为兴元府,道、府同治于南郑。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唐、后蜀先后据有汉中,仍设兴元府及洋、兴二州。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境内置兴元府及洋、兴二州,属峡西路;熙宁五年(1072年),设利州路,其与所属兴元府,治所均设于汉中。利州路辖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地区。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东路治设于兴元(汉中),西路治设于兴州(略阳);后利州东、西路几经分合。
元,设兴元路于汉中,为隶属于陕西之始。
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路为府,设汉中府。
清,设陕安道于汉中,辖汉中、兴安府(今安康市)。
民国二年(1913年),设陕南道,辖今汉中、安康及商洛市部分县,共25属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县直隶于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立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设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区汉中分区。
1951年2月,撤销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区汉中分区,改设南郑专区,隶属陕西省。
1953年6月,南郑专区改称汉中专区。
1969年1月,汉中专区改为汉中地区。
1996年2月21日,撤销汉中地区,改为地级汉中市。
2017年,南郑撤县设区,增设中所营街道办事处。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与宝鸡市、西安市毗连,东与安康市接壤,南与四川省的广元市、巴中市、达州市相连,西与甘肃省陇南市相邻,东西长261.5千米,南北宽192.6千米,区域面积2724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汉中市北部秦岭势如屏障,最高峰在洋县活人坪梁顶,海拔3071米,其他较高的山峰有洋县摩天岭2603米、留坝紫柏山2610米,一般山体海拔为1000—2000米。南部米仓山(又称巴山)高峻雄峙,最高峰在镇巴县箭杆山,海拔2534米,较高山峰还有南郑区铁船山2468米、红山2367米、光头山2389米,一般山体海拔在1000—1500米;全市最低处在西乡县茶镇南沟口,海拔371.2米。汉江横穿盆地中部形成冲积平原,汉中盆地东西长116千米,南北宽5—30千米,汉台区附近宽为25—30千米;汉江支流牧马河与泾洋河在西乡县城东北汇合,形成冲积性宽谷坝子,名为西乡盆地。汉中盆地海拔在500米上下,而秦巴山体高出汉中盆地500—2500米。地貌类型多样,但以山地为主,占总土地面积的75.2%(其中低山占18.2%、高中山占57%),丘陵占14.6%,平坝占10.2%。
气候特征
汉中市地处内陆东亚季风气候区内。由于盆地地形影响,自汉江谷地到秦岭山地,气候垂直差异明显。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分为三种不同的气候类型:海拔800米以下的北亚热带气候;海拔800—1250米的暖温带湿润气候;海拔1250米以上的中温带湿润气候。汉中市的春季在3—5月,夏季在6—8月,秋季在9—11月,冬季在12月至翌年2月。汉中市年平均气温约14.5℃;年降水量约890.6毫米;年日照时数约2301.4小时;年极端最高气温约37.9℃,极端最低气温约-10.2℃;一日最大降水量约130.8毫米。
水文水系
汉中市的河流均属长江流域,在水系组成上,主要是东西横贯的汉江水系和南北纵穿的嘉陵江水系。汉江,又名汉水,古称沔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中市位于汉江上游。汉江干流自西向东流经宁强、勉县、南郑、汉台、城固、洋县、西乡等县(区)境,横贯汉中盆地,是汉中市水系网络的骨架。汉中境内汉江干流长277.8千米,占汉江全长1532千米的18.1%,流域面积19692平方千米,占汉江全流域17.43万平方千米的11.3%,占汉中市总土地面积27246平方千米的72.3%。嘉陵江水系分布在汉中市的西部和南部。嘉陵江干流由北向南,纵穿略阳、宁强两县的西部山地,为过境大河。境内流程141.7千米,流域狭长,西宽东窄。境内属嘉陵江水系的大小河流共192条,流域面积7554平方千米,占汉中市总土地面积的27.7%。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汉中市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1.61万人,在校生4.50万人,毕业生1.39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560人,在校生1352人,毕业生354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4所,专任教师1146人;招生7014人,在校生2.03万人,毕业生7043人。普通中学214所,专任教师1.49万人。高中招生2.07万人,在校生6.07万人,毕业生2.03万人;初中招生3.46万人,在校生10.08万人,毕业生3.41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100%。普通小学433所,专任教师1.53万人。招生3.38万人,在校生20.20万人,毕业生3.51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幼儿园815所,专任教师6953人。在园幼儿(包括附设幼儿班)10.58万人。有特殊教育学校8所,在校残疾学生1644人。
文化事业
汉中市有剧场10个,影院27个,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馆12个,文化站177个,博物馆24个;图书总藏量126.19万册;广播及电视发射台10座,拥有发射机60部,电视人口覆盖率99.9%,广播人口覆盖率99.9%。
医疗卫生
汉中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577个(包括村卫生室2525个),床位数2.8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747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915人,注册护士11544人,药师(士)1296人,技师(士)1849人。
【交通运输】
公路
汉中市境内的公路建设形成了一个以汉中市为中心,贯通陕西省,辐射周边省市的米字型辐射状干线公路系统。
汉中市的公路总里程达22534千米,其中国省干线公路里程达1018.59千米,包括G108(北京—昆明公路)、G210(满都拉—防城港公路)、G244(乌海—江津公路)、G316(长乐—同仁公路)、G345(启东—那曲公路)等5条国道及其他4条省道,其中一级公路125.173千米、二级公路569.19千米。汉中市所有区县都通高速公路、二级路,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
铁路
汉中市境内有阳安铁路线、西成高速铁路线,是连接华东地区、西南地区的铁路交通枢纽。其中西成高速铁路线在汉中市境内设有佛坪站、洋县西站、城固北站、汉中站、新集站、宁强南站6站,日行列车120对左右,其中每日往返于汉中至西安间城际列车达20对。
航空
汉中市境内有1个4C级的军民合用支线机场(汉中城固机场)。
【风景名胜】
◆午子山景区
午子山景区,又称“午子山风景名胜区”,简称“午子山”,亦名“武子山”或“母子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堰口镇堰口社区,总面积约27平方千米,始建于西汉。
午子山景区是集自然山水风光、珍稀植物、茶园、果园、田园风光、堰上古镇、宗教文化活动等于一体的旅游风景名胜区,为道教活动圣地和陕南道教活动中心,素有“汉南胜景区、陕南小华山、陕南小武当”之美称,是观光旅游、宗教朝拜的圣地。
◆华阳景区
华阳景区,位于秦岭南麓的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华阳镇,距县城76公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该地平均海拔1700m,山水风光以“高、寒、奇、险、秀”为特点,“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其气候变化多样的生动写照。
华阳古镇在秦汉时期形成集镇,唐、宋均被设为县治,有“千年古船城,秦岭第一镇”之称。华阳景区由长青生态景区和华阳古镇人文景区构成,是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
◆紫柏山国家森林公园
紫柏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留侯镇,原名西城山,又名龙如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距留坝县城16公里,316国道穿境而过。
紫柏山特有的天坑及山顶上的草坦,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坦群落,素有“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紫柏归来不看草”之称。紫柏山也因为汉代留侯张良归隐于此而声名远扬。
1997年,紫柏山国家森林公园成为省级森林公园,2009年2月晋升为国家森林公园。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
陕西黎坪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黎坪镇,大巴山西段米仓山腹地,被誉为"巴山深处的绿色明珠" 。2002年12月,陕西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陕西黎坪国家森林公园东西长18千米,南北宽13千米,公园范围西达南郑区界,与宁强县相邻,东至黄杨河东沟,北起白杨坪,南至冷坝南部脊梁。该公园距南郑区60千米,汉中市65千米,西安市298千米,总面积9400公顷。
陕西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属扬子准地台北部边缘,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分布海拔1400—2312米,平均海拔1500米。龙门—大巴山隆起褶断带地貌,地质基岩多为灰岩、页岩和板岩,岩溶地貌发育,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石门栈道风景区
石门栈道风景区是汉中著名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汉中市汉台区、勉县、留坝三县(区)交界的褒谷口。这里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和各种地方美食,被誉为“中国栈道之乡”和“西北的水利明珠”,也是传说中褒姒的故里。这里既有水利工程石门水库,又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的所在地,又是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区。
◆五龙洞景区
五龙洞景区,是陕西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的景点之一,位于秦岭主梁梁脊南侧,海拔1800米。洞口豁开五龙洞洞口高约14米,宽约10米,远看酷似城门洞开 。洞内有洞,洞内套洞,洞洞相连,上下多层。有的钟乳石长约米余;有的石筝宛如香蕉堆放,鳞次栉比;有的流云瀑布形如雪花;有的形如松塔,或大或小,错落布局,面积也大小不一;还有些造型如泥牛入海、猴子捞月、乌龟爬行、玉兔入洞、山鹿扬蹄,形形色色。
◆熊猫谷景区
熊猫谷景区是位于佛坪县以北20公里的一个景区,距西安仅3小时车程。景区地处秦岭大熊猫走廊带和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景区内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正在创建中。景区内峰岭叠嶂,溪水清澈,奇石灵异,林木葱郁,触耳溪鸣鸟叫,使人心旷神怡。三叠泉、二龙戏珠、女儿滩、双心池等景点浑然天成,三圣峰、母女峰、栖云峰等天趣神功。大熊猫憨态可掬,金丝猴群灵俏飞跃,红腹锦鸡等美丽惊艳。景区集秦岭山水之幽、静、秀、奇和珍稀动植物于一谷,“秦岭之窗、熊猫家园”美名远扬,是踏青、休闲、避暑、养生、摄影、娱乐的最佳去处。
◆栈道水世界景区
栈道水世界景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武关驿镇倒水湾,是国内首个山地水世界,是陕南地区配套设施最全、游乐项目最丰富、设施设备最有特色的大型水上综合娱乐主题乐园。
栈道水世界景区依托自然山势打造了惊涛海啸池、超级大喇叭、高山速降滑梯、儿童梦幻水寨、潮汐漂流河、滑板冲浪、森林疗养SPA等水上娱乐项目,可同时容纳3500人亲水嬉戏。
2018年,留坝栈道水世界景区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兴汉胜境景区
兴汉胜境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诸汉路中段。兴汉胜境景区以自然生态的汉水之源为根,以中华民族的汉文化之源为魂,以汉朝初兴的历史辉煌为底色,建成集汉风景点群、汉风商街群、汉风博物馆群、汉风酒店群、汉风餐饮、汉风演艺等于一体的汉文化旅游景区,为游客带来雅致、美好、快乐的汉风生活体验。
◆骆家坝景区
骆家坝景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骆家坝镇,地处巴山腹地的牧马河源头,是一处集自然山水、历史古镇、红色文化、民俗风情、田园风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省级文化旅游名镇。
骆家坝又称惊军坝,早在汉代就有了驻军,因遇夜惊军队而得名,是自古入川的重要集镇,后因商贾在此倒换骡马而更名为骆家坝。骆家坝赋予当地以独特的人文情韵,厚重悠久的远古文明,这里自古就是商贸重镇,物产富饶,素有“魅力茶乡”、“特色古镇”的美称。牧马河一河两岸古镇风貌秀丽宜人,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沿河而建,古色古香,山水桥树,相映成趣,老街传统民居建筑主要呈现出荆楚与巴蜀风格融合。
2019年,骆家坝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汉江源景区
汉江源景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汉源街道二道河村,该景区于2019下半年试运营,景区内集森林景观、山峰景观、峡谷景观、水体景观、人文景观等于一体,属于国家AAAA级景区。
汉江源景区西起牢固关,东至二道河的支流后河源头,北起后河,南至南山岭(红石梁),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构造格局。
根据景区的资源分布、交通布局及旅游功能需求,将景区区划为七大功能区,分别是老林沟休闲度假区、四坪里宗教文化区、金刚峡谷探险区、香坝度假康养区、响水沟森林狩猎区、后河民宿体验区和森林保育区。
◆龙头山景区
龙头山景区,位于陕川交界处米仓山主梁,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小南海镇境内,其峰如刀削,崖似斧劈,奇伟而峥嵘。每当云绕雾锁时,峰颠忽隐忽现,如巨龙翻腾,故名龙头山。
龙头山景区主要分为龙头山、陈家坪、冷水坪、剥牛坑等四大景区。景区内有汉王庙、汉王台、仙女洞、玉皇洞、龙头飞瀑、飞龙乘云、天坑溶洞等30多个景点。景区内还设有狩猎场、射击训练场、滑雪场、滑翔伞、天坑探险、自驾车营地、亲子公园、绿动公社等精品项目。龙头山分为陈家坪综合服务区、龙头山运动体验区、古梁州运动康养度假区、剥牛坑地质观光区、冷水坪森林游憩区、生态涵养区以及小坝旅游小镇等七大主题功能区;主要包括陈家坪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观光索道、龙头云栈、滑雪场、狩猎场、射击训练中心,以及冷水坪森林游憩区、度假酒店等旅游配套建设。
【文物遗址】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位于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由褒斜道遗址、石门遗址和石门石刻组成。褒斜道上的石门(石门隧道)是中国最早的人工隧道,长16.5米,宽4.4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石门内及附近有东汉至明清时期的摩崖题刻百余方,统称石门石刻,其中《鄐君开通褒斜道碑》《石门颂》《石门铭》等十三通是汉魏时期的石刻。1961年3月4日,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侯墓
武侯墓,位于汉中市勉县定军山下,是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墓冢所在地,墓园占地24万平方米。1996年11月20日,武侯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骞墓
张骞墓,位于汉中市城固县博望镇饶家营村,是前2世纪(前200年—前101年)汉帝国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辟者张骞的墓葬。墓葬为斜坡墓道砖室墓,坐西向东。夯筑封土,覆斗形,平面呈长方形。2006年5月25日,张骞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张骞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李家村遗址
李家村遗址,位于汉中市西乡县城南街道和平社区牧马河南岸第二阶地,面积26000平方米,距今7000年以上,处于母系社会阶段,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2006年5月25日,李家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岗寺遗址
龙岗寺遗址,位于汉中市南郑区梁山镇汉江南岸,属旧石器时代到汉代的文化遗存。2006年5月25日,龙岗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良庙
张良庙,位于汉中市留坝县留侯镇,是汉高祖刘邦的开国谋臣“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功成身退隐居之地,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张良的祠庙。2006年5月25日,张良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岩寺摩崖
灵岩寺摩崖,位于汉中市略阳县灵岩路嘉陵江东岸的玉文山腰。灵岩寺建于唐开元年间,以两个天然的大洞穴著称,吸引着历代文人骚客。唐代大诗人杜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都曾畅游灵岩。以汉隶《部阁颂》为代表的摩崖刻石,在灵岩寺内达130多块,是一个研究书法和历史的天然实物宝库。著名的摩崖刻石有东汉摩崖刻石《部阁颂》、大唐开成题记、灵崖叙别记、宋哲宗御书“忠清粹德之碑”、中国迄今最早的交通规则——“仪制令”古刻、杜甫诗刻、《白骨塔序》碑及灵崖宋代以胶石刻等。2006年5月25日,灵岩寺摩崖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伦墓和祠
蔡伦墓和祠,位于汉中市洋县龙亭镇龙亭村,是东汉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的墓和祠。蔡伦墓和祠占地20000多平方米,分为南北两部分,墓地居北,现存封土为覆斗形;祠居南,祠的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拜殿、献殿,祠中轴线两侧有钟楼、鼓楼、厢房、戏楼等古建筑。2006年5月25日,蔡伦墓和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明寺塔
开明寺塔,位于汉中市洋县开明广场中心,建于唐初,为方形单层多檐式砖塔,塔身北面正中设券门,内辟方形小室,室长、宽各为1.5米,至顶高约3米。2006年5月25日,开明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门堰
五门堰,位于汉中市城固县桔园镇下街村,建于西汉居摄二年(7年)。五门堰拦河坝长374米,坝高1.2米,坝顶平台宽2.5米,坝坡宽15米,渠首五洞下500米处,设有进水龙门2孔,退水龙门4孔,可控制水量,设计科学合理,至今仍发挥灌溉作用。2006年5月25日,五门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何家湾遗址
何家湾遗址,位于汉中市西乡县城南街道泾洋村泾洋河右岸第二台地,面积约45000平方米,距今7500年以上,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2013年3月5日,何家湾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山遗址
宝山遗址,位于汉中市城固县原公镇宝山村,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距今6000年到3000年,属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文化遗存,其中以商代文化遗存最为丰富。2013年3月5日,宝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木川老街建筑群
青木川老街建筑群,位于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镇,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誉。古镇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一1487年),历经沧桑,留有大量保存完好、风格迥异的古街古祠古建筑群等历史遗迹。2013年3月5日,青木川老街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勉县武侯祠
勉县武侯祠,位于汉中市勉县城西3千米的108国道边,始建于蜀汉景耀六年(263年),是中国众多武侯祠中建祠最早且唯一由皇帝(蜀后主刘禅)下诏修建,融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园林艺术于一体的祠庙。2013年3月5日,勉县武侯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中东塔
汉中东塔,位于汉中市汉台区东关街道,建于南宋,为单层多檐式实心方砖塔,高约15米,原13层,因塔顶坍毁,1953年维修时顶部两层被清理,改缮为11层。2013年3月5日,汉中东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良马寺觉皇殿
良马寺觉皇殿,位于汉中市洋县谢村镇四红村,面积270平方米,建于元中统二年(1261年)。良马寺觉皇殿,高12米,长18米,宽15米,平面呈长方形。面阔5间,进深四间,进深显八椽屋,当心间宽而无柱,占3间供祀佛像。单檐歇山顶,施灰筒瓦,屋脊兽物高大,尾向上翘,口吞屋脊,前檐下双层假昂斗拱。2013年3月5日,良马寺觉皇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强羌人墓地
宁强羌人墓地,位于汉中市宁强县,为宋代和清代两个朝代的羌人墓地。墓葬多位于山坡中上部的向阳地带,石板墓构造形式分单室和多室两种,最多可达六室。墓室左右两壁常见人物、动物、植物、器皿、云纹等浅浮雕。2013年3月5日,宁强羌人墓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木川魏氏庄园
青木川魏氏庄园,位于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镇魏家坝村,是魏辅唐住宿和办公的场所,分为并排相连的两处。老宅院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分前后两进,共有房屋61间。新宅院原有三进。第一进主要用于粮油加工和仓储,已被拆除。新院子和老院子相比,更多地融人西方的建筑风格和近代建筑文化,简洁宽大,庄严肃穆,分前院、书堂和后院。由造型一致的两个四合院构成,砖木两层结构,整个建筑成轴对称图形,左右前后对称,上下对称。2013年3月5日,青木川魏氏庄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旧址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旧址,位于汉中市城固县,包括城固县域的三处地方:一是“西北联大法商学院旧址”,位于城固县城城固一中内。二是“西北联大工学院旧址”,位于城固县古路坝镇,是西北联大文理学院、工学院和高中部的办学旧址。三是大成殿建筑,位于城固县城城固师范内,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与国立西北大学共用图书馆。2019年10月7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台遗址
汉台遗址,位于汉中市汉台区东大街26号,是汉代刘邦驻跸汉中的行宫遗址,为典型的秦汉宫廷模式。1992年4月20日,汉台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拜将坛遗址
拜将坛遗址,位于汉中市汉台区南一环1018号,是汉代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古坛场遗址,外观呈秦汉时期典型的覆斗型。2008年9月16日,拜将坛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饮马池遗址
饮马池遗址,位于汉中市汉台区南团结街饮马池巷,饮马池与汉王刘邦进驻汉中有关,是刘邦经常饮马的地方,也是城内一泓碧水。2018年7月3日,饮马池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蔡伦造纸传说
蔡伦造纸传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于汉中市洋县龙亭及周边地区。蔡伦造纸传说分为攻克技术难关、寻找造纸原料、推广造纸、经营造纸、造纸贸易等类。蔡伦造纸传说,印证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起源。
张骞传说
张骞传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在汉中市城固县白崖村及汉中市各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流传历史。张骞传说起源于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古代中国通往西方的第一条陆路交通线——“丝绸之路”的伟大壮举。
汉中藤编
汉中藤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藤编是以青藤、竹、木为原料,手工编制各种生活器具或工艺品的传统技艺,在汉中市南郑区民间流传已逾千年。汉中藤编具有绿色环保、质韧体轻、大方耐用、雅致简朴等特点,在传承过程中,原材料、工艺、造型等都在不断的演变创新。
汉调桄桄
汉调桄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桄桄又称汉调秦腔、南路秦腔、桄桄戏,是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汉调桄桄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之美,又有陕南地方音乐优雅柔和之美。
架花烟火爆竹制作技艺
架花烟火爆竹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汉中市洋县,是起源于唐代的宫廷烟火,共有几十个品种,与之相配伍的其他烟火品种有两百多个,这些烟火多以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为内容,按照世代相传的秘方配制而成,制作中严格遵循古老的工艺流程。洋县架花主杆上的烟花一般可安装为12楼、24楼、48楼,以24楼的烟花为例,主杆高度达20米,周围散布24根用火药引芯连接的小杆。燃放时需按一定顺序,先后穿梭点燃主杆与小杆上的烟花,并在主杆与小杆内外场地组合配置其他烟火。
洋县悬台社火
洋县悬台社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汉中市洋县的一种春节民俗活动,源于商周时代,融合了传统戏剧、舞蹈、音乐、美术及杂技艺术诸多元素,以戏剧角色站在高台梁架上为表演形式,以人抬肩扛为主要运载方式。
洋县佛教音乐
洋县佛教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于汉中市洋县,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洋县佛教音乐乐曲达一千余首,这些乐曲曲牌记载在洋县智果寺明代御赐经卷中,目前保存下来能供演唱、演奏的曲子有200首,分别为经韵、鼓吹乐曲、锣鼓乐曲3类。
镇巴民歌
镇巴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数千年来汉中市镇巴县人民所创作积累的,主要分为劳动号子、山歌、茅山歌、小调、民俗歌曲、祭祀歌曲等种类。
【民风民俗】
陕南民歌
汉中秦岭巴山地区,自古迄今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内容广泛、丰富,形式多样、活泼。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有通山歌(又称茅山歌、放牛歌、姐儿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仪式歌(迎亲歌、哭嫁歌、拜寿歌、祝酒歌、拳歌、礼宾歌、孝歌、说春歌、劝善歌、拜香歌、佛句等)、盘歌、儿歌等。一般情趣诙谐,幽默含蓄,曲调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不似关中陕北民歌粗犷豪放。
锣鼓草
山区农民集体换工在田间薅草时,为加快进度,一至三人在人群后,边敲锣鼓,边唱督工歌,随机随情编唱,尤其多在进度慢或做活质量差者身后边敲边唱,以激励干活加快进度,提高质量。该形式使生产场面热闹活跃,消除劳动者疲乏、劳累、寂寞之感。
社火
全市各县流行。一般在春节时街镇村巡回表演,形式多样。有悬台芯子、高跷、地社火等,以各种脸谱服装扮演戏剧人物、场面,溶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于一体。陕南悬台芯子社火尤为著名,多层钢架上迭次饰立戏剧人物造型,有多至五六层者,惊险异常。还有舞狮、彩莲船、竹马、龙灯、板凳舞、贝壳舞等形式。
焰火
又称“放花”。一般于春节或元宵节等喜庆节日放焰火。洋县磨子桥焰火自清代以来为最著名者,曾奉调入京参加国庆焰火晚会。主要有竿子花、笸篮花、马花、冲天炮、满天星、流星赶月、闹龙宫、火树银花、连珠炮等160多个品种,五光十色,绚丽多彩。
汉调二簧
陕南地方戏剧,由汉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调发展而成,音调为汉中一带发音,与湖北汉调戏相似。长于文戏,巴山气息浓郁,音调幽雅,唱腔婉转,道白柔和,语言风趣,表演细腻,纯朴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韵很重,以川味见长。板式有上、下调之分,上调多用于表现悲怆、凄凉、愤慨情绪;下调多表现舒畅、明快豪放情绪。汉台区、西乡县、镇巴县等地20世纪60年代以前多表演汉调二簧,今渐无。
汉调桄桄
又称汉中梆子戏,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陕西九大剧种之一,也是陕南最大的剧种,属梆子腔戏。其唱、白吐字归韵,均以汉水流域语音为基础,用梆子乐器击节发出响亮节拍。始于元代,既有秦腔高亢激越特点,又溶入川剧、汉调二簧柔和婉转之长,形成鲜明地方色彩和风格。汉调桄桄音乐优美,语言幽默、风趣,通俗易懂,表演动作大方,朴实,唱腔喜怒哀乐界限分明,生、丑、净、旦,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和谐完整,颇能代表汉水流域人民温和典雅、纯朴大方的性格特征。
端公戏
本为古代巴蜀巫师(端公)跳神的歌舞形式,后发展为民间歌舞剧,属地方小剧种,一般为男女二人演唱,多表现男女爱情内容,故又称“对对戏”。适宜排演小型剧目,其唱腔朴实柔和、表现形式活波洒脱。唱词幽默风趣,艺术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传统民居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各种民居,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西乡山区很普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扎并以蓼叶复盖。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竹木房多建于林边及山坳,南郑、宁强和城固等山区常见。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吊脚楼以木桩或砖石为支撑,上面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开间不大,但楼—厂可防水,楼上很凉爽。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三合院有正房3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房2—3间。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吃饭、歇脚。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两端有围墙相连,墙中间朝南刀:门。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组成,中间有——天井,比三合院更讲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砖石、木料为基本材料,大门多向南,忌朝西。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砖房和城市楼房日益多起来。
【特产美食】
汉中仙毫
汉中仙毫,是汉中市的地方茶,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起源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因种植茶园“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富含锌硒、远离污染”的自然生态优势,使得汉中仙毫具有“香高、味醇、耐泡、形美、保健”等特点。
汉中面皮
汉中面皮,是汉中市的地方小吃,起源于秦汉时期,制作方法是将大米浸泡、磨浆,加水稀稠相宜,蒸成薄片,待冷却后切成细条,具有色白、薄、光、嫩、细、柔、韧、香等特点,再辅以豆芽、菠菜、胡萝卜丝,芝麻酱、辣椒油、大蒜汁或生姜汁,芥末、五香粉、精盐等调料,即可食用。汉中面皮除凉食外,还可切片晒干油炸,还有炒、烩等多种吃法。
汉中菜豆腐
汉中菜豆腐,是汉中市的地方小吃,制作方法是把泡涨的豆子磨成浆,磨好了浆,再用细箩或纱布细细滤去豆渣,之后煮沸,然后加入浆水菜酸汤点清,待形成豆腐时,将淘净的大米下入滤过豆腐的酸水中熬粥,小火慢熬。吃时要配小菜,一般是将葱花、香菜、姜末、蒜泥、青椒、香油、芝麻、核桃仁末、油泼豆瓣酱、咸菜、红油辣子等拌匀入盘下饭。
汉中银杏
汉中银杏,是汉中市的地方特产,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汉中银杏叶片肥厚,呈扇形、叶柄细长,两面淡绿,干叶橙黄;汉中银杏果核灰白,椭圆饱满,棱线分明,表皮光滑,果仁黄亮温润,口感软糯,细腻绵香。
汉中附子
汉中附子,是汉中市的地方特产,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附子又名乌药,属毛茛科植物,由母根旁生侧根形成的块根,称附子、川乌,母根称乌头,又叫草乌,附子和草乌都是常用中药,自古以来为临床常用中药。附子为传统中药材,主产于陕西汉中。汉中附子鲜品产量高、个大、质地原润,加工后的成品片形平整、半透明,有效生物总碱含量高。
汉中冬韭
汉中冬韭,是汉中市的地方特产,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汉中冬韭,叶宽鲜嫩,色艳味正,辛辣浓香,纤维少。其胡萝卜素的含量较丰富,每100克鲜韭菜含有3.26毫克胡萝卜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