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古称江阳,从西汉武帝建元6年(公元前135年)设县治起,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泸县历史悠久,2006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织中国分部确认为全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宋墓石刻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泸州雨坛彩龙。泸县是“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省级“双拥模范县”。

泸县花园干道
泸县辖区东西相隔61千米,南北相距45千米,总面积1532平方千米 总人口106万人(2006年)。县政府驻福集镇,距泸州市35千米。
行政区划
泸县辖19个镇:福集镇、玄滩镇、嘉明镇、喻寺镇、得胜镇、牛滩镇、兆雅镇、太伏镇、云龙镇、石桥镇、毗卢镇、奇峰镇、潮河镇、云锦镇、立石镇、百和镇、天兴镇、方洞镇、海潮镇
历史沿革
王禄昌、高觐光等纂修《泸县志》:“民国二年(1913年)改(泸州)为县,设泸县知事公署。”驻所位于今四川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东区,属永宁道。从泸州得名。因当泸江下游而得名,其水色黑,故以名泸。
泸县古称江阳,从西汉武帝建元6年(公元前135年)设县治起,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泸县在清代时称泸州。清光绪34年(1908年)改称川南永宁道为下川南道,县境为四川省下川南道泸州直隶州本属。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北京政府撤销道制,泸州直隶四川军政府。1913年恢复道制,撤消泸州直隶州本属,改称泸县,隶属四川省下川南道。1914年,下川南道改称永宁道,泸县隶属永宁道。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分四川省为18行政督察区,泸县隶属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2月3日,泸县解放,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原四川省划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署区,隶属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川南人民行政公署驻泸县,下辖泸县、内江、乐山、宜宾四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区及自贡市。泸县、富顺、隆昌、合江、纳溪、叙永、古蔺、古宋等八县隶属泸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50年7月,泸县分置市、县,划泸县城区及部分郊区设置泸州市,8月1日,县、市分开办公,泸县隶属关系不变。1951年11月9日,泸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往隆昌县城。1952年2月25日改称隆昌区专员公署。1952年9月1日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撤销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公署,各专区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领导。1952年9月24日,隆昌区专员公暑迁回泸州市。1953年1月,隆昌区专员公署改称四川省人民政府泸州区专员公署,辖8县1区。1960年7月1日,泸州专署与宜宾专署合并,称四川省宜宾专员公署,仍驻宜宾市,泸县属宜宾专署管辖。198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泸州市改为省辖市,实行市带县新体制,自此泸县隶属泸州市管辖至今。
玉蟾山上看泸县
地理环境
泸县位于四川省南部,北邻隆昌、荣昌,东毗合江、永川,西临富顺,南接龙马潭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5°08′30〞-105°45′30〞、北纬28°44′40〞-29°20′00〞。县城距泸州33千米、隆昌27千米、成都230千米、重庆130千米。南北跨度46.8千米,东西跨度56.23千米。总面积1532平方千米。东经105°10′50〞-105°45′30〞、北纬28°54′40〞-29°20′。
泸县境内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倾,绝大部分属丘陵地带,海拔高度218米至757.5米。沿河台阶、浅丘宽谷、中丘窄谷、低山深谷类型地貌各占5.5%、60.5%、27%、7%。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侏罗系,次为三叠系,沿河谷零星分布第四系松散积层。
泸县属长江水系,长江、沱江从泸县南边经过,过境长度分别为12.3公里和24.2公里。境内溪河密布,水域广阔,水利资源丰富。濑溪河及其支流九曲河、马溪河纵贯泸县西部,过境长度83公里。龙溪河和大鹿溪河纵贯泸县东部,过境长度分别为29.3公里和29.1公里。
资源优势
泸县多年平均水利资源总量为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0.4亿立方米。全县有水利工程设施10509处,蓄引提能力2亿立方米。最大的蓄水工程玉龙湖,水面6平方公里,可蓄水量2510万立方米,控灌泸县东部和龙马潭区的农田10万亩。
泸县境内烟煤、石英砂、石灰石、天然气、地热等矿产资源量大质优。其中:烟煤资源量为10598万吨,储量6710万吨;石英砂资源量约236553万吨,储量35666万吨;石灰石资源量18450万吨,储量8045万吨。石英砂是泸县的优势矿产,有益组份Si02达97.6-99.26%,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泸县人民政府
经济概况
泸县能源工业基础好。骨干企业四川和益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装机37.55兆瓦,总资产3.7亿元,水电火电并举,并与国家大网相连。总投资3.2亿元(成都鹏辉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4亿元)的和益火电二期工程,已完成“三通一平”,将于2001年建成投产,新增发电量3亿千瓦时,公司股票争取上市。规划到2010年,公司总资产达10亿元,自供电力达4亿千瓦时,电力工业将成为泸县的支柱产业。此外,建材工业后劲很大。水泥产量完成37.8万吨。
2008年泸县县域经济快中求好。泸县实现生产总值(GDP)96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6亿元,增长37.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7亿元,增长33%;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增长78%。民生工程投入资金3.3亿元,各项建设任务超额完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圆满完成。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239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759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75亿元,增加15亿元。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36亿元,增长29%,占GDP的37.5%;被命名为“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试点县”。 整合涉农项目资金43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9000万元,重点加强示范带、示范村建设。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0亿元,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收510元,增长12%。
优质教育
披拂川南明珠的辉光,怀抱蟾溪文化的涌动,泸县以其大于笔大气魄、大写意的胆识勇气,铸就了泸县教育的辉煌。
泸县有各级各类学校77所,其中普通高中6所,中等职业学校7所(民办职业教育学校6所),教师进修校、实验校、特殊教育学校各一所,民办初中、小学各一所、乡镇单设初中14所、单设小学1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6所,有在校小学生71407人、初中生36757人、高中生27076人、职高生5449人。另有公民办幼儿园(班)120多个,在园幼儿2.8万余人,全县有在职教职工6845人,退休教职工2279人。
泸县继1995年在全省百万人口农业大县中率先实现“普九”重任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艰苦创业,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短短几年,普通高中教育呈现规模大,质量优,发展协调的显著特点。全县6所普高学校在校生均在3500以上,占地面积均超过120亩。除泸县二中外,其余5所均在乡镇。

玉龙湖
旅游资源
“川南鱼米之乡”泸县,面积1532平方公里,系泸州旅游北大门;与恐龙之乡、重庆动物园、福宝国家森林公园一衣带水。 泸县,吸龙之灵气,吐龙之英华: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堪与赵州桥和芦沟桥媲美;有“东方活龙”之称的中国泸州雨坛彩龙数度进京献艺,获多项大奖,饮誉海内外;有“川南第一大道”之誉的新县城--龙城,以其碧水、蓝天、花园城的典雅、靓丽、浪漫、抒情和中西合璧,倾倒中外游客;有“川南第一湖”美称的玉龙湖,劲舞旅游大县之彩练。
泸县,步蟾之神韵,育蟾之精灵;有“川南明珠”芳名的玉蟾山,以其天造地设的生态自然和鬼斧神工的人文内涵,抚一城,望一塔,环三水,连诸桥;醉倒华夏政坛军界代代宿帅,神州墨客骚人批批鸿儒……
泸县,交通四通八达,经高速公路直上成渝、隆纳线;旅游区宾馆、饭店、旅游产品一应俱全,旅行社,旅游车,接待体系完善。

龙脑桥
风景名胜
龙脑桥: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县龙脑桥位于县城福集镇以北的大田乡境,距泸隆公路1.5公里,横跨于蜿蜒曲折的九曲河上。该桥始建于明代洪武(1368—1398)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中央电视台于1991年在《中国桥》专题栏目中向全国和世界推崇过龙脑桥,其雄姿已载入中国古桥画册,名传中外。该桥是中国古桥中建造工程浩大,雕刻十分精美,造型生动别致,工艺精湛,艺术品位高,至今保存完好的全国罕见的古桥。它早已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0月,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玉蟾山:位于泸州市区以北33公里,泸县县城旁。为国家AA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海拔505米-548米,森林覆盖面积8000余亩,山下有九曲河、赖溪河和马溪河。一组以著名国画大师蒋兆和翻天覆地的国画《流民图》创作大型浮雕落户玉蟾山,为古老的玉蟾增添了新的风采。
玉龙湖风景区:是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玉龙湖风景区位于泸县东部立石镇、毗卢镇境内,原名三溪口水库,占地1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6平方公里,南北长25公里,蓄水2510立方米,灌田10万亩,年起水成鱼300多吨。玉龙湖地理位置极佳。处在重庆、内江、泸州三角区中,泸永公路旁,辐射面宽、交通方便。
川南海潮湖旅游区:它离泸州城约20公里,沿泸州——自贡公路而行,沿途风光绮丽,不过三十分钟便到,是集发电生产、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水域风景区,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其中有泸州最大的水力发电站,百年桂元林,米溪沟支流风景区等。川南海潮湖旅游区,石刻华表大门,古今名家题辞,盈入眼帘;山庄旅舍、宾馆楼群,则环绕于湖岸;湖两岸繁花异木、水草青青、绿树丛丛、鸟语阵阵;沿湖的水上长廊,盘旋蜿蜒;崖边栈道,曲折通幽;洞中探险,引人入胜;玲珑拱桥,长虹卧波,各式各样的景点,使人如在梦中,如醉如幻,流连忘返。
高洞瀑布旅游风景区:位于距泸州市区36公里的泸县百和镇境内,有着丰富悠久的历史神话传奇,清澈见底的大鹿溪河横穿其中。景区风景秀丽,既有雄伟壮观的高洞瀑布(又名福禄崖,高100米、宽50米、深60米常年瀑布,冬暖夏凉,属世间罕见的天然奇观,可与贵州黄果树瀑布相媲美),又有天潭、天鸡冠石、金龙显身、仙女露、斩龙剑、天河水吼、映月潭、泪飞洞、吼天狮子、九曲三湾一道桥、金龟晒水等多处奇异景点。大鹿溪河横穿其中,溪河内水清、鱼肥且品种多样。沿河两岸风景优美、雅致、壮观。是世人休闲游乐、避暑的好地方。

泸县花园干道夜景
风土人情
泸县被命名为中国龙文化之乡。泸县的龙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主要包括龙舞、龙桥、龙雕。汉代的汉棺上就有龙雕,后来有以国宝龙脑桥、顺对大桥等一批名桥为代表的140余座龙桥群体,有各种青龙雕刻为特色的国宝宋代石刻,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雨坛彩龙。
雨坛彩龙,历史悠久,是地处龙洞山的雨坛人设坛耍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圣物,曾多次参加全国各种大型庆典活动,并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泸州雨坛彩龙盛行于明末清初,自古以来就有设坛耍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雨坛乡亦因此得名,雨坛彩龙也在民间作为吉利祥和的象征,口碑甚佳。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表演时,要求舞龙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显神色”,人与龙的情感交融一体。
表演中,龙与宝纠缠连绵,使观赏者不仅从中领略到巨龙夺宝的恢弘气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中国龙鲜活灵动的生命情态及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鉴于此,雨坛彩龙曾获得过“东方活龙”的美誉。雨坛彩龙表演中造型精彩,套路丰富,在连贯变化的太极图形中相继呈现“龙出洞”、“龙夺宝”、“龙拖宝”、“龙抱蛋”、“龙擦痒”、“龙叹气”、“龙滚宝”、“跳龙门”、“龙脱衣”、“龙翻滚”、“龙砌塔”、“龙背剑”、“太子骑龙”、“黄滚龙”等数十个动作。
“雨坛彩龙”龙体造型也别具特色,与当地建于明代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龙脑桥”的主龙头及其相似,龙头彩绘精美,其形额高嘴短,双目纵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雄壮憨愚兼而有之。龙身长30米,共13节,龙体浑圆灵活:龙尾是长于龙头的鲢鱼状,紧随龙身起伏摇摆,舞动之中颇含诙谐,富有情趣。以热烈并川味浓郁的锣鼓吹打乐伴奏,音乐紧密配合龙的表现情绪和动作速度,既有旋律的可听性,又增强了龙舞场面的恢弘气势。
新中国建立后,雨坛彩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曾参加四川省民间舞蹈比赛获得殊荣,并参加了在京举行的全国专业团体音乐舞蹈汇演。2000年9月,“雨坛彩龙”参加“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盛装”进行表演,受到文化部及三十四个国家,十二个省、市、区表演团体及世界各大城市首脑会议市长们的赞扬和专家的好评;2000年10月,“雨坛彩龙”参加文化部在重庆铜梁县举办的“首届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龙舞比赛,荣获最高奖“神龙腾飞奖”,受到舞蹈专家贾作光和梁立生的充分肯定;2001年元月,“雨坛彩龙”应邀参加文化部社图司,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第十五届北京2001年龙潭杯中华民间花会邀请赛”,获“金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