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位于浙江最南端,西北与景宁县接壤;东北连文成、苍南,直达温州;西、南连通寿宁县及福建。隶属于中国温州,为温州下辖六县之一,系“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古廊桥之乡”和“中国茶叶之乡”。被称为“世界蜡都”。泰顺还拥有号称“生物种源基库”、“绿色生态博物馆”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享有“神水宝地”、“天下第一氡”盛誉的承天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县总面积1761.5平方公里,辖9镇一乡,人口23.34万(2010年)。
县人民政府驻罗阳镇东大街6号。邮编:325500。代码:330329。区号:0577。
行政区划
泰顺县辖9个镇、1个民族乡:
镇:罗阳镇、百丈镇、泗溪镇、雅阳镇、仕阳镇、三魁镇、筱村镇、彭溪镇、司前畲族镇
民族乡:竹里畲族乡
泰顺县地图
历史沿革
明景泰三年(1452年)置县,景泰帝以“国泰民安,人心归顺”之意赐名“泰顺”。
明景泰三年(1452),朝廷派兵镇压了浙闽边境邓茂七、叶宗留为首的农民起义队伍,遂析瑞安县义翔乡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六十5都12里和平阳县归仁乡三十八、三十九、四十3都6里置县,立治罗阳,景泰帝以“国泰民安,人心效顺”之意赐名泰顺。隶浙江布政使司温州府。清代,隶属未变。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浙江光复,泰顺属温州军政分府管辖。民国元年(1912)废温州军政分府。3年置瓯海道,泰顺属之。16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制,县直隶浙江省。21年,实施行政督察区制,泰顺属浙江省第十县政督察区(旋改称第四特别行政督察区。22年,改称第三特别行政督察区,同年8月,又以特区驻地县命名为永嘉行政督察区。23年3月,改称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36年4月,全省改划行政督察区域,泰顺县一度划归第六行政督察区(今丽水地区),5月复划归第五区(温州)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1949年8月,隶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五专员公署。10月,第五专员公署易称温州区专员公署,旋改称温州专员公署,泰顺属之。1967年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温州军管会、支左联合指挥部管辖。1968年12月,隶温州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9月,属温州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9月至今,隶温州市。
自然地理
泰顺是浙江省南部一个山区县,隶属于中国浙江省地级市温州市,为温州下辖六县之一,东北接文成县,东南接苍南县,西北界景宁畲族自治县,南与福建省为邻,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涧谷纵横。山高路远,群峦起伏,群峰叠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平均海拔490余米。
泰顺境内的大小溪流百余条。位于泰顺雅阳会甲溪峡谷底部的承天氡泉,因出水量大、出水温度高、医疗价值高而被誉为“浙南大温泉”。省水文地质大队测定,承天氡泉泉水是在地层下经过38年循环增温而成的地下水,并从5000多米深处的地层冒出,出露地表水温为62至68℃,日出量500多吨。氡泉于200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浴用医疗矿泉水名单。
泰顺属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夏季平均25.1℃,冬季平均14.7℃,年降雨量2000mm,无霜期280天。泰顺多山近海,雷雨频繁,雨量丰沛。6月降水最多,12月降水最少。3-4月为春雨期,雨日多,降水强度小。5-6月为梅雨期,暴雨增多,降水强度大。7-9月是台风雷阵雨期。所以在选择出行时间时要考虑避开雨期。

自然资源
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南北亚带分界线上,气候条件适于南北动植物群的繁殖生长,具有开展“优、特、奇、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深厚潜力。日照短、云雾多,发展茶叶、中药材的条件得天独厚。
泰顺县动物区系属于东洋界中印亚界华中区的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目前知名的动物有230科1129属1466种(含种下等级和养殖种类,下同),其中兽类24科55属73科,鸟类40科130属206科、爬行类9科31属51种、两栖类8科11属28种、淡水鱼类18科51属66种、昆虫类109科797属957种、蜘蛛类22科54属85种、在各类动物品种中,人工养殖的有16种。
珍稀濒危动物多,是浙江的重要保种基地。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云豹、金钱豹、虎、黑麂、金雕、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鼋8种,占全省40%、全国7.41%;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短尾猴等42种,占全省42.86%、全国15.91%;属省级保护的有五步蛇等33种,占全省66%。
百岛飞云湖由百丈湖、莒江湖、洪口湖三大湖及大小不等的岛屿组成。湖周森林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为74.4%。溪流纵横交错,形成众多的飞瀑险滩、清泉碧潭。沿湖从百丈至司前要经过白鹤峡(瞿门峡),峡的两岸层峦叠嶂,峭崖壁立,山光水色,移步换景,有“十里画廊”之称。
经济概况
近几年来,泰顺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确立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大县”战略目标,走生态之路,做特色文章,兴绿色产业,求民富县强。现已初步走出一条以有机农业、清洁型工业、生态旅游业为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2001年财政总收入超亿元。全县涌现出一大批种养专业村和种养专业户,各类农业综合开发基地45万亩,并建成全省最早的有机茶基地和全省唯一的茶叶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以天然、安全、保健为特征的“雪龙”有机茶、“山友”绿色食品等畅销国内外市场。以小水电开发、竹木加工和矿产深加工为主的清洁型工业不断壮大,40多种竹木工艺品走销欧洲、日本及台湾地区,辉绿岩、叶蜡石等产品出口量大幅度增加,已连续四年外贸出口供贷值超亿元。同时,打响了“廊桥”牌和生态牌,精心培育生态旅游业,编制完成全县生态旅游规划,开辟了氡泉生态保健游、九峰重走红军路、乌岩岭生物探密游和古廊桥古民居文化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共引资近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仕水碇步元,建成浙南大温泉旅游度假区,游客日益增多。
经济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亿元,增长20.5%;完成财政总收入2.7亿元,增长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7亿元,增长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6亿元,增长17.3%;农民人均纯收入4138元,增长22.8%。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4.99亿元,增长2.5%。新增和改造农业基地1.2万亩,建成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7个,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11家、专业合作示范组织6家、名牌产品5个、著名(知名)商标3只。实现茶叶产值超亿元,改造初制茶厂15家,“三杯香”茶叶被评为浙江省名牌农产品,浙江·泰顺茶产业发展论坛成功举办。全市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落户我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工业总产值19.03亿元,增长3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96亿元,增长30.2%;完成工业性投资3.62亿元,增长20.2%,其中技改投入6400万元。新引进招商项目13个,实际引进内资2.38亿元,增长62.8%,合同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1万美元,新开工项目14个、投产6个。竹木制品等传统产业稳中有升,不锈钢、橡胶等新兴产业增势强劲。建筑业发展迅速,产值、税收分别突破30亿元和3000万元。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实效,11家木制玩具企业获得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认证。县轴承厂、盐业公司改制完成,杨辽电站、医药公司改制工作有序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迅速。共接待游客55万人次,增长25.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亿元,增长88.1%。氡泉-九峰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论证,氡泉、乌岩岭入选“温州十大避暑胜地”,岭北乡村尾村、泗溪镇下桥村被评为“浙江100佳美丽乡村”。新增示范性农家乐11家,综合收入3100多万元。同时,市场经济秩序逐步规范,金融、保险、商贸、烟草、运输、餐饮、房地产等第三产业较快发展。

泰顺县大坝
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深入开展文明县城创建活动,省级卫生县城创建初步通过考核验收。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效整合职业成人教育资源,建成“新农村新校园”工程147个,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普宣传,科技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提线木偶获国家“文化遗产日奖”,“元宵节·泰顺百家宴”由省里推荐申报国家级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编梁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提线木偶戏列入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公共卫生管理体制逐步健全,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加强计生工作基础保障,完善利益导向机制,1592名计划生育对象得到奖励扶持,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扎实推进工伤保险、被征地农民保障等工作,逐步健全五保集中供养制度,提高低保标准,出台优待老年人规定,发放困难群众物价补贴323.5万元,清欠543名农民工工资430万元,特殊群体的利益得到维护和保障。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公积金缴存比率从8%提高到10%。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两查两保”专项整治,妥善处置“8·10”重大交通事故,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切实做好抗灾救灾工作,防灾抗灾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加强综治、信访、普法工作,积极推进“两所一庭一中心”建设,社会保持安定和谐。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优抚安置工作扎实推进。同时,民族、宗教、体育、外事、侨台、接待、人防、移民、统计、档案、地方志、保密、气象等工作,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慈善、残疾人事业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旅游交通
泰顺旅游资源丰富,凤垟云海、泰顺廊桥、徐岙村、包氏宗祠、胡氏大院、仕水碇步、承天氡泉,中国最长铁索桥等等,皆为自助旅游上佳之选。泰顺位于浙江最南端,与福建交界,交通比较方便。温州长途客运中心有到泰顺罗阳镇的高快空调大巴,20分钟一班,票价52元,约需2个小时抵达泰顺罗阳镇。上海闸北体育场(共和新路)的新宁汽车站每天有两班发往泰顺的卧铺车,正常运行时间为7~8 小时左右。杭州汽车南站每天有4班发往泰顺的高快大巴,行驶时间5小时左右。
增强集聚功能,优化县域经济——按照“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的要求,以“521”交通工程(到杭州5小时,到温州2小时,到各乡镇1小时)、特色工业园区和县城新城区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人口、产业等要素集聚。增强辐射功能,放大县域经济——充分利用“蓝天、青山、碧水”和“天然大氧吧”的良好生态环境,建成浙南闽北的旅游度假中心和绿色食品基地,成为温州最大的后花园。
泰顺的山水很美,天然雕饰的美丽,泰顺处在浙江南部的山区,山高路远,重峦叠嶂,人迹罕至,对于泰顺廊桥是一种幸运,久居深闺保持了她的完整和本色。三天里时光匆匆,一直在路上在桥上,进山出山,看着遗世而隐的廊桥,几多悲欢铭刻其间。宋代开始,许多人为避祸乱,才陆续迁徙到这人迹罕至的地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遗憾化做实际的梦想,宋代虹桥技术从此幸运留存,这些廊桥塌实在这片土壤里,与身边的樟树和山石融为一体。不为躲风避雨,只为在自然与现实,历史与未来间,将她遥望在目光深处。

薛宅桥
风土人情
泰顺木偶戏源于何时,现无证可考,比较共同的,切合实际的观点是宋未,至今600多年历史。在《泰顺县志》、《分疆录》对泰顺历史是这样具体记述的:唐未“前后入山著籍者凡十八大姓,……开山立业至今八九百年,子孙尚多聚族而居,自宋以后生齿日繁,文物渐盛,科甲肇兴,人才辈出,至南渡之盛,山中土著遂多为瑞平世家巨族……”。宋朝,泰顺的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使得木偶戏传入泰顺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宋末元初的战乱,南宋杭州文人、艺人纷纷逃往浙南山区避难,把木偶戏这种艺术带入山区,则成为泰顺木偶戏可能产生于宋末的外在动因。
根据泰顺三魁镇木偶戏情况调查:锦溪有薛氏,五代后梁末帝龙德三年(公元前922年)迁基至今已传三十九世,至十八世分四房。明洪武间(1426年),其时薛氏兄弟四人,薛汝楫行四,分居锦溪东岸,小地名凹丘居住(见薛氏乾隆年间族谱)。据传,薛氏四房祖宗,在神香岭见木偶戏一担堂,无人招领,便挑回家安放,后多有显灵,遂香火不绝,历代相传,至今当地民间还流传许多有关薛宅戏师爷显灵,为人治病的故事。更难能可贵的是薛氏所存的木偶担自明初洪武间,一直保存到文革前,全套木偶约48身,木偶头约60个,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毁。唯有(“临水平妖传”的陈、林、李三位夫人,《十国春秋》生角头三个即五显灵官大帝中的三个,包公头一个,戏师爷一身)九身木偶被薛家存放在山洞里,三年后才偷偷取回,服装、线、腹笼腐烂,头部也有腐蛀。现6个存泰顺文博馆,3个仍存放在薛氏家族。
在泰顺、福鼎交界金山徐茂雄家存古木偶25身,也是作为“戏神”保存的。徐家虽贫,但长年香火奉祀“戏神”,据说已有400余年。该“戏神”原从泰顺驮地桐子弯村传去,为“杭州府铁板桥头: 田公元师、郑一郑二郑三相公,郑四、王老先生”,据徐茂雄回忆:“最早由王法成师公传毛琬清师公,往下传徐法显→徐应忠→徐法通→徐应灵,再传徐茂雄也已七代。另据木偶艺人自己说和家族家谱记载(因家谱毁于文革无法考实),柳峰高场周德家传木偶戏13代;筱村枫林黄宗衙家传12代,如实均为500—600年。
泰顺“百家宴”史称“做福”,始于宋代,明清时期极为流行。当地将它看作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上苍,保平安”的善事,深受百姓喜爱。2007年,泰顺因“百家宴”被省文化部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泰顺特产
泰顺有许多特产,如:茶叶,婆饼,烟熏腊兔等。泰顺产茶环境得天独厚,茶园多依山傍林而建,其土壤、水、大气洁净无污染。茶树长期受云雾笼罩,漫射光照时间长,山区昼夜温差大,芽叶生长时间充裕,持嫩性好,内含物积累丰富,所产茶叶香气高爽,滋味鲜醇,风格独特,自然品质优异,古以“黄汤”、“白毫银针”著名,现以“三杯香”、“雪龙”享誉。“天坛”牌特级珍眉获得世界第25届食品博览会金奖,“三杯香”、“承天雪龙”等名优茶,深受茶叶专家和广大消费者好评,屡获国际国内名茶评比大奖。产品销往全国20余个省市和出口德、美、日等国家,主销区在杭州、苏州、上海、北京、温州等大中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