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锡林郭勒盟,简称锡盟,内蒙古自治区辖盟,以锡林浩特为主中心,二连浩特和多伦为副中心,以乌里雅斯太为东部重点节点,其他旗(区)政府所在地为骨干支撑。全盟辖2个市、9个旗、1个县、1个管理区、1个开发区。锡林郭勒盟常住人口为111.65万人。
锡林郭勒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103公里;西与乌兰察布交界;南与河北省毗邻;东与赤峰、通辽和兴安盟相连;距北京直线距离460千米,总面积20.26万平方千米,是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地带,具有对外贯通欧亚,自治区内连接东西、北开南联的重要作用。
【行政区划】
锡林郭勒盟辖2个县级市、1个县、9个旗、1个管理区:
锡林浩特市 面积15758平方千米,人口15万。邮政编码026000。
二连浩特市 面积 450平方千米,人口10万。邮政编码011100。
多伦县 面积
3773平方千米,人口10万。邮政编码027300。县人民政府驻多伦淖尔镇。
阿巴嘎旗 面积27495平方千米,人口
4万。邮政编码011400。旗人民政府驻别力古台镇。
苏尼特左旗 面积33469平方千米,人口
3万。邮政编码011300。旗人民政府驻满都拉图镇。
苏尼特右旗 面积26700平方千米,人口
7万。邮政编码011200。旗人民政府驻赛汉塔拉镇。
东乌珠穆沁旗
面积47554平方千米,人口 7万。邮政编码026300。旗人民政府驻乌里雅斯太镇。
西乌珠穆沁旗
面积22960平方千米,人口 7万。邮政编码026200。旗人民政府驻巴拉嘎尔高勒镇。
太仆寺旗 面积
3415平方千米,人口20万。邮政编码027000。旗人民政府驻宝昌镇。
镶黄旗 面积
4960平方千米,人口 3万。邮政编码013250。旗人民政府驻新宝拉格镇。
正镶白旗 面积
6083平方千米,人口 7万。邮政编码013800。旗人民政府驻明安图镇。
正蓝旗 面积
9963平方千米,人口 8万。邮政编码027200。旗人民政府驻上都镇。
乌拉盖管理区
面积 5013平方千米,人口1.9万。邮政编码026321。管理区人民政府驻巴音胡硕镇。
【历史变革】
锡林郭勒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各族人民劳动、生活、繁衍的地方。苏尼特右旗、镶黄旗和东乌珠穆沁旗境内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的遗址;在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境内都发现了原始文化遗迹。
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出现了游猎和养畜的氏族部落。春秋战国时期,锡林郭勒盟系澹褴和东胡所居。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居内蒙古高原。秦时期,南部属上谷郡北境,西南部为渔阳郡北境。
西汉时期,匈奴单于庭直辖,东部为乌桓部辖地,南部属于幽州。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为鲜卑部辖区。
三国时期,隶属于北朝(魏)拓跋鲜卑部辖区;南部、西部由鲜卑、柔然二部所居;东部由乌洛候、契丹二部所居。
晋朝时期,先后由代国、魏国和晋朝燕州所辖。隋朝时期,北部、东部由东突厥占居,西部、南部属隋朝奚部安乐郡、涿郡北境。
唐朝时期,南部为河北道北境,北部为关内道北境,北部为关内道突厥单于都护府辖地。
辽代时,锡林郭勒盟为契丹上京临潢府辖区。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女真部建立大金国,东部属临潢府路庆州所辖,设置大盐烁(额吉淖尔盐池)群牧司,北部由广吉剌部所居,南部属宣德州辖地,中部正蓝旗一带由西北路招讨使司所辖,设置桓州(正蓝旗侍郎城遗址),西部为汪古部所辖。元朝初,为扎剌儿部兀鲁郡王营幕地。
十三世纪中叶,在锡林郭勒草原正蓝旗境内建起元代第一都城——元上都,为元朝的夏季陪都,是元朝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南部地区分别由中书行省兴和路宝昌州、上都路桓州和应昌府所辖。北部分别为上都省院官署、岭北行省和宁路及济南王部的封地。
明朝永乐年间,将上都改称开平前屯卫,应昌、桓州变成驿站,南部为京师顺天府北境,设置开平卫。北部被蒙古各部占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立国,占领察哈尔部地区。
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年)把察哈尔部原辖区划分为蓝、白、黄、红各分正镶二旗,称蒙古八旗。其中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均在本盟南部地区。并在宝昌一带增设了太仆寺左右翼牧群、明安牧群、以及商都牧群,隶属清朝直隶口北三厅。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始设察哈尔都统,管辖察哈尔八旗、四牧群和锡林郭勒五部十旗诸王。清崇德、顺治、康熙年间,对锡林郭勒河一带的苏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纳尔、浩济特、乌珠穆沁等五部先后分别设置左、右翼两个旗,共10旗,均设扎萨克,会盟于锡林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山上,命名为锡林郭勒盟。锡林郭勒,蒙语,意为丘陵地带河。清嘉庆年间迁盟址于贝子庙。
民国元年(1912年),将厅改设为县。民国三年(1914年),设置察哈尔特别行政区域。民国十七年(1928年),将锡盟南部划归察哈尔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察哈尔盟。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德穆楚克栋鲁普成立“蒙古军政府”,辖察哈尔盟和锡林郭勒盟。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改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成立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成立内蒙古自治联合会,解散伪“蒙疆政府”。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废除了封建王公制度,成立察哈尔盟人民政府和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察哈尔盟辖5旗。1950年,将多伦、宝昌、化德3县划归察哈尔盟。
1956年,撤销明太联合旗合并于正蓝旗,将正镶白联合旗更名为正镶白旗,合并宝昌县和太仆寺左旗,更名为太仆寺旗,商都镶黄联合旗更名为商都镶黄旗,后划归化德县,又划出定名为镶黄旗。
1949年,将锡林郭勒盟原来的10旗编为5旗,即东部联合旗、中部联合旗、西部联合旗、苏尼特左旗和苏尼特右旗。1952年,撤销中部联合旗,1956年,改编为5旗。
1958年,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盟合并,撤消察哈尔盟,改称锡林郭勒盟,辖9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商都镶黄旗、太仆寺旗),两县(多伦县、化德县)。
1963年,设立阿巴哈纳尔旗。
1966年,设立二连浩特市。
1969年,将锡盟所辖的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化德县划归乌兰察布盟。1980年将苏尼特右旗和二连浩特市划归锡盟。
1983年,撤销阿巴哈纳尔旗改设锡林浩特市。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距首都北京640千米,距首府呼和浩特620千米,既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又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是距京津冀经济圈最近的草原牧区。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098千米。南邻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西连乌兰察布市,东接赤峰市、兴安盟和通辽市,东西长约700千米,南北宽500千米,总面积20.3万平方千米,是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地带,具有对外贯通欧亚、区内连接东西、北开南联的重要作用。
地形地貌
锡林郭勒盟是一个以高平原为主体,兼有多种地貌的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多低山丘陵,盆地错落其间,为大兴安岭向西和阴山山脉向东延伸的余脉。西、北部地形平坦,零星分布一些低山丘陵和熔岩台地,为高原草场。海拔在800~1800米之间。最高山峰为古如格苏乌拉山峰,海拔1957米。浑善达克沙地又称小腾格里沙地,由西北向东南横贯中部,东西长约280公里,南北宽约40~100公里。属半固定沙地。
气候特征
锡林郭勒盟属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主要气候特点是风大、干旱、寒冷。年平均气温0~3℃,结冰期长达5个月,寒冷期长达7个月,1月气温最低,平均-20℃,为华北最冷的地区之一。7月气温最高,平均21℃。年较差为35~42℃,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42.4℃,日较差平均为12~16℃。平均降雨量295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最大降水量628毫米(太仆寺旗1959年),最小降水量83毫米(二连浩特市1966年),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内。每年11-3月平均降雪总量8~15毫米,1977年10月26~29日降雪总量达36~48毫米,降雪中心达58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下,蒸发量在1500~2700毫米之间,由东向西递增。二连市最大蒸发量达到3150毫米(1963年)。蒸发量最大值出现于5~6月份。年日照时数为2800~3200小时,日照率64~73%,无霜期110~130天。
水文水系
锡林郭勒盟主要河流有20条,分为三大水系,分别是南部正蓝旗、多伦县境内的滦河水系,中部的呼尔查干淖尔水系,东北部的乌拉盖水系。乌拉盖河是锡盟最大河流,全长548公里,发源于东乌珠穆沁旗宝格达山,由东向西注入乌拉盖湖。锡林河发源于赤峰克什克腾旗,流注入锡林浩特市境内查干淖尔。锡盟有大小湖泊470余个,总面积500平方公里。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锡林郭勒盟共有普通高校1所,招生4317人,在校生11547人,毕业生3578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9所,招生3334人,在校生9293人,毕业生2448人。普通高中17所,招生6201人,在校生18715人,毕业生5955人。初中21所,招生8965人,在校生27624人,毕业生9706人。小学70所,招生11228人,在校生64394人,毕业生918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987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招生21人,在校生210人,毕业生43人。
文化体育
锡林郭勒盟共有乌兰牧骑14支。拥有文化馆14座,公共图书馆14座,博物馆14 座(二连1座)。年末全盟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74%。年末全盟有线电视用户13.1万户。
医疗卫生
锡林郭勒盟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427个。其中,医院4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个,乡镇卫生院115个,村卫生室684个,门诊部31个,疾控中心14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所,妇幼保健院14个,采供血机构1个,卫生综合执法大队(支队)14个。 [48]
锡林郭勒盟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67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099人,注册护士3709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312张,其中,医院5382张,乡镇卫生院535张。
【交通运输】
公路
国道207线:锡林郭勒盟境内全长307公里,境内走向:起点锡林浩特市,经阿巴嘎旗灰腾梁牧场,正蓝旗乌日图塔拉苏木、桑根达来镇、哈毕日嘎镇、卓伦高勒苏木,太仆寺旗头支箭乡、宝昌镇、贡宝拉嘎苏木,止于锡林浩特市与河北省沽源县交界处三号地。该线锡林浩特至桑根达来段156公里为分离式一级公路;桑根达来至三号地段151公里为分期建成的二级公路。
国道208线:锡林郭勒盟境内全长227公里,境内走向:起点二连浩特市,经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朱日和镇、新民乡,止于苏尼特右旗与察哈尔右翼后旗交界处白音查干。该线二连浩特至赛汉塔拉段121公里在建一级公路,2005年已建成一幅,另一幅计划2006年完工;赛汉塔拉至白音查干段106公里为二级公路。
国道303线:锡林郭勒盟境内全长80公里,境内走向:起点锡林浩特市,经白音锡勒镇,止于锡盟锡林浩特市与赤峰市克旗交界处阿其乌拉。该线在建二级公路,计划2006年完工。
铁路
锡林郭勒盟有铁路4条,其中乌兰察布至二连浩特铁路穿越锡林郭勒盟西部,与蒙古国铁路接轨,全长330千米,运输能力为1000万吨/年,其中锡林郭勒盟境内为221千米;郭尔本至查干淖尔铁路是集二铁路的支线铁路,是锡林郭勒盟苏尼特碱业有限公司产品外运的主要运输通道,全长52千米;乌兰察布至通辽铁路穿越锡林郭勒盟南部,途经南部黄、白、蓝三个旗,是连通自治区东西部的主要交通枢纽,全长943千米,运输能力为1500万吨/年,其中锡林郭勒盟境内为194千米;锡林浩特至桑根达来铁路是集通铁路的支线,为锡林浩特等地区通往自治区首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全长154千米;正蓝旗至桑根达来铁路是锡桑铁路的延长线,全长56千米。
航空
锡林郭勒盟境内有2座民航机场,即锡林浩特机场和二连浩特赛乌素机场。
锡林浩特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级,可起降737等中型客机,有直达北京、呼和浩特的定期航班和通往各大旅游城市的临时旅游航线。
二连浩特赛乌素机场是锡林郭勒盟的口岸机场,有直达蒙古国、俄罗斯的定期航班。另有镶黄旗新宝拉格机场开通有短途运输航线。
【旅游资源】
风景名胜锡林郭勒盟因地域辽阔和景点分布等因素,分中部、南部和北部三个旅游区。
中部旅游区
以锡林浩特市为中心,包括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东乌珠穆沁旗和乌拉盖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锡林浩特市是全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完善,景区(点)可进入性强。该区域自然旅游资源以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风光为主,是盟内草原保持最原始状态的部分;人文旅游资源以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的贝子庙和蒙元文化园为代表,蒙古族民俗风情保留较完整,亦是搏克健将的摇篮、民族服饰之都、蒙古长调之乡和游牧文化之源。
著名的旅游观光景区(点)有:锡林九曲度假村、平顶山奇观、白音锡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灰腾锡勒天然植物园、扎格斯台淖尔(天然湖)、英纯血马场、北京知青所立的“第二故乡”石、贝子庙、白音查干敖包、乌珠穆沁游牧部落、蒙古汗城、游牧文化保护区、成吉思宝格都乌拉、蒙元文化园、乌里雅斯太度假村和牧人之家等20余处。
南部旅游区
以正蓝旗、多伦县为核心,包括太仆寺旗、镶黄旗和正镶白旗在内,是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区,直线距离仅180公里。该区旅游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景区(点)可进入性强。人文旅游资源以蒙元文化、清代商业文化和察哈尔部落民俗风情为主。这里蒙元文化底蕴深厚,渊源流长。金代的侍郎城遗址、元代的上都城遗址、清朝的皇家御马场和塞外商业古城多伦诺尔均在这片古老神奇的草原上。自然资源以典型草原和素有花园沙地之称的浑善达克沙地景观为主。
著名的旅游观光景区(点)有:元上都遗址、金莲川草原、忽必烈夏宫、汇宗寺、南沙梁景区、山西会馆、滦河源头漂流、成吉思汗度假村、洪格尔高勒和汗海日罕山等20余处。
北部旅游区
以著名的边境口岸城市二连浩特市为核心,包括苏尼特左旗和苏尼特右旗在内。二连浩特市是1992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13个沿边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是我国通往欧亚大陆的最大陆路口岸,集商贸、旅游、加工和陆港为一体的综合性口岸城市。与二连浩特市隔界相望的是蒙古国对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扎门乌德。该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完善,景区(点)可进入性强。旅游资源以边境口岸、古人类遗迹和恐龙石盆地、蒙古国异国风情和半荒漠草原为依托。
著名的旅游观光区(点)有:恐龙博物馆、国门与界碑、中蒙交易市场一条街、蒙古国扎门乌德一日游、洪格尔岩画群和宝德尔楚鲁石林、玄石坡与立马峰、赛汉塔拉旅游娱乐园等。同时还可观赏到难得一见的苏尼特草原“金驼”,专供北京“东来顺”的苏尼特羊肉。境外旅游还可领略蒙古国与俄罗斯的异域风情。
【风景名胜】
◆锡林郭勒草原
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中部锡林郭勒盟境内,草原面积17.96万平方千米。是蒙古族发祥地之一。
锡林郭勒草原既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又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是距京津冀经济圈最近的草原牧区。锡林郭勒草原醒目的火山地貌,展示了一种旷世的沧桑,“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生动描绘了这里的景色以及北方游牧民族粗犷又神秘的历史及民俗文化。优良牧草占草群的50%,是水草丰美的牧场,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区,境内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监测体系的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四大草原之一。锡林郭勒草原是中国草原类型复杂、保存较为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在温带草原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草原,更是京津地区和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1998年,锡林郭勒草原升格为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2004年,锡林郭勒草原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自然保护区委员会成员。
◆古长城遗址
当人们提起长城,就会想到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万里长城。然而在锡林郭勒盟境内,也有绵延逶迤的古长城,只是没有万里长城那样出名罢了。
锡林郭勒盟的古长城是秦、燕、金时代修筑的,多以土石为料筑成,至今尚有明显遗址。秦长城分布在锡盟南部山地,在地势险要的地方弯曲延伸,多以土石垒筑,设有关、隘、要道;燕长城分布在多伦县、西乌珠穆沁旗和阿巴嘎旗境内,逶迤数千里,在辽阔的草原上延伸。以上建筑,尚遗留一条高大的土垅。
◆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地处闪电河畔金莲川草原之上,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始建于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总占地面积达250平方千米;是中国历史政权元王朝的首都遗址、蒙元文化的发祥地,蒙元王朝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及对外交往中心。
元上都遗址主要由宫城、皇城、外城、关厢、寺庙、墓群、水利工程等遗存组成,以宫殿为中心,呈分层、放射状分布,既有土木为主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的总体规划形式,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的产物、古代城市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的突出代表。
1988年1月13日,元上都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忽必烈夏宫
忽必烈夏宫,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上都镇北5公里处,是以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登基继承汗位,建立大元帝国,并将上都长期作为元朝的夏都而命名的。
忽必烈夏宫,景区集娱乐、餐饮、察哈尔民俗风情展示、度假、狂欢、体验牧人生活、研究蒙元史及察哈尔文化功能于一体。占地0.91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投资660万元,以80个传统型蒙古包为主体,周围星罗旗布地遍布传统木制蒙古包。可同时接待500人就餐、120人住宿,景区已覆盖无线网络、自来水、水冲式卫生间、淋浴等服务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二连浩特国门
国门景区,位于二连市区北部军事区。景区以国门、界碑为核心,以“边关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二连城市历史变迁发展为主线,全力打造一个国内独具边境文化特色,并集旅游观光、军旅体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国门庄严肃穆,在国门乳白色的门体上方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鲜红大字,上面悬挂的国徽闪着的金光,国际铁路在下面通过。
国门下方的中蒙铁路,是连接首都北京和乌兰巴托、莫斯科的铁路交通大动脉,被誉为“欧亚大陆桥”。
◆伊林驿站博物馆
伊林驿站博物馆以伊林驿站遗址为依托,位于古驿站遗址以南约2公里处,占地面积1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500平方米,陈展面积3317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于2009年5月18日开工建设,建设工期历时1年零2个月。
该博物包括一个主馆、两个副馆,展厅包括序厅、驿站文化厅、玉龙栈厅、伊林驿站厅、滂北站和额仁淖尔厅(盐文化厅)。
馆内通过一系列实物、文字、雕塑、复制展品、多媒体等资料展示了以北方茶丝之路、张库大道和欧亚大陆桥为一体的“路—道—桥”线索,对古代驿站制度、草原商贸文化、草原盐文化以及相关历史主题等进行展示,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进行贯穿,形成事件和空间的延续,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旅蒙商客途径伊林驿站时的景象和商贸交易的景象。
◆乌兰五台景区
西乌珠穆沁旗乌兰五台是佛教圣地五台山的五座大山之一,与山西五台齐名。传说佛祖释迦摩尼头顶上有五种颜色的头发,分别是蓝红白绿黄,而这五种颜色的头发会发光,发出的光照射的地方就要兴建五台,因为红色的头发照射在这里,所以形成了如今的“红五台”(乌兰五台:“乌兰”在蒙语中为“红色”)。
2006年西乌旗政府修建了“天下第一大敖包”、“成吉思汗广场”、“五台庙”、“16座宝塔”等工程。每年农历5月13日为乌兰五台祭敖包日,进行佛事、摔跤、赛马等活动。
◆九曲弯景区
九曲弯景区位于哈拉盖图农牧场东20公里处,占地面积3505.5公顷,游客服务中心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2015年引进赤峰契丹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以保护与合理开发为基础,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九曲弯景区。2017年该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景区以原生态草原景观及草原文化为依托,集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草原景区;旺季时间:受到乌拉盖管理区气候条件和游客闲暇时间有限、出游时间集中等因素的影响,乌拉盖管理区适游期集中在 6-9 月份,处在“五一”和“十一”两个小长假之间,旅游季节性非常明显;其他季节延展可能:依托乌拉盖湖及高尧乌拉山可开发冬季冰雪项目;目前无春秋冬旅游产品开发情况。
◆蒙古汗城文化旅游度假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蒙古汗城位于锡林浩特市至赤峰市204省道209公里处,距锡林浩特市158公里,距赤峰市林西县115公里,距阿斯哈图世界地质公园80公里,距克什克腾旗热水镇150公里,距东乌旗130公里。锡林浩特与呼和浩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沈阳、赤峰等城市通航,另与呼和浩特、包头通火车。蒙古汗城环境幽雅、设施齐全、服务周到,有150多顶蒙古包、其中有100间豪华蒙古包(标准间),可同时接待1500人用餐、400人住宿,并有独具艺术魅力的蒙古族原生态歌舞演出、篝火晚会和充满英雄气息的小型那达慕,同时还开设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游牧文化体验区,是接待会议、团体旅游、休闲避暑的理想景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在这里,您会忘却大都市的烦恼与拥挤,真正体会到回归大自然的感觉。走进天堂般的乌珠穆沁草原,体验蒙古人独特的游牧生活,住进金碧辉煌的蒙古汗城,了解十三世纪神秘的宫廷文化是您最佳的选择。
◆中国马都核心区文化生态旅游景区
锡林浩特市中国马都核心区文化生态旅游景区位于锡林浩特市南二环以南与新旧207国道之间,总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总投资15亿元,现已完成投资8.95亿元。依托当地深厚的马资源优势和马产业发展条件,2013年起,景区围绕马文化展示,马体育竞技、马娱乐体验、马产品销售及草原休闲旅游度假等内容规划建设了室内外赛马场、多功能看台、马术俱乐部、马文化演艺厅、马术学校、马厩、马文化博物馆、马文化商业广场、蒙锡雅骑士酒店、停车场、旅游厕所、游步道、标识标牌等配套服务设施.其中,马文化博物馆和马文化商业广场正在进行内部装修,预计2018年旅游旺季投入使用。2016年10月,景区成功入选了“内蒙古自治区级服务业集聚区”,是一个集体育赛事、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目前中国规模最大、标准最高、功能最完善的“马文化旅游区”。2017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太仆寺御马苑
太仆寺御马苑旅游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位于贡宝拉格苏木所在地,距宝昌镇25公里,总面积1.5万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建有标准速度赛马场、马术绕桶赛场、御马文化博物馆、御马大酒店、室外马术训练场、室内马术训练场、马文化会所、篝火广场、人工湖、战车式蒙古包群、奈曼风情包群等基础设施,可同时接待1000人就餐,700人住宿。
景区先后承办四届“中国草原皇家御马文化节暨全国马术绕桶冠军赛”,承接多家大型企业草原文化旅游活动。央视(CCTV)体育频道、农业频道、纪录频道及北京卫视等全国多家媒体来此拍摄专题及栏目。御马苑马术队还曾于2013年荣获“马上拾哈达”、“马背腾跃”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景区内的太仆寺御马苑博物馆也是自治区目前唯一一家以展示马文化为主的博物馆。
◆贝子庙
贝子庙旅游景区坐落于锡林浩特市贝子庙大街与额尔敦路交汇处。该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贝子庙始建于1743年(清乾隆八年),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历经七代活佛不断修缮。整个建筑群以朝克沁殿(行政教务部)、明干殿(翻译印刷部)、却日殿(显宗学部)三大庙宇为中心,包括珠都巴殿(密宗学部)、曼巴殿(医学部)、宗喀巴殿、丁克尔殿(天文数学部)、新拉布仁殿(活佛府)等八座大殿,坐北朝南呈“一”字型排列,极盛时期寺庙有喇嘛1200余人,是一座凝聚着蒙、汉、藏多民族文化艺术的古建筑瑰宝。历史上为著名的佛教学府和内蒙古藏传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历史文化】
迎宾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约好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的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您要向主人问好“赛努”、“赛音白努”宾主相序而坐,对于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人在西侧,女在东侧)的位置上。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抓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接着在欢乐和笑声中开始敬酒,手捧哈达,托着银碗,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热闹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以示对主人的尊敬。
待客
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为客人充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食,让客人们吃一点儿),然后就开始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杯(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进行。敬酒间还要为客人们添酒。敬酒三杯后,再由主妇、孩子们以同样的礼节依次向客人敬酒。敬酒礼节有三、六、九、十二杯之分,最多敬二十四杯。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餐,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是整羊宴,其次是羊背子宴。整羊宴就是用特制的大木盘或铜盘,盛上煮熟的羊心肝内脏,上面有规则地摆好带肉的两个肩胛骨;两个肱骨、两个髋骨、两个胫骨、六节胸椎、八条肋骨,上面放上羊背子;羊背子上再放好退净毛的熟羊头。所有这些,包括一只羊的基本部分两个桡骨、短肋骨、胸叉、肝的尾状叶、下颌、(羊蹄等有不上席面的习惯),故称整羊宴。整羊上桌时,羊头要面向客人。正座上的首席客人在羊头上用刀划一个十字后,把刀递给司酒者(专管斟酒摆弄整羊的人)。司酒者先把羊头以下,连同羊尾上割下的一小块肉放在小盘里,供在主人家的神位前,再从羊背右侧切一条四指宽的肉,从左侧同样割下一条相互交换放置,将刀把朝客人方向放在盘内。首席客人拿起刀,先从羊背的前部切一块肉放入火中(以示祭祀灶君),大家才开始食用。招待喇嘛或妇女的整羊宴有不上羊头的习惯。对于一般客人,则用肩胛骨、四根长肋骨部分招待。若是姑娘,就要用胸叉骨肉招待,从来不用桡骨、颈板骨招待客人,这些只给孩子们食用。煮肉汤中下米或面,作为宴席的收尾。
饮食
食品主要有三类,即肉食、奶食、粮食。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吃奶食、肉食、炒米,晚上吃手扒肉、面条、饺子等。奶食分食品和饮料两大类,奶食有黄油、白油、奶皮子、奶豆腐、酸奶酪等。其中黄油、白油、奶皮子是奶食中的佳品,味道纯香,营养丰富。以正蓝旗的奶食品制作精细,颇有名声,正蓝旗曾是清皇室制作奶食的地方。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酸马奶和奶酒。奶茶是主要饮料,一日三餐都有。奶酒含酒精度不高,醇香可口。酸马奶解热止渴,营养丰富,是招待贵客的上等饮料。肉食主要是吃牛、羊肉,也吃骆驼肉、马肉、黄羊肉、野兔肉、旱獭肉。吃法有几十种,其中享有盛名的有手扒肉、羊背子、全羊等。手扒肉香嫩可口,是牧区最常见的一种吃法。羊背子和全羊为上等食品,作法和吃法都比较讲究。驼、熊掌、鹿尾、飞龙是蒙古民族的珍品,只有在盛大宴会上才能食用。过去蒙古族牧民受喇嘛教的影响,不吃鱼,但这种习俗已逐渐改变。
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主要部分。首饰是蒙古族妇女逢年过节、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平时牧区妇女不戴帽子,常用红、绿绸缎缠头。蒙古袍是牧民喜爱穿的衣服。袍子宽大,长袖高领,钮扣在右侧,衣边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色因人而异。腰带是穿蒙古袍时,扎腰用的长带,多为绸、缎布料,颜色与袍色协调。男子扎腰带,把袍子向上提,显得精悍潇洒。而女子则把袍子向下拉展,显得苗条矫健。牧民穿的靴子有两种,一种叫蒙古靴,靴头尖向上翘,靴腰长有图案,四季都穿。另一种叫马靴,圆头长腰,结实耐用。
居住
历史上长期的游牧生活,使蒙古族牧民选择了最适宜的住所一蒙古包。蒙古包大小不一,包内宽敞舒适,便于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随着定居和生活水平提高,蒙古包已退出主要地位,牧民已基本居住砖木结构的房舍。
行运
牧民放牧和行路多是骑马。搬运货物,常用马或骆驼驮运,货物多时,用勒勒车拉运,现已基本用各种机动车拉运。
礼俗
蒙古民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牧民对来客,不论认识与否总是热情问候,盛情款待。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奶茶、奶油、奶酪、炒米以及手扒肉、奶酒等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自由用餐。对客人的食宿不取酬谢。牧民互相见面,总要热情问候。习俗中,也有一些忌讳。如车辆进牧民住地要慢行,马鞭子进包前放到门外,进包后盘腿坐在右边等。
嫁娶
在乌珠穆沁草原,牧民举办婚礼朴实、庄重、不送彩礼。可是,接亲和送亲的队伍很讲究。结婚这天,男方一早由新郎带领着接亲队伍出发,到达女方住处后,围着女方住地的蒙古包转三圈后下马,先进新娘父母的蒙古包。新郎首先向岳父敬酒,再向其它长辈亲友一一敬酒,双方互送礼品,接着开始喝酒唱歌。酒后接亲队伍簇拥着新郎,送亲的队伍簇拥着新娘启程,两支队伍一边奔驰,一边欢歌笑语,形成一条欢乐的长河。新娘到后,让新娘和接亲的队伍一齐围着男方的蒙古包转圈,这时女方来的人寻找借口,说男方有所怠慢,不让新娘下马,男方的人再三劝说,双方纠缠不休。突然男方一名骑手冲来,夺过新娘的马缰,把新娘领到早已准备好的蒙古包里。给新娘重新换装梳头,打扮得华丽漂亮。婚礼完毕,两家人在蒙古包里分开坐下,向女方父母敬奶,同时赠送牲畜。这时女方来的人用诗歌说唱父母双亲抚育女儿成人付出的心血。接着参加婚礼的人尽情饮酒,尽情歌唱。
丧葬
北部牧区蒙古族葬礼极为简单,不设灵,无供品,不穿孝服,不烧纸钱,不用音乐,不通知亲友,进行野葬。子孙在百天内,不剃发、不饮酒、不作乐,以示哀悼。在南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农牧民多实行土葬或火葬。
音乐
锡盟地区蒙古族传统音乐大体可分为宫廷音乐、宴歌、宗教音乐和长短调民歌四种类型。封建统治时期,锡盟地区一些王公在其府邸中,都收留一些乐手和歌手,为其宴庆等活动服务。在各旗的王府里,都曾有过不少技艺高超的乐手和歌手。如特木丁、旺代、巴拉根、阿布甘希日布、哈扎布、扎木苏、玛西巴图、萨仍格日勒、那·仁钦等。
1948年,中共锡林郭勒盟工委建立第一支革命文艺宣传队,吸收一批民间艺人参加。其后,锡盟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批歌唱家乡、歌唱劳动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歌曲作品,如著名作曲家额尔登格的《锡林河》、《那布其玛》、《象撒缰的骏马在草原上飞奔》、《乌珠穆沁妇女》、《美丽的乌珠穆沁》广为流传,此外还有《剪羊毛》、《可爱的牛》、《猎人之歌》、《打更员的荣誉》、《挤奶姑娘》、《运盐队》、《老牧民的喜悦》、《小学的孩子们》、《战马》、《高日很郭勒》等优秀歌曲也深入千家万户。
【当地特产】
乌珠穆沁羊肉
乌珠穆沁羊肉,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乌珠穆沁羊产于水草丰美的乌珠穆沁草原上,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为蒙古羊的一个优良类群。它具有体格大,活重高,产肉多,脂尾重,生长发育快,成熟早,放牧抓膘能力强,耐粗放管理,抗灾抗病力强,肉质鲜美、肥而不腻,无膻味,是中国宝贵的肉羊资源。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已授于“绿色食品”称号,并已具备有机(天然)食品的条件。
2014年10月1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乌珠穆沁羊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察哈尔羊肉
察哈尔羊肉,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察哈尔羊肉具有“羔羊肉肉色鲜红,脂肪呈乳白色,肌纤维细,有大理石花纹,熟肉口感细嫩,无膻味”的特点,是低脂肪高蛋白健康食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2016年07月0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察哈尔羊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当地饮食】
在牧区,肉食是最常见也是牧民们最喜爱的传统食品,尤其爱吃“手扒羊肉”,吃法有多种多样。除“手扒肉”外,还有“全羊”或称“羊背子”。
全羊 这道食品的做法是:将全羊切成若干段,白水下锅,不加任何佐料,煮沸片刻即起锅。这时肉香味美,鲜嫩异常。“全羊”是蒙古族待客的上等食品,比较讲究。“全羊”是将羊背上第七根肋骨至尾部割为一段,再割四肢和头,带尾入锅煮熟,然后将全羊的各部分放在大铜盘里待客。察哈尔地区则把羊的下巴取掉,其他相同。
烤全羊 锡林草原著名传统名菜。烤全羊在蒙古习俗中,是接待尊贵客人的一道名菜。蒙古语称“昭木,浩日和纳格”,色香味俱佳,别有风味,是最上档次、最为讲究烹调技术的上乘食品。烤全羊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很远,不但制作复杂讲究,而且使用专门烤炉。烤全羊精选土种绵羊作原料,经过屠宰、烫毛、整理、添配料等十几道工序后,放进炉内反复烘烤、整理,烤出的全羊成卧姿,皮表泛红色,香味扑鼻,皮酥脆适口,肉松软鲜嫩,肥而不腻。烤全羊的吃法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先将呈卧姿的羊放在盘内,端出经客人过目,然后按照皮肉、骨的顺序依次分解装盘,由客人品尝。现代多用剥皮整羊烧制,效果亦佳。
手扒肉 蒙古民族的传统食物中,尤以手扒肉为最具特色和代表性。手扒肉的做法是:“掏心”将羊胸腔内的动脉掐断,然后剥皮,清除内脏,并将整羊切成若干段置于锅中,待水沸后放入少许盐和葱,不加其它调料,煮断血即可。食用时一手抓肉、一手持刀片肉,其特点是肉香味美,鲜嫩异常。
血肠 原料:羊小肠,将盐、葱末、少量的水和面粉放入羊血中,调成血浆。用羊肺从羊肠一头清洗三至四遍,洗净后,将血浆灌入羊肠,边灌边用手搓匀,上锅煮熟,拌沙葱、韭菜花等即可食用。
羊背子 是传统的名贵菜肴。一般在祭祀、婚嫁、老人过寿或欢迎亲朋贵宾的宴席上才能见到。做法是:把全羊卸成七大件(除去胸叉),带尾入锅,加盐煮熟。用大盘先摆四肢、羊背颈胛,羊头放在羊背上,似羊的趴卧姿势。吃时,每人先用蒙古刀从羊尾巴上割取一条吃后就可以各取所需。
涮羊肉 锡林郭勒草原盛产优质羊肉,其中以苏尼特、乌珠穆沁羊肉为最佳,因此以其为主料的名菜涮羊肉闻名遐迩。提起涮羊肉,据说还与成吉思汗有关。相传铁木真来到锡林郭勒草原与塔塔儿部征战途中,一次部队屠宰活羊后正准备煮手扒肉,这时闻报敌军突然来攻,此时下锅煮肉已经来不及。伙头军看着那些将要下锅的羊肉和站在一边饥肠辘辘的士兵们,真是又愁又急。关键时刻,镇定自若的铁木真灵机一动,当即叫伙头军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沸水翻滚的锅中,待肉色一变即捞入碗中,拌上额吉淖尔青盐、野韭菜及野山葱等调料,迅速吃起来。饱餐羊肉后的士兵们士气大振,向远途奔袭的敌军发起反攻,取得了胜利。铁木真为纪念这次草原奇胜,因而经常吃这道菜食,并赐名为涮羊肉,随后便成了宫廷佳肴。如今涮羊肉在原有配料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调料配制,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食品。
◆奶食与炒米:走进草原牧区,无论进了哪顶蒙古包,热情好客的女主人都会端出样式各异的奶食品,就像一位烹艺高超的厨师,向食客展示自己的技艺,概括起来说,这些奶食品有近二十种之多,这里简单介绍以下九种:
鲜奶(苏) 鲜奶是加工各种食品之源。牛、绵羊、山羊、马、驼都可挤奶。挤牛奶最为广泛而产奶量最高。绵羊奶具有油脂浓厚、热性和凝乳多、乳油厚等特点。山羊奶却油脂少、清淡、凉性,所以适合发酵。驼奶可以对奶茶和凝结加工。马奶还可发酵酿制马奶酒,是具有治疗多种疾病和丰富营养的饮品。总之,鲜奶具有滋阴壮阳、除病解毒的珍贵保健食品。母畜产后一二天内挤出的奶叫浓初乳,三至五天内的为淡初乳。初乳的营养成份为奶中之精华。初乳可以煮沸饮用或焖稠食用。挤完初乳后的便是普通奶子。将挤出的鲜奶倒进器皿里,撇取乳油后剩余的叫凝乳,煮沸取奶皮剩余的称熟奶。在察哈尔地区以挤牛、山羊、绵羊奶为主。
白油 制做的方法是将鲜牛奶放入桶内,搅拌后使其发酵,脂肪浮在上面,因色白而称之为“白油”。
黄油 是将白油用纱布过滤,然后倒入锅内加温火煮炼,并用勺子频频搅动,待色泽由白变黄时取出,即成黄油。
奶油(乳油、卓亥、涓肯) 将挤出的生奶盛进器皿中存放时,随着奶子的凝结,奶子里的油脂浮到上面,在奶子的表面形成一层油脂体就叫奶油。奶油就此可以食用和对奶茶,也可以放糖拌炒米吃或熬汤喝。
奶皮子 每逢夏、秋季,牧人们将鲜奶放在锅中,用小火烘至稍滚,用勺轻扬,使奶汁的泡沫浮在上面,然后点上生奶,冷却后用筷子挑起放在阴凉通风处阴干即成。
奶豆腐 是蒙古族最常见的奶食品之一。制做方法是将酸奶子放在锅中经慢火熬煮,放入布袋挤压而成。奶豆腐有酸味、甜味不等,依主人的口味采用不同方法而制成。
奶酪(阿尔查、阿如勒) 回锅的酸奶叫熟酸奶,把熟酸奶包进布里用石头轧压或埋进沙子里榨干乳清便成了酸奶酥,将酸奶酥捏压成奶酪形状的就是酸酪。在酸奶酥中加进糖料,用鲜奶搅和食用能充饥解渴。酸酪保存时间较长,表面虽起醭,里面却不变质发霉。它的酸度很强,具有解毒助消化之作用。
奶渣(楚拉) 将凝乳用温火充分煮熬,榨干乳清,使其形成凝乳稠,不经过揉搓便捞出晒干的叫奶渣。奶渣干结得快,保存起来不易发霉。绵羊奶最适合做奶渣。牛奶奶渣过于坚硬,难以咀嚼。
黄油渣(楚其给) 炼取黄油剩余物叫黄油渣。黄油渣是淡黄色的稠性物体,油性大,酸度浓,加茶饮用香甜可口。
炒米 在很长时期内是锡盟牧区群众的主要食品之一。炒米的特点是吃法简便,宜于储存,用奶茶泡食或拌奶酪均可。吃炒米,既不需要刀、勺、锅、灶,更不要烹、蒸、煮、炖,适应蒙古民族的游牧生活。制法为:先将水煮沸,将糜子投入锅内烀熟并炒干,用碾子压或者用捣窝捣去皮即成。也可煮粥或捞干饭。
◆饮料:锡察地区蒙古族,在长期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独特的饮料,其中有些饮料由于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已成为蒙医治疗一些特定疾病的用料。饮料的制作也反映出牧区妇女的勤劳和智慧。主要有以下四种:
奶茶 又称蒙古茶,是本地区蒙古族最喜爱的饮料,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烧制奶茶,是先将砖茶打碎些许,放入一个特定的纱布袋,也有直接放入水中,待茶色浓度适当时,取出纱袋或滤去茶叶,兑入鲜奶即成。锡盟南北部地区烧茶有淡、咸之分。
酸奶 用马奶或牛、羊奶发酵后加工而成。酸奶能解热止渴,而且营养丰富。
奶酒 又称“蒙古酒”。制作方法是把发酵的牛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这种饮料酒精度不高,本地牧民常用它招待尊贵的客人。
马奶酒 是较为驰名的饮料,具有驱寒、活血、舒筋、补肾、消食、健胃等功能。蒙医常用它掺与维生素C和消炎药品,治疗胃病、腰腿痛和肺结核等疾病。
【荣誉称号】
2016年9月,锡林郭勒盟入选“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之一。
2020年6月,入选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
2021年12月,入选“2022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
2022年11月18日,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2年12月,锡盟城投全过程代建的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已通过公示,获得2022—2023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