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北纬28°04′,东经119°07′。东邻云和、景宁县,南连庆元县,西界福建浦城县,北接遂昌、松阳县。东西宽70.25千米,南北长70.8千米,总面积3059平方千米。龙泉因剑而得名,凭瓷而生辉!龙泉于唐乾元二年(759)置县,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宝剑之邦、世界香菇生产发源地和“中华灵芝第一乡”,被誉为“处州十县好龙泉”。全市面积3059平方公里,人口27.4万,辖三个办事处八镇八乡442个行政村,为浙江省面积第二大县级市。1990年12月,国务院批准龙泉市撤县设市。
市政府驻贤良路333号。邮编:323700。代码:331181。区号:0578。
行政区划
龙泉市辖3个街道、8个镇、8个乡:
街道:龙渊街道、西街街道、剑池街道
镇:八都镇、上垟镇、小梅镇、查田镇、屏南镇、安仁镇、锦溪镇、住龙镇
乡:兰巨乡、石达石乡、宝溪乡、龙南乡、道太乡、岩樟乡、城北乡、竹垟畲族乡
历史沿革
出土文物证明,新石器时代,龙泉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东晋太宁元年(323),属永嘉郡松阳县,建置龙渊乡。唐武德三年(620),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改龙渊乡为龙泉乡。唐乾元二年(759),建立龙泉县,县治地黄鹤镇(今龙渊镇)。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诏天下县镇凡有龙字者皆避,因改名为剑川县。宋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泉县。宋庆元三年(1197),析龙泉之松源乡及延庆乡部份地置庆元县。明洪武三年(1370),庆元县并入,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庆元县。1949年5月13日龙泉解放。1958年11月,庆元县再次并入。1973年7月,复建庆元县,至1975年8月,龙、庆二县始分署办公。1990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龙泉县设立龙泉市(县级),仍属丽水地区行政公署。
地理环境
山是龙泉的主要地貌。东南洞宫山、西北仙霞岭两支山脉绵亘,龙泉溪从西南向东北贯穿中部,群山平行于河谷对称分布,表现为成层性。低、中山带占总面积69.17%,丘陵占27.92%,河谷平原仅占2.91%,故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谓。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龙泉境内河流分属瓯江、钱塘江、闽江三江水系,西、南、北有20多条小溪流向中部,汇入龙泉溪,流向温州。市西北住溪、碧龙溪是乌溪江上游,流向杭州。市西宝溪流入福建省属闽江水系,流向福州,有水流“三州”称谓。
全市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茂密,全市活立木总蓄积145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4.2%,居浙江省首位,素有“浙江林海”之称。 是浙江省的毛竹中心产区之一,竹林面积仅次于浙江安吉,居浙江省第二位!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龙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龙泉市实施“二次创业”和“12510”工程以来,竹木加工、医药化工、五金汽配、青瓷宝剑、绿色食品、小水电等支柱产业已经形成;木制玩具、太阳伞、人造板、大输液、网球等区域特色产品有相当的市场竞争力;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龙泉城乡呈现市场繁荣,消费品供应丰富,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旅游景点
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凤阳山位于龙泉市东南50公里处,面积150多平方公里,保护区内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其中白豆杉、华东黄杉、长柄双花木等20余种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野生动物众多,有云豹、苏门羚、黄腹角雉、赤腹鹰等,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 素有“清凉天地”“天然公园”之美誉的凤阳山,是休闲度假、旅游避暑的好去处,极端最高气温只在30.2度。 保护区内有景点近百处,其中江浙第一高峰——黄茅尖,海拔1929米;瓯江发源地——龙渊峡;全省海拔最高的人工湖——凤阳湖;世界香菇文化遗址——凤阳庙,以及小黄山,双折瀑布等,都是旅游胜地。沿途你可以感受到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亮叶水青冈、高山矮曲林、山地灌丛等立体植物景观带的原始森林风貌。凤阳山一年四季各有特色。春天,遍地野花开放,争红斗艳;夏季素有"清凉世界"之美名;深秋满山遍野的红叶,胜似画家笔下的秋景油画;冬天则是冰天雪地,有高达三十米的冰柱,特别使人心动的是那结满冰挂的雪松,可谓景中一绝。
昴山 在锦溪镇,距县城约16公里。有仙坛、老鹰岩、和尚面壁、马鞍背等风景点。危崖峭壁耸人天际,四时云气冥晦。绝顶有青石平如几,方丈余,旧志载,上有古刻“云台”二字。明邑人叶子奇诗:“昴山青削入云霄,五月风高雪欲飘,应有仙人骑白鹤,月明闻得夜吹箫”。山上有庵,建于宋代张氏时宪、时敏二公手。昴山始为真德秀(龙泉木岱人)夫子设教之地。逮至元末,参军胡深倡改学堂作禅堂。抗日战争时,著名学者陈虞孙游昴山题联云:“脚下拥千峰,应不输雁荡名山仙霞胜迹;眼前临大劫,犹可听白云妙偈紫竹梵音。”
棋盘山 在龙渊镇水南村东。光绪《龙泉县志》载:“棋盘山,境致幽寂,上有枰石状如削成,因名”。有伴云庵,登山可览全城风光。山间有“公婆岩”、“棋盘石”。每逢三月三踏青节,男女老少,尤以年轻夫妻联袂登山,谒“公婆岩”,祈夫妻和睦偕老。
玉华山 又名破刀山,在宝溪与上垟镇交界处。海拔1392.1米。清《龙泉县志》载:“玉华山在六都,距县九十里,峰峦秀特,不可凭凌,元季李升尝结庵隐此。”两峰之间峭壁高百米,相距数米,其形酷似刀劈,峡谷间形成穿风峡。山间绿树婆娑,流泉清沏,凉风袭人。
石房山 今名独山,清代徐应亨《石房山》诗:“峻嶒见独山,鼓楫向西湾。喷雪滩声急,留云石色斑。峰回频指点,径仄断跻攀。转意浈阳峡,徘徊积翠间。”自紧水滩水库建成后,一改“喷雪滩声急”旧貌,独山如擎天之柱耸立于明净的“仙宫湖”畔,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天平山 在天平乡。海拔1267米,距县50里。山顶广数十亩,平坦如砥,旧有楞严寺,路曲岭隘,同治间里人倡捐砌石30余里。岭半有清泉一沟,曾建“听泉”亭。现有天平山水库,水光潋滟,绿树摇空,松风呼啸,为避暑胜地。
古来山 在茶丰乡隆丰村。有名岩寺,今称岩寺。为南宋末年县人季可弃官隐居处。明代邑人叶子奇有十八景诗,足证明代已成为名胜之地。
曹蒲塘 在大赛乡大岗村东南。清乾隆《龙泉县志》载:“菖蒲塘,平衍幽胜。宋太宰何执中建馆榭,凿池引泉,种花芰菱芡,为登眺之所。今废,惟菖蒲满地,俗呼为‘菖蒲塘’。”面积十亩,深数丈,四周青松环抱,景色清新宜人,旱季塘水可灌溉农田。
留槎洲 亦名仙洲,又因由蒋溪与秦溪冲积汇成,故又名蒋秦圩。在南大桥西,形似琵琶,面积约2平方公里。双流奔逝,洲峙于中。昔林木蓊郁,桃柳相映,亭阁高耸,虹桥横跨其间。北宋元?年间,龙泉乡宦何之奇(字才翁,何琬之父)与杭州太守苏东坡同泛西湖,偶谈及此景,苏公叹曰:“得非张骞所乘之槎乎?”遂为之命名为“留槎洲”,并书“留槎阁”三字相赠。才翁携归,刻匾于桥阁上。诗人陈舜俞亦题诗一首:“闻说槎洲似沃洲,一溪分作两溪流。长桥跨岸虹垂地,高阁凌空蜃吐楼。浩荡乾坤供醉眼,凄凉风雨送行舟。凭谁为问槎边客,未必无人犯斗牛。”后人称苏东坡榜书之道劲,陈舜俞题诗之警拔,留槎阁之雄伟为三绝。元末,苏东坡书榜毁于战火,亭阁亦数兴数废。
佛山 又名得道仙尖。在 石达 石、大沙乡交界处,海拔792米。元末,县人胡深曾筑寨于此。有岩泉四季滴沥,甘冽益脾。依岩架屋。古人勒字于岩壁。年久字迹漫漶难辨。晴日登临,一城之胜俱揽。语言学家徐震锷(字声越)于1941年游佛山作《石壁寺》诗:“苍崖孕竹树,栏槛凌虚空。天风过笙鹤,云意在何峰?想象山中人,礼星秋树杪。煮石寒泉阴,日月出不早”。
白云岩 在白云乡自水桥村头。旧志载:“传宋德?中,幼主人闽过此,日暮屯兵其上,俾人就溪各负一石为垒,今犹存”。山上有白云庵,宋处士管师复隐居于此。仁宗闻其名,召至,不仕。问其何故,对曰:“满坞白云耕不尽,一潭明月钓无痕。”其题白云庵诗:“入寺层层百级梯,新堂更与白云齐;平观碧落星辰近,俯视红尘世界低。”
青云山 在锦溪镇半溪村,距县25公里。山有廉贞、文笔、贵人峰。大岭从山脚直通庙门。村民邱金荣建屋于庙下半岭间。邱勤朴敦厚,自幼自学诗文,酷爱书画,虽世代务农,却知书识礼,文明传家。其庭院四周遍植花卉竹木;厅堂内书画盈壁,令游人赏心悦目。
披云山 位于浙江省龙泉市浙闽赣三省交界处,为仙霞岭山脉中的著名山峰和中心区域,海拔1680米,以因终年难得不披云而得名。它是瓯江、闽江、钱塘江三江的发源地,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山中奇峰叠嶂、怪石嶙峋、风光秀丽、景色怡人,令人叹为观止。同时披云山还是处州革命的摇篮,中共浙西南特委驻地,粟裕将军六进披云山,打响了红军入浙第一枪。披云山,地处龙泉城池西北,闽浙赣边区结合部,距城百里,为仙霞岭山脉四的著名山峰和中心区域,海拔1680公尺。山高、雨量充沛,因终年难得不披云而得其名。山中奇峰叠起,万木葱笼,奇花异草遍布。
文物遗迹
牛门岗遗址 牛门岗原称喉门岗,位于县城东北隅,距城1.5公里。1958年,在山坡上发现石器有石斧、矛、箭、镞、纺轮、网坠。1981年,在地表层又发现原始瓷、印纹陶片、恐龙蛋化石等物。经省考古工作者多次实地调查、鉴定,证实牛门岗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遗物极丰富,属良渚文化类型。
大窑国家级重点青瓷古窑址 在城南35公里的琉华山下,明代以前称琉田。制瓷始于五代,有古瓷窑址50多处,形成古青瓷窑群。世传南宋章生一、生二兄弟在此制瓷,所制青瓷各有特色,因有哥窑、弟窑之称。大窑青瓷遗址,在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因外国传教士和古董商抢购古物,引发盗掘古窑风,古窑址遭破坏,但深层仍埋藏有古工场和部分窑床,地面亦遗留大量古代瓷片。民国17~29年(1928~1940),陈万里(解放后任故宫博物院陶瓷部主任)先后4次对龙泉青瓷古窑址作调查研究。
源口青瓷古窑址 在县城东双平乡源口村西北约三公里处,土名杉茂林。1980年,省文物考古所发掘,发现窑场创建于宋、元之际,是元代青瓷生产的重要瓷场。窑场4000平方米。有7条窑,最长的龙窑达97米;原料制备与制作成型工场4处;坯泥原料淘漂、沉淀、干燥以及坯汲储放的各种池子12个;拉坯成型或修坯制坯陶车坑10个;素烧窑炉4条;以及场房残基和流水沟设施等遗址多处。是迄今龙泉窑考古发掘获得的最完整资料。
剑池湖 在县城南隅1.5公里的秦溪山边。相传为春秋战国时,铸剑名匠欧冶子铸剑处。古时,湖面积30余亩,秦溪山两侧有井7口,如北斗星形分布,井水甘冽,宜于淬剑。明代晚期,仅余1井,井旁有“剑池阁”、“欧冶庙”。解放后,县人民政府于1957年拨款修葺。“文化大革命”时剑池阁被毁,现已重建。
明代叶溥故宅在龙渊镇宫头村中。座南朝北,建筑面积2775平方米,平面室纵长方形,通面宽46.5米,通进深55.5米,前后厅皆为悬山顶,古镜形木质柱础,板瓦阴阳合铺,天井原铺方砖,四周海漫柔石制作,浮雕花卉、棱形、古钱、麒麟、鹤鱼等图形。
清修寺 在城北隅安清山麓。清修寺初为道场,后晋天福九年(944)开山建基,名清修讲院。至明正统乙丑年(1445)改称清修寺。山门内有唐植木樨二株,人称唐桂,左侧株高15米,胸径0.74米,右侧株高16米,胸径0.8米,枝繁叶茂,每届中秋,丹桂满枝,清香四溢。寺外有井,称卓锡井。旧志载:“在治北二里清修寺中,昔有僧阆公居此,病无水饮,乃卓锡于石,而水泉涌出,遂成巨井,方广三尺,深二丈,浑然一石穴也”。井水清澈甘冽,传可愈吐泻疾。历代有诗题咏。
稽圣潭塔 在县城东隅1.5公里莲山上。明代天启与崇祯之际(1627~1629)建成。塔为楼阁式建筑,土砖结构实体,塔身六面七层,每层作棱角牙子叠涩檐。从第二层起,每面有壁龛,计36个,塔刹呈宝伞形。基层每边宽3.2米,一层边宽2.2米,高23.8米。1957年,县人民政府进行修缮。“文化大革命”初起扫“四旧”时,塔身部分遭破坏,龙泉中学部分师生闻讯,泅水过溪,昼夜保护,塔得以保存。
永和桥 在安仁镇。明成化年间募建,原名永宁桥。清顺治年间毁于火。康熙五十七年(1718)募费三千余白1金重建,改今名。咸丰五年(1855)被洪水冲塌二墩,翌年修复。民国元年夏,洪水冲毁一墩,次年重修。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曾拨款维修加固。为悬臂式廊屋桥,木石结构,长125.7米,宽6.4米,廊屋42间,用条石砌筑桥墩五座,最大石桥墩宽10.8米,中央三墩迎流作雁翅分水,桥基护石陂长86米,宽57米,桥两端屋檐斗拱层叠,作门楼式,东端踏垛26级,西端踏垛27级。桥内设栏于木凳。清人有诗赞:“横锁彩虹分玉镜,锺灵不亚古槎洲。”
芳野曾家大屋浙大分校旧址 芳野原名坊下,是因当地有叶姓孝节牌坊而得名。“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浙江大学内迁,总校设贵州遵义,并于1939年6月在龙泉开办分校,校址选在坊下。分校主任郑晓沧教授是海宁人,海宁语音中“坊下”和“芳野”同音,而郑先生又颇具雅兴,“坊下”就自然改名“芳野”了,并沿用至今。浙大分校旧址芳野曾家大屋座南朝北,共二进七开间,门楼欧州风格,内厅土木结构,中西合璧。一进为二层,二进为三层,天进两侧有厢房,还有后花园,占地面积约3亩,是该村绅士曾水清在民国十年(1921)所建,故称“曾家大屋”,浙大龙泉分校在此头尾办学7年,招生七届,约1000人,曾哺育一大批国内外知名教授、科学家,1945年11月迁回杭州。现系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设浙大校史馆和龙泉历代名人馆,为龙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节庆民俗
中秋节 夜间舞狮、舞稻草龙(香龙)
端午赛龙舟 旧时农历五月初一~初六日,均要举行盛大龙舟竞赛。龙舟长10米,宽1.5米,选用杉木全材制造;龙头、龙尾则用樟木精雕,舟身刻画鳞甲图案,中间架布蓬,莲内有乐手指挥,锣鼓、丝弦、管 乐伴奏;舟内设16个档位,32名选手,穿一色背心,各持一桨。五月初一日下水,初五日正式竞渡,初六日上岸。相传朱元璋吴王府参军胡仲渊(龙泉人)在五月初四日出师,故本县部分地方提前于初四过节
石马老酒闹花灯 元宵节凡是到石马看龙灯的客人,家家户户都会热情接待,免费吃喝。这一习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每年正月十五到石马看龙灯的客人络绎不绝
安仁板龙闹元宵 板龙,龙头雄伟壮观,制作精细。龙身用一块长2.2米的木板做成,也称一节,每节板上将九支长短不一的篾弯弓,用四个大小不一的篾箍将其固定成弓箭形,作为龙骨,糊上棉纸,贴上金、银龙鳞、红龙脊,内装三支蜡烛,每节龙身两头各打一圆孔,两节之间串上龙棒,上下插上捎钉,连接而成,根据村规民约,每户出一位舞龙手,每户出一节板龙身,村坊的户数则决定着板龙的长短!盘舞阵式有“跑马阵”、“盘龙阵”、“元宝抽心”等。每逢元宵之夜,各方游客到此过节品尝到一顿丰富的民俗文化大餐。
山歌 多以对唱形式,旋律流畅,如《山歌便唱山歌王》、《对花》等。表达妻子思夫盼郎心情的恋歌有《唱五更》等,也有借唱四季十二个月物事,表达情怀,如《思一郎》、《长工叹》等。
梳新娘头 新娘临嫁时,要择请村中有声望的老妇为之梳头,被请的老妇名为“利喜道妈”。梳头时,边梳边念:“前头梳起盘龙髻,后头梳起插花柳;花对花、柳对柳,夫妻恩爱,天长地久。”梳毕,主家要煮一碗“卵丝酒”,招待利喜道妈。并请她在新娘酒席上坐“上横头”,新娘要向她敬酒。
利市枕 又名利喜枕。出嫁前一日,娘家拿出一箩谷(约25公斤),由女儿装进枕头内,带到夫家存作私资。意望女儿落地生根,劳动发家。
子孙袋 用红布制成,内装红枣、花生、桂圆、南瓜子、炒豆、糖粒等。新娘过门出轿,将袋内果子向地上撒,让儿童抢拾,名“抢果子”,抢得越热闹越开心。
报喜 女子分娩后,夫家提酒向娘家报喜。如生男孩,酒壶咀加红纸塞,壶盖贴红纸圆圈;生女孩,酒壶咀不塞,壶盖上贴齿轮形红纸。娘家人见酒壶就知是生男生女。
做三旦 婴儿出生三朝,要做三旦,吃除秽卵,用艾叶和四个鸡蛋同煮后,将蛋剖成四块,分给邻居小孩吃。艾汤给婴儿洗身,可驱邪除秽。
偷送冬瓜送子 对婚后不育夫妇,好心亲友是夜偷一只冬瓜,悄悄放进她们的被窝中,喻食此瓜后,可怀孕育子。
施茶 乐于行善者组成。每年盛夏,在离村较近的凉亭内置一茶桶,每日由会员轮流烧一担茶水,免费供过路行客饮用。
龙泉特产
龙泉宝剑:2006年5月20日,龙泉宝剑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龙泉有宝剑企业100余家,从业人员近万人,有国家级大师及高、中级职称铸剑师30多人,宝剑产业已成为龙泉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龙泉市生产的龙泉宝剑,相传创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历史。民间广泛流传着欧冶子铸剑的故事。龙渊也是龙泉剑最初的名字。据传有一次欧冶子汲水淬剑,忽然出现了“五色龙纹”,七星斗像,人们就将铸剑的地方称为“龙渊”,把剑称为“七星龙渊剑”。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渊讳,便把“渊”字改成“泉”字。
龙泉青瓷:2006年5月20日,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在龙泉已经有130多家青瓷企业,从业人员5000多人,龙泉当地有130多家青瓷企业,从业人员5000多人,涌现出了徐朝兴、毛正聪、夏侯文、张绍斌4位国家级青瓷大师(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位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10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28位高级工艺美术师。
香菇发源:据考证,浙江丽水的龙泉、 庆元、景宁三县人民早在八百多年前就掌握了人工栽培香菇的技术"砍花法"。而据传发明这一技术的是南宋龙泉龙溪乡龙岩村人的吴煜(因排行第三 ,民间尊称为吴三公)。 文献最早记载"砍花法"技术是1200年修记的《龙泉县志》。几经转折,后由日本当时的林学家和菇类学家佐藤成裕转录于他写的《惊覃录》中,从而该技术传至海外。砍花法栽培 这是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菇民特有的技术。日本国称为铊目法。其历史已达八百多年。直至1970年前,全大陆干香菇几乎全部由该三县菇农所生产,但地域遍及南方11省、区。
风情饮食
乌饭 西南乡民每年农历四月八日前,采乌饭槎(俗称乌饭芦)叶汁浸糯米成黑色,蒸熟,拌入糖、香菇末、猪肉末等,用油炒和,四月八日食用,并广赠亲友。
和菜 春节前(一般在年三十),炒和菜。将腌萝卜、冬笋、海带、香菇、油炸豆腐、胡萝卜、生姜、大蒜苗等十数种素菜切成细丝,分别用素油炒熟,然后全部入锅稍炒拌而成。此菜色、香、味俱佳,尤其节日间多食荤腥油腻,吃和菜可开胃口;又逢年过节图吉利,吃和菜,寓意家庭邻里和睦,万事和顺。
麻糍 糯米蒸熟,趁热春成。食时滚以红糖豆末。农家一般在立冬做麻糍,俗称做“收冬”。菇民外出或林农上山背木头亦做,以“麻糍”谐“无事”,寓平安无事之意。
枣糖糕 糯米拌籼米,水浸透,磨水粉渍干,拌入红糖、食油蒸熟。每家除夕前制好,年初一吃年糕。“糕”谐“高”,寓“年年高”。
黄粿 粳米用灰碱水拌炒半熟,再蒸熟,以踏碓或十数人用馃棍在石臼中春烂,做成长条或方块状,然后浸入灰碱水中,数月不坏,因呈黄色,故称黄馃。
早米粿 用籼米拌灰碱水,磨成浆状,入锅煮半熟,冷却后,搓成圆形,再蒸熟。可煮食或凉食。
灰碱粽 将糯米浸灰碱水,做成粽子。可冷食或暖食,存放十天左右不坏。
早米冻 籼米拌灰碱水磨成糊状,煮熟后冷却成块状。加入佐料煮食。
千层糕 将米浸透,和灰碱水磨成浆状,用蒸笼蒸熟一层,再加一层浆,直至蒸笼加满蒸熟。
苦槠冻(干) 将野生苦槠子去壳,浸透,磨成糊状,入锅,边拌边煮,煮熟后入盆,凉后切块,即可加调料煮吃。如切片晒干,即成苦槠干,亦是本地佳味。
槎儿冻(仙草) 将槎儿草嫩叶搓出液汁,和粥汤拌成糊,凉后成冻,切成块状和油汤煮熟食,清凉解毒。
凉粉冻 取“薜荔”籽,用布包裹,放在冷开水中反复细搓,待水成浓液后,放在阴凉处结块后加上薄荷精、白糖拌匀饮用,清凉可口。
山 米麻 糍 冻 将“山 米麻 糍”(野生小灌木)嫩叶和少量清水,掺少量灰碱水细搓成液状,滤去叶渣,待成冻状后,切块和油汤煮熟当菜,其味清凉鲜美,可解毒。
龙南老鼠爪学名珊瑚菌 一种野生可食真菌之一,属姬松茸类。因龙南乡的气候条件适宜其生长,便成了龙南林区之特产。它的色泽金黄、外体酷似珊瑚,而外形个体又像老鼠的爪,故名老鼠爪。其味虽略带涩,却极其嫩脆爽口,芳香宜人,常为盛宴之山珍佳肴。
山粉粿又名生粉粿 山粉即由蕨根压榨冲洗沉淀而成,(如今已泛指蕃薯、葛龙等植物块茎的淀粉。)做法是取山粉若干碾细,加适量水拌和,加被揉碎的熟毛芋、豆腐、猪肉末、虾仁及酱、盐、味精、胡椒粉等佐料拌和成团,然后置蒸笼蒸熟即成。可汤食,也可炒食,油而不腻,口味颇佳
魔芋冻 又名蕈菜,以魔芋为主料,先将魔芋磨成糊状,掺入少量碱水搅拌,糊状体像变魔术般膨胀100—200倍,等到结块状以后,再放入加有碱水的热水中煮熟。通过以上制作,形成的魔芋块放在清水中浸漂1—2天,烧前先放在水中稍煮,取出切片,和猪肉、冬笋、咸菜,加上佐料炒和,食之爽脆,是招待贵宾的佳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