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县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口南端,杭州湾外缘的舟山群岛中部,北与嵊泗列岛接界,东临公海,南与舟山本岛相望。全县有404个大小岛屿组成。总面积524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4916平方公里,陆域326.4平方公里(其中潮间带滩涂57.4平方公里),县政府设在岱山本岛东南的高亭镇,全县辖7镇1乡,常住人口20.22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岱山是个陆地小县、海洋大县,全县总面积5242平方公里,其陆地面积326.5平方公里(其中潮间带滩涂57.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916平方公里。岱山本岛面积最大,为119.3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14.35平方公里),是舟山群岛的第二大岛;其次为大衢岛,面积73.6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13.78平方公里)。
岱山海洋资源蕴藏丰富,渔场水域宽阔,水质肥沃,气候适宜,饵料充沛,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域内仅鱼类就有300余种,是著名的“岱衢族”大黄鱼的故乡,为我国东海的一座“活鱼库”,海水产品年产量30万吨以上,为全国十大重点渔业县之一。近年来丰富的近海和滩涂养殖资源不断开发,鱼、虾、贝、藻立体式海水养殖蓬勃发展。
岱山有丰富的海洋能源,拥有最丰富的风力资源,尤其是衢山岛年均风速在6.9米/秒以上,风能有效密度大于1700瓦/年平方米。总投资4.5亿元,总装机容量5万千瓦的全省最大风力发电场建设工程已在衢山岛启动。潮汐能资源也比较丰富,国家863计划“70KW潮流能电站”就建在县境龟山航道上。
岱山拥有华东地区极为丰富的风力资源。其中有两个地方尤为突出:东沙镇燕窝山地区,终年多风,风速3米/秒以上超过半年,6米/秒以上超过2200小时,是建立风力发电站的绝佳地方。衢山岛系我国东南沿海风能资源I类地区。从2003年1月1日0时到2003年12月31日23时完整年资料作分析,年均风速在7.3米/秒,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为19.6/米。年有效风速小时数(3?25米/秒)为8102h平均风功率密度为417瓦/方米。大风月为6、7、8、12月,小风月为2、3、4月。盛行风向为NW和SSE。总投资4.5亿元,总装机容量5万千瓦的全省最大风力发电场建设工程已在衢山岛启动。
交通状况
岱山因处在长江三角洲前沿,具有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面对西太平洋发达的经济带,距台中、长崎、釜山、神户、大贩、马尼拉等港650~700公里,岱山本岛距上海47海里、宁波46海里、舟山本岛11海里、普陀山22海里,距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港仅11.8海里。从长江口出的国际航线穿过县境,集我国沿海“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于一体,为历代国际通商之要道,是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沿江开发的前哨。
遗址
旅游资源
岱山具有绚丽多姿的海山风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气候宜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茂。绿岛、瀚海、铁沙。奇山、潮声、古洞与宗教特色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以“蓬莱十景”为主体,与“海大佛国”普陀山相依托,是集疗养、旅游、避暑、及海上体育运动于一体的海岛旅游度假胜地,古称之为“蓬莱仙岛”,为省级风景旅游区。岱山海洋资源蕴藏丰富,渔场水域宽阔,水质肥沃,气候适宜,饵料充沛,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域内仅鱼类就有300余种,是著名的“岱衢族”大黄鱼的故乡,为我国东海的一座“活鱼库”,海水产品年产量30万吨以上,为全国十大重点渔业县之一。近年来丰富的近海和滩涂养殖资源不断开发,鱼、虾、贝、藻立体式海水养殖蓬勃发展。
岱山县由岱山、衢山、大小长涂山、秀山、大鱼山等404个岛屿和256个海礁组成。县境广袤,岛屿众多。属北亚热带南缘海洋性季节风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的特点,是东海上一颗璀璨的明珠。”1991年,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列入省级风景名胜区。
岱山历史悠久,据岛上出土文物考证,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岛上已有人类繁布于生息。有文字记载的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岱山自然景色秀丽,海岛风光宜人,自古以来,就被誉称“蓬莱仙岛”。相传:秦赢政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江南,在县郧(今镇海沿海)东观沧海,望浩瀚东海中缥缈“青螺”,颇有仙山幻觉。九年后遣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三神山长生不老药。据《定海厅志》、 《岱山镇志》考证,三神山即蓬莱、方丈、瀛州。其中蓬莱者,即现在岱山。
岱山海域辽阔,各个岛屿海岸港湾蜿蜒曲折,以其海瀚、滩美、礁奇、山秀,显示出山海奇观的特色。尤其是岱山岛,岛海相连,水天一色,风光旖旎,气象万千。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好游名山大川,在他的《莹禅师房观山海图》中,曾写了经过东海蓬莱时的印象: “蓬壶来轩窗,瀛海入几案。烟涛争喷薄,岛屿相凌乱”。明清时期,就形成了“蓬莱十景”。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社会名流,前来揽胜,并留下了许多赞美岱山奇丽风光的千古诗章。清,诗人刘梦兰曾赋“蓬莱十景诗”流传至今。
古民居
风土人情
春节(含谢年) 旧时,农历十二月甘三,家家“祭灶”,祭后吃“祭灶果”。俗语:“廿三祭祭灶,廿四掸掸尘,廿五、廿六做点心,廿七、廿八回家 门(指长工)”。普通人家多在廿七以后“送年”,富庶人家提早择日“谢年”(辞旧迎新之意),供奉三牲或五牲福礼,供者沐浴净身礼拜神灵祝祷,口念“太太平平”、“新年发财”等吉语,此谓“散福”。农历三十,家家户户贴春联、门神及青龙纸,中堂挂历代祖先画像,供以酒馔,后改设香茗果饵,朝夕礼拜,俗 称“帧子太公”,至正月初五中辍,十三日复供如初,至十八日停供。三十夜,合家团圆吃“年夜饭”,每人吃米团(意来年合家团圆无缺)。饭后,长辈向未成 年晚辈分“压岁钿”。入夜,合家围坐,灯火不熄,意在光亮迎神,防鼠、邪入室,亦修来世爹娘完善,俗称“坐岁”。正月初一,凌晨即起,媳妇给公婆敬桂圆或红枣汤,然后至寺庙和祖坟拜岁,叫“拜菩萨岁”、“拜坟头岁”。是日,不扫地、不汲水、不动刀、剪。元宵(当地称“摆灯祭”),正月十三“上灯”,十 八“落灯”,神庙张灯结彩,祭祀庙神。夜间,提鱼灯、虾灯、船灯,齐集热闹处舞灯。乡间马灯、龙灯于庙内外游舞。正月十四夜,兴抬“三娘”(粪缸、水缸、井潭姑娘),意求吉利。近年多以放鞭炮辞旧迎新,春节假期,与亲朋同 欢共聚。元宵节(正月十五)部分人家吃元宵汤团。
立春正时辰放爆竹,是日“四忌”:忌争吵、忌打骂孩子、忌损坏器皿、忌借债讨债。
清早到墓地祭奠,加坟头上,用艾青饼、麻糍和酒菜供祭。祭毕将部分祭品留于墓地,让过路牧童享受。是日兴吃艾饼,做“清明羹饭”。今扫墓如常,机关、团体、学校组织祭扫烈士墓,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立夏俗称“尝新节”。惯吃蛋、竹笋、君达(元菜)、糯米豆豇豆、芦稷(高粱)点心,小孩胸前挂彩线袋装染红鸡蛋,日“立夏吃只蛋,气力大一万”。是日,人人称体重。
端午即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门檐挂菖蒲、蕲艾(俗称“蒲剑”、“艾 旗”),及桃技、柳条等,意防鬼、邪入门。用雄黄烧酒伴菖蒲碎根喷脸、搽 耳,意解百毒。已出嫁之女(除秀山岛居民)必礼馈父母,称“挑节日”。礼品有馒头、粽子、鱼、肉、家禽、果包等,婚后3节重礼,后渐减,此习沿袭至今。
七月初七,旧时妇女浸泡槿树叶,搓洗成汁洗发,洗后头发柔软、光滑,有药香味。今用香皂、洗发精等替代。
中秋境内以夏历八月十六为中秋节,吃月饼,并馈赠亲友、师长,夜间赏月。
九月初九,吃粽子、米团、馒头。婿家给岳父母送礼,称“挑重阳担”(衢山、秀山此日不兴送礼。) 。
冬至旧时大节之一。节目前后吃“荞麦角子”,做“冬至羹饭”,供祀死者。士绅、儒生祭孔子,以求仕途畅顺。今农村仍流行“做羹饭”,祭孔已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