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县,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东与固原市原州区相连,南与西吉县接壤,西临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会宁县,北濒中卫市沙坡头区、同心县。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80公里,县面积4989.6平方公里。下辖17个乡镇、1个甘盐池种羊场、1个街道办事处、1个自然保护区,政府驻地海城镇。海原县常住人口为333518人。
海原县是集干旱山区、革命老区、回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农业人口大县,还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海原县因“花儿剪纸”民间艺术获得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境内有南华山、灵光寺等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海原县辖5个镇、12个乡:
镇:海城镇、李旺镇、西安镇、三河镇、七营镇
乡:史店乡、树台乡、关桥乡、高崖乡、郑旗乡、贾塘乡、曹洼乡、九彩乡、李俊乡、红羊乡、关庄乡、甘城乡
【建置沿革】
春秋战国,海原县为戎人游牧区, 秦朝,属北地郡。 汉朝,属安定郡。 魏朝,属原州,魏晋时期亦为少数民族居住。 隋朝,属平凉郡。 唐朝,复属原州,神龙三年(705年),置萧关县后,分属原州萧关县和会州会宁县。 五代,受吐蕃、党项部族控制。 宋朝,咸平五年(1002年),党项族夺得以天都山为主的今海原县境。 西夏,1038年建国,属西夏,元昊在今县境西置南牟会城。元丰四年(1081年),南牟会城被宋军焚毁。此年西夏收复南牟会城,复筑,故称南牟会新城。宋元符二年(1099年),南牟会新城复为宋地,置西安州,属秦凤路。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又攻取西安州,更名为南威州,又名安州。 元朝,大批回回人来此定居,称为海喇都原,置海喇都堡,属开城路。元豫王建国于海原西安州。 明朝,为楚王(朱桢)、黔宁王(沐英)牧地,海喇都堡又称海城,属固原州。成化年间设西安、镇戎、平虏守御千户所。 清朝,初属平凉府,顺治三年(1646年)隶平凉府盐茶同知;乾隆十二年(1747年),原驻固原城的盐茶同知移驻海喇都堡,起建厅署,遂为盐茶厅城。同治十三年(1874)裁厅设海城县。 民国三年(1914)改称海原县,属甘肃省平凉专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将海原县划为5个自治区实行自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改为区,次年撤销区,实行乡镇、联保、保、甲制,组建了海都镇1镇和5乡,镇乡共辖22联保、91保、923甲。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将海都镇撤销,改置为万梅乡;同年,撤乡设区,以原乡改置为区,以数字序号为名。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西征部队解放了海原县东北部(高崖、李旺、关桥一带),将此处与同心县的一部分组建为中国第一个县级民族自治政府——豫海回族自治县(后红军转移,豫海县消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将6个区调整为4个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实行新县制,撤销区和联保,改为乡镇辖保甲制,分为7镇和6乡。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甘肃省新建西吉县,将海原县所辖3个乡及部分保甲划归西吉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杨郎镇划归固原县;固原县李俊乡划归海原县管辖。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大营地地区划归通渭县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08月,海原解放,属甘肃省定西专区。海原县组建为6个区,下辖46个乡,202村。 1950年06月,海原县划归平凉专区。 1953年12月,改属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辖。 1958年10月,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 1970年01月,固原专区改为固原地区,海原仍属其管辖。 2003年12月,国务院批准将固原市的海原县划归中卫市管辖。 2004年02月,海原县整建制划入新成立的中卫市管辖。
【地理环境】
位置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属新设立的中卫市管辖,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80公里。东与固原市原州区相连,南与西吉县接壤,西临甘肃省靖远县、会宁县,北濒中卫市、同心县。全县国土面积6463平方公里。
地形 海原县地处黄土高原西北部,属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六盘山余脉(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等)由南向北深入境内,形成西南高、东北低的特殊地形,南部以南华山主峰马万山为最高,海拔2955米,是宁夏南部最高峰。这一地区地势高寒,雨量较多,有少量天然次生林零星分布。东部以清水河防地兴隆乡李家湾最低,海拔1366米,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较好。中部为梁峁残塬地带,其间丘陵起伏,沟壑纵横交错,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总土地面积中,黄土丘陵占66%,土石山区占1.6%,塬地占4.4%,河谷川地占20.9%,山地占7.1%;天然林地4.36万亩,天然草地260万亩。
气候 海原县深居内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特点是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年均气温7℃,一月均温-6.7℃,七月均温19.7℃,≥10℃积温2398℃,无霜期149~171天。年降水量,多年平均286毫米,最多706毫米,最少325毫米。年草面蒸发量878毫米。年干燥度2.17。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5642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时数271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60毫米,大多集中在秋季,年均蒸发量2200毫米,素有“十年九旱”之称,宁夏最干旱的县之一。
【交通运输】
海原县内有中宝铁路、中郝高速公路、银武高速公路、109国道及银平公路、中静公路等过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海原县共有学校276所。其中,小学193所(县城小学10所,乡镇中心小学13所,村级小学77所,教学点93所);中学19所(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62所(其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所)。 有教职工4738人(在编教师4628人、特岗教师110人)。其中,女教职工2562人,专任教师4728人。按学校类别分:幼儿园教职工91人,小学教职工2355人,初中教职工1267人,高中学校教职工742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13人,职业中学教职工159人,局机关等职工111人。 共有在校学生86144人。其中,女生42209人,占49.0%;少数民族75154人,占87.2%。学前幼儿13125人(女生6364人,少数民族10983人)。小学阶段39859人(女生19165人,少数民族35412人)。初中阶段19378人(女生9452人,少数民族17110人)。普通高中10232人(女生5564人、少数民族8668人)。中等职业3492人(女生1639人,少数民族2934人)。特殊教育学校58人(女生25人,少数民族47人)。
文化事业 国家二级图书馆:海原县图书馆。
医疗卫生 海原县共有各级各类卫生健康机构217家(不含宁南医院)。其中,综合医院1家,中医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1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6家,民营医院1家,标准化村卫生室157家,诊所(卫生所、医务室)30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家,卫生行政部门1家。实有床位数1253张。卫生技术人员1490人(不含宁南医院)。在册执业(助理)医师总数635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74%,婴儿死亡率2.58%,产妇住院分娩比例100%。
【风景名胜】
凤凰城址
凤凰城址,修筑于宋,原有内、外城之分,现仅存外城西、北部分城墙。史志载:“西夏境域,东距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北控大漠”。即指今萧关城址。
灵光寺
灵光寺,位于海原南华山西麓,距县城二十公里,公元1042年,西夏王李元昊携爱妃没移氏栖居之地,行宫依山而建,亭水相映,飞檐斗拱,绵延数里。境内五泉竟洌,华山叠翠,自然景观奇丽壮观。公元1081年被宋将李宪烧毁,遗址尚存。
天都山石窟
天都山,始名于夏,宋咸平五年(1002)的当年或次年,海原被西夏夺取后泛称“天都”,称西华山为“天都山”。 石窟位于天都山东麓腰部,共6窟。宋庆历二年,夏天授礼法延扎五年(1042)前后,夏主李元昊在天都山削壁筑台凿窑(今祖师洞)为游猎避暑宫,即石窟之始。宋夏后期,石窟逐渐演变为佛、道信徒朝拜、上香寺庙。石窟在明万历年间、清和民国年间曾重修。因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窟内原塑及窟外建筑均毁,尚存清至民国修缮洞窟碑记六通。 山上建有很多庙祠佛像,有祖师洞、玉皇洞、三宫殿、土地洞、法王阁、观音洞等6窟,西夏时期李元昊曾与妃没移氏相居。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方特产】
压砂瓜 压砂地种植硒砂瓜在海原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种植历史和栽培经验,加之当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生产的硒砂瓜果大、甘甜、味纯、质优。 压砂地硒砂瓜种植区主要涉及兴仁、高崖、关桥、徐套、蒿川等乡镇,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预计总产量达1.6亿公斤。特别是硒砂瓜主产区兴仁、高崖、关桥三个乡镇,年种植面积占海原县的85%以上。
葱韭蒜 海原县葱韭蒜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红葱3万亩,大蒜0.1万亩,韭菜0.4万亩。总产量预计达4926万公斤。葱蒜种植已由以户为单位的零星种植发展到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村种植,如:史店乡苍湾行政村,海城镇山门村。葱蒜种植面积由90年的0.5万亩发展到2006年的2万亩,总产量预计达2.6万吨。
【荣誉称号】
2020年12月11日,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名单。 2021年6月21日,海原县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1年8月27日,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2021年9月,海原县入选“2021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1年12月,海原县入选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