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其地理位置:西起牛车河乡高峰村万家河,东至木塘垸乡仁丰村草鞋洲,直线距离约75公里;南起西安镇薛家冲村狮子岭,北至热市镇老棚村,直线距离约118公里,距离省会长沙229km,县域面积4441.22平方公里,在全省县(市)中居第四位。耕地面积为89.17千公顷,在全省县(市)中居第一位。
桃源县,历来被誉为“世外仙境”。域内生活着以汉族为主以及回族、维吾尔族、土家族、满族、侗族、壮族、瑶族等13个民族,人口97.6万(农业人口82.93万,非农业人口14.62万)[1]人,180余个姓氏在这块“仙源乐土”上休养生息,和睦相处。桃源地理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对发展农业、工业、商业和旅游等其它各种事业,都是得天独厚的黄金宝地。
行政区划
桃源县辖40个乡镇(现有镇18个、乡20个、民族乡2个),822个村,55个居民委员会。
镇:漳江镇、陬市镇、盘塘镇、热市镇、黄石镇、漆河镇、理公港镇、观音寺镇、龙潭镇、三阳港镇、剪市镇、茶庵铺镇、西安镇、沙坪镇、桃花源镇、架桥镇、马鬃岭镇、凌津滩镇
乡:青林回族维吾尔族乡、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车湖垸乡、木塘垸乡、双溪口乡、郝坪乡、九溪乡、黄甲铺乡、钟家铺乡、牛车河乡、佘家坪乡、太平桥乡、浯溪河乡、深水港乡、泥窝潭乡、兴隆街乡、太平铺乡、牯牛山乡、杨溪桥乡、寺坪乡、郑家驿乡、芦花潭乡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桃源地域属楚国洞庭郡(洞庭郡郡治位于今桃源县青林回维乡黄楚村的采菱城遗址);秦朝时,属黔中郡;西汉时,为武陵郡临沅县的一部分。公元50年(东汉建武二十六年),桃源地域从临沅县析出,置沅南县,隶属武陵郡。其县治设于武陵县治西南70里的古城山(今鼎城区长茅岭乡),公元106年(汉殇帝延平元年)迁至浔阳坪(今漳江镇浔阳坪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县名均为沅南县。公元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合临沅、沅南、汉寿三县为武陵县,隶属朗州。唐、五代时期,今桃源地域均为武陵县的一部分。公元963年(宋太祖乾德元年),转运使张咏根据朝廷析武陵县之政令,在实地考察之后,建议置桃源县。其理由是:其地有一风景秀丽、道观雄伟的胜地,此胜地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传颂于世而得名桃花源。早在晋代,桃花源的桃源山即建有道观,名桃川宫。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桃源县隶属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1950年8月,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改为常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桃源县隶属其下。1969年,常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被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取代。1980年撤销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常德行政公署,1988年4月改为常德市,桃源县仍属其治下。
地理位置
县西与怀化市的沅陵县、张家界市的慈利县、永定区交界,东与常德市的临澧县、鼎城区接壤,北枕石门县,南抵益阳市的安化县。县人民政府驻漳江镇,经度:111° 29' E,纬度:28° 55' N。
自然气候
县域为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段,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特点是冷热四季分明,干湿两季明显,多年平均气温为16.5℃。年平均气温分布除南部和西北部山区低于16.0℃之外,其余均在16.0—16.5℃之间。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为4.5℃,7月最高,为28.5℃,3—10月皆在10℃以上。县域位于雪峰山北端以安化县为中心的多雨区边缘,雨量由南向北递减。年平均降水量为1447.9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年日照时数1531.4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5%,无霜期283天。
在区域农业地貌中,河湖冲积平原占13.4 %,低丘岗地占49.3 %,丘陵山地占36.0 %,余为沅水干流水面。
石材资源
桃源石材资源丰富,所产桃花石、大理石、辉绿石、玛瑙石驰名中外,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就是采用桃源的虎皮黄大理石板材装饰的。
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百万桃源人民在“打造工业桃源,建设经济强县”战略目标鼓舞下,全县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8年GDP达到109.3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登上2.99亿元台阶,经济总量和财力均列全市第一位,人民生活整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09年,据初步核算桃源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9197万元,同比增长0.5%。其中一产业增加值515096万元,增长5.0%;二产业增加值303389万元,下降15.6%;三产业增加值360712万元,增长11.2%。分阶段看,一季度增长8.0%,上半年下降4.8%,一至九月累计下降6.2%,全年增长0.5%。结构比为43.7:25.7:30.6。
农业发展
钟灵毓秀的山地蕴育出丰富的物产。全县有耕地面积134万亩,水面50万亩,丘岗山地400万亩,森林蓄积量300多万立方米,楠竹蓄积量5200万根,森林覆盖率达54.1%。县内盛产水稻、棉花、茶叶、苎麻、猕猴桃、桃源大柚、无核桃柑、柰李、板栗、荸荠、野生葛根,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粮食、油料、肉类产品已跻身全国百强,桃源黑猪、桃源大种鸡、桃源大叶茶等名优特产享誉中外。目前,已有创元铝业、运达机械、衡阳金果、金健米业等上市公司和大企业集团在桃源落户。为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县委、县政府决定在盘塘建立创元工业园区,在县城环城路、S226线旁建设漳江工业园区。
交通环境
桃源县交通环境优越,素有“滇黔孔道”之称。国道G319线,省道S226、S227、S306线纵横全境。过境桃源的长张(长沙至张家界)、常吉(常德至吉首)高速公路已经通车;常桃(常德至桃源)高等级公路已经建成通车;石长铁路盘塘站已经全面启用,黔张常铁路即将修建,在桃源过境并在深水港乡设县级站,沅水黄金水道过境99公里,逆水至贵州,顺水入洞庭至长江各码头。桃花源机场距县城仅15公里。
民情风俗
宗教方面,县内以信仰道教和伊斯兰教的信徒居多。桃花源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道教圣地之一,被道家称作三十六洞天里的“白马玄光之天”。明洪武初年,一支新疆维吾尔族、回族人在县内落籍,伊斯兰教随之传入。枫树维回乡建有清真寺。
桃源的地方戏剧独具特色。武陵戏是深受桃源人民喜爱的地方剧种。县里有专业的戏剧团。1979年该剧团作为湖南省唯一被选拔进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的县级剧团,演出的现代戏《发霉的钞票》获全国演出二等奖和剧本创作奖。为了后继有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拨专款成立了小演员班,使该剧团焕发出勃勃生机。傩戏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桃源傩戏在民间仍广为流传并保留着原始的特色。2000年在桃源召开了国际傩戏研讨会,2002年还举行了全县傩戏会演。三阳港镇被誉为傩戏之乡。
民间流行舞龙、舞狮、尤以节日为盛。九溪乡一带流行的板龙灯,由木托组成,一人一节,一般长数十节,最长近百节,舞起来颇有气势。同时,县内有三棒鼓、渔鼓、老丝弦等民间曲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
桃源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离县城不远的采菱城是春秋晚期的遗址,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桃花源不仅是风景名胜,也是文化古迹,遗有唐代以来众多大诗人如孟浩然、刘禹锡、李白、王昌龄等碑刻诗文及古建筑。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阁三塔”、星子宫、马援石室等古迹遍布县内。
旅游资源
桃源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从县城溯青罗一般的沅水而上,两岸青山如画,江中碧水如缎,漳江夜月、菉萝晴画、马援石室、桃川仙隐、穿石缭青、水心古寨等名胜古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连成一串,构成了一幅奇绝天下的美丽画卷。国家风景名胜区桃花源,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堪称人间仙境。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湖南“潇湘八景”之一的“渔村夕照”,就在桃花源的水府阁下。一年一度的“桃花节”(每年的3月28日)是桃源人民自己的节日。借助桃花源这张精美的名片,吸引了一批批中外客人来桃源观光,吸引了一大批的外资项目来桃源落户。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华南虎的出没而走出深闺,扬名天下。
名胜古迹
桃源县人文景观极为独特。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桃花源 在桃源县城西南15公里水溪附近。面临沅水,背倚群山,苍松翠竹。相传因东晋诗人陶潜所写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而得名。自唐代开始建寺观,宋时更盛,元末毁于火,1455年(明景泰六年)又建殿宇,明末复毁于火。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重修渊明祠,沿山配置亭阁,按陶渊明诗文命名,此后又屡经修葺。解放前荒芜殆尽。1950年后除对原有建筑物进行加固维修外,并对已经倾圮的部分亭阁,也陆续进行整修和复建。近年修复桃花观、秦人洞、高举阁等古代建筑,拓展桃林10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