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白沙黎族自治县,海南省下辖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中部偏西,东邻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接乐东黎族自治县、西连昌江黎族自治县、北抵儋州市。总面积2117.2平方千米。白沙黎族自治县属热带季风性气候,日照长,光热充足,具有热带山区气候特征。白沙黎族自治县辖11个乡镇,县政府驻牙叉镇白沙黎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164699人。
“白沙”之名始于清代;1987年11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白沙县,成立白沙黎族自治县。2017年3月,入围“2017百佳深呼吸小城”名单。2020年2月29日,退出贫困县序列,正式脱贫摘帽。2020年7月,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名单。有白沙起义遗址、琼崖纵队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有陨石坑、红坎瀑布、南开石壁等自然景观。
【行政区划】
白沙黎族自治县辖4个镇、7个乡:
镇:牙叉镇、七坊镇、邦溪镇、打安镇
乡:细水乡、元门乡、南开乡、阜龙乡、青松乡、金波乡、荣邦乡
【历史沿革】
西汉属儋耳郡至来县,东汉属合浦郡珠崖县,从元朝到民国,白沙境地先后属琼山、定安、儋县、临高、昌感等县。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设“薄沙营”作为军事据点屯兵戍守,之后,“薄沙”演变为“白沙”。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春,陈汉光在“抚黎计划”中拟在五指山黎区建立五个县。4月,广东省政府民政厅正式批准设置三县:乐东、保亭、白沙。白沙县是将儋州、昌江、感恩、定安、崖县部分黎区及琼中县飞地—水尾营等划设的。
1958年11月,并入东方县,1961年恢复。
1987年,成立白沙黎族自治县。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白沙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中部偏西,黎母山脉中段西北麓,南渡江上游。东邻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接乐东黎族自治县、西连昌江黎族自治县、北抵儋州市。县境南北长约63千米,东西最宽度约68千米,总面积2117.7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白沙黎族自治县坐落在黎母山脉中段西北麓、南渡江上游;地处五指山腹地,地势陡峻,东南高,西北低。境内地形由山地、盆地、丘陵和台地构成。东南部山地面积132.99万亩,占总面积的41.9%;东部盆地面积61.44万亩,占19.3%;北部丘陵地面积91万亩,占28.6%;西北部台地面积32.23万亩,占10%。境内地形起伏较大,500~1000米的山峰有440座,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有22座,主要有:鹦哥岭、马域岭、斧头岭、白石岭等。其中以鹦哥岭为最高,海拔1812米,为白沙黎族自治县最高峰,是海南岛第二高峰。
水文
白沙黎族自治县主要河流有南开河、石碌河、珠碧江,为海南有名的三大河流。南开河发源于境内青松乡南部的南峰山,是南渡江上游河段,自西南向北贯穿东部,经牙叉镇注入松涛水库,再东流至海口入海,流长194千米。石碌河发源于青松乡的斧头岭,自南向北流经青松乡,折向西经金波乡注入石碌水库,继续西流汇合昌化江入海;珠碧江发源于县境中部的南高岭,流经西北部进入儋州市境海头镇注入北部湾,境内流长78千米。由于境内多是山区性河流,一遇暴雨,山洪暴发,流量骤增,枯水期水量锐减。
气候
白沙黎族自治县山高云雾多,日照时数虽比岛内大部分县少些,但年平均还达2000小时以上,日照率45~47%,日照变化小,最长13.17小时,最短10.5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725毫米,山区气候特点突出。由于境内地形复杂,东南部多雨,西北部少雨。雨量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至10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85%。每年1月份至翌年4月为旱季,雨量仅占全年雨量的15%。干、湿季节明显。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白沙黎族自治县有普通高中1所,共招生654人,同比增长2.7%;在校学生1904人,同比下降3.1%。普通初中招生2075人,同比增长2.1%;在校学生5976人,同比下降0.4%,适龄少年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6.99%。普通小学招生2621人,同比下降5.8%;在校学生17318人,同比增长0.5%,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中职招生314人,同比增长34.8%,在校学生427人,同比增长57.0%。完成龙江国营农场和邦溪国营农场所属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移交属地市县工作,在6所农村小学增设幼儿园,幼儿园在园幼儿6551人,同比增长1.9%,学前三年毛入学率86.7%。投入3122万元建设的8所学校教学楼、食堂、学生宿舍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全年引进中小学校长2名和高中学科骨干教师4名 ,在白沙中学组建男女橄榄球队。
2020年5月19日,白沙黎族自治县入选2019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
文化事业
2016年,白沙黎族自治县承办了“三月三”主会场开幕式、闭幕式文艺晚会、少数民族特色商品及美食展、系列民俗游等12项文化旅游活动。文化下乡惠民演出50场。组织参加海南文化志愿者边疆行黎族歌舞赴黑河展演活动、参加“领舞杯”2016全国广场舞大赛总决赛荣获“领舞杯”全国第三名及最具特色奖文化。开展了暑期“我的书屋,我的梦”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和欧拉门山兰米文化旅游节。拍摄了《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黎族润方言婚礼习俗》、《白沙黎族润方言民歌》纪录片;开办了双面绣技艺培训班、骨雕培训班、广场舞培训班、黎族民歌培训班、黎族泥片贴筑法制陶技艺培训班等18场次,共计培训1438人次。征集苗族宗教文化祭祀用品、苗族妇女服装、头巾、竹腰篓、黎族乐器哩咧、藤萝、哈方言黎族妇女服装等87件(套),编写《白沙黎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图录》。 86个数字卫星农家书屋,已全部投入使用;基本完成中央实施好地面数字电视(CDMA)工程覆盖前期工作。完成16期县级政风行风热线直播节目,配合县纪委圆满完成海南《党风政风行风热线》节目走基层走进白沙广播电视全程同步现场直播活动。
医疗卫生
白沙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39个。白沙黎族自治县卫生机构共有病床位741张,增长1.2%;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04人,增长7.6%。其中执业医师204人,增长7.9%;执业助理医师120人,下降2.4%;注册护士364人,增长9.6%。阜龙乡、元门乡、七坊镇卫生院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开工建设;县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血液透析科、急救中心,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加快建设。
【风景名胜】
陨石坑
陨石坑直径3.7公里,其坑唇墙的形态皆完好。此坑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陨石坑,比著名的美国亚力桑那坑和前苏联的爱沙尼亚的年代都久,乃是距今7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坠落此处爆炸形成。此坑对研究古环境的变迁、古生物的演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是科学家考察旅游的好地方。海南著名的白沙绿茶便产于此地。该茶色泽光润,香浓味永,十分耐泡,且营养成分高,或许是吸收陨石坑灵气之故。
邦溪坡鹿自然保护区
邦溪坡鹿自然保护区位于邦溪镇,距白沙县政府牙叉镇53千米,面积357.8公顷,海拔127-170米之间。1976年10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的批准,建立了这个为省级的自然保护区。1988年海南省成立后,划归为白沙县林业局领导,主要保护对象是海南坡鹿及其生态环境。主要动物有海南坡鹿、海南兔、蟒、穿山甲、原鸡、海南山鹧鸪等。维管束植物101科、284属、374种。
坝王岭森林自然保护区
坝王岭森林自然保护区山岳连绵,跨于昌江、白沙、乐东、东方境界,坝王岭总面积117万多亩,是森林旅游的理想境地。保护区的山岭南北绵延,主峰虎头岭海拔1447米。次为坝王岭,海拔1390米。
保护区对掌握海南黑长臂猿个体、种群大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发展趋势等各方面信息,尤其是查清出海南黑长臂猿生态、繁衍的主要生态因子以及栖息地的动态变化,为制定切实可行性的海南长臂猿的保护计划以及为其适生环境的恢复、营建、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红坎瀑布
红坎瀑布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乡东南部,距县城24公里处。 红坎瀑布总落差145米。瀑布源于海拔1101米的红坎岭,两岸峰峦矗立,绝壁横陈,溶岩密布。
凌空天河倾泻,宛如银色巨龙从天而降。透过青枝藤蔓临近仰望,瀑流顺陡山而生,沿断崖而长,犹如淑女头上轻柔的俊发披散落地,几分潇洒,几分飘逸。瀑布又好似银蛇狂舞,冲击叠岩景象万千。激起成水珠,珍珠般蹦弹;落下成水花,晶莹般璀璨;散开成水雾,云霞般柔曼。时出时没,忽明忽暗,为寂静的红坎地质遗迹增添了灵气。一到雨季,山洪暴发,瀑布声若雷鸣,震撼群山,气势雄伟壮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族骨器制作技艺
黎族骨器制作技艺是海南黎族人民以动物骨骼为主要原料加工成各种用品的传统技艺。在海南黎族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古老的制骨工艺,其中骨簪、骨梳为骨器中最精美的骨。黎族骨雕制作主要流传于白沙润方言等地。该技艺于2005年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黎族骨雕,是一种动物骨骼作为载体的雕刻艺术形式。刻划精致独特,花纹图案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黎族艺人的匠心和智慧。其中艺术水平最高的是“人形骨簪”。人形骨簪”是以牛骨或鹿骨为材料,经过洗刷去脂、截料、修整成型、磨制、钻孔雕刻、装饰着色等工序。以熔化的蜂蜡做封闭,形成黑、蓝、白相间的花纹图案,彰显独特的艺术魅力。制成的骨簪一般长15-20厘米,宽1.5-2.5厘米,厚0.7-1厘米。除了骨簪外,黎族生活中常见的骨雕作品还有骨梳、骨叉、牛角号、火药筒等。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的织染技艺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有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黎族织锦的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主要有人物、动物、植物、花卉、生活用具、几何图案等纹样,而以人物、动物、植物图案为主。织造黎锦的机杼主要有脚踏织机和踞腰织机两种。踞腰织机是极为古老的织机,黎族妇女可用它织出精美华丽的复杂图案,不同图案、色彩和风格的黎锦曾是区分具有不同血缘关系的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黎族刺绣有平面刺绣和双面绣两种,其中以白沙地区润方言黎族的双面绣最为著名,黎族双面绣主要是在一块底料上,以针引线,按照所欲的图案,用直针和扭针绣出正反两面完全相同的花纹图案, 所剌绣的图案有人纹图、大力神纹、蛙纹、龙纹、鹿纹、鸽纹、鱼纹等100多种,反映黎族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意涵。双面绣体现了黎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双面绣"与传统的双面绣媲美,工艺精细,针法疏密均匀,色彩庄重高雅,正反两面的花纹图案,色彩都相同,针法一致,正反两面的花纹图案可供观赏。特别是双面绣的纹图,人物造型丰富刚健,轮廓层次分明,纹饰自然工整,纹理清晰圆润,给人以清新、俊秀的感觉。
老古舞
老古舞(黎语“闯坎”的意译,意为“告祖先”)是一种古老的黎族民间祭祀舞蹈。该舞又叫“愧董笼”,意为“拜古面”,即祭拜故去的老人。老古舞在丧事和祭拜活动时进行。一般是白天“袚亡魂”(意为“招魂”),晚上跳老古舞。此外,凡村寨中有人患病、做噩梦或有不吉利的事发生时,也可举行“告祖先”活动,请祖先神灵消灾除祸;如平安无事,全村每3年也要举行一次“告祖先”跳老古舞活动,以悼念、祭祀祖先的形式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
老古舞以舞蹈形式表现了黎族在原始社会阶段的生产、生活方式,如刀耕火种、狩猎、捕鱼,以及祖先崇拜等内容。老古舞文化内涵丰富,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有重要价值。目前,在海南黎族聚居地区,老古舞已难得一见,仅在偏僻的细水乡黎村尚有遗存。
【民俗文化】
黎族服饰
黎族服饰体现了南太平洋区域服饰文化的特点。黎族共有五个支系,各支系间服饰明显不同,白沙县黎服饰较为原始,女子穿青布贯头衣,衣侧和袖口饰有精细的两面绣纹样,下着黎锦短筒裙,最短者仅为七寸长,赤脚。妇女挽髻于脑后,骨簪雕有精细花纹。男子传统装束为上穿无领对襟衣,下着吊产,赤足,包头帕,衣物有少量绣饰。
黎家习俗
敬酒:黎族农民中,逢年过节家里来了贵客都要盛情款待,越是久别的客人,场面就越隆重。席间凡人如果有年达十八至二十余岁且相貌较美,处事伶利的大姑娘,家长总是吩咐女儿向客人敬酒。如果主人之妻是新婚媳妇,则由其妻先给客人敬酒。这被看作是对客人的无上尊敬。
猪头宴:在元门乡、牙叉镇、南开乡等地方大部分黎族村民中,仍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宴会习俗——猪头宴。
【地方特产】
白沙绿茶
白沙绿茶产于五指山麓白沙农场24队鹦哥岭下的牛山盆地。据中国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王道经研究多年的天文资料数据推算及1993年专程赴白沙场24队考察证明,盛产白沙绿茶12.22平方千米的鹦哥岭下的牛山盆地,与70万年以前降落的一颗直径为100的小行星的陨石坑吻合。
藤器
藤器原料采自海南红藤或白藤,精心编制雕琢而成。用于编织藤制家具的藤家族成员主要竹藤、白藤和赤藤。竹藤名为玛瑙藤。
人形骨簪
黎族妇女盛装时喜欢佩带首饰。从头钗、耳环、项圈到手镯、脚环样式很多。多为银质,各地区略有不同。五指山、琼中、保亭的妇女喜欢佩带多重项圈和月牙形项圈;乐东县和沿海地区的妇女喜欢佩带多个圆形耳环;最有特色的是白沙县润黎妇女的人形骨簪。骨簪用牛腿骨雕刻而成,有单头和双头两种。骨簪通长约20至25厘米,宽约2厘米,厚度约0.8厘米,雕刻非常精细。
【获得荣誉】
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示范县、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 、国家卫生县城、中国最美县域
2019年8月23日,2019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7月29日,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名单。
2021年2月18日,入选“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9月1日,被中国科协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示范期为5年。10月12日,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2年10月8日,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