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阜新市,辽宁省辖地级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西北部的内蒙古高原和辽河平原的中间过渡带,全境呈现长矩形,地势西高东低,总面积10355平方千米。辖5个区和2个县。全市户籍总人口176.7万人。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土默特左旗境由朝阳县析置阜新县。阜新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辽宁西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和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沈阳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历史文化悠久,因出土世界第一玉和华夏第一龙,被誉为“玉龙故乡,文明发端”;是契丹民族的摇篮,武当宗师张三丰的故里;是全国首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也是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市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全国篮球城和省级园林城市;拥有畅达的交通环境,海上可通过大连港、锦州港、营口港出行;大郑铁路、新义铁路及京哈高铁等从境内穿过。境内有海州庙、瑞应寺、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海州露天矿、海棠山风景区等景点。
【行政区划】
阜新市辖5个区、2个县:
海州区 面积97平方千米,人口28万。邮政编码123000。区人民政府驻街心路7号。
新邱区 面积128平方千米,人口
9万。邮政编码123005。区人民政府驻新邱大街53号。
太平区 面积108平方千米,人口18万。邮政编码123003。区人民政府驻太平大街1号。
清河门区 面积105平方千米,人口
7万。邮政编码123006。区人民政府驻清河大街1号。
细河区 面积126平方千米,人口16万。邮政编码123000。区人民政府驻中华路25号。
彰武县 面积3635平方千米,人口42万。邮政编码123200。县人民政府驻彰武镇。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面积6246平方千米,人口73万。邮政编码1231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阜新镇。

【历史沿革】
阜新市历史悠久,有少数朝代归中原王朝直辖,多数朝代是少数民族政权的管辖地,属边塞地区。
西周和东周春秋时期,有山戎、东胡人活动于此。东周战国时期,燕长城横贯境内,燕长城以北仍属东胡,南部介于燕国辽西、辽东两郡之间。
秦代,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匈奴大败东胡,今阜新市属匈奴左地。
西汉时,属于汉王朝的刺史部,仍为匈奴左地。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汉王朝打败匈奴后,属乌桓地。
三国时,今阜新北部属鲜卑,南部属魏地。
西晋时,泰始十年(274年),今阜新北部属鲜卑慕容部,南部、西南部属西晋平州昌黎郡。太康十年(289年),今阜新全境属慕容部管辖。
东晋十六国时,今阜新先后为前燕、前秦、后燕、北燕等几个更替的政权占据。
南北朝时,今阜新为契丹辖地。
隋代,今阜新北部为契丹辖地,南部属隋王朝燕郡。
唐代,今阜新北部属契丹辖地,南部属唐河北道北部的营州。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在契丹驻牧地区设置松漠都督府,今阜新北部为松漠都督府辖,南部仍属营州。
辽代初期,今阜新属上京道。
金代,今阜新南部小部分地区归东京路广宁府辖,今阜新市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彰武县全境属懿州管辖。
元代,今阜新北部一部分在中书省宁昌路辖境,南部为广宁府辖地,中间大部分地区属辽阳路。
明代洪武年间,今阜新分属辽东都指挥使司和北平都指挥使司。正统、景泰年间,今阜新地区分别属泰宁卫和福余卫。
清崇德二年(1637年),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建土默特左旗,后隶属于卓索图盟。清顺治初年,清廷在今彰武县境地置官牧场,名杨柽木牧场,属盛京礼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名为养息牧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养息牧地区置彰武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土默特左旗境由朝阳县析置阜新县。实行县、旗并存,蒙汉分治体制。
民国初年,仍延续清末建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阜新后,日伪当局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1日,由阜新县境划出新邱、长营子、米家窑、海州、孙家湾和今阜新镇等地置阜新市。同时,实行废县存旗体制,撤销阜新县。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接管阜新市。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7日,成立阜新市政府。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民党抢占阜新市区和阜新县、彰武县,成立国民党市、县政府。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阜新全境解放;4月18日,阜新市政府成立,属辽北省。
1949年1月,撤销辽北省建制,阜新划归辽西省。
1954年6月19日,撤销辽东、辽西两省建制,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归属辽宁省。
1959年,彰武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划归阜新市领导。
1960年5月,义县清河门、老爷庙两个管理区划归阜新市郊区领导,成立清河门镇人民公社。
1984年,设清河门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与省会沈阳市接壤,距沈阳市直线距离147.5千米;往南经锦州市可直下京、津;北上经通辽市可到霍林河矿区;东达沈阳市及辽东沿海城市;西至朝阳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是辽宁省西部的交通要道;全境呈矩形,东西长170千米,南北宽84千米,总面积约1035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阜新市北为科尔沁沙地,东接辽河平原,西连努鲁儿虎山,南连医巫闾山,属内蒙古草原与华北石质山地过渡带。地貌形态是西北高、东南低,其间有细河盆地和柳河平原。境内主要河流有细河、绕阳河、柳河、养息牧河、牤牛河等,流域面积约10362平方千米。阜新地区丘陵山地分布较广,占总面积的58%,沙地占19%,平原地占23%。境内主要山脉有乌兰木图山、海棠山、骆驼山、大青山、塔山和伊吗图山等。
气候特征
阜新市气候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的主要特点是降水偏多,但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气温偏高,日照偏多。全市年平均气温8.9℃,比历年高0.8℃(历年8.1℃)。年极端最高气温35.9℃,7月21日出现在阜蒙县气象站。年极端最低气温-24.5℃。阜彰两县气象站年平均降水量591.0毫米,比历年多103.7毫米(历年487.3毫米),多21.3%。其中,阜蒙县气象站年降水量584.6毫米,彰武县气象站年降水量597.3毫米。年最长连续降水日数4天。
水文水系
阜新市为辽河和大凌河两大流域所控制。辽河水系包括绕阳河、柳河、养息牧河、秀水河;大凌河水系包括细河和牤牛河。其中,辽河流域的绕阳河在阜新境内河长114千米,流域面积3689平方千米;柳河境内河长188千米,流域面积1739平方千米;养息牧河境内河长77千米,流域面积1495平方千米;秀水河在境内河长17千米,流域面积293平方千米。大凌河流域的细河在阜新境内河道长度为86千米,流域面积2242平方千米;牤牛河在阜新境内河道长度41千米,流域面积897平方千米。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阜新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6622人,在校生51082人,毕业生19540 人。其中,研究生招生2033人,在校研究生7104人,毕业生1644人。普通高中招生9372人,在校生28614人,毕业生9635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924人,在校生9042人,毕业生2947人。初中学校招生10794人,在校生35199人,毕业生13170人。小学招生10917人,在校生67902人,毕业生10761人。特殊教育在校生29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9846人。
医疗卫生
阜新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200个。其中,医院50个,卫生院6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8个。年末各类卫生机构实有病床12098张,卫生技术人员1246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688人。
三甲医院:阜新矿业集团总医院、阜新市中心医院、辽宁省蒙医医院、阜新市中医医院

【交通运输】
阜新南站(原阜新火车站)原有站舍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2005年6月,总投资1600万元的站舍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工程采用原址整体重建的方式建设。经过中铁九局四公司数百名建设者近6个月的施工建设,新站舍主体工程于2005年11月中旬完工并投入使用,每天可通往沈阳、大连、锦州、丹东、秦皇岛、南京等地以及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
阜新站,京沈高铁(沈阳至承德段)与新通支线(新民至通辽)于2018年12月29日正式开通运营。
新建的阜新市长途客运站为一级客运站,位于海州区迎宾大街,与阜新南站遥相对应。总投资4210万元,其中省投资1610万元,其余资金由地方自筹。总占地面积18020平方米,其中停车场占地7900平方米,站前广场占地2450平方米。
【风景名胜】
◆圣经寺
圣经寺,蒙古族喇嘛教寺庙。位于彰武县城东北百华里的大四家子乡扎兰营子村。东北与康平、东南与法库居邻。始建于清道光21年(1841年)。坐基于龟山山脊之上,四周八山环绕。
圣经寺建于清道光末和咸丰初期,占地2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正殿为三层楼阁,也称“措钦都纲”,意为“大经堂”。圣经寺为学名,藏名为“喜祥贝德贝喜一切方域极胜的吉祥教法盘禧洲”。大殿结构为三层,一二层为平顶,三层后部为人字形宫殿式建筑。计八十一间。大正殿前建有山门,山门两侧为天王殿。
◆瑞应寺
瑞应寺,蒙古族人称“葛根苏木”,俗称佛喇嘛寺。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自治县佛寺镇佛寺村。
该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到康熙四十四年初具规模。道光年间,寺院达到鼎盛时期 。康熙帝赐名题字,赠刻有满、蒙、藏、汉四种文字的瑞应寺匾额,并称瑞应寺一世活佛桑丹桑布为“大清东部蒙古老佛爷”。瑞应寺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瑞应寺建筑自南向北,采用突出中央,两侧相辅格局,显得主次分明,协调有致。即仿西藏布达拉宫形式,又有一定变化。充分体现了满、蒙、藏、汉融合在一起的藏传佛教类型寺庙的建筑风格。大雄宝殿外有四大扎仓、得丹阙凌。
◆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
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面积150平方米,位于阜新市太平区孙家湾南山,始建于1940年4月,是日伪统治时期埋葬死难矿工及抗暴青工的墓地,是日本侵略者残害矿工所犯滔天罪行的铁证。
1940年12月在地下党的秘密策划下,被关押在新邱下菜园子的“特殊工人”300余人,在李振军、朱韬(前者解放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政委、后者解放后任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的组织带领下于1940年12月28日凌晨,拿起手中的棍棒石块同看押军警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目的是冲出敌人牢笼,回到抗日前线,最后终因手中没有武器,寡不敌众。只冲出少数人员,其余全部被捕遭集体枪杀后,埋葬在这里。
◆海棠山
海棠山位于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是国家AAAA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十大优秀景区之一。被《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刊载的文章誉为“民族文化瑰宝”。是集自然风光,宗教文化和民俗民风为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
海棠山风光四季皆美:春季可赏满山杜鹃、樱桃、杏花争艳竞放;夏季清凉幽静,是避暑佳地;秋游海棠山可见满山红叶,秋意甚美;而冬季的银装素裹让人犹如身处仙境。

【文物古迹】
清真寺 建于清咸丰八年(1853年),原址在清河门双庙街路南。分内外两层院落。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清真寺被“造反派”当“四旧”砸毁。1985年搬迁到北山东部,重建清真寺,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
查海遗址 位于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查海村西南约2.5公里处医巫闾山西麓,属绕阳河支流源地,系丘陵地带,沟壑发育。遗址即坐落在一自然坡度约5—7度左右的漫丘南坡上。1982年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到1993年已进行过5次的发掘,发掘面4000余平方米,揭露出房址30余座,复原陶器近200件,还有石器,猪骨,鹿骨及农作的碳化物等,尤其是出土了玉器和龙纹陶片。以测定,这个遗址的绝对年代为距今
7600左右,这是目前辽宁以至东北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处 新石器时代遗址。
懿州城 是保存最完好的辽城,位于阜新市东北70公里处,它现在的名字叫塔营子村。古城址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土筑城垣,周长4600多米。该城西、北两面城墙遗址尚存,约高1~2米。北面城墙长约80米,西面城墙约100米。城内另套有一座与之平行的土筑城垣,早年清晰可辨,因村民取土,现在仅存100米左右长的土棱,可为懿州城曾经扩展的明证。城址东半部现为塔营子村,西半部为农田。农田中央立有古塔。该塔与沈阳塔湾地区的白塔相似,均为辽代佛塔。该塔为砖石结构,共分13级,底座原有莲花等图案,因岁月流逝,现已没有了。塔中部分为8面,每面均雕有佛像。宝塔原有“金顶”,现已坍塌。全塔残高38.14米,是我省现存较完整的辽代古塔之一。近年来,该城址辽、金、元三代的文物出土颇多。这里增挖出来一块辽代的官印,上面刻着契丹文。现在,在三清宫遗址上还立着一块“薛田碑”,碑文已经模糊了,但估计至少是元代的文物。
海棠山摩崖造像 俗称喇嘛洞,位于阜新市东南,坐座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乡境内,距市区22.5公里。它以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石刻造像堪称中国一大奇观,1998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摩崖造像在海棠山游览区内,这里风景秀丽、山势险峻、峰峦叠障、松柏青翠、古松参天、怪石嶙峋,野生杜鹃和奇花异草与精美神奇的摩崖造像互相浑映,别有情趣,更为独具特色。道光八年(1828年),来自西藏普安寺四世活佛丹毕道尔吉,利用海棠山的天然岩石崖壁主持镌刻摩崖造像,其文字有蒙、藏、满、汉四种,50余处,在国内罕见。内容为咒文、真言、赞语、镌刻时间、记事、施主和雕刻工匠姓氏。佛教人物造像有:阿底峡、宗喀巴、贾曹杰、克珠杰、米拉日巴、关圣大帝,普安寺位显、德高、权重的活佛和经师。神佛造像主要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无量寿佛、药师佛、观音、文殊、度母等佛母和金刚、护法神造像,共46种190尊。在雕刻方法上吸取了中国古代及国外雕刻艺术风格,造像雕刻得细纤精巧,惟妙惟肖,从形式上看生动活泼,神形兼备,富有美感,形成了海棠山独特的具有蒙、藏、汉族兼备的高、中低浮雕艺术特色。至今有些造像的彩绘仍很鲜艳,令人叫绝。目前,在我国发现如此规模的摩崖造像还尚属首次,海棠山摩崖造像堪称中国一绝。

【阜新特产】
大扁杏 1993年从河北引入,现有面积10万亩,有1.7万亩进入结果期,年产杏核12.5万公斤,年产值100万元。主要品种有龙王帽、一窝峰。龙王帽果实长扁圆形,缝合线深而明显,果面黄色,阳面略有红晕、肉薄,纤维多;离核,杏核,杏仁扁平,肥大,正面较圆,平均单果重23.5克,核重4.95克,仁重0.86克,果实7月中旬成熟,发育期90天左右。一窝峰杏核、仁较龙王帽小、厚,正面呈心型。大扁杏食用部分是杏仁、杏肉,营养丰富,含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及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是传统的保健食品和医学上的营养滋补品。
元葱 细河区华东镇位于阜新市东部,全镇耕地8000亩,其中菜田2000亩。蔬菜生产在华东具有悠久历史,是阜新市区蔬菜供应的重要基地。华东镇自60年代从事蔬菜生产,70年代始引进元葱生产,通过多年试种,选出以熊岳元葱为主栽品种。它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经过多年的实践,群众总结出一套育苗栽培,管理的技术,使熊岳元葱在产量、品质等方面又有了很大的提高。全镇每年种植面积达1500亩,产量450公斤,产值400万元,远俏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元葱已成为华东镇一大支柱产业,已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格局。
红袍杏 在阜新县国华乡已有60多年的栽培历史,属地方优良品种。果实近圆形,果面红黄色,果肉桔黄色,肉质细密,含纤维少,香味浓,品质上等。平均单果重35克,最大的50克,离核,可食率达85%。红袍杏既可鲜食又可加工,杏核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果实6月20日成熟,8—9成熟时,在常温下可贮运7—9天,完熟后,可贮运5天左右。该果品远销吉林、黑龙江省部分大中城市,1997年曾出口新加坡。国华乡现有红袍杏5000亩,20万株以上。其中结果树面积10万株,总产可达100万公斤。
阜新玛瑙 文化积淀深厚,7600年前的查海遗址中出土了用玛瑙打制的刮削器,以及玉器、石器等,说明查海人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玛瑙和使用玛瑙的人群。阜新玛瑙加工历史悠久,从辽代开始,阜新民间就有采集、挖掘、加工玛瑙的生产活动。到了清代,阜新地区玛瑙业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阜新玛瑙已成为宫廷贡品。
阜新花生 种植业近年来发展较快,现已实现向规模化和基地化方向发展。从2006年60.2万亩猛增到今年的144.5万亩,种植规模居全省第一位。今年,全市花生产量预计达到28万吨,阜新花生米质好,宜食用,是南北方餐桌上的必备食品。

【阜新美食】
蒙族馅饼
蒙族馅饼是阜新地区蒙古族的一种风味面食,据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最早是以当地特产的荞麦面制皮,牛羊猪肉为馅,采用干烙水烹的方法制成。
明末清初,馅饼面食从民间传入王府,由干烙水烹改为用豆油、奶油煎制,并用白面做皮,成了王府中经常食用的佳品。它以面稀、皮薄、馅细为特点,烙制后形如铜锣,外焦里嫩,饼面上油珠闪亮,透过饼皮可见里面肉似玛瑙,菜如翡翠,红绿相间,煞是好看。用筷子破开饼皮,热气升腾,香味扑鼻,引发人们强烈食欲。
蒙族馅饼是上等地方美食,是蒙古族人家招待贵客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到蒙古族家庭作客,他们以馅饼这种面食,作为最好饭食招待来客。汉族有句俗语:“好吃不如饺子”,蒙族有句常话:“好吃不如馅饼”,看来饺子和馅饼是同等上乘佳品。
清沟鱼宴
彰武县境内的大清沟,水清、沟深,藻类繁多,为鱼类的生息、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里的鱼,由于摄食自然食物生长而成,因此,肉质细腻,无异味,并有着天然绿色食品的美誉。大清沟盛产鲤鱼、鲢鱼、鲫鱼、鲶鱼、草鱼、甲鱼等30多种鱼类,目前,最大的鱼达40多公斤。
清沟鱼宴可谓色、香、味、型样样俱全。糖醋鱼酸里带甜,焦汁鱼甜中带咸,干烧的枣红色,红烧的金黄色,溜鱼片乳白色,清沟鱼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鱼鲜味美、口味纯正。食用的鱼均采用现吃现捕现作的方式。二是烹调技术高超。不同的鱼采用不同的做法,用鱼的不同部位,可做出不同口味的佳肴。三是烹调方法花样繁多。有红烧、干炸、糖醋、清炖、清蒸、酸辣、滑溜等20多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