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委下发通知:各区要严格审核把关,准确区分研学旅行、友好访问或参与相关竞赛比赛等不同活动,做好分类管理,确保师生安全。其中,学校组织研学旅行活动应坚持公益性、自愿参加原则。加强和规范研学旅行收费管理,严格执行有关收费政策,向家长公开费用收支情况,合理核算成本,确保研学旅行活动公益性原则。
近年来,研学旅行市场迅速发展。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研学旅行人数突破6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不可否认,开展研学旅行,鼓励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和社会,不但能从社会上学到许多知识,并且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团队意识,对于开拓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加强人际交往、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等都很有帮助。特别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和全面“双减”政策的实施,更大地释放了市场需求,使研学旅行市场的空间不断扩大,成为文旅消费重要的增长点。
然而,随着研学市场的日益扩大,存在大量粗放型、体验差、价格虚高的产品,研学机构鱼龙混杂、研学团成旅游团、货不对板、安全难保障等问题屡见报端。同时,目前研学游存在门槛较低、市场良莠不齐、缺少规范,研学产品缺乏专业性、流于形式,出现“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等问题,没有真正做到学游并重。特别是,近年来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发生意外导致学生受伤甚至身亡的事故时有发生。研学旅行的安全问题也成了广大家长最关注的问题。基于此,北京出台规范研学旅行新规,严格审核把关,做好分类管理,确保师生安全。
问题是,对于研学旅行,目前国家并没有制定出具体的行业标准和制度,导致市场管理比较混乱。目前,我国市场上研学旅行的活动种类繁多,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少机构打着“教育”的幌子,将学生们带到旅游景点,实质却仅仅停留在“到此一游”的层面,教育内涵和价值大大缺失。更有甚者,为了谋取眼前利益,不惜雇用“黑车”、降低餐饮质量、聘用无证“黑导”,连孩子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这给研学活动带来了巨大隐患。
鉴于此,一些地方开始对研学旅行进行制度规范。比如,武汉与中南财大标准化专家共同着手制定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这项规范规定了研学旅行服务的一系列要求,包括研学旅行的服务项目、服务提供方、服务岗位、服务人员、营地管理与营地设施、资源配置、应急与环保和安全规范等。
可见,规范研学旅行,还需行业标准“先行”。首先,应制定全国统一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对产品开发、操作规范、市场规则、资格准入管理等,进行政策支撑和指导。同时,应创新教育发展模式,将研学旅行作为社会实践学习内容,纳入中小学的教学计划。再者,文旅行政管理部门可建立若干个国际、国内“营地教育”接待示范基地,规范接待标准,引导研学旅行向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国家层面应出台有关法律,保护未成年研学旅行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