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区,是浙江金华历史文化古城,建埠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该区现辖9镇9乡9街道,总面积1388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区面积43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为浙江中西部的经济、文化中心。婺城大地山川秀丽,人文荟萃,物产丰富,交通方便,经济日兴。已形成建材、化工、机电、汽配、电子、纺织、服装、食品等工业体系,用地43.6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正在开发进行中。婺城区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被命名为“中国茶花之乡”、“中国桂花之乡”、“中国苗木盆景之乡”、“中国南方奶牛和乳品之乡”。
行政区划
婺城区辖9个街道、9个镇、9个乡:
街道:城东街道、城中街道、城西街道、城北街道、江南街道、西关街道、三江街道、秋滨街道、新狮街道
镇:罗店镇、蒋堂镇、汤溪镇、罗埠镇、雅畈镇、琅琊镇、洋埠镇、安地镇、白龙桥镇
乡:苏孟乡、竹马乡、乾西乡、长山乡、莘畈乡、箬阳乡、沙畈乡、塔石乡、岭上乡
历史沿革
婺城区因其驻地为婺城而得名。
秦分吴越地置会稽郡,设乌伤县,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分乌伤西南地设长山县,县治设今城区,是为建县之始,后曾称吴宁县、东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称金华县,金华县之名自此始。
1949年10月后,或县或市(县)、或县市(县)并设,共经九次更改。1958年汤溪县并入金华县。1985年撤地建市,原金华市(县)分设婺城区和金华县。2000年12月撤销金华县,划原金华县九个乡镇和原婺城区仙桥、东孝、多湖三乡镇设金东区,原金华县西部14个乡镇归婺城区。国务院2000年12月30日批准,将原金华县的雅畈、安地、白龙桥、琅琊、蒋堂、汤溪、罗埠、洋埠、长山、沙畈、塔石、岭上、莘畈、箬阳14个乡(镇)划归婺城区管辖。加上原来的7个街道和罗店、秋滨、竹马、乾西、新狮、苏孟6个乡镇, 金华市婺城区下辖7个街道、20个乡镇,77个居委会、639个建制村、人口62.09万人。
自然地理
地势西南和东北高,分别为仙霞岭余脉和金华山所绵延,多中、低山, 与遂昌县界上海拔1336米的小金竹尖为境内最高点。中、北部为低冈浅丘与平原相间地形,白龙桥镇雅苏,海拔3l米为全区最低点。
婺城区属钱塘水系。义乌江在燕尾洲和南来武义江会合后称金华江又名婺江,西转西北流,沿途接纳乾溪、白沙溪等溪流后于雅苏北出境入兰溪市。衢江自洋埠西入境,沿西北边境流,接纳莘畈和厚大等溪后于后张出境入兰溪市。建有安地、金兰、沙畈、莘畈4座中型水库和70座小型水库,总库容30806.2万立方米,并建有与之相配套的引水灌溉渠和新建的乌溪江引水工程。沙畈水库并为城区不断提供洁净生活用水。
婺城区属亚热带季候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中,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所温为17.9℃,年降水量1400毫米,无霜期为263天;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062小时,大于10℃的有效积温5500℃左右。
自然资源
金华南山 金华南山,位于婺城区南部,属仙霞岭山脉,区域范围主要包括沙畈、塔石、岭上、莘畈、箬阳、安地等六个山区乡镇,它是金华市区的一道天然屏障,总面积有588.1平方公里,有150个行政村,人口6.13万人,耕地总面积有3万亩,山林面积82.51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就有48.96万亩,占总面积的55.5%,森林覆盖率达95%。水利资源得天独厚,安地、沙畈、塔石、莘畈等四条山垄是白沙溪、梅溪、厚大溪、莘畈溪的源头区。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区系,植被类型分四个植被组型,九个植被型,十八个植被群系。森林树种有83科439种,草本70科300种。属国家与省重点保护树种有10余种,其中一、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南方红豆杉、榉树、花榈木、凹叶厚朴、樟等。有100年以上古树名木833株。野生动物分布有兽类59种,鸟类125种,蝶类300种,爬行类45种,两栖类28种,占全省资源种类的50—60%,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麂,二级有鬣羚、猕猴、大鲵、虎纹蛙、穿山甲等,其中南山狲猴群落有250只左右。区内有龙葱猕猴、乾竹坑次生林、朱前坞次生林、大高坞次生林、水竹蓬古树名木、慈姑殿次生林、里花坞黑麂、东西坑鬣羚、毛洋次生林等9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万亩。有沙畈、金兰、安地、莘畈及正在兴建中的九峰水库等五座中型水库,库容达3.9亿立方米。
婺城区属钱塘水系。义乌江在燕尾洲和南来武义江会合后称金华江又名婺江,西转西北流,沿途接纳乾溪、白沙溪等溪流后于雅苏北出境入兰溪市。衢江自洋埠西入境,沿西北边境流,接纳莘畈和厚大等溪后于后张出境入兰溪市。建有安地、金兰、沙畈、莘畈4座中型水库和70座小型水库,总库容30806.2万立方米,并建有与之相配套的引水灌溉渠和新建的乌溪江引水工程。沙畈水库并为城区不断提供洁净生活用水。 水力资源丰富,婺城、金东两区理论蕴藏量达11.5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5.41万千瓦。已建成水电站200余座。
经济概况
婺城区的区域地理优势突出。区域连接闽、浙、赣、皖四省九地市,为浙中交通枢纽,浙赣铁路贯穿东西,金温、金千铁路在此接轨, 330国道、46省道、杭金公路穿境而过,杭金衢高速公路在境内设有两个互通口,规划中的杭新金高速公路也将贯通境内。
改革开放以来,婺城区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成绩显著。 2003年,全区(不含开发区)生产总值39.86亿元,区级财政收入1.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1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6.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07元。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3.2亿元,增长28.5%。全区规模以上企业20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1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73.6亿元、销售收入72亿元,分别增长30.3%、28.6%。全年实施技改项目306项,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15.8亿元,其中列入市以上重点技改项目32项,完成技改投入7.3亿元。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1项,其中国家重点火炬计划1项,国家星火计划3项,开发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项。医药化工、五金工量具等七大特色行业完成产值60.1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6.1%。新城区落户工业项目101个,企业开工率、竣工率和投产率分别达到100%、67.6%和89.6%。金西开发区落户企业148家,企业开工率、竣工率和投产率分别达到98.6%、63.9%和91.3%,并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来料加工经纪人603名,专业村185个,从业人员4.4万人,年加工费收入2.9亿元。
农业生产调优增效。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4.8亿元,增长6%。粮食种植面积32万亩,其中有机无公害稻米5.5万亩。奶牛存栏1.5万头,集中饲养率达62.5%。建成万头猪场8个,年出栏3.34万头。发展花卉苗木4万亩,放心菜基地3万亩,出口蔬菜基地1.8万亩,有机无公害茶园8000亩。全区有区级以上龙头企业34家(其中国家级1家),联结基地8.8万亩,有区级以上专业合作组织45家,带动农户1.5万多户。建立农村信息网点130个,“农民信箱”注册用户2.2万户,上网农产品2000多种。完成土地整理项目13个,面积2.7万亩,建成标准农田2.2万亩,新增有效耕地4180亩。
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6.8亿元,同比增长12.2%。实施了双龙风景区核心景区改造,景区形象进一步提升。举办了“双龙之夏”文化旅游活动。仙源湖、九峰山等景区进一步开发。农家乐旅游呈现良性发展势头,汤溪寺平古村落旅游成为新的亮点。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5.4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7.86亿元。首个外商投资的房产项目“仙源欧境”一期顺利开盘。农村“三网”建设进一步加强,乡镇连锁超市和农村放心店覆盖率达80%。
城乡建设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区行政中心落成并投入使用。金西开发区建设稳步推进,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婺城区段工程基本完成。宾虹路公铁立交桥建成通车,婺城小学、区人才劳动力市场、区计生指导站、生态景观公园等公建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全年公路交通投资2.6亿元,完成县乡道改造299.5公里,农村等级公路通村率、通村公路硬化率均达100%。在安地镇和琅琊镇开展集镇示范镇建设,在汤溪寺平村、白龙桥天姆山村、潘村垅村、罗店后溪河村、竹马下张村、沙畈赛畈村开展了村容示范村整治,中心镇(村)建设步伐加快。违法建房有效整治,村(居)建房行为得到规范。九峰水库移民安置区“三通一平”工程基本完成,移民安置协议签订率92.3%,建房率90%。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推进,民营经济活力得到激发。企业投资审批进一步放宽,政府类投资项目管理得到加强。农村税费改革和清费减负工作取得成效。引进内资项目88个,国内(区外)实际到位资金12.33亿元。合同利用外资3841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5010万美元。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2.84亿美元,增长21.5%。其中出口完成2.63亿美元,增长20.81%;进口完成2142万美元,增长30.8%。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806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5744元,增长13.6%。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推进。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9.9%,幼儿入园率达98%。
交通通讯
浙赣、金温及金千三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铁路年客运量居浙江第二位。公路交通网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330国道、03省道、杭金衢、金丽温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婺城区至出海口宁波、省会城市杭州均只有1个半小时的行程,至上海的行程也只有3个多小时。离义乌民航机场50公里,赴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仅90分钟车程,境内最大的河流金华江流经兰江、富春江、钱塘江,可达大运河与沿海各港口,周边有上海、宁波、温州等出海港口。
婺城区的电信通讯发展迅速,是浙江中部地区的光缆枢纽。区内城市供水设施完善、自来水供应充足、水质优良。在电力设施方面,建有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等配套变电所,供电充足。目前,城市集中供热及集中供气工程正在实施当中;位于竹马、白龙桥的铁路货运站和乾西区域配送中心,为婺城区提供了坚实的物流基础。区内基础设施发达、道路骨架完善,已基本实现“七通一平”。
旅游资源
婺城历来有“四省通衢”之称,交通发达。浙赣、金温、金千三条铁路在这里交汇;杭金衢、金丽温、金甬三条高速公路更使婺城的交通如虎添翼。义乌江、武义江在燕尾洲合成婺江,下钱塘、通衢州,宋李清照《题八咏楼》诗云:“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是古代金华婺城的繁华写照。婺城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稳步发展,近年来大力发展工业园区,重点培育乳制品、包装印刷、工量具、纺织服装、建材、机械铸造六大产业。特色产品畅销国内外,金华火腿誉满全球,金华佛手、金华茶花争香斗艳。婺城素有“小邹鲁”之称,名人辈出。唐张志和作《渔歌子》,创新词坛。宋元吕祖谦、唐仲友、何基、王柏开金华学派先河。近现代张恭、邵飘萍、何炳松、黄宾虹、汪劂明各领风骚。婺城山川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有国家级双龙风景区,省级九峰山风景区,仙源湖风景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侍王府、天宁寺、铁店古窑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咏楼,汤溪城隍庙、法隆寺经幢、鹿田书院、雅畈七家厅、府城隍庙等。
婺城区风景秀丽,名胜古迹遍布。除国家级双龙风景旅游区外,九峰山省级风景胜区和仙源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等森林旅游景点正以“奇山秀水、回归自然”的特色风情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目前,中国茶花文化园、国际山茶物种园、“茶花一条街”等观光林业景点已和双龙洞国家森林公园联接成一条旅游线,成为市民休闲的新去处。
婺城大地文化昌盛、教育发达,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名贤辈出,素有“江南邹鲁”之美称。婺城新区正在致力于建设较大规模的高教园区,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人才。沧桑的历史写遍了这里的砖瓦碑刻、楼阁亭台:八咏楼太平天国侍王府古方洞山塔婺州铁店窑遗址三国白沙堰,不能不使人感到这里历史积淀的丰厚!这里的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徐伯珍、张志和、吕祖谦、唐仲友、叶衡、王淮、朱大典、张恭、邵飘萍、何炳松、黄宾虹,他们在历史的天空播撒过闪闪星光,至今仍光耀乡梓、辉映神州——这又不能不使人感受到这里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旅游景点
仙源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位于中国“桂花之乡”金华“千年古镇”—安地镇境内,距市区10公里,规划面积9.8平方公里,是继千岛湖、莫干山之后的浙江省第十二个省级旅游度假区。这里峰峦迭嶂、山泉淙淙、森林茂密。有千亩花卉苗木、万亩翠竹林等生态景观,更有十里桂花长廊。每当金秋时节,香飘四溢,芬芳怡人。
双龙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中部的金华市城北15公里的金华北山西南山麓,东系大佛寺,西衔六洞山,北起金华北山的山脊线,南向以尖峰山为标志,区域规划面积为79.73平方公里。它是一处以地下悬河、岩溶奇观、赤松祖庭为特色,以观光度假、康体休闲、海外朝圣为主要功能的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九峰山风景名胜区:坐落在婺城区汤溪镇境内,距金华市区28公里。属浙江省级风景名胜区,分九峰岩和桃花源两大景区,共有景点80多处。九峰历史悠久,东汉龙丘苌,东晋葛洪仙,南齐徐伯珍、宋菩提达摩,唐徐安贞,五代贯林,元黄公望等名流高士均在此留下了足迹。特别是东晋陶渊明游浙之西湖,雅爱山水之秀,自新安而睦而金而九峰,后归携眷属而居于九峰之麓,地隶浙之东阳(东阳郡)、又号东阳隐士之后,九峰山名声大振。
风土人情
浦江迎会:俗称“抬阁”。它以中国民间传说人物造型为主体,进行精心的艺术设计,具有惊、险、奇、怪、妙等 特征,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相传浦江迎会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已有千年的历史,祖上传说是为了纪念胡公大帝。浦江农历八月十三日大搞迎会是因为这天是胡公大帝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浦江黄宅等乡村都会汇集一堂,拿出各自看家本领,一展风采。
浦江竹木根雕:始于唐宋,兴于明清,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表现为构图疏密得体,形态准确生动,线条流畅舒展,风格典雅秀丽。 浦江木雕讲究中国画的笔意美,其基本技法有圆雕、浮雕、拼雕、镂雕、通雕等,题材多选自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人物、古典文学名著和传统名画,一般用于建筑装饰,如门窗、屏风、梁柱、牛腿等,也用于几、桌、橱、箱等家具装饰,还有专供欣赏的陈设品。根雕则是选取奇形怪状的竹木根株,依其自然形态加以造型,雕刻成为精湛的艺术品。
剪纸:浦江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素有“文化之邦”“书画之乡”之称。浦江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具有风格秀丽,形象生动,质朴大方,题材广泛,装饰性和想象力强的特色。 建国后,《中国美术全集》等许多画册收集了浦江剪纸,1960年还出版了《浦江民间剪纸集》。2004年出版了《浦江剪纸》 (人民日报出版社)一书。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04年,浦江戏曲剪纸被列入“浙江省首批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名录”。
|