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县,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地处鄂尔多斯台地与黄土高原北部的衔接地带,总面积4433.34平方千米。同心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同心县户籍人口387657人。同心县辖7个镇、4个乡。县人民政府驻豫海镇。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西汉时即设置县府,命名“三水县”,唐、宋、元、明、清历代都有建制,至今建县达2200 多年。同心县既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经过之地,又是回汉各族人民交往、融汇的地方。明王陵墓规模宏大,康济寺塔雄伟壮观,古长城绵延数十里,古生物化石种类多样。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和互相影响,积淀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
【行政区划】
同心县辖7个镇、4个乡:
镇:丁塘镇、下马关镇、预旺镇、豫海镇、河西镇、韦州镇、王团镇
乡:马高庄乡、张家塬乡、兴隆乡、田老庄乡
【建置沿革】
夏、商、周时,为雍州地。 战国时,属义渠戎国,秦属北地郡。 汉,置三水县,属安定郡。 隋时,境内分属他楼县及鸣沙县。 唐时,在他楼县置缘州,县境西南地区属缘州,韦州仍属灵武郡鸣沙县。唐咸亨三年(672年),在韦州地置安乐州,安置吐谷浑部族。唐大中三年(849年),改安乐州为威州。 西夏时,设韦州静塞军,后改祥佑军。 元时,属甘肃行省宁夏府路。 明初,隶陕西布政使司。 清同治年间,在豫王城(今豫旺堡)置平虏(平远)守御千户所,隶固原卫。清改卫为府,韦州、同心城为宁夏府灵州辖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置县,当时名平远,驻下马关,属甘肃省固原直隶州。 民国三年(1914年),平远县改名为镇戎县,划归甘肃省宁夏道(朔方道)。民国七年(1918年),又改镇戎县为豫旺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宁夏道自甘肃省分出,建立宁夏省,豫旺县属宁夏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解放了豫旺县,先后在豫旺县境内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驻下马关。后改建为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驻王家团庄。豫海县辖地是豫旺和海原东部的回民聚居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府。时过不久红军转移,马鸿逵部恢复了国民党豫旺县,将驻地由下马关迁至同心城(亦称半角城),并改豫旺县名为同心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宁夏省将韦州、下马关、红城水划归盐池县。 1954年3月,宁夏省建立了河东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归其管辖。同年,撤销宁夏省并入甘肃省,河东回族自治区属甘肃省管辖。 1955年5月,河东回族自治区改称吴忠回族自治州。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同心县直属自治区。
【地理环境】
位置 同心县地处鄂尔多斯台地与黄土高原北部的衔接地带,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东与甘肃环县相邻,南与固原市接壤,西与海原县相邻,北与中宁、红寺堡接壤。同心县总面积4433.34平方千米。
地貌 同心县县境内沟壑纵横,按照地质地貌和开发程度的不同,可分为“西部扬黄灌区、中部干旱山区、东部旱作塬区”三块区域。中部丘陵、沟壑、山地、沙漠等地貌类型占总面积的65.4%。
气候 同心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降水量259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高达2325毫米以上,干旱缺水是最大的自然特征。
【交通运输】
宝中电气化铁路贯通全境,福银、京藏、银昆高速公路及G109、G344、S203、S304穿境而过。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同心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08所,(各类幼儿园91所),在校学生83566人,其中,小学99所,在校学生42252人;普通中学15所,在校学生26512人;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2514人。全年有教职工4897人,其中,专任教师4545人。
文化事业 同心县有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个,电视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医疗卫生 同心县共有卫生机构183个,其中:综合医院8个,中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1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妇幼保健所1所、卫生监督所1所。全县有卫生技术人员172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90人,注册护士759人。卫生机构现有病床数1414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4.4张。
【风景名胜】
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园
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园坐落在宁夏中部的同心县县城南郊,占地340亩,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国内唯一一家以红军西征为主题的纪念场所,是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之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1936年我国第一个县级民族区域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此成立。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评为宁夏“新二十景”之一。
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罗山保护区有效阻滞了毛乌素沙漠的南侵,是宁夏中部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宁夏中部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被当地人们称为“母亲山” ,素有“荒漠翡翠”之称。 罗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2年7月1日,2002年7月设立为国家自然保护区,面积为33710公顷。主要保护以青海云杉、油松为建群种的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及金雕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其栖息地,还有自然区内特有的自然景观。 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宁夏吴忠罗山兽类鸟类及昆虫重要栖息地入选。
【历史文化】
同心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西汉时即设置县府,命名“三水县”,唐、宋、元、明、清历代都有建制,建县达2200多年。
同心历来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大家庭,秦汉之际有匈奴、鲜卑部族,唐代的吐蕃、吐谷浑、突厥族,宋代的党项族,元代的回族、蒙古族也先后定居预旺城、韦州城、同心城等地,清代满族、汉族等民族也长期在境内居住。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和互相影响,创造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
【地方特产】
同心土质适合生长洋芋、红葱、豌豆、扁豆、荞麦、瓜果等作物,尤其红葱闻名全区,瓜果含糖量高,耐储存。
【荣誉称号】
2020年6月30日,同心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1年6月21日,同心县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1年12月,同心县被国家民委评选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2022年3月,同心县入选拟命名的第十九批宁夏回族自治区文明城市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