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畲族自治县辖5个镇、16个乡:
镇:鹤溪镇、英川镇、渤海镇、东坑镇、沙湾镇
乡:九龙乡、景南乡、澄照乡、毛垟乡、秋炉乡、大地乡、梅岐乡、郑坑乡、 葛山乡、大均乡、梧桐乡、大际乡、标溪乡、家地乡、鸬鹚乡、雁溪乡
历史沿革
景宁县境西周属越。春秋仍属越地。三国是属临海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永嘉、临海二郡,置处州设立括苍县(含景宁地域)。明景泰三年(1452年)巡抚孙原员以“山谷险远,矿徒啸聚”为由始置景宁县,属处州府。清沿其制。辛亥革命(1911年)后,属处州军政分府。1914 年属瓯海道。1927年直属浙江省政府。1935年9月属浙江省第九行政督察区。1948年4月,属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7月属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12日景宁城解放,5月21日建立景宁县人民政府,属丽水专区。1952年丽水专区撤销 , 改属温州专区。1960年并入丽水县。1962 年划丽水县原云和县、景宁县辖地置云和县,属温州专区。1963年5月丽水地区复设,辖云和县(含景宁)。1984年6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以原景宁县地域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1985年4月22日,即畲族传统的"三月三"节,县人民政府在驻地鹤溪镇举行盛会,庆祝我国第一个畲族自治县正式成立。
人口民族
景宁人口沿小溪地带稠密,南部山区相对较稀。民国5年(191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2人;21年增至61人,35年减为48人。1953、1964、1982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分别为48、54、82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查,每平方公里增至89人。其中:县城鹤溪镇每平方公里659人,其他乡镇以英川镇最高,每平方公里278人;北溪乡最低,每平方公里37人。1949年城镇人口2555人,占总人口2.7%。1984设县时,城镇人口增至9930人;1992年达到72578人,占总人口42%。(《景宁畲族自治县志》卷三·人口)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景宁159914人口中,汉族人口143890人,占总人口89.98%;畲族人口16020人,占总人口10.02%,另有苗族4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景宁有汉、畲、苗、藏、彝、回、侗、黎8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155648人,占总人口89.95%;少数民族共17387人,占总人口10.05%,其中畲族人口17378人,占总人口10.04%。(《景宁畲族自治县志》卷三·人口)民国29年(1940),景宁人口118204人,识字8814人,占总人口7.46%。其中:在校生5320,占总人口4.5%;各种程度毕业生:小学1563人,中学218人,大专11人,其他1702人,依次占总人口1.32%,0.18%,0.01%,82.51%。不识字者109390人,占总人口92.54%,其中文盲97528人,占总人口82.51%。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相比,景宁每万人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数:大专以上由9人增至43人;高中由290人增为470人;初中由1126人增至1807人,小学由3973人增至4880人,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由26.39%降至16.66%。
自然地理
景宁地处浙南山地中部,洞宫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斜贯,峰峦耸立,千米以上山峰近800座。地形复杂,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倾。地貌以深切割山地为主,发源于洞宫山脉的瓯江支流小溪,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形成两岸宽约124.6公里的狭长带,构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和"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的地貌格局。境内海拔高低悬殊,最高的大漈乡海拔1020米,最低的陈村乡海拔80米。
景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热量资源丰富。因地形复杂,海拔高度悬殊,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景宁畲族自治县内有瓯江、飞云江两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处于浙南山区,流域范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植被覆盖较好,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其水文性质也较好,但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水位涨落迅速。每遇暴雨,水位陡涨陡落。有较大的洪水,自起涨到峰顶不会超过10个小时。但洪峰滞留时间短,甚至转瞬即退,长则达几小时。落水1-2天便到常见水位。二是径流量季节分配不均。雨季4、5、6三个月的径流量约占径流总量的50%。枯水季每年的11、12月至年的1月三个月仅占年总量的65%左右。三是径流量年际变化大。丰水年径流量要比枯水年径流量大2-3倍。四是含沙量较小,水质好。江河水清澈见底,洪水来时才较浑浊。暴雨期间输沙率较大,冬季少雨季节输沙率可以零计算。由于流域内工业经济欠发达,基本上没有任何的人为工业污染,瓯江、飞云江两大水系及许多小支流水质均达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小溪、北溪集诸山之水汇入瓯江、飞云江。
自然资源
土地类型丰富。根据2000年土地变更调查结果,全县土地总面积193859.47公顷,其中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为179076.14公顷,土地利用率为92.37%。其中:耕地14577.28公顷,占7.52%,人均0.084公顷。园地:2177.77公顷,占1.12%;林地:156788.58公顷,占80.88%;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357.7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交通用地:674.48公顷,占0.35%;水域3415.82公顷,占1.76%;未利用土地14783.33刀公顷,占7.63%。耕地土质条件优越,利用价值较高,土壤结构好。全县土壤种类有红壤、黄壤、潮土、水稻土四个土类,十个亚类,二十七个土属,五十二个土种。其分布比例是:红壤分布在海拔7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含3个亚类,10个土种,占42.21%;潮土分布在小溪两岸的滩地,占0.38%;水稻土分布在溪涧峡谷两侧不同海拔的山垄梯地上,占11.82%。
动植物资源丰富,以上标望东洋湿地保护区最为突出,全县有植物178多科,691多属,1552余种。植被以马尾松、杉木等会叶林为主,夹杂着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草甸等。林相多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伯乐树、南方红豆杉、鹅掌楸、福建柏、香果树、银杏、厚朴等30多种。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麂、白颈长尾雉、云豹、金雕、短尾猴等44种。全县共有脊椎动物31目,78科,272种。其中:兽类8目,20科48种;鸟类15目40科162种;爬行类3目9科30种;两栖类2目5科18种;鱼类3目4科40多种。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县域内已发现或探明的矿种有:铁、锰、铅、锋、铜、钼、钨、金、银、叶腊石、莹石、硫铁、高岭土、石英、紫砂、大理石、花岗岩等20余种,产地100多处。其中:钼矿的储藏量占全省的首位,为本县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保证。
湿地资源丰富。人称地球之肾的湿地,全县境内有三个较为集中的高山湿地群,望东洋高山湿地、大仰湖湿地、仰天湖湿地,总共湿地面积约1200多亩。最为突出的望东洋高山湿地,海拔1230米,面积达600多亩,湿地内的江南恺木林属省内罕见,绝无仅有,国内也属凤毛麟角。而以高山地湿地群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在省内至今仍是空白。
世纪鸿宾大酒店
经济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建立畲族自治县以后,景宁畲汉两族人民紧紧围绕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同心同德,艰苦创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较快发展。从1984年到1997年,按当年价计算,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从4681万元增至6196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从5211万元增至10096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31万元增至16547万元,增长7.06倍;对外贸易收购总额,从174万元增至12840万元,增长72.8倍;财政收入从254万元增至4032万元,增长14.9倍;金融系统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从1672万元增至38404万元,从1027万元增至25784万元,增长了24倍。景宁曾是浙江省三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1997年底实现基本脱贫。
淡水养殖
景宁畲族自治县山清水秀,温度适中。全县有水域面积21940亩,可利用养殖面积10292亩;稻田9万余亩,可利用面积7万余亩;淡水养殖得天独厚。
县委、县政府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业,使景宁淡水养殖从传统的培育鱼苗稻田放养,扩展到山塘、水库、小溪流域养殖,出现第一次历史性跨越。1991年以来,全县引进、推广优质鱼类品种7个;1995年4月从吉林省引进池沼公鱼,在上标水库移殖成功;1990年至2004年开始在瓯江小溪放养河蟹成功;1993—1994年引进淡水白鲳、异育银鲫和建鲤;1998年后引进乌鳢鱼和江西粉鳅,进行试养取得成功。据县水利局统计,2004年,全县淡水养殖总产量474吨,总产值525万元,分别为设县初年(1984)的128倍、105倍。其中稻田养殖(鲤鱼、田螺、粉鳅)面积5.5万亩,占全县水田面积的62.78%。
林业发展
景宁是浙江省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县之一。地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部亚地带,常绿阔叶林是本地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类型,上层是以常绿阔叶树种组成,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和金缕梅科植物为主,林内有一至数个优势树种混生,以青冈属、栲属、石栎属、木荷属等植物,下层常绿类灌木或小乔木树种,有坚柒、柃木、杜鹃、冬青等;地表常绿草本植物丰富,如蕨菜植物的芒箕、里白、狗脊、肾蕨、金毛狗以及苔草;林内有藤本和附生植物,形成一个复合混交森林。全县高等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已知种子植物166科2163种,其中有一些我国特有属和孓遗种。
景宁林业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重点,通过山地综合开发利用,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发展效益林业,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2005年3月在中国环保监测总站第一次对县市生态环境质量调查中,景宁县名列第五位。
畜牧发展
据1992年版《景宁畲族自治县志》记载,可利用的疏林山、成片草山、草坡约132.4万亩,常见质量较好的野生牧草有125科,790余个品种。其中一等62种、二等15种、三等201种。成片草山、草坡总载畜量11866黄牛单位,加上农林隙地草原,总载畜量24696黄牛单位。1990年起,引进美国俄勒冈黑麦草,当年种植面积265.8亩,1992年3520亩。2000年3300亩,2004年3100亩。
新中国成立前,畜牧业发展缓慢。民国30年(1941)养猪1.08万头,牛6300头,山羊675头;家禽:鸡、鸭、鹅6.12万羽。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执行《禁宰耕畜暂行条例》,积极保护耕牛,1951年实行耕牛保险。1955年耕牛存栏1.12万头。1949年山羊存栏400头,1955年增加到1166头;生猪饲养量1951年2.37万头。1954年养“月兔”7261只。1972年生猪饲养量增至6.4万头。1978年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办集体猪场80余个,养猪3.25万头,1980年后,牲畜饲养量逐年增加。是年,省农业厅、省食品公司、省供销社拨款建立菜羊基地。1981年办集体羊场13个,养羊906头。1987年货款贴息扶持养羊。
因林牧矛盾和经济效益低,发展缓慢。1959年首次引进安奇拉长毛兔,1980年引进联邦德国长毛兔2000只,政府鼓励农户多养长毛兔,重点产区配备养兔辅导员。1984年引进太湖鹅300羽。至1984年,生猪饲养量8.94万头;牛1.17万头;山羊0.78万头。
粮食连年丰收,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到1992年,全县生猪饲养量12.73万头;牛1.35万头;羊0.82万头;兔存栏4.58万只;家禽存栏25.99万羽。
交通运输
景宁县内52省道云寿线景泰公路景宁段,三梅公路王木坑至梅歧段续建工程18.3公里,郑坑乡道拓宽改建16.5公里,葛山乡道油路面工程13公里,52省道云景一级公路建设工程13.887公里,其中景宁境内6.6公里,庆景青公路滩坑库区复建工程。该工程景宁段(大均至青田县界白银隧道)61.46公里,连同九龙镇支线3.6公里,共计需建二级公路65公里。
鹤溪廊桥
旅游资源
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传统文化蕴涵深厚,山水风光秀丽迷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家誉之为“神奇畲乡,休闲胜地”,又称之为“浙江的西双版纳”、“华东的香格里拉”。
一、资源单体数量大 2003年旅游资源普查报批旅游资源单体212个。有五级单体2个:景宁畲乡风情、时思寺;四级单体8个:畲族婚俗表演、望东洋高山湿地、鱼漈坑原始森林、惠明茶、金奖黑木耳、大漈柳杉王、大均漂流、九龙湾阴阳界穹状火山熔岩;三级单体21个:畲族茶道表演、中国畲乡风情节、四幕风情歌舞剧《畲山风》、畲族服饰、畲族山歌、山哈寨、畲族祭祖表演、上标百丈漈、飞云峡、大仰湖、惠明寺、封金山、草鱼塘森林公园、上标漈云海、龙门峡、雪花漈、石将军、乌阴漈、群狮戏水、标溪小三峡、大赤坑廊桥。另有普通级旅游资源二级单体89个、一级单体90个。
二、资源类型丰富 1、民族风情。畲族风情在华东地区具有唯一性,在全国具有代表性。2、高山湿地。望东洋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高山湿地,大仰湖、仰天湖各有千秋;三处总面积1200多亩;湿地内景点众多,挖掘潜力很大。3、地质遗迹。大顺九龙湾穹状火山熔岩地质遗迹,是浙西南地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貌,将定为省级地质公园。4、山地型生态。森林以草鱼塘森林公园和上标鱼漈坑原始森林为代表。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植物达48种。瀑布以雪花漈、龙门瀑布、上标百丈漈等为代表,或气势磅礴,或形态俊俏,观赏价值很高。5、古建筑。古寺院以大漈时思寺为代表;古廊桥以大赤坑、东坑廊桥为代表,全县共有廊桥38座,木拱桥、石拱桥各具魅力,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古民居以杨山、小地古居为代表,其横梁、马腿雕以人物、花草、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研究价值很高。6、库区型水域。以上标湖等为代表。滩坑电站水库蓄水后,将为景宁水域旅游提供更多选择。
三、资源分布集中 从县域旅游资源分布状况来审视,鹤溪、大漈、景南等乡镇在数量质量上均为全县的核心区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必将对全县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带头作用。2000年8月召开的全县第一次旅游会议上,确定了鹤溪、东坑、英川、大均、澄照、景南、鸬鹚等8个乡镇为重点旅游乡镇。全县旅游资源分布可集中为三主二补五片:第一片为城郊片,以民族风情旅游为主,县城周边15公里范围内有畲族村庄10余个,能开发的点不少,现已开发或在开发的有双后岗、封金山、山哈寨、惠明寺、草鱼塘、敕木山、大均、周湖等。第二片为东坑片,以大漈名胜、飞云江源生态风景旅游景区。第三片为渤海片,以大顺九龙湾地质公园和炉西坑景区旅游为主。补充型片区有沙湾和英川片区。
四、资源质量特色显著 首先,畲族风情具有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特色。从旅游资源价值方面分析,有五个特点:1、唯一性 2、丰富性 3、表演性 4、参与性 5、情景交融性 其次,自然旅游资源以九龙湾穹状火山熔岩地质遗迹为代表的奇山异石,以鱼漈坑原始林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惠明茶、食用菌为代表的绿色食品,以时思寺和廊桥为代表的古名胜,以及众多的水库湖泊,共同组成景宁充满野性的真山真水,均为相对稀缺型旅游资源,与城市文化内涵的差异性特征也十分明显。特别是以望东洋、大仰湖、仰天湖为代表的高山湿地,面积大,数量多,风光秀丽。
五、规划布局 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全县要构架“一环两线三区”型景区布局,前期在全县形成风情、生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旅游产品结构。
风景名胜
草鱼塘公园:距景宁县城23公里,总面积1066.67公顷,公园内群峰拱秀,沟壑纵横,天地苍苍,气候凉爽,丰草绿溽争茂,佳木葱茏竟秀,堪称“世外桃源”、“清凉世界”、“绿色明珠”。1995年被省局批准的省级森林公园,1999年完成公园整体规划,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AA级旅游区;公园海拔在800~1500米之间,具有明显的山地森林气候特点,公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品种多样,森林覆盖率为97.3%。有全省面积最大的柏树林;有50多种世界上珍稀柏树种,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32目83科9319种,其中有云豹、黄腹角雉等4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公园内景观丰富,风光秀丽,以摩岩石刻、流云飞雾、三跌涧、杜鹃坡、汤夫人庙等为特色,融人文史迹与山林野趣为一体,可开展观光旅游、健身娱乐、科研教育、宗教朝拜等生态旅游项目。
封金山:位于距景宁县城7公里的金丘村,是南宋畲民迁来景宁的聚居地,是蓝姓畲民入浙的最早发祥地。因当年垦地掘得黄金数斤,故被冠以畲族传说中的“桃花源”—封金山。畲族风情蕴藏丰富,婚俗演绎活泼风趣,畲族文物保留众多,还有斜瀑、石矶、仙凡隔神牛石、升仙台、观音送子、石林等奇峡瀑布、溪流石矶和怪石等景观。著名画家吴山明先生曾欣然题款:“封金山”。
鹤溪八景:明朝年间,景宁鹤溪八大景点,具体是:鹤溪春水 莘岭寒泉 石印呈祥 卓峰拱秀 鸦顶晴云 敕峦霁雪 牛峭朝岚 铁岩夕照
时思寺
文物古迹
惠明寺:位于景宁县敕木山亚峰惠明泉山上。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因惠明和尚而得名,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建正殿,同治四年(1865)造后堂及左右轩,今仅存山门、石道及两侧残墙,天井原正殿木门残破,1982年后重建。据传当年寺僧与畲民在寺院周围辟地种茶。誉满全球的“金奖惠明茶”即产于此。
时思寺:位于景宁县大乡,为宋元时期建筑。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相传梅氏一六岁幼童守祖父墓,居庐三年,不离其侧,宋高宗闻报,旌表其人为“孝童”,其庐为“时思院”。明洪武元年(1368)刘基书额“时思道场”,明宣德元年(1426)改院为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汉式布局建筑群,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为江南现存宋元时期主要建筑,现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景宁廊桥:据《景宁县续志》载:“津梁之设,观政以觇民德”。至1992年,全县有民间桥梁367座,共长8632延米。其中明清年代建造77座(木桥49座、石桥28座);民国年间建造70座;建国后建造220座。景宁木拱、木平、石拱廊桥现存有马仙楼桥、大赤坑桥、林坑楼桥、大漈胡桥、东坑下楼桥、大地桥、安庆桥、清风桥、回龙桥、广济桥、广安楼桥、长滩桥、龙潭桥、同善桥等。
畲乡风情
畲乡风情 畲族来源,学术界尚无定论。但普遍认为畲族是凤凰山的土著居民。
"畲"字来历甚古,原义火耕。南宋末年,史书出现"畲民""she人"(she与畲同音,意在山间搭棚居住)的族称。《宋季三朝政要》称闽、粤、赣交界地域的畲民武装为"畲军"。元代以后,"she民"、"畲徭"、"she徭"同时使用。清康熙、乾隆、同治《景宁县志》均设"畲民"一目。民国18年(1929)夏,德国学者史图博和上海同济大学教师李化民到景宁畲乡考察,撰写了《浙江景宁县敕木山畲民调查记》,对景宁畲族的族称、姓氏、风土人情等作了介绍,也是研究民族学的史料。畲民自称"山哈",表明是外地迁往山里的客户。景宁汉族称以"客家人",畲族称汉族为"民家人"。解放前,由于民族歧视、压迫,"畲客"二字常被用作侮辱性称呼,有的畲民被迫更改、隐瞒自己的民族成份,畲族家谱有"徭人"或"徭家"的别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团结政策。1951年贯彻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后,畲民要求确定族称。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于1953年8月派出以民族学专家施联珠为组长的畲族民族识别调查研究小组,在浙江省景宁县东弄村、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漳平县山羊隔村作了为期3个月的畲民识别调查,写出《浙江景宁县东弄村畲民情况调查》等资料。1956年12月,国务院认定畲族为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并确定族称为畲族。
畲族族谱及民间相传,广东潮州市凤凰山是畲族的发祥地,外省都是由凤凰山迁徙而去,凤凰山成了畲族崇拜祖先的圣地。粤、闽、浙、皖、赣等省畲族中有着"广东路上有祖坟"的传说。其始祖原居住深山,以狩猎为生,后不幸被"山羊"所伤,死于丛林中,葬在广东潮州凤凰山上。墓茔的具体方位是:"前至雷家坊,后至观星顶,左至会稽山,右至七贤洞"。而墓碑的题铭却繁多,有"皇恩赐葬高王之墓"、"南山祖墓"、"高王之墓"等。
据凤凰山凤南区委负责同志告诉笔者,近年来,省外畲族群众来信来访,查询祖墓近况,并表示愿意资助款项,修葺祖墓,准备率众来凤凰山朝拜。本地畲族群众确信这个传说绝讹传,于是掀起"寻根问祖"热潮。施联珠先生等1982年撰写的《广东潮安县凤凰山地畲族情况调查》中提及:据当地人士介绍,凤凰山上有一口坟墓,中间有一块碑,上写"皇设(敕?)高王墓"(疑即龙麒王墓),两旁有石旗杆,中间仅能容一条牛通过,万峰山林场有位60多岁的老人韦栋,说他小时候放牛亲眼见过此墓,但近一二年去找,因时隔已久,说不清在哪里,没有找到。
畲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丘陵山区。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国畲族有73万人。畲族自称“山哈”。对于畲族族源,学术界尚未定论,但普遍认为广东潮州凤凰山是畲族在宋代以前时期的聚居地。
浙江景宁畲族多为明初从福建迁来,景宁是畲族迁入浙江省的最早落脚点。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于1984年,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畲汉人民由于长期交错杂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密切联系,畲族的生产生活水平与当地汉族日渐接近。只是在语言、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上,还保留有本民族的特点。
畲族文化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粗犷朴实、奔放刚健的舞蹈,富有哲理的谚语,工艺精巧的刺绣编织等,尤以民歌为胜。解放前,民歌、传说故事多口头流传,也有手抄本。解放后,经发掘整理,艺术水平提高。畲族自治县建立后,文化活动内容更广泛,形式更多样。1984年8月省第一次畲族文化工作会议在景宁举行。1987年6月,景宁畲族自治县政府与省博物馆联合在杭州举办畲族文物展览。1987、1990年,丽水电视台先后摄制畲乡专题片《畲乡风情》、《畲乡风》,在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播放。1992年12月,首届景宁畲乡文化节在鹤溪镇举行,展现了丰富的畲族文化。
2009年3月28日,国家文化部授予浙江景宁为中华民族艺术之乡。
景宁特产
景宁特产丰富,历史悠久。惠明茶,唐大中年间咸通二年(861)惠明和尚在惠明寺周围栽植茶树,明成化十八年(1482),惠明茶列为贡品,年贡芽茶二斤。迄今已有1100年的种植历史。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同时获得金奖。香菇,据食用菌专家张寿橙、赖敏易编著的《中国香菇载培历史与文化》记载,香菇栽培源自中国浙江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连成一片的以创始人吴三公住地龙岩村为中心的1300平方公里的菇民区。龙、庆、景三县还世代传颂香菇是皇封专利。清道光19年(1839年),在景宁包坑口,建菇神庙,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起连续十天为菇神香期,延续至今。黑木耳、厚朴、茯苓等三种为浙江省的重点基地之一。
景宁惠明茶:据《景宁县志》记载:唐大中年间(847-859),景宁已种植茶树。咸通二年(861),惠明和尚建寺于南泉山(今鹤溪镇惠明寺村,寺因僧名,村以寺名),并在寺周围栽植茶树。此处所产茶叶品质优异,亦因僧名称惠明茶,迄今已有1100余年的种植历史。现在寺右尚有一株古茶。此茶叶芽乳白带淡黄,冲泡后又呈白色,色、香、味俱佳,人称“白茶”、“仙茶”“兰花茶”。
畲族医药长期在民间流传,但由于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且许多民间畲医年事已高,再加上传男不传女等习俗影响,畲族医药濒临失传的危险。致力于发掘少数民族医药资源,推广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精髓,已取得业内广泛认同。2007年,丽水市畲族医药研究会申报的“畲族医药”项目被浙江省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该项目又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畲药“椎间盘突出一剂灵”:是依据畲乡千年古方、利用几十味具有特殊疗效的天然植物药萃取制成的纯中药制剂,具有治疗、保健、营养、强身作用的多功能药酒。长期饮用或经常服用,可防治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颈椎病、骨质增生、肩周炎、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等引起的腰腿疼痛、颈肩酸痛。所用药物有些具有补肾壮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强筋通络止痛,是治疗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的特效制剂。
景宁畲族绿曲酒:据《景宁县志》记载,唐永泰二年(766),畲族从闽迁居浙西南山区时,绿曲酒也随即成为畲族长老府的养生之宝。此酒在色泽上呈现出自然纯净的金黄兼翠绿,酒液莹澈透明,犹如深山碧玉;清新淡雅的山草香轻柔飘逸,入口顺滑,纯净清幽、成熟雅致、风格独特。
金钟雪梨:产于景宁县金钟乡,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曾以“香盈齿颊如蜜、皮薄肉细品质上”闻名于世。香甜可口,消暑化痰,颇有润肺止咳、生津通便之功效,是老少咸宜的补益果品。
仙姑特早蜜桔:产于景宁境内瓯江支流小溪沿岸。由于沿溪一带土壤肥沃,有得天独厚栽培柑桔小气候,品质和风味遂迥异于其他桔类而独树一帜,果实色泽深浓,大小匀称,风味颇佳,1991年被评为全省柑桔一等奖。
厚朴:为国家统一管理的4种名贵药材之一。景宁是全国木本药材厚朴最大的生产基地,厚朴年产量达5千多担,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0%。厚朴是木兰科落叶乔木,厚朴皮、花入药,有健胃、解暑、理气、止吐、止痛、镇咳功效。景宁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这里出产的厚朴皮厚、油多、香味浓,更有独特的药效。
野生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 Sacc):主产于我国青藏、云贵高原等海拔3000~5000米高原地带。据《本草纲目》和《中国药典》记载,虫草味甘性平,具有镇定、抗菌、降压的功效;食用可促进消化,调节机体机能,增强人体多种抵抗能力,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温性滋补剂;可用于治疗肺结核、老人畏寒、咳嗽、衰弱、产妇和老人贫血、遗精阳痿、自汗盗汗、腰膝酸痛、神经衰弱、病后久虚咳血吐血、慢性肾炎等疾病。 北冬虫夏草产于景宁县,北冬虫夏草炖鸭是当地的一道特色菜,不仅味道好,而且食补全家。
灵芝: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吉祥、富贵、美好、长寿的象征,有“仙草”、“长生不老药”之称,灵芝为多孔菌科植物,中华传统医学长期以来一直视为滋补强壮、固本扶正的珍贵中草药。民间传说灵芝有起死回生、长生不老之功效。两千年前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将灵芝列为上品,认为“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灵芝味苦、平、无毒、益心气、活血,入心充血,助心充脉,安神,益肺气,补肝气,补中,智慧,好颜色,利关节,坚筋骨,祛痰,健胃。
食用菌:明太祖朱元璋奠都金陵,固久旱祈雨而食素,苦无素菜。刘伯温以菇进献,太祖尝之甚喜,旨令每岁置备。刘伯温顾念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山多田少,地瘠民贫,遂奏请太祖以种菇为三县专利。民国年间,景宁县有菇民5万人,占当地劳动70%左右,岁计获值五六万圆,为重要生计来源。香菇具有丰富营养成份和独特清香,香菇蛋白中含有18种氨基酸,而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香菇占有7种,故香菇久享“植物性食品顶峰”之美誉。(《景宁畲族自治县志》卷七·名优特产)
烟叶生产:是该县近几年引进的新项目,实现证明,我县地域条件优越,非常适应种植。通过试验种植已取得了较好成效,促进了烟叶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到2002年,全县面积已达1000多亩,产值200万元,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通过几年的栽培种植,农户已基本掌握了种植技术与产品烤制技术,已成为我县山区农户经济增长的一条新的途径,发展潜力较大。应因势利导,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培养技术骨干,加快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加强栽培技术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推进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加强无公害技术操作流程的实施与监控,培育品牌,推进品牌战略和规模化种植力度,使我县的烟叶生产成为后起之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景宁美食
“龙风呈样”是景宁县畲族一道别具风格的传统名菜。“龙风呈样”是一种象征性的菜名,畲族人民的祖先创造这道菜时,取合家平安,吉祥如意的意思。此道佳肴鸡、蛇汤汁溶合,配以香菇、淡菜干等自然香味,芳香四溢,诱人口馋。童子鸡有滋补养身,蛇可清热解毒,平肝安神,食之有排毒养颜健身之功效。
畲族粽子,民间称牯角。用箬叶将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龙草捆扎,十个一串,有的人家还要在包粽子时加菜、肉、红枣等做馅。煮粽常用灰碱水,粽子煮好后,色黄气香,可存放半月。
乌米饭农历三月三是畲族的乌饭节。每逢节日,福建十邑地区畲民便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蒸煮乌米饭,祭祀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