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县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武陵山脉中段,湖南省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与永顺县、古丈县、吉首市、花垣县、龙山县、重庆市秀山县接壤;总人口286612人,世居主体民族土家族156133人,苗族62399人;辖10个镇和14个乡,总面积1760.65平方公里。
保靖市区夜景
保靖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2′至109°50′,北纬28°24′至28°55′,东西长62.公里(程长85公里),南北宽57.4公里(程长70公里),东临永顺、古丈,南接吉首、花垣,西联重庆秀山,北界龙山。
行政区划
保靖县辖10个镇、14个乡:
镇:迁陵镇、复兴镇、毛沟镇、比耳镇、葫芦镇、普戎镇、碗米坡镇、野竹坪镇、水田河镇、清水坪镇
乡:龙溪乡、大妥乡、梅花乡、阳朝乡、仙仁乡、涂乍乡、水银乡、清水乡、簸箕乡、马王乡、隆头乡、中心乡、堂朗乡、夯沙乡
历史沿革
保靖建县较早,变迁较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战国始有建置,为迁陵候。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立迁陵县。新莽改迁陆县,东汉复迁陵,三国、西晋、东晋因之。南北朝时期,齐改零陵县,梁复迁陵县,至隋入大乡县,唐改三亭县、洛浦县,唐末复三亭县,五代为保静洲,保靖军民安抚司,明为军民宣慰司。清雍正五年(1727)“改土归流”,七年(1729)建立保靖县,相沿至今。
保靖碗米坡水电站
地理环境
保靖县呈西北和东南高,中间低的马鞍形地形,武陵山脉斜贯县境,群山起伏,岭谷相间,山、丘、岗、坪交错。最高海拔白云山白云寺遗址1320.5米,最低海拔迁陵水滩点200.5米,平均海拔472米。
保靖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最高气温37.3℃,最低气温-2.6℃,年平均降水量1169mm。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面积174587.62公顷。其中:耕地1.9221万公顷,建设用地0.5672公顷,未利用土地2.5778万公顷,土地开发储备资源约1.36万公顷。
水能资源:境内核算总水量124.86亿立方米,区域内平均年径流量为15.19亿立方米,有干流长大于5公里、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61条,分别属酉水和武水两大水系,其中酉水河是湘西境内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为1634.0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92%。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8.42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发电量达44.5万千瓦。全县已开发水电站29处41台,总装机容量28.9万千瓦,其中碗米坡水电厂总装机24万千瓦。
生物资源:保靖县堪称野生动植物资源天然宝库。保存有世界闻名孓遗植物水杉、珙桐、银杏、蓝果树、南方红豆杉等,其中白云山蓝果树群是目前为止湖南省最大的蓝果树群;有杜仲、银杏、天麻、樟脑、黄姜等国家保护名贵药材,是中国桐油、油茶、生漆及中药材重要产地。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云豹、金钱豹、猕猴、大鲵等国家保护动物60余种。
矿产资源: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20余种,其中以白云石、紫砂陶、金属镁、硫铁矿、磷矿、大理石、硅石等矿产资源储量最大,有“金属镁都”、“中南陶都”之美称。
经济概况
2009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30.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14.00 %,其中第一产业4.54 亿元,增长 4.80%;第二产业 16.57亿元,增长19.00 %,其中工业15.59 亿元,增长19.50 %;建筑业0.98亿元,同比增长13.40%。第三产业 9.33亿元,增长11.50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生产总值 10950.00元,同比增长13.50%。
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2003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632万元,农村人口年均纯收入1267元。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03年全县实现粮食总产量80901吨。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以椪柑、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业,以烟叶、长线椒、换金茶、花椒为主的经作业,以生猪、山羊、黄牛为主的畜牧业三大支柱产业。其中实现水果产量30286吨,蔬菜62577吨,烟叶868吨,生猪、山羊、黄牛年出栏分别为16.79、0.71、11.56万头(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全县累计通公路村345个,村通公路率达92.99%;累计通电话村达316个,村通电话率达85.18%;新建移动基站18个,开通21个乡镇移动通信;村通广播电视率达100%,其中12个乡镇实现有线电视县乡联网。
工业:2003年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70115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890万元,实现利润总额2446万元,上交各种税金2532万元。通过实施扶优扶大扶强方针,组建了喜阳集团、土家人集团、金石矿冶股份有限公司、保靖锌业公司、秦简酒业公司等。全县基本形成了毛沟、狮子桥、四方城三大工业小区和以矿产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陶瓷加工业、传统酒业及高新技术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对外贸易与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发展迅速。2003年全县实现外贸出口创汇1392万美元,出口产品以电解金属锰、锌锭、冻肉制品、再制蛋、柑桔等大宗拳头商品为主,对外贸易呈现出持续、强劲、跳跃的发展态势。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2003年,全县实施招商引资项目41个,合同引资9465万元,到位6638万元。投资领域涉及基础设施、矿产业加工、农产品加工及服务业,招商引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已达成共识,开发商的合法权益受到强有力的保护。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普九”债务化解工作提前完成,先后筹措资金2192.4469万元,分四批于2009年6月将“普九”债务全部偿还,并完成了“普九”债务台账销号工作,成为继桃源县之后湖南省第二个完成“普九”债务化解的县市。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救助政策。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共资助学生13.22万人次,免除和发放资助资金1770.18万元。义务教育稳步发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2%,小学在校学生年巩固率达99.66%,小学升初中升学率达99.85%;初中在校学生年巩固率达97.04%,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科平合格率达100%;初中毕业升高中阶段教育率达76.06%。高中教育成绩突出。在高中教育方面,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道路,高中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2009年,全县高考报考人数为1407人,参考人数为1404人(3名学生已提前被录取),比2008年多217人,共有1132名考生被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录取,录取率达到80.45%,高于省平均水平13.45个百分点。本科录取502人,绝对数位居全州第三;录取率达到35.68%,高于省平均水平5.68个百分点;其中本一、本二、本三分别为75人、338人、89人;本一、本二分别较2008年增加18人、126人,再创历史新高。
文化活动
突出主题,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馆、艺术团的职能作用,利用人才优势,坚持面向基层,报务群众的宗旨,积极开展重大节庆和广场文化活动,繁荣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并把广场文化活动打造成保靖县群众文化活动的亮点;抓机遇,办活动,提升文化品位。大型民族歌舞《酉水人家》获州第二届新剧(节)目会演表演和创作金奖,全省艺术节展演中,民族歌舞《打阿切》获银奖。积极落实省为民办实事之一“演艺惠民”送戏下乡活动,全年送戏下乡50场,共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400余场。抓创作,打造艺术精品,保靖县本土歌曲《我就爱上酉水河》、《土家寨子歌滚歌》、《美丽酉水我的家》在参加省庆祝建国60周年大型征歌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参加中国首届“龙船调”艺术节暨土家族、苗族歌舞展演,原生态歌曲《扭扭歌》荣获一等奖,《摆手情歌》荣获二等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启动了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14个农家书屋全部建成并已投入使用。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成效,对1191件(套)馆藏文物及229件(套)国家珍贵文物进行了调查、登记、数据采集、审核和报送工作;认真做好了四方城、魏家寨古城遗址、黄金寨古茶园、保靖明清军事城堡群等四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的数据采集、文本制作和四有材料;完成了黄金寨古茶园、保靖明清军事城堡群、八部大王庙遗址、依子卡崖墓群等4个第九批湖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全县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62%,有线电视用户2.97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50%;电视发射台1座,发射功率1千瓦。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扎实推进。年末有卫生机构57个,其中县级医院2个、卫生院25所;拥有病床667张;拥有卫技人员745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76人、注册护士213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73个;卫生监督检督检验机构1个,卫生监督检检机构卫生人员16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实施。2009年全县参合人数达到228078人,收缴个人基金456.16万元,参合率达90.65%。截止11月底,全县共有69502名参合人获得补偿,补偿总金额为2069.76万元,补助人数占参合人数的30.47%,其中:住院补偿16612人次,补偿金额为1618.77万元。人均住院补助 974.45元,住院费用补偿率为45.31%。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争取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四个(即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项目、环境改造项目、公转房建设项目、医疗设备购置项目)涉及25个乡镇卫生院,总投入达到800余万元。加强对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急工作。严格按照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卫生部《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各项要求,继续认真做好网络直报工作。全县已开通网络直报的有19家医疗单位,对所有乙、丙类传染病均在24小时内进行了网报,无迟报、漏报现象。认真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卡介苗、乙肝、百白破等14种疫苗应接种107409人次,实际接种105665人次。平均接种率达98.38%。妇保保健工作重点突出。一是加强了产科技术培训,二是加强了产科达标创建工作,三是认真开展妇女“两癌”筛查。
酉水河
旅游资源
保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奇秀。境内酉水河是湘西最神秘、最具特色、最具旅游开发前景的母亲河,仅县城迁陵至里耶河段就有汉代四方城遗址、摩天石刻“天开文运”、江口红石林、陡滩民族风情、碗米坡生态平湖游、首八峒八部大王庙、魏家寨西汉古城、里耶秦简等60余处景点。吕洞山、小寨沟、苗家边墙等其它景点也千姿百态、各展风骚。
风土人情
赶秋节是苗族民间在秋收前或立秋前举行的娱乐、互市、男女青年交往与庆祝丰收即将到来等为内容的大型民间节日活动。
关于赶秋的由来,有的说是赶“立秋日”,有的说是“赶秋千”。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英武善射,为人正直,深受众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猎,见一山鹰从空中掠过,便举手拉弓,一箭射中。与山鹰同时坠落的,还有一只花鞋。这只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看就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贵达惹决意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同时能坐8个人的风车,取名“八人秋”。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取乐。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欢的活动,巴贵达惹想,那个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果然,他愿望实现了。他找到了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后来,他们通过对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从那以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活动。
汉族人的服饰与外地无异,土家、苗家人的服饰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家族男子老人,穿无领大袖满胸衣,青年人,头包青布帕或白布帕,呈人字路,着对胸衣,多排布扣,裤子为青、兰布加白布裤腰,鞋子是青面白底。妇女,头结发辫,缠以白布帕或青丝帕,不包人字路。未婚女子,有的将发辫垂于背后,而更多的是盘于头上,婚后则将发辫改挽成髻,束于网套。衣长大无领,袖管短而袖口大,向右边开襟胸,襟胸和袖口滚有寸宽五色花梅条或丝绣花条。裤亦喜兰、青布,白裤腰,裤脚大而短,口沿上端贴花梅条,或丝绣花条。鞋稍尖,青面白底,鞋面绣花。劳动妇女不习惯穿袜,多用青、白布裹脚。耳上吊金银质耳环,手腕戴银质或玉石手圈,手指戴金银戒指,胸前挂“牙钱”,上系有银练、银铃、银牙扦、银珠子等一大串,行走时叮当作响。苗族妇女喜在颈上戴银项圈,上系有银练、银牌、银铃等,头裹青花布怕子,比土家、汉人的长。
2010年,湖南省保靖县的“苗画”,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项目类别,序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