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县位于浙江省南部,瓯江下游,濒临东海,与温州市区隔江相望,全县面积2698平方公里,下辖8个街道、9个镇,912个行政村,总人口78。92万人,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永嘉县还是“中国泵阀之乡”、“中国乌牛早茶之乡”、“东方钮扣之都”。 县人民政府驻上塘镇县前路98号。
行政区划
永嘉县辖8个街道、10个镇:
街道:北城街道、南城街道、东城街道、江北街道、东瓯街道、三江街道、黄田街道、乌牛街道
镇:桥头镇、桥下镇、沙头镇、碧莲镇、巽宅镇、岩头镇、枫林镇、岩坦镇、大箬岩镇、鹤盛镇
历史沿革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永嘉郡置处州,改永宁县为永嘉县,县沿郡名。“永嘉”作为县名自此始,“永嘉”二字,是“水长而美”的意思。隋炀帝大业元年(605)恢复永嘉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废永嘉郡置东嘉州,隶括州总管府,析永嘉县之楠溪、西溪两乡置永宁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废东嘉州重隶于括州,永宁并入永嘉县。唐高宗上元元年(674)从括州析永嘉、安固两县置温州,治永嘉。唐武后载初元年(689)析永嘉置乐成县后,永嘉县辖境历五代、宋、元、明、清不变。民国37年(1948),温溪、石染、西岙3乡划给青田县。
1949年5月,永嘉县全境解放。以瓯江为界南置温州市,江北县境置双溪县,治岩头镇。9月21日,双溪县复称永嘉县,移治枫林镇,翌年6月迁治罗浮龙桥,12月21日迁治温州市区九山,1950年5月,将原属温州市属的梧埏、永强、三溪、藤桥4个区划归永嘉县。1958年该4个乡重归温州市,永嘉县治迁至上塘镇。1961年,青田县西岙、石染、上横3乡划归永嘉县。2001年,七都镇划入温州市。
历史文化
永嘉历史悠久,文化荟萃。汉代惠帝三年所建的东瓯国,定都在永嘉境内。隋文帝开皇9年设永嘉 郡,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历史上书法大家王羲之和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曾任永嘉太守。文学史上有南宋诗坛独树一帜的“永嘉四灵”,哲学史上有倡导务实理财治国的“永嘉学派”,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永嘉昆剧”,都给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气候条件
永嘉属于亚热季风气候,四季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为18.2℃,年均降水量为1702.2毫升,降水日数175.4日,年均日照1820.2小时,年均蒸发量为1431.9毫米,历年平均无霜期为280天。
自然资源
永嘉县面积269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为2308.5平方公里,平原面积为277.0平方公里,河流湖泊面积为112.7平方公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拥有耕地面积36.16万亩,林地面积29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9.2%,绿化程度96 .62%,森林蓄积量达394万立方米。
水资源:境内常年平均水资源量超过36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的理论储藏量为28万千瓦,可开发为25万千瓦,为全国第二批电气化县。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铅、锌、钼、锰等有色金属探明储量均在5000吨以上。
古树名木:永嘉古树名木资源数量多,物种丰富,共有古树名木1000株。其中散生古树812株,古树群10处188株;属一级保护古树80株,二级保护古树206株,三级保护古树714株。树龄最高的为西源乡梅坦村的柏木,达900多年;胸围最大的是潘坑乡岩龙村的樟树,为926cm;冠幅最大的是乌牛镇西岙村的樟树,为40m。
经济发展
近年来,永嘉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新永嘉的总目标,全面实实施“三带”发展战 略,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0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5.69亿元,工业总产值136.45亿元,财政总收入4.13亿元。
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形成了乌牛早茶、碧莲早香柚、东皋红柿、上吴枇杷、沙岗粉干等八大农业品牌,其中“乌牛早”和“早香柚”两大品牌已在全国叫响,2000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牛早茶之乡”。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认真实施扶优扶强的“巨龙工程”,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了瓯北泵阀、桥头钮扣、桥下教玩具、黄田小五金等工业生产基地。同时加大技改、创名牌和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培育了奥康、报喜鸟、红蜻蜓、日泰、宣达等名牌企业。
永嘉名片
中国泵阀之乡:到“十一五”期末,全县泵阀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00亿元,其中出口占30%以上,并建成浙江泵阀检测中心、研究开发中心、信息网络中心,泵阀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0%以上
中国乌牛早茶之乡:永嘉乌牛早的特点是早、佳兼备,芽叶肥壮、微显毫,对原料要求非常严格,其加工技术与西湖龙井工艺相似。生产时间在2月底至4月中旬50余天之内,雨水开采,谷雨结束。
中国拉链之乡:2002年12月30日,桥头镇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命名为“中国拉链之乡”,
中国钮扣之都:据统计,到2004年底桥头镇钮扣企业已达560家,钮扣年产值超500万的企业有290家,其中500-1000万的有12家,超1000万以上的有17家。从业人数达8535人,年产量为11.85万吨,年产值达13.84亿元,直接出口额1.5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33%。2002年12月30日,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桥头镇“中国钮扣之都”的桂冠。
中国教玩具之都:2005年桥下教玩具业销售收入15亿元,占全国教玩具市场60%的份额,并有30%产品出口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实现了乡乡通公路, 85%以上的村通上了机耕路;村村通程控电话和通电,85%以上的行政村通自来水,98%以上人口吃上安全水;一批关系永嘉跨世纪发展的重点工程,如温州大桥、东瓯大桥、金溪水电站等都相继竣工,楠溪江水利枢纽工程、瓯北至温州遂道、三江围垦等重大建设项目正在筹划之中。
交通便捷
永嘉交通便捷,设施齐全,拥有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104国道和330国道线穿境而过,温州大桥、东瓯大桥、瓯江大桥、瓯江五桥把永嘉沿江五大经济强镇与温州直接相连,万吨级深水良港海运直达福州、宁波、上海、大连等沿海诸港,温州机场距离永嘉县城仅60公里,同时直通仙居腹地的41省道正在建设中,规划中的铁路腹线也将动工兴建。
教育文化
2010年末全县共有幼儿园214所,在园幼儿3.15万人;小学77所,在校生6.31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98%;普通中学52所,在校生5.02万人,其中普通初中41所,在校生3.35万人,初学龄人口入学率99.98%。教师队伍不断充实,2010年末全县拥有小学专任教师3377人,比上年减少15人;中学专任教师3329人,比上年增加47人;幼儿园教职工2494人,比上年增加265人,其中专任教师1410人,比上年减少132人。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师数分别为5、7、6人。教育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全县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6.54亿元,同比增长23.6%,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37.8%,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年内新增校舍总面积4.19万平方米。年末学校藏书352万册,增加94万册。中小学配备计算机13495台,比上年增加1174台,增长9.5%。
2010年末,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群文活动丰富多彩,2010年共送戏下乡245场,其中,昆剧团共送戏下乡70场次,越剧团送戏下乡演出活动175场次,送书下乡1.12万册次,为农村群众送去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食粮。县图书馆藏书总量21.72万册(件),比上年增长16.0%;全年举办各类读者活动讲座、展览、读者培训20余场次,参与人数2万余人次。全县拥有调频广播电台4座,广播覆盖率为96.2%;电视台1个,电视覆盖率为99.0%。年末全县有线电视用户16.70万户,入户率为66.8%。
旅游风光
自1988年楠溪江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后,永嘉旅游业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1997年以来,永嘉县大力实施“沿溪绿色旅游风光带”战略和“文化楠溪江”战略,积极实行大社会办大旅游的开发机制,保护和开发两手抓,使楠溪江旅游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2004年全年接待游客人数5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其中,国内旅游人数52.47万人次,增长1.6%;接待境外游客0.13万人次,下降18.8%。
自然风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楠溪江位于浙江省南部的永嘉县境内,景区总面积625平方公里,分为七大景区,计800多个景点。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名闻遐迩,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当中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
古村落:在永嘉境内散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它们给风景区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赋予楠溪江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建筑史、规划史的研究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以“天人合一”、“气论”、“八卦”以及阴阳五行风水思想构建的楠溪江古村落,留存着大批完整的宗谱、族谱。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可以使我们大体了解我国古代“耕读社会”与“宗族文化”的梗概。
革命遗址:永嘉是一块英雄的土地,留下了无数革命者的足迹和不少革命遗址。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谢文锦在永嘉创建了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点燃了浙南革命的火种。1930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在永嘉五尺村宣告成立。
永嘉文化
永嘉文化中,有著名的永嘉学派。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能够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成鼎足之势的重要学术思想流派,创始人是薛季宣、陈傅良,他们分别是现在的温州鹿城和瑞安人,永嘉是当时的州治所在地,故称为“永嘉学派”。稍后的思想家叶适是瑞安人,继承和发展了永嘉之学,进一步扩大了“永嘉学派”的影响,在当时的学术思想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永嘉四灵”是南宋诗坛独树一帜的诗歌流派,对前人,它改造江西诗派,去除其弊端;对后来,它启动江湖诗派而再创新、发展。全祖望在《〈宋诗纪事〉序》里把宋诗的发展归纳为“四变”,从陆游等“中兴四大家”到“永嘉四灵”为其中的第三变。“四灵”诗歌并非“寒蝉哀鸣”,也不是远离社会现实,只透露“狭窄的心理”。它在宋代诗歌史上应有较高的地位,对它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评价,特别是对积极用世方面的评价,需要突破由来已久的思维定势,多一些多元意识和宽容意识。
永嘉昆剧是我国古老剧种之一,是在南戏即永嘉杂剧的基础上吸取昆山腔优点而形成,流行于浙南闽北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昆曲的一个流派。由于它产生在永嘉县,所以叫永嘉昆剧,简称“永昆”。 永嘉昆剧源于南戏,也是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由宋杂剧、唱赚(宋代流行的一种演唱形式)、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综合发展而成。它的表演质朴粗犷,行腔明快流畅,生活气息浓郁,至今仍保留有南戏声腔的遗韵,是戏曲史上罕见的宝贵遗产。《辞海》和《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对昆剧作如是解释:“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著名的昆曲大师俞振飞先生曾作这样评价:“南昆北昆,不如永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