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位于四川南部,坐落在万里长江第一支流南广河河畔,幅员面积1323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人。先后隶属于叙州府、下川南道、永宁道、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宜宾专区、宜宾地区、宜宾市。
行政区划
高县辖12个镇、7个乡:
镇:庆符镇、文江镇、沙河镇、嘉乐镇、大窝镇、罗场镇、蕉村镇、可久镇、来复镇、月江镇、胜天镇、复兴镇
乡:趱滩乡、羊田乡、落润乡、潆溪乡、庆岭乡、四烈乡、双河乡
历史沿革
县境汉为南广县地。自唐以后,均因山川险峻而以“高”字命名。据《郡县释名》四川卷下载:高县“治南有眺远山,即云崇冈,其峰最高,登之则四远皆可眺望。旧志所谓崇峦崄者此也,县之名高以是。”唐初,置羁糜高州。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置高州。明洪武五年(1372),降高州为高县。区德十三年4月,复为高州。清顺治初,降高州为高县。康熙二十五年(1686),纂修第一部《庆符县志》、《高县志》。
1949年12月11日,张洪湖在高县嘉乐场召开武装起义大会,通告高县和平解放。1950年,1月8日,高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1960年1月7日,庆符县并入高县。1963年冬,宜宾市大益公社划入高县。1992年,撤区并乡建设,全县设置12个镇,12个乡。
人口规模
2009年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末,全县总人口52.37万人,其中非农人口6.75万人,农业人口45.62万人;男性人口27.28万人,女性人口25.1万人,男女性比例109∶100。当年出生人口5992人,死亡人口3811人,人口出生率11.54‰,人口死亡率7.34‰,人口自然增长率4.2‰。全县常住人口41.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7.6%。
自然地理
高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东经104°21′~104°48′、北纬28°11′~28°47′。东邻珙县、长宁县,西接宜宾县,南界筠连县,北与宜宾市翠屏区相望,东北、西南分别与南溪县和云南省盐津县毗连。
高县县境南北长61公里,东西宽32公里,面积1321平方公里。山地、丘陵、槽坝相间地形,分别占43.88%。43.72%、12.4%。有大小溪河31条,分属金沙江和长江水系,其中南广河为县内最大河流。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8.1℃,降水量1021毫米,无霜期360天。
高县土地总面积198.0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0.60万亩,园地面积9. 14万亩。林地面积49.64万亩,水域面积5.10万亩,未利用地29.72万亩,其它13. 82万亩。
高县有煤、紫砂泥、石灰石、石英砂、耐火粘土、油页岩等数十种矿产资源,其中煤可开采量4.8亿吨以上,石灰石可开采量5亿吨以上,石英砂可开采量1亿吨以上,紫砂泥可开采量1亿吨以上。
经济概况
全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98425万元,比上年增长16.7%,增长速度比去年增加5.4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104元,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9086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61313万元,增长26.4%;第三产业增加值118026万元,增长10.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04%、81.63%(其中工业为78.7%)、18.33%,分别拉动地区生产总值0.9、13.0(其中工业为12.3)、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和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尤其工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突出。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7.31:52.14:20.55调整为23.89:52.43:23.68,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0.29、3.1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42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继续稳步发展,民营经济全年实现增加值31.09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2.4%。
价格总水平回稳,涨幅回落态势明显。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同比上涨1.96%,涨幅较上年下降2.04个百分点。从其中的八大类消费来看,均呈上升趋势,涨幅较大的五类是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分别上涨2.56%、2.96%、1.43%、1.03%、2.01%,涨幅较小的三类是衣着、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分别上涨0.96%、0.39%、0.69%;食品价格仍是价格总水平上涨的第一推手,但涨幅持续回落,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84个百分点,同时,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8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81%。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0.20%。全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4.36%。森林覆盖率达到40.7%,
基础设施
高县是川、滇、黔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北接戎州,南望滇黔,通讯畅达,交通便捷,自然资源富集配套,是全国茶叶基地县,全省蚕桑和畜牧基地县,全省绿化达标县,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中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最出名的还有名酒:金潭玉液,产于高州酒业随着国家实施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高县确立了风正心齐,团结奋进,抢抓机遇,实干争先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工业兴县,产业富民,活商聚财,科教支撑,三篇文章的发展思路,明确了三年内实现在全市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高县水资源得天独厚,煤、石灰石、石英砂、紫砂陶泥等矿产资源富集配套,蚕、茶、竹、畜等再生资源特色明显,城镇、商贸、旅游资源禀赋独特,以绿色种养业、生态三产业和以能源、化工、建材、食品、轻纺为主的蓄能工业已具基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初露端倪。以能源为依托,以生态为取向,打造蓄能生态产业基地的发展战略,体现了高县充满绿色的资源特色,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掀起产业升级新浪潮的战略选择。
风土人情
清末至民间时期,常有文人吟诗作赋,民国25年(1936)成立高县民众教育馆,设于高县柳湖公园。民国时,县人洪小康以人物画,壁画见长,特别是泥塑,纸扎更具一绝,纸扎龙头,七宝寺的“三仙姑”形神兼备,在川南县颇有名气。
1951年冬天始有幻灯,并总结出开展幻灯放映活动经验文章《活跃在山区的一支幻灯队》、《活跃在山区的一支文化轻骑队-大桥幻灯队》,先后在《新华日报》上发表。
80-90年代,诗歌、散文、书画等创作活动活跃,《欢聚在重庆》被北京第八届亚运会组委会收藏。1981年,秦运梁创作的歌曲《小伙儿回娘家》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题节日播放,流传较广。1987年7月,独幕话剧《画出阳关》获四川省首届巴蜀之花业余小戏调创作一等奖,演出二等奖,全国首届艺术节演出奖。发掘整理民间童谣161首,民间舞蹈有耍龙灯、耍狮子、车车灯、牛牛灯、连枪花船、芦笙舞等。戏剧团体有高县剧团、高县文艺工作团、高县文艺宣传队、业余川剧团、高县业余广播文工团,前三者现已解散。
报刊主要是《高县报》,创刊于1950年,高县县委宣传部将《工作周刊》扩版为《高县农民报》,1952年改为《高县群众报》1958年10月,更名为《高县报》,1962年停刊,1993年12月复刊,李鹏总理题写报名,每周1期,每期印刷6000-7000份。
高县民风历来古朴淳厚,诸如勤俭相素、尊老爱幼、乐办公益、真诚宽容世代相传。解放后,倡新风、弃陋习,社会新风蔚然兴起,50年代出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风气“文化大革命”中新风尚和传流美德同时遭到破坏,正气下降,邪气上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扬高尚,开创新风,好人好事不断涌现。
舍已救人 1983年,高县农村妇女夏明齐为救被电击倒的三姐妹,造成终身残废,四川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拾金不昧 1990年11月20日,县城个体户刘贵成在宜宾金江铁路桥下,拾得7千元人民币,就地等待,将钱交还失主。
见义勇为 1990年9月1日,高县实验小学代万安急中生智,将70岁邻家老奶奶从房门紧闭浓烟滚滚的房内救出,四川省学赖宁活动委员会授予代万安“四川省学赖宁活动先进个人”称号和荣誉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