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县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偏东,周边与遂宁、射洪、大英、武胜、南充、西充以及重庆市的潼南、合川等八县市毗邻接壤。幅员面积1251平方公里,全县辖15个乡、16个镇。蓬溪风光秀丽,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位于县城城西2公里处的东方活湖,水面面积4000余亩,自然风光得天独厚,并以其原生态植被、动物、鱼类、山水、田园以及“二十四孝”之“孟宗哭竹”、赤城宝屏山道家“洞经音乐”源起,佛教名胜白塔禅院为代表的儒、释、道文化和以入载《中国建筑史》的鹫峰寺天王殿,邝继勋将军纪念馆为代表的历史人文遗存为资源特色。
行政区划
蓬溪县辖16个镇、15个乡:
镇:赤城镇、天福镇、红江镇、蓬南镇、鸣凤镇、任隆镇、三凤镇、大石镇、常乐镇、明月镇、吉祥镇、新会镇、文井镇、高坪镇、群利镇、宝梵镇
乡:新星乡、板桥乡、槐花乡、黄泥乡、群力乡、高升乡、回水乡、新胜乡、金龙乡、荷叶乡、农兴乡、下东乡、罗戈乡、吉星乡、金桥乡
历史沿革
东晋永和十一年(355),始置巴兴县,其后几经易名,并与邻县分合,于唐天宝元年(742)改唐兴县为蓬溪县。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载:“蓬溪县……取邑内蓬溪为名”。清光绪《蓬溪县志》称:“蓬溪县因水名”。今蓬溪县境内建立县级政权已1600多年。
建国后,1950年1月置蓬溪县隶属川北行署区遂宁专区。1952年9月,隶属四川省遂宁专区。1958年10月,蓬溪县划归绵阳专区。1968年9月,绵阳专区改为绵阳地区,蓬溪县隶属绵阳地区。1985年2月,撤销绵阳地区,蓬溪县隶属遂宁市。
1997年12月,省政府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划,涪江河西岸原由蓬溪县管辖的通仙、金元、智水3个乡和玉峰、象山、大英(大英县成立后为避免重名改名卓筒井)、天保、蓬莱、河边、隆盛、回马(含原红江镇的文武、永和、夏家沟3个村)8个镇析出,设大英县,大英县人民政府驻蓬莱镇。
历史文化
蓬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建唐兴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兴县改名为蓬溪县。勤劳智慧的蓬溪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被誉为“梓东邹鲁,文献名邦”。明代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席书、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位极人臣,扬历中外;清代蜀中诗冠张船山(问陶),一代风流,名播国中。宝梵寺壁画,鹫峰寺及白塔、四川抗蒙要塞蓬溪砦(寨)等荣载史册。1929年旷继勋率部于蓬溪大石镇牛角沟起义,次日建立了四川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蓬溪苏维埃政府,荣载《中共党史》、《解放军将领传》。蓬溪享有“五《史》之乡”的美誉。2000年蓬溪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书法)之乡”,“川中大乐”名扬全国,2004年,省作家协会在蓬溪建创作基地,并积极争取宝梵寺壁画和白塔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深厚文化底蕴的进一步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自然地理
蓬溪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东,地处北纬30°22′17″-30°56′18″,东经105°03′24″-105°59′48″之间,东临南充、武胜、南接潼南、遂宁,东南角抵合川,西靠遂宁、大英,西北角至三台,北与射洪、西充接壤。
蓬溪地处川中丘陵,地势四周高中间低,由北向南呈波状缓倾,方山丘陵广布,平地狭小,沟谷河流纵横。
蓬溪县政府
经济概况
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22亿元,增长12.9%,完成计划的10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1亿元,同比增长9.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54亿元,同比增长23.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58亿元,同比增长1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44万元,同口径增长13.3%,财政支出42022万元,同口径增长2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9亿元,增长21.7%。全社会消费品总额实现13.8亿元,同比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99元,增长13.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775元,同比增长18.6%。
全年农业总产值实现20.8亿元,完成计划的100%,同比增长11%。全年农作物总播面达到131.87万亩,粮经饲播面比例为67.8:27.5:4.7。粮食总产32.14万吨,完成计划的102.6%,同比增长4.2%;经济作物中,油料总产4.23万吨,完成计划的105.75%;蚕茧产量310吨,比上年增加70吨。蔬菜、油料、优质稻、茶叶等基地种植面积达到58万亩。主要作物良种推广率达90%以上,优质率达70%以上。新建成千头猪场12个,外五元杂交面达53.83%,生猪出肥80.1万头,完成计划的100%,同比增长27%;牛出栏10210头,同比增长18.8%;羊出栏35.68万只,同比增长20.14%;小家禽出栏629.4万只,禽蛋产量实现1.45万吨。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12亿元,同比增长16.9%。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5.67亿元,同比增长54.3%;完成工业增加值1.98亿元,同比增长46.8%;实现销售收入5.48亿元,同比增长60.8%;利润总额达到785万元,同比增长70.1%。
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9.58亿元,同比增长11.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5.2%。市场物价趋于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8亿元,同比增长17.5%,完成计划的100%。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772户,新增民营企业183个,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12.64亿元,同比增长18.2%。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0.5亿元,同比增长11.8%,贷款余额达到9.74亿元,同比降低9.5%。
全年,农民人均收入2199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75元,增长18.6%,城乡居民储蓄额达到27.97亿元,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
基础设施
蓬溪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优越,发展后劲增强。全县供电能力达5万千瓦,可保证全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增长的需要。形成了以达成铁路、成南高速公路、国道318线、省道邻遂路、县道蓬射路、金蓬路及乡级水泥路为一体的交通网络。开通了全球数字光缆传输固定电话、全球通移动电话、联通移动电话、国内国际电报、传真、宽带网络、互联网,电话装机容量达10651门。
省级示范重点中学—蓬溪中学正在建设新的校区。全县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9402人,实施各类科技计划45项,取得国家、省、市、县科技成果26项。
蓬溪县高峰山
秀丽风光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享有“川中明珠”、“蜀中西子”的美誉。位于城东10公里处的高峰山道观,因其建设按先天八卦修建设计,被誉为“川北迷宫”,至今四季游人如织,香火鼎盛,为四川省第三大道观,也是保存完整的道观园林,千年古柏众多,道家很多神秘的传说和仙界故事都诞生于此。
风土人情
川中大乐为民间大型打击乐。原名“蓬莱大乐”。流行于遂宁市及边沿地带。相传,此乐由我国周朝时宫廷乐师发明,流传到唐代开元年间,唐明皇听到此乐高昂悦耳,演奏队型壮观,气势磅礴,特命为“大乐”,专供皇帝登基和帝王出巡时使用。明末,有一青年乐师因战乱出宫,后到中江定居,用他的技艺建起了一支乐队,于是世代相袭,光绪年间传入蓬溪。20世纪初,四川的中江、金堂、蓬溪、射洪、南充诸县十分兴盛。
川中大乐由两组组成:主乐组有脚盆鼓、大钹、大马锣、饶钵、钗子、苏钵、苏钗、铛铛、铙铙等。辅乐组演奏时,两组乐队重叠交替,阵容庞大,场面壮观,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曲牌有“云顶翻”、“凤点头”、“扑灯蛾”、“牵藤藤”等十多种。
原蓬莱大乐的节奏欢快,气势热烈喜庆,融北方锣鼓阳刚之气和四川民间打击乐柔媚秀丽风格于一体,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地方文化特色。后经蓬溪县文体局组织专人发掘整理,依据传统模式,结合巴蜀文化特点将“蓬溪大乐”更名为“川中大乐”,重新制作乐器,创制新曲牌“五洲庆瑞”,改进乐器组合,调整鼓乐队形,使得“川中大乐”演奏时场面更加恢宏,节奏更加激越,高潮迭出,豪气勃发。人们盛赞“川中大乐”为四川的“威风锣鼓”。
彩莲船具显民间特色—彩莲船亦称“划旱船”、“花船”,大都在春节期间和大型文艺活动中表演。由幺姑、艄翁两人表演。随着锣鼓,艄翁随后划船上场,两人边歌边舞,配合默契,组成轻松欢乐的双人歌舞。
彩莲船的表演主要是模仿水上行船的动作。么姑的舞蹈动作可概括为四句话:“手腕摇,腿下颤,腰要勤,身拔高”,艄公的舞蹈动作如“划船步”、“吸腿划船”等,贯以川剧中矮子的身法,与么姑的行舟飘游相呼应。舞蹈形象地表演船在水上,时而平水泛舟,潇洒飘逸;时而破浪行船,起伏浮沉。舞蹈以悠荡开始,又以悠荡结束。有浓郁的民间特色。
车车灯又称“逗么妹”、“跑旱船”。主要在春节前后演出。表演者3人,1人饰么妹,1人饰小花脸,1人饰车夫或艄翁。也有7人表演的,除上述3人外,增加4个手执灯笼的“报子”(打场人)。灯班均由乡村表演技艺较高的老艺人领头,串联一些爱玩灯的人,临时组成“车车灯”队,春节期间四处玩灯,春节一过即行解散。
“车车灯”的表演,先由小花脸手执花折扇跑场,逗出坐“彩车”、戴墨镜,手舞彩巾的么妹(多为男扮),然后即兴编唱各种与节庆、农事、民俗有关谐趣之词,以幽默逗乐为主。么妹在车船内手把车沿,随唱词作出前后仰俯摇摆动作,面露娇羞忸怩状。车夫或艄翁按曲调节拍作推车划船状。
小花脸领唱后,其他人帮腔伴唱。每唱完一段后,在锣鼓声中走“转元宝”、“挽蚂蚁”、“筛莲花”等传统套路变换队形。其表演技巧概括为“么妹要稳,花脸要逗”八字,唱段有超腔、数腔两部分。唱词多属上下结构,句句押韵,以7字句居多,常附加衬字、嵌词,唱腔为微式调,曲调重复演唱。伴奏乐器有二胡、月琴、三月、四胡、锣、鼓、四面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